书城亲子优生优育的24个关键
1266900000044

第44章 优育的7大关键(12)

流脑菌苗系用A群脑膜炎双球菌,以化学方法提取多糖抗原冻干制成,专供预防A群脑膜炎球菌所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之用。流脑疫苗应用于6个月至15岁儿童。初免年龄从6个月龄开始,6~12月龄婴儿用30毫升剂量,初免2针,间隔3个月,在2、4、7、10岁龄时用此剂量各复注射1针,初免及复种均于流脑流行季节前完成。在遇有流行时,可扩大年龄组做应急接种。

流脑的预防和接种

此病要早诊断、早报告,患者要早隔离治疗。有条件的地区应开展病原学、血清学监测。

按时给小儿接种流脑多糖体菌苗。通过多年观察流脑菌苗保护率为80%以上。自大面积开展流脑菌苗接种以后,小儿流脑发病已大大减少,因此接种菌苗是预防流脑非常有效的方法。

提倡流行季节要少带或不带小儿去公共场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晒衣服,增加户外活动等等。

冻干A群脑脊髓膜炎多糖菌苗是预防A群脑脊髓膜炎球菌所致的流脑病的有效制品。它是一种提纯的菌苗,反应轻微,免疫效果好,经流行病学效果考察,证实可以控制暴发流行,效果指数1∶5以上,保护率达80%。接种对象为满6个月龄儿童进行基础免疫,1岁儿童进行加强免疫。

注射流脑疫苗要注意其禁忌证。凡属下列情况不予注射:凡患有精神、神经系统疾患者,如癫痫、脑病、癔症、抽搐、脑炎后遗症等疾病患者;过敏体质或有严重的药物过敏者;患有免疫缺陷病、白血病、淋巴瘤、全身恶性肿瘤,或使用皮质固醇、烷基化合物、抗代谢药物,或放射治疗而降低免疫反应者。

一般禁忌证为:凡发烧、急性传染病发病期、急性疾病、活动性肺结核、慢性疾病急性发作者,可暂缓注射,待疾病好转和稳定后再酌情给予注射。

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是具有潜在致死性的慢性疾病之一。中国是乙肝大国,每10个人中就有1个是病毒携带者,其中约有1/4的携带者将最终发展成为晚期肝硬化和肝癌。有近7亿中国人感染过乙肝病毒。然而,据葛兰素史克公司今年初的一次全国抽样调查,仅有1%的大众了解乙型肝炎。这表明绝大多数乙肝病毒携带者正不知不觉地把病毒传染给周围的人群。众所周知,乙肝的致病原是乙肝病毒。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生存、复制后,再排出到血液中,所以不仅血流中病毒高负荷,而且肝脏的大多数肝细胞都被感染。HBV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的病变,只是在肝细胞内生存、复制,其所复制的抗原表达在肝细胞膜上,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来辨认,并发生清除反应。而且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同,从而病程发展也不同。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健全,免疫系统被激活后识别乙肝病毒,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并清除之,这就导致了急性乙肝;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被激活,但处于低下状态,机体对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反复攻击,但又不能完全清除,导致肝组织慢性炎症反复发作,这就是慢性乙肝;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处于耐受状态,不能识别乙肝病毒,因此不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病毒与人“和平共处”,这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目前使用的有乙肝血源疫苗和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两种,均用于预防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系由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血浆提取的HBsAg经纯化灭活及加佐剂吸附后制成。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一种乙型肝炎亚单位疫苗,系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乙肝病毒中表达表面抗原的基因克隆进入酵母菌中,通过培养这种重组酵母菌来获取HBsAg亚单位,经纯化加佐剂吸附后制成。这种新一代乙肝疫苗具有安全、高效等优点。

科学证明,乙肝疫苗是控制乙肝的根本途径。目前使用HBsAg基因工程疫苗。经上亿人次接种,证明该疫苗安全有效。凡HBV标记物阴性者均应接种。免疫途径有肌肉、皮下和皮内注射多种。但不主张臀部注射。免疫方法为按0,1,6个月顺序注射3钉低剂量疫苗5微克。第3针后1~3个月抗-HBs阳性率可达95%以上。对以往感染HBV者接种乙肝疫苗既无治疗作用也无不良反应。在接种3次疫苗后,5年内不需要再接种。使用重组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达95%以上,围生期母婴阻断效果可达90%。注射了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乙肝病毒的感染率极低。目前国内已把乙肝疫苗列入计划免疫。

乙肝疫苗的接种注意事项

乙肝疫苗自1979年问世以来,经过近20年的大规模应用和观察,至今尚未见有关于注射后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只有少数人出现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疼痛,手臂酸重或发热、恶心、呕吐、乏力、皮疹等与一般疫苗接种大致相仿的轻微反应,多于1~3天内不治自愈。由于乙肝疫苗属血源性的,在制备过程中纯化与灭活程序十分严密,故不会产生像破伤风等动物血清疫苗可能造成的过敏反应,也不会感染乙肝、艾滋病及其他传染性疾病。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亦未出现相互干扰作用,可以说,乙肝疫苗是安全可靠的预防疫苗,注射前也不必皮试。至于注射时应当注意的事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凡发热、严重感染及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者,应暂缓接种;新生儿第1针必须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若超过48小时后注射则预防效果降低,出生后1个月仍未注射者,则应先检测有关乙肝指标,证实未被感染者,可与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合用;乙肝疫苗与其他疫苗如白百破、卡介苗、乙脑疫苗等同时接种,互相之间无干扰作用;但有人认为若与麻疹疫苗同时接种,有可能降低麻疹疫苗的免疫效果,故二者最好分开接种;注射后局部应保持卫生,最好3天内不要擦洗,以免抓破引起局部感染;注射第3针疫苗后的1~3个月,应到医院检测保护性抗体(抗-HBs)水平,以判断免疫效果,若无效者,需加强注射1次。此外,疫苗接种要注意剂量。

对HBsAg阴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注射3次,每次10微克;HBsAg阳性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第1次为3微克,第2、3次各为10微克。HBsAg阳性或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生的新生儿注射3次每次30微克,或先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再注射1次30微克疫苗,在不做孕妇HBsAg筛选化验的地区,新生儿和学龄前儿童、其他易感人群(乙肝病毒标志全部阴性的人)均可采用10微克3次进行预防。5年后的加强接种,10微克剂量就够了。对于乙肝病毒标志中有一项以上为阳性的人,因为已感染过乙肝病毒,就没有必要再注射乙肝疫苗。目前生产的基因重组疫苗,每支5微克,相当于血液疫苗1~20微克。

甲肝疫苗

甲肝病毒的传染只有在人与人之间感染,通常是急性的病童直接传染于易被感染的孩童。病毒由口进入肠道,跨越肠壁进入肝细胞,再由胆道进入肠道,可由粪便排出,再度引发粪便、口腔感染。甲肝的症状在孩童期多不明显,在青少年及成年人中则症状较明显,尤其是黄疸症状特别显著。发病之初多为突然发作,例如全身倦怠、发烧、厌食、恶心、呕吐及全身酸痛,甚至流鼻水、喉咙痛、咳嗽等感冒症状,一旦尿液呈茶褐色,即产生了黄疸,接着肝功能检查不正常,特别SGPT高达500~5000U/L。如果神志不清,血液凝固不正常,脑水肿等肝衰竭产生,死亡率高达70%~95%,此即为暴肝。

甲型肝炎是一种病毒性消化道传染病,其主要传播途径是经粪—口传播。即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蔬菜、水果、食物及食具等经口而传播给健康人的。对甲型肝炎的预防除采取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蔬菜需洗净消毒、不吃污染的水产品、不与患者密切接触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注射甲型肝炎疫苗。

甲肝疫苗系对人无害,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甲型肝炎病毒减毒株接种于人二倍体细胞,培养后经抽提和纯化溶于含氨基酸的盐平衡溶液,用于预防甲型病毒性肝炎,是近来研制出来的预防甲型肝炎的疫苗。甲肝疫苗有进口疫苗和国产疫苗,国产疫苗是用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甲型肝炎病病毒经严格的减毒、提纯等方法处理后制成的活疫苗。在-20℃可保存1年,2~8℃的阴暗处可保存3个月。凡1岁以上未患过甲型肝炎者可以接种甲肝疫苗。但肝炎患者以及发热、急性传染病患者,严重慢性病患者,有免疫缺陷的人、孕妇、过敏体质者和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不可接种甲肝疫苗。此疫苗为注射剂,任何年龄每次只需注射1毫升,即可达到免疫效果。人体产生对甲肝的免疫抗体后可产生抗体。国产疫苗维持的时间较短,但价格便宜。因此,可推广使用。

进口甲肝疫苗为灭活的甲型肝炎疫苗,16岁以上成人每次肌肉注射1毫升,15岁以下儿童每次注射0.5毫升。自首次接种后1个月、6个月分别再接种1次,全程为半年时间共接种3次。进口甲肝疫苗在机体产生免疫力以后,可以维持20年左右的免疫效果。

甲型肝炎的预防免疫及其禁忌

甲型肝炎免疫预防方法有二:一为被动免疫,即怀疑或害怕甲型肝炎感染,可在接触甲型肝炎传染源后10天内肌肉注射免疫球蛋白0.06毫升/千克,若只是纯粹预防而未接触的,例如到疫区旅行的游客,可注射0.02毫升/千克,其有效保证期限约3个月。

二为主动免疫。甲型肝炎疫苗中的非活化疫苗安全而有效,故为现今甲型肝炎防治的疫苗主流。16岁以上成人建议剂量为每一剂量1.0毫升,而1~15岁儿童剂量为每一剂量0.5毫升,肌肉注射于三角肌部分。标准注射程为0、1、6个月,共3剂,其产生抗体保护性抗体为100%。但有临床实验报告,此种疫苗的免疫性很强,产生抗体在第1剂及第2剂后比率分别是95.7%及99.8%。若有紧急需要时,例如到流行地区旅行,也可间隔2周接种2剂疫苗,但对于可能已经感染但是尚未发病者,或即将暴露于高感染危险区者,必须在不同部分接种免疫球蛋白。这些产生出来的抗体效果极高,而且持续性很久,预计此保护抗体可持续20年以上。

至于疫苗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局部不良反应为接种部分轻微疼痛,其次为局部红肿硬块,全身性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发烧、恶心、食欲缺乏、疲倦等,孩童的发生率略低于成人。

接种甲肝疫苗的禁忌为:对疫苗有过敏、发烧、有感染、血小板低下或出血倾向者须特别注意,以免因肌肉注射而引起出血。目前认为应该接种甲型肝炎疫苗之对象,包括去流行地区的旅客、甲型肝炎病患者的家中成员及伴侣、同性恋、血友病者、注射药物依赖者或平时接触的环境容易得到感染者及已有慢性乙型及丙型肝炎患者。至于是否成为常规预防接种的项目之一,目前仍然没有定论。

流行性腮腺炎活疫苗

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儿童或青少年。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和腮腺肿痛。除侵犯腮腺外,也可侵犯其他器官,引起脑膜炎(约8%)、睾丸炎(约6%)、卵巢炎(约5%)、胰腺炎(约10%)等。

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有时可发生流行,好发于人群聚集处,如幼儿园、学校、集体宿舍和军营等。本病患者主要为儿童及青少年。1岁以下婴儿因从母体获得的抗体存在,发病者少。大多数患者是14岁以下儿童,但成人中亦可发生。儿童患者性别无差异,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本病除个别有严重并发症外,大多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该病的主要症状如下:

发热、畏寒、头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等。

腮腺肿痛(双侧腮腺肿大约占75%)。边缘不清,压痛明显。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受累肿痛。

颧骨弓后(腮腺所在部位)酸痛或胀痛,进食或吃酸性食物时胀痛更为明显。

腮腺管口可见红肿,但无脓性分泌物。

除腮腺炎外,病者可出现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乳腺炎等,为腮腺炎病毒侵犯不同器官所引致。可伴随腮腺炎先后出现,一般认为是并发症。

腮腺炎疫苗是用经过减毒的腮腺炎病毒接种于鸡胚细胞以后经培养加工而制成的,是用来预防腮腺炎的。腮腺炎俗称“痄腮”,任何年龄都能得。腮腺炎主要是通过人群相互传播,如商场、医院、剧场、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部队等公共场所都是容易造成腮腺炎传播与流行的地方。因此,没有患过腮腺炎的人都可以接种腮腺炎疫苗。

由于成年人广泛接触于社会,绝大多数人都已在青少年时期或轻或重地感染过腮腺炎,身体中已有了对腮腺炎的免疫力,因此,成年人中患腮腺炎的人数要相对少些。有时只有在新兵入伍时才发生腮腺炎流行。所以部队新兵也需要接种腮腺炎疫苗。而目前,腮腺炎疫苗的主要接种对象仍然是儿童。由于婴幼儿在出生1年内身体中往往存在从母亲中带来的免疫力,也很少患腮腺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从母体中带来的免疫力逐渐消失,所以凡出生8个月以上未患过腮腺炎的儿童均应接种腮腺炎疫苗。特别是托儿所、幼儿园中集体生活的儿童,由于这些儿童受感染的机会多,一旦有腮腺炎病毒传入,很容易造成集体流行,要及时接种腮腺炎疫苗。

腮腺炎活疫苗的接种

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关键是对易感者实施人工自动免疫——接种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接种对象应是8个月龄以上的流行性腮腺炎易感者,在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0.5毫升。注射1针腮腺炎疫苗后,细胞中和抗体的免疫成功率80%~90%,有效保护期可达10年。免疫缺陷者和孕妇应避免使用腮腺炎疫苗。

目前,经国家卫生部批准的流行性腮腺炎活疫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冻干流行性腮腺炎活疫苗,另一种是麻疹、风疹和腮腺炎混合疫苗(MMR疫苗),后者接种后保护率可达96.1%左右。给宝宝接种流行性腮腺炎活疫苗,应先去社区医院预防保健科进行咨询,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确接种。凡是患严重感染、急性或慢性感染、发热及过敏体质的儿童,均不得进行接种。另外,如果已经注射了丙种球蛋白,不可马上接种流行性腮腺炎活疫苗,需间隔1个月以上再进行接种。有些家长怕孩子接种后有反应,而不愿接种。其实,流行性腮腺炎活疫苗接种后,一般来讲反应很轻,通常注射局部没有什么反应,仅有少数小儿在接种后6~10天出现发热,但一般不超过2天便可自愈,不需做特殊处理。

腮腺炎疫苗正常的接种量为0.5毫升,注射丙种球蛋白的儿童,需间隔1个月后才能接种腮腺炎疫苗,而且有严重感染性疾病、发烧及有过敏史的儿童不可接种腮腺炎疫苗。

风疹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