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你该如何爱孩子
1272300000031

第31章 最微小却最珍重的美德(1)

人为什么要感恩?这应当不是一个问题。我们从婴儿的“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父母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其中多少个日日夜夜在交互地编织;从上小学到初中,乃至大学,又有多少老师呕心沥血,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又有多少的无名之人在燃烧着自己,点亮着他人。所以说我们对他们的感恩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情,是一种敬重的人格,也是一种意义上的追寻。

为什么要学会感恩

寒鸦反刍,羔羊跪乳,这是动物的反刍,然而在中国我们一直认为它是感恩的典范。动物犹能如此,人何以堪?每每我们说起寒鸦、羔羊,我们总要承认:感恩是人生重要的命题,感恩是人生不能规避的现实。落叶落地是对大地的感恩,落红化成春泥的护花是对树枝的感恩。因此我们相信,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也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感恩也是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未来,是不可或缺的一堂课。

人为什么要感恩?这应当不是一个问题。我们从婴儿的“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父母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其中多少个日日夜夜在交互地编织;从上小学到初中,乃至大学,又有多少老师呕心沥血,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又有多少的无名之人在燃烧着自己,点亮着他人。所以说我们对他们的感恩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情,是一种敬重的人格,也是一种意义上的追寻。

首先,我们感恩于内心的情感。我们感恩于父母,因为父母带给了我们生命,同时又给我们一个坚实而温馨的避风之家庭;我们感恩于老师,因为老师用知识的蜡烛点亮我们理想的火炬;我们感恩同事,因为,如果没有同事们的相互帮助与支撑,你纵有天大的本事,也孤掌难鸣;我们感恩朋友,因为朋友带给我们真挚的友情,在生活学习中给予我们真诚的关心和鼓舞;我们感恩那些默默为我们奉献的人,因为他们在以生命和时间为我们创造生活的条件……远在几千年前的《诗经》里,“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言辞启示我们感恩的情怀;远在唐诗的《游子吟》里面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展示着游子对母亲感恩的拳拳之心。钱学森在美国留学,随后坚持要回到祖国。对方千方百计地挽留他,用优厚的待遇诱惑他,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回国的决心。钱学森义无反顾,因为他懂得感恩之情感。

其次,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他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就是为了擦亮自己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就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恩惠永铭于心。

再次,感恩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追寻。因为,感恩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是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是一种处世哲学和生活智慧,同时是一种认同。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颗和平的种子,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的精神境界。每一个有爱心的人,都应该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人生也正是有了爱心、孝心和感恩心而精彩……这种认同应该是从我们心灵里的一种认同。我们生活在大自然里,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赐太多。没有大自然谁也活不下去,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对太阳的“感恩”,那是对温暖的领悟。对蓝天的“感恩”,那是我们对蓝得一无所有的纯净的一种认可。对草原的“感恩”,那是我们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叹服。对大海的“感恩”,那是我们对兼收并蓄的一种倾听。

最后,感恩是尊重的基础,是一种敬重的人格。在道德价值的坐标体系中,坐标的原点是“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一切的关系都是由主体“我”而发生。尊重是以自尊为起点,尊重他人、社会、自然、知识,在自己与他人、社会相互尊重以及对自然和谐共处中追求生命的意义,展现、发展自己独立人格。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感恩也是一条人生基本的准则,是一种人生质量的体现,是一切生命美好的基础。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能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能保持我们的积极、健康、阳光的良好心态。怀有感恩之情,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份挑剔,多一份欣赏和感激。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事业上的原动力和内驱力,是人的高贵之所在。感恩将使你的心和你所企盼的事物联系得更紧,感恩将使你对生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信念,从而一生被美好的事物包围。

所以,只有懂得感恩我们才会懂得生活。我们应该在感恩中体会生命的真谛,在感恩中感受生活、生命的幸福,在感恩中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价值,在感恩中抚育、培养我们的孩子、传承我们的精神人格。但愿我们都能有一颗感恩的心,坦然而处之生活,坦然而面向困难,积极向上、真诚豁达地直面人生。

培养感恩的氛围和意识

感恩是一种情结,是一种心灵的感会,是一个人在一定境界的必然表现。所以,感恩需要培养、护养,感恩需要氛围。而对于孩子,有了氛围他们才会形成感恩意识,有了氛围他们才能养成感恩的习惯。没有氛围的教育,感恩的言辞对于孩子也只怕是无根之水,无稽之谈。我们都知道“棍棒之下出孝子”这样的俗语,这里面就包含了感恩氛围的创造的问题。因为孝顺是一种感恩情结,而棍棒之下就是感恩的氛围。在棍棒这种高压的氛围之下感恩可以得以实现,这是我们传统的创造感恩氛围的方式。而当下我们创造感恩氛围的方式应该也随着时代之变而改变。

当下,为孩子创造感恩氛围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发现两方面的氛围环绕在孩子们的身边,足以影响和决定小孩子感恩的情结。一方面是社会环境这个很大的氛围。一方面就是家庭这个小而且是我们自己能够改变、控制的氛围。因此,在培养孩子的感恩情结的时候我们也需要从创造这两个方面的氛围入手。

首先,我们创造良好的感恩的社会氛围。不能否认的是近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火热,我们的社会道德有所破坏,而随着道德的下滑我们社会的感恩情结和感恩氛围相当的不乐观。但是我们需要更多的努力去恢复和创造感恩的氛围,让孩子们长成健康的人格、品性。因此,第一,我们要更加强感恩意识的社会宣传,我们要在社会上促成感恩的风气,给孩子一个感恩意识的氛围;第二,不断发掘感恩事迹,鼓励孩子们的感恩行为;第三,以忘恩负义的反面典型教导、杜绝孩子们的不良意识和行为。我们可以建议学校老师、同学多开展感恩话题的讨论,在街道、社区表彰、批判典型事迹等。

其次,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在自己的家庭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首先把我们自己的小家庭打造成感恩的“圣地”。这需要我们把感恩的行为生活化、持久化。让孩子在生活的细微处体会和感受感恩,在持久的感恩气氛中模仿、思考、学习感恩,最终具备其感恩的心,成为一个感恩的人。比如说,我们在父母生日的时候殷切的关怀和感谢自己的父母,我们在得到好的东西的时候要诚挚的感谢给予我们这份美好的人,我们在感受孩子给我们带来幸福的时候也亲切的亲吻、抚摸孩子,将我们的感谢之情传达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