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石话实说
1285700000052

第52章 曹彬功业留千秋 潘美杨业皆英雄

986年,宋太宗趁着辽国老皇帝死了,十二岁的辽圣宗继位之机,发动了第二次北伐。这场战争,从河北的大名、真定发兵,因为年号是雍熙,所以史称“雍熙北伐”。宋太宗分别以河北人曹彬、潘美等为元帅,兵分东、中、西三路,北征辽国。当时杨业已经归降宋朝,宋太宗让他为西路军副将,随西路军元帅潘美出征。

灵寿人曹彬,出生在将门世家。曹彬的父亲曹芸是后汉成德军节度都知兵马使,驻守真定。曹彬是成德军牙将,给他爹当警卫队长。后周太祖郭威的贵妃真定人张氏,就是曹彬的姨妈。后来郭威的家眷被后汉隐帝杀害,他发兵夺了后汉皇位,当上皇帝,把张贵妃的外甥曹彬从真定调到京师,予以重用。曹彬并没有因为自己是皇亲国戚而忘乎所以,而是遵守礼节,矜持守法。后周世宗继位后,曹彬参加了征伐北汉的战役,表现出不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素质。

赵匡胤发动陈桥之变当上皇帝,曹彬作为后周世宗的亲戚,明白“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道理,非常明智地归顺北宋皇帝,受到宋太祖的赏识。宋太祖赵匡胤征伐北汉的时候,曹彬受命和潘美分兵进攻。他率骑兵攻山西省临汾,俘获两千余人,击退辽国六万援军,军威大振,升左神威将军,成为北宋主要将领。后来曹彬奉命南下,率兵伐后蜀,三峡一带郡县全部攻克。他治军严明,三令五申要求将士们绝不许滥杀。他总是以仁义之师,劝诫敌军将士归降,所谓“缴枪不杀”,所以后蜀的守兵纷纷迎降,人民心悦诚服。

挥师南进,金陵城下曹彬为何偃旗息鼓?

以德服人,他将如何巧妙处置犯错下属?

雍熙北伐,一代名将为何出现重大失误?

在攻克成都时,有些将士贪财劫色,抢掠妇女。曹彬下令把一些有姿色的妇女集中起来,派人严加保护,并故意向兵士说:

“这些妇女是要献给朝廷的,谁要是敢于侵犯,杀无赦。”当时有人怀疑曹彬假传圣旨。战争结束后,等局势稳定了,曹彬把这些女子全数送还家人,班师回朝。宋太祖知道曹彬清廉律己、仁义之师的这些作为后,非常赏识,授他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曹彬成为赵匡胤亲密的将帅。

975年,曹彬作为主帅,与河北大名的名将潘美一起率军伐南唐,包围金陵南京城。

曹彬主动延缓攻城,希望南唐后主能主动归降,避免攻城的残杀。南唐后主和他的大臣百余人来到军营门前请罪,曹彬对他们以礼相待,顺利地平定了南唐,为大宋王朝的江山统一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回朝觐见宋太祖时,奏章中写道:“奉皇帝命令去江南办事回来。”把攻下那么大一个城,轻描淡写地说成是办事去了,他的谦恭、不夸耀达到了如此地步。当然,他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曹彬位居高官,十分谦和,遇事多为百姓着想,待人仁厚。在徐州为官时,有一吏员犯了点罪过,应处以杖刑,但是曹彬却先把他放回家,要等一年后再杖罚他。事后曹彬说:“此人新婚,如果马上杖罚,他的父母必然以为是儿媳妇带来的不吉利,会招致责骂,使其难以自存。我拖延杖罚他,于法也并不妨碍。”可见法治也可以很人性化。

宋太宗继位后,加封曹彬同平章事,参与策划平灭北汉。曹彬随宋太宗伐太原,获胜回朝。在雍熙北伐中,曹彬、潘美、杨业三路军马出征,决心收复被石敬瑭出卖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起初,三路大军分路进攻,都旗开得胜。但三路军却不能协同作战。原因是这三路军马都非常勤快,争抢着出兵。其中,潘美、杨业的西路军人马出了雁门关,很快收复了四个州。

曹彬率领的东路军急功冒进,很快攻占涿州。宋太宗派使者阻止曹彬前进,要他等与另两路大军会合后,再共同进攻辽都幽州。东路将帅得知西路潘美的大军累建奇功,抢功心切,轻敌冒进,结果在涿州西南的岐沟关大败,导致宋兵全线崩溃。随从中路军御驾亲征的宋太宗赵光义,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他狼狈地乘了一辆驴车逃回东京。

雁门关下,杨业为何不能施展退敌妙计?

陈家峪口,潘美爽约战友究竟是何用意?

身陷重围,杨业如何血战沙场舍生取义?

西路军得到撤退的命令,主帅潘美、副将杨业都是仁义名将,要掩护着四州的百姓一起撤退。但是带着如此多的百姓如何撤退呢?杨业想了一个办法。他建议出兵佯攻,派精兵埋伏在退路要道,伏击辽兵,掩护军民撤退。而由皇帝委派的监军王侁刚愎自用,他说:“我们有几万精兵,难道还怕他们吗?只管走雁门大路,好让敌人见了害怕。”杨业说:“现在东路军和中路军已经大败,形势是敌强我弱,如果我们这样做,将士们将付出很重代价。”王侁嘲笑说:“杨将军不是号称无敌吗?现在怎么畏缩了,是不是另有打算?”这句话激怒了杨业。杨业原本是北汉的大将,和北宋打仗多年,后来宋太宗招降了他。他强忍着愤怒说:“我并不是怕死,只是怕让兵士们白白丧命。”

杨业无奈,只好身先士卒出征,他对上司潘美说:“我本想看准时机,痛击敌人,报效国家。看来这次我不得不先死。”但他毕竟是长期戍守边境的名将,虽然知道前方凶多吉少,但还是想尽一切办法争取有利战局,寻求一线希望。他指着山西朔州的陈家峪对潘美说:“希望你们在这个谷口,埋伏步兵和弓弩手。等我兵退到这里,你们两面夹击,也许有转败为胜的希望。”

杨业出兵没多远便遇到了围攻宋军的辽军。杨业率军拼杀,边打边退,把辽军引向陈家峪。可是等他到了陈家峪,却没有宋军接应。潘美带领的主力到哪儿去了?难道真的像《杨家将》小说里讲的潘美故意陷害杨业吗?

原来出战以后,潘美本在陈家峪接应他的战友杨业。等了一天,不见杨业归来。于是监军王侁说辽兵可能已经撤退,杨业或许正在进攻辽兵,收复失地,就命令潘美把伏兵撤离陈家峪。

杨业见约定的地点没人接应,想到自己必死无疑,只好带领部下与辽兵搏斗。

兵士们个个奋勇抵抗,无奈辽军越来越多,杨业对兵士说:“你们都有自己的父母家小,不要跟我一起死在这里,我来掩护你们,你们赶快突围出去,也好让朝廷得知我们的情况。”在这关键时刻,兵士们看着杨业浴血奋战的情景,都流下热泪,没一个愿意突围。最后,这些爱国的兵士全部战死。杨业更是身受十几处伤,浑身是血,还来回冲杀,辽兵的冷箭射中他的战马,并乘机将他俘虏。杨业被俘后,辽将劝他投降,他宁死不屈,在辽营绝食三天三夜,英勇就义,享年五十九岁。

杨业战死的消息传到东京,朝野悲痛,山河哀婉。宋太宗痛失一名勇将,非常难过,也非常气愤,下令削潘美三级,把王侁流放边地。杨业的后代继承他的事业,儿子杨延朗、孙子杨文广在保卫宋朝的战争中都立了功。他们一家的英勇事迹得到人们的传诵,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就是根据这段历史演绎出来的。

欧阳修在《杨使君墓志铭》中说杨业“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忠奸难辨,潘美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兵不血刃,他怎样成为太祖即位功臣?

第一良将,曹彬故里有哪些历史遗存?

杨业是个不幸的人物,前半生为北汉割据政权卖命,后半生为大宋效力,却在雍熙北伐抗击辽兵时,被监军断送了性命。潘美和曹彬等名将,都因为作战失误,使杨业深陷绝境,慷慨赴死。杨业又是幸运的,因为他在后世被美化为伟大的英雄,甚至为了完美他的爱国形象,后人竟把他的领导潘美丑化为仅次于秦桧的北宋第二恶人。我们要给河北大名人潘美平反,使杨业丧生的历史罪人,主要是监军王侁,而不是潘美。事实上,这个潘美非但不是一个奸臣,还是一个对北宋王朝忠诚、为国家统一功劳卓著的开国元勋,在战功和历史贡献上,丝毫不比杨业差。

潘美虽然不是石家庄人,但他父亲却是戍守常山的军校。潘美从小就在真定一带长大,年轻时英俊倜傥、一表人才。后周世宗柴荣作开封府尹时,潘美就在他的手下做事。后周世宗御驾亲征北汉,二十多岁的潘美领精兵数千赢得狙击辽军的胜利,使北汉大败,辽军也“弃甲而遁”,高平之战大获全胜,潘美功不可没。

宋太祖陈桥兵变后,为了和平回京即位,选了威望很高的潘美只身进京。潘美召集文武百官,讲明道理,安抚后周朝臣,使赵匡胤兵不血刃回到京城,登上皇帝宝座,实现了不流血的王朝更替。

曹彬因为雍熙北伐时失误导致北伐战败,被降职罚薪。雍熙四年重新起用,宋真宗继位,曹彬再次当了丞相,但第二年病逝,终年六十九岁。

曹彬虽因雍熙北伐惨败,断送了北宋收复失地的前程,但他作为开国元勋,他的为官、为人之道和言行都成了后世的典范。《宋史》对曹彬的评价是:“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唯彬为宋良将第一。”“伐二国(后蜀、南唐),秋毫无犯。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

在灵寿县城南的岗头村,有一块两米多高的汉白玉石碑,是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曹氏后人为曹彬立的碑。二龙戏珠碑帽上篆额:万古流芳,正面楷书“宋武惠王曹彬故里”八个大字。曹彬有七个儿子,较有名的是曹玮和曹璨,尤其曹玮是征服吐蕃、抗击西夏的一代名将。

在北宋百年抗击外族战争史上,杰出将领璨若繁星,但有资格被南宋理宗列入昭勋阁二十四功臣的北宋武将只有四人,就是曹彬、潘美、曹玮、李继隆。

这正是:

名将潘美盖世功,蒙冤千年难得鸣。

慷慨杨业殉国难,曹彬功过后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