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石话实说
1285700000053

第53章 真定抗辽战将多 澶渊之盟化玉帛

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北宋时期是真定府、镇州、真定县的治所,还是成德军和河北西路首府,政治、经济、军事地位非常重要。

石邑这个名字早在春秋后期就有了,赵简子的密臣董安于曾经到这里视察,治理石邑。战国时期,石邑是中山国的城垣之一,后来被赵武灵王攻占。

秦朝设置石邑县,当时石邑县的治所在封龙山北侧的南故邑村北。隋朝时期,石邑县迁到了石家庄市振头一带。隋开皇十六年,把石邑县西部分出去,设置鹿泉县。唐朝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改名获鹿县。

北宋开宝六年(973年)把石邑县并入获鹿县,使这一地区的军事、政治中心西移,强化获鹿城在控制太行山门户方面的作用,提高这座城垣的军事地位。真定的战略地位如此重要,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一带也连续发生了几次战争。

宋太宗雍熙北伐失败后,北宋从战略进攻转向被动防御。而辽兵却转守为攻,得寸进尺,连续三次南下,一次比一次凶猛。在这种情况下,刚刚被辽兵打得大败的北宋王朝派谁来御敌呢?曹彬不行了,潘美被贬了,杨业殉国了。

怎么办?宋太宗想到了他的大舅子李继隆。

李继隆,字霸图,山西上党人。他父亲是北宋开国名将,妹妹经赵匡胤撮合嫁给赵光义为妻,便是后来的明德皇后,李继隆就是宋太宗的大舅子。这个李继隆跟随宋太祖灭北汉,勇冠三军,战功赫赫。

群臣被贬,李继隆却为何能获得意外升迁?

中央集权,北宋皇帝将用何谋略收拢兵权?

运筹帷幄,李继隆抗辽究竟有何神机妙算?

在雍熙北伐宋军战败撤退过程中,只有李继隆的部队且战且退,安全撤回。辽军主帅耶律休哥看了很感叹:“宋国能有这等坚韧的大将,难得!”

雍熙北伐失败后,各路将帅大都被处分,贬官降职,唯有李继隆因战功被委任为镇州都监,驻守真定。因为宋太宗赵光义明白,唯有大舅哥李继隆能够在河北镇州、定州抗击辽兵,保卫北部安全。于是就拉开了李继隆镇守真定、大战辽兵的序幕。

雍熙北伐之后,辽军乘势南下,耶律休哥带领辽兵直抵满城。身为成德军监军的李继隆,率领宋军从真定北上,在石家庄和保定交界一带,与辽兵决战。李继隆大胆改变了皇帝钦定的作战阵法,利用镇州、定州一带的湖泊、芦苇荡和桑枣树林为掩护,灵活调动宋军作战,大败辽军的精锐,斩首万级,俘获三万辽兵,取得了阻击辽兵难得的一次胜利。

在北宋,为防止各地将帅们兵权过重,威胁皇权,兵权归于朝廷。每次用兵,都是临时调拨士兵,制定作战方案,甚至事先安排阵法。难得李继隆能够在战场上随机应变,取得抗辽的胜利。

辽兵在李继隆面前吃了败仗。988年,集结重兵,再次南侵,攻陷长城口,守城的宋军拒绝投降,全部壮烈殉国。耶律休哥领兵南下攻破安国祁州,杀向唐河。

李继隆率领宋军的易州骑兵,亲自冲到前线和辽军短兵相接。他利用优势地形,把辽国骑兵吸引到树林附近,利用林地对辽兵进行冲击,“斩首万五千级,获马万匹”,使耶律休哥统帅的辽军再次惨败。

一年之后,耶律休哥亲率八万铁骑南下。李继隆召集镇州、定州、高阳关的精锐人马一万人围剿南侵的辽兵,采取奇袭战术,各个击破。他派遣一路军队乘耶律休哥和辽军吃早餐的时间,突然袭击,辽军顿时混乱,相互践踏,溃不成军。作为辽兵主帅的耶律休哥手臂差点被宋军砍断,狼狈逃窜。随即,李继隆率兵从真定北上,再次攻击辽军,辽军惨败而逃。李继隆率军追杀,斩杀了辽国的丞相皮室。宋军追击了几十里,辽军退到曹河,又遭到北路宋军的伏击,伤亡惨重。

这一战,显示了北宋军队抗辽的实力,辽军自雍熙北伐以来的猖獗气焰被打了下去。

从此不敢与真定的守将李继隆正面交战。

后来李继隆西征西夏,也是战功赫赫。

他为人刚直,机智多谋,宋太宗赞扬他有“七擒之智”。与潘美、曹彬等四人,被南宋理宗列入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列,名不虚传。

李继隆被调到陕西,抗击西夏。皇帝派衡水人傅潜,出任镇、定、高阳关都部署。他本来应该和李继隆一样驻守真定,可他为了显示自己抗辽的勇气,带领大军驻守定州。结果在辽军的攻势下闭门固守不敢出战,坐视辽兵从定州、真定周边南下,进攻赵州,眼看着辽兵在赵州烧杀抢掠。

辽兵一看,走了李继隆,河北就如入无人之境,于是骑兵长驱直入,经过赵州、石邑一带到了邢州,四处抢掠,长达一个多月。赵州、石邑、邢台一带的百姓,纷纷扶老携幼争着进城躲避,导致真定、赵州、定州之间的道路堵塞。

后来辽军发现河北的宋军不值一提,就转而进攻定州。傅潜不敢率兵出战,命令镇州行营钤辖李继宣从真定带领三千骑兵进击围攻定州的辽兵。而当时,傅潜城内有八万步骑兵,李继宣只有三千人马,八万步骑兵坐等三千人马营救,傅潜之怯懦,一看便知。

李继宣的这种奔袭救援显然非常艰难,但将命难违。李继宣率领骑兵从真定赶到了定州,辽兵急忙拆毁渡桥,阻止李继宣渡河。李继宣趁着夜色,在河上架起横木率兵追击,辽兵大败,急忙溃逃。李继宣尾随辽兵,追击五十多里。辽兵绕了一圈,南下真定,想乘着李继宣率兵出征,进攻真定城。结果李继宣早就部署了防御,辽兵一看,李继宣尾随而至,不得已赶忙烧毁滹沱河上的中渡、常山两座桥,阻挡李继宣过河。

那么,这两座桥在哪里?

屡遭战火,中渡桥位于真定何处?

两军交锋,窦王城遭遇什么杀戮?

胜利在望,傅潜却为何下令撤出?

2009年6月,在滹沱河南岸京珠高速公路东侧,掘出两通北宋时期修桥筑堤的碑刻。一通是宋景祐二年(1035年)的《永安堤诗碑》,另一通是熙宁六年(1073年)河北西路都转运使程昉刻立的《创修滹沱河浮桥记》,记述了宋代创修真定府中渡浮桥的这件大事。这两通宋碑,对了解北宋时期滹沱河沿岸堤防和桥梁史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清光绪《正定县志》记载:“中渡桥,在正定东南五里滹沱河上。五代晋开运三年……契丹焚桥。”“宋熙宁九年程昉于此创系浮桥。”就在子龙大桥这一带。

庆历五年(1045年),河北西路都转运使欧阳修留下了《过中渡二首》诗。其中一首提到“中渡桥边十里堤,寒蝉落尽柳条衰”,诗中的“十里堤”就是被称为“永安”的滹沱河大堤。这座十里长堤上,当时就架设了中渡桥和常山桥。

李继宣命部下再次伐木修复常山桥,率兵南下追击,辽兵退到石邑城一带,即现在石家庄市振头周围。听说李继宣渡过了滹沱河,辽兵急忙退到了封龙山北面的丰隆山砦,就是隋朝以前的石邑城遗址一带。李继宣率领宋军继续南下,兵临封龙山寨。辽兵不敢与李继宣交战,急忙拔营南下。李继宣正想趁势追击,可是傅潜派人快马赶来,命令李继宣回营真定。他声称:镇州、定州军事防务事关军国,不能随意离城南下,万一辽兵进攻,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李继宣回守真定城。

李继宣一撤,辽兵再无后顾之忧,长驱直下,直逼宋朝都城。宋真宗亲自到北京大名城督战,又命大将率兵从大名到镇、定增援。傅潜因怯懦畏敌被召回朝廷治罪。朝廷让李继宣与另一员大将一起负责河北的抗辽部署,仍然担任镇州钤辖,驻守真定。

千钧一发,什么原因使得宋军峰回路转?

虽胜犹败,大宋为何要向辽国送银纳绢?

抬运贡品,井陉究竟留下什么文化遗产?

1004年闰九月,辽以倾国之兵分东、西两路攻宋,东路二十多万人入河北。辽兵在真定、瀛州都没有占到便宜,因此转而南下,一直打到了河南省濮阳,当时称澶州,直接威胁到北宋都城汴京开封的安全。

在这种形势下,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率领宋军北渡黄河。宋军的士气大振,迅速对深入北宋腹地的辽兵展开围攻。辽兵的大帅被宋将射死,辽军受到重创,面对河北地区宋军的围追堵截,辽兵进退两难。因此,辽太后决意要和宋真宗议和。

经过谈判,宋辽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约定双方以古恒山、白沟、拒马河一线,就是现在阜平县大茂山、白沟、白洋淀这一带为界,宋朝每年向辽朝赠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从此罢兵。

这就令人纳闷儿了,本来宋军占优势,辽兵被迫议和,为什么宋朝要向辽军纳贡呢?这就是所谓“虽胜犹败”,只因宋朝积贫积弱,只能委曲求全。

“澶渊之盟”形成了宋辽和平相持的局面,直到1125年辽国灭亡以前,河北地区得到一百多年的和平生活。但沉重的税赋,让河北人民苦不堪言,也正是因为这种频繁的纳贡,在井陉还留下了一种非常有来头的民间表演。

在井陉矿区,有一种活动叫“颠杠”,又叫“抬杠”。据说最早产生于抬运贡赋,后来演变为一种表演艺术,一般是在花会和庙会上表演。赵庄岭火神庙会的抬杠叫抬“皇纲”,有一千余人参加表演。仪仗队很有皇家气派,数十面彩旗、龙凤大旗、大帅旗、万人伞、龙虎牌、回避牌、肃静牌、钺斧,杠队中“押纲官”手扬马鞭,负责查验运送的贡品,还有四名“衙役”跟班护纲。

据说,有一年,北宋军队押运给辽朝贡品的“皇纲”在赵庄岭失了火。皇上知情后,在赵庄岭赐修火神庙一座,世代相传,形成了赵庄岭火神庙会抬“皇纲”表演。

这正是:

大宋猛将李继隆,真定御敌有美名。

继宣英勇战封龙,宋辽澶渊始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