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婴幼儿科学养护与早期教育一本通
1286100000020

第20章 早期教育篇——如何使你的宝宝更聪明(4)

音乐教育对大脑皮质发育的促进作用是有科学依据的。神经解剖学研究已证明,人类的左右大脑在我们的智力活动中有不同分工,如左脑主要负责数学、语言或符号等抽象思维,而右脑主管音乐、图形等形象思维。音乐刺激对右脑神经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可增强神经细胞的活动性,充分发挥右脑的功能。但大脑作为一个整体,它的各部分又是互相联系,协同工作的。几乎所有的智力活动过程,都是左右脑协同发挥作用,而不是独立工作的。音乐刺激右脑功能的同时也促进了两个大脑半球联络的功能,也就促进了左脑的功能,从而提高了整体智力的水平。有动物实验的结果证实了这一结论,有人将110只大鼠分为4组,每组20或30只,第一组从宫内到生后60天,听莫扎特奏鸣曲,第二组听格拉斯音乐,第三组听白色噪声,第四组生活在沉静的环境中。动物行为测定结果证明,第一组大鼠在完成空间迷津能力上明显快于其他3组,错误也较少,这有力地证明了莫扎特奏鸣曲的功效。34个幼儿园的儿童接受了8个月课堂钢琴训练,然后进行时空推理测验,结果显示:与未接受课堂钢琴训练的儿童比较,时空推理测验分数高出46%。26名大学生连续4天听莫扎特奏鸣曲,另外26名大学生听赫里普·格拉斯的音乐,结果前者的时空作业分比后者增加62%。这就是所谓的莫扎特效应。神经细胞的联系以40Hz的同步振荡作为公共载波子,莫扎特的音乐与神经细胞40Hz的同步振荡可能有共鸣作用。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印度的顶尖科学家和数学家多半出生于印度南方,有人相信,这是印度传统音乐造就的。很多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都喜欢音乐,如爱因斯坦酷爱音乐,自己也会演奏小提琴。国内的一项实验证实,音乐与英语听说成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智能是一种综合的心理功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多元智力的概念,他认为智力包括以下7种能力:

(1)音乐智能。

(2)运动智能。

(3)数学逻辑智能。

(4)语言智能。

(5)空间智能。

(6)人际关系智能。

(7)自我认识智能。

现实世界中,人的行为是多种智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个人身上表现为不同智能的组合,因此创造出人类能力的多样性。儿童不同于成人,大脑正处在发育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对儿童的早期教育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而是提供、创造一个丰富的环境,促进整个大脑全方位地成熟起来,为儿童今后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如何开发婴幼儿的音乐潜能

从一出生,就要开始对婴儿音乐潜能的开发,为他提供安详、优美的音乐环境,使他能熟悉和体会音乐的本质,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和音色,并适时地接受一定的音乐教育,促进宝宝大脑的全面发展。

对宝宝音乐潜能的开发要点点滴滴渗透在宝宝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在与宝宝讲话时声音要柔和、高音调、有节奏,像唱歌一样;要常给宝宝唱歌,每次睡觉唱催眠曲;在吃饭、游戏、洗澡等活动时播放古典音乐。注意音量要适中,时间不要过长。通过观察宝宝的反应(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避免造成过分刺激。不同年龄段的宝宝的音乐教育也有所不同:

0~12个月——音乐潜能的启迪

(1)区分和熟悉不同的音源。

(2)建立节奏感,在音乐中运动,把宝宝抱在怀中翩翩起舞。

(3)接触不同风格的音乐。

通过上述方法,使宝宝体会音乐的本质、节奏、旋律和音色,启迪宝宝的音乐潜能。

16~30个月——音乐强化

(1)在乐曲中,挥动宝宝的双上肢,按音乐的节奏指挥。

(2)让宝宝随着音乐,自由地舞动自己的身体和四肢。

(3)鼓励孩子随着乐曲唱歌、哼唱。

以此来启发宝宝的对音乐的接受和反应。

20~42个月——音乐教育

(1)有计划地引入不同风格的音乐。

(2)学习唱歌,参加合唱。

(3)练习手指,学习乐器演奏。

通过参加艺术活动的实践,为宝宝叩开艺术之门,使其跨入艺术的宫殿。

总之,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并不单纯是为了培养音乐家。如果宝宝蕴藏着极大的音乐潜能,在教育中他自然会成长为音乐人才。如果宝宝不具备这方面的才能,早期的音乐教育,对宝宝全面开发大脑是有益的。

台湾的教育专家王财贵先生给家长提过如下建议:在孩子3岁以前,家长可以把世界名曲作为家庭的背景音乐让孩子熏陶其中,因为这个时期是孩子对音乐的敏感期。您的孩子3岁前可以不懂乐理,但不可错过听音乐的最佳时机。他还建议在孩子3岁前,让他看遍世界名画、世界著名风景和建筑物的画片,让这些美的“画面”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未来,这些音乐和画面将会成为一个孩子最宝贵的“艺术财富”,埋藏在他生命的深处,在他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将会慢慢散发出艺术的气息来。

宝宝的感觉统合的发展与游戏

1.为什么一些孩子会出现“高智商低成就”的现象

一些孩子的智力水平较高,甚至在平均水平以上,但到学龄前或学龄期却常表现出学习、运动和社会适应方面的障碍,严重地制约了智力的正常发挥,即所谓“高智商,低成就”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感觉统合的失调。感觉统合理论是脑神经科学的新概念,是1972年美国的AyresAJ提出的。她认为,环境中的感觉信息进入我们的大脑后,必须在大脑皮质进行有效的统合,才能使整个机体的不同的器官间协调整体的工作,机体才能对来自环境的各种刺激做出恰当的反应,个体与环境间才能达到协调与和谐。我们每个人都是通过感觉系统来搜集外界信息的,我们的大脑中有140亿个神经细胞,分为100多万个感觉区,因此感觉的过程,是相当复杂而细腻的。在感觉器官输入感觉信息时,相应的各感觉区域中的神经细胞对信息的接收过程必须是灵敏的、准确的,同时所有受信息刺激影响的各个感觉区域必须迅速、完整地对同时输入的诸多信息进行分析、协调和整合。这些信息只有经过大脑组织整合后,才变得有意义,才能以恰当的行为表现出来,这一流程就是所谓的感觉统合。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是我们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基础,正是因为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才能使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协调整体地发挥作用,才能使个体与环境能顺利地接触,才使得所有的学习和动作能力得以顺利的发展。如果儿童的感觉统合发生问题,感觉器官间、感觉与运动间的联系没有牢固地建立起来或路径不通畅,孩子学习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出现学习困难。时间长了,这种不和谐运作与所产生的低能表现必然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障碍,并进一步导致行为问题。国外报道,学习困难儿童中,50%有感觉统合失调。国内一项调查显示,在行为问题的儿童中,轻度、重度感觉统合失调率分别是76.1%和34.2%。感觉统合失调是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退的,反而因其引起的一系列情绪和行为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生命早期乃至终生的生命质量。所以,孩子感觉统合的问题应该引起家长的足够注意。为防止“高智商,低成就”的现象,婴儿不仅需要感觉的学习,而且需要感觉统合的学习。

2.宝宝的感觉统合能力是在玩耍中发展完善的

事实上,人类一出生感觉系统就已经发育好了,宝宝能看见、能听见、能感觉。只不过婴儿时期,宝宝的大脑对这些信息的处理能力还未发展,所以,这些感觉对他们而言显得意义不大,必须依靠宝宝亲身体验这些感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大脑开始学习组织、吸收这些感觉信息,并找出它们的意义所在,这正是感觉统合的发展过程。感觉统合能力作为一种本能是人生来就有的,因为人类遗传基因中就有控制感觉统合的部分。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在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大脑从单纯的各种感觉发展到初级的感觉统合,再发展到身体双侧的协调、手眼协调、注意力、情绪的稳定性及目的性活动,最后发展到高级的感觉统合,即注意力集中、组织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学习能力、概括和推理能力等。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感觉统合发展的历程受到的干扰较少。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家庭规模日趋变小,生活空间变小,都市化生活——缺少游戏的场地、时间……以及环境因素——孩子很少被摇抱,未让孩子经过爬行就学走路;以及遗传、孕期和产时的不良因素(母亲孕期饮酒或吸烟、新生儿缺氧、低体重儿、早产……),使孩子的生长发育历程受到过度的干扰,导致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越来越高。1994年对北京市普通小学1994名智力正常的学龄儿童调查显示,轻度感觉统合失调率为35.9%,重度感觉统合失调率为10.3%。还有调查揭示,北京城区3~6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为29.4%。

当宝宝刚出生时,无论是躯干的转动(本体感觉)、体位的改变(前庭平衡感觉)、皮肤的触摸(触觉),还是视、听的感觉都会引起他的恐慌,这是因为在各个感觉器官之间、在感觉和运动器官之间并没有建立起通道和联络,他的大脑皮质不能把这些外界的刺激有效地整合起来。只有在经历了各种刺激以后,各个器官之间建立起了联络,大脑学会了将来自外界的刺激进行整合,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能力体系,并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适宜的反应,这就是感觉统合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受前庭平衡觉、触觉和本体感觉的影响,三者的统合协调才能完成更高一级的功能。

游戏与平衡功能的发育

在我们人类的耳内有一个负责身体平衡的器官——前庭器官。通过前庭器官同大脑中与平衡有关的神经核和系统共同作用以保持和完成身体的平衡。但这一过程几乎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完成的。身体运动时构成对前庭的刺激信号,因此儿童的游戏、玩耍对前庭功能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婴幼儿时期父母对宝宝的摇抱、上下举动以及婴儿自身的爬行、手舞足蹈等均能与前庭功能相互作用,促进其功能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诸如行走、攀爬、奔跑、跳跃、运动中保持平衡等均是在前庭功能的参与下完成和发展的,而且这些动作反过来促进前庭功能的发展。游戏玩耍的过程始终刺激着前庭器官,而前庭器官的发展对身体知觉、运动规划、注意力集中,以及情绪稳定、手眼协调、视觉能力均产生重要的影响。

游戏与触觉的发育

触觉一般通过皮肤感受,但不一定都被意识到。例如衣着的接触、走路时足底的接触、微风吹拂等。日常生活中这类触觉最为普遍。触觉系统可以分为2大类,一是与生存相关的原始触觉系统,如触到烫的物体,手会自动缩回;另一是触觉辨别系统,通过触觉辨别对象或物体。原始触觉系统在胎儿早期就开始发育,它与其他类感觉的统合,起到了稳定情绪的作用。辨别触觉系统是生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触觉在婴幼儿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就连婴儿吸吮母乳、啃咬、喝水等动作均与之关联。婴儿躺在母亲怀里,肌肤的接触使他感受到爱抚并形成安全感,从而使情绪稳定。所以,婴儿存在寻求适宜的触觉刺激的倾向。这一倾向可以泛及到小儿喜欢玩泥沙、戏水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孩子可以感受到触觉的满足,这些游戏反过来又促进了触觉的辨别能力。

游戏与视听功能的发育

对人类而言,视觉与听觉具有重要的学习功能。它们的发育与前庭功能、触觉、本体感觉的发展密切相关。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有赖于听觉和前庭功能的统合。手眼协调能力则有赖于视觉与前庭器官、本体感觉和触觉等功能的统合。

让我们的宝宝跑起来,跳起来,尽情地玩起来,这就是宝宝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宝宝的学习是从感觉的学习、运动的学习和感觉统合的学习开始的。只有充分地、完美地发展了感觉运动系统和感觉统合系统,今后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3.怎样观察宝宝的感觉统合问题

常见一些妈妈抱怨自己的宝贝:“智力还算不错,也很聪明,可是动作笨拙迟缓,拖拖拉拉,从起床、洗脸到吃饭、睡觉都必须一催再催,有时一顿饭吃下来要个把钟头……”也有的母亲抱怨:“孩子很不专心,静不下来。和他玩这个游戏不到5分钟,又要玩别的,东挑西拣,就是不能坚持把一个游戏玩到底……”有鉴于此,要特别提醒爸爸、妈妈们,平时不妨多观察宝宝的各种行为,以便早期发现宝宝的问题,早期治疗。若家中宝贝有了下列问题,很有可能是感觉统合功能障碍,建议爸爸、妈妈带宝宝到医院接受评估。

(1)动作笨拙、不协调、较晚学会走路并常跌倒或绊到自己的脚。

(2)不喜欢别人拥抱或触摸,不喜欢洗头或理发。

(3)对刺激过度敏感,如进入人多的地方、光线强之处会过度兴奋,在有声音的情况下常不专心。

(4)对感觉的刺激敏感度过低,对各种感觉刺激反应慢,甚至不太有感觉。所以,当有时跌倒受伤或打针时,不哭也不觉得痛。

(5)坐椅子常会跌下来。

(6)常将桌上的东西碰落到地上。

(7)容易分心,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

(8)听力正常却无法注意周围的事情,如同在做白日梦。

(9)上幼儿园或小学后,抄写或做习题时常会遗漏字句。

(10)画图、写阿拉伯数字、写字时,常左右、上下颠倒,如38写成83。

(11)活动量过高,不停地在动。

(12)活动过少,动作缓慢。

(13)语言发育迟缓或口齿不清。

(14)智力正常,但阅读和数学的学习常有困难。

(15)精细动作协调不佳。

(16)缺乏自信,易遭受挫折,容易发脾气。

4.如何预防和纠正宝宝的感觉统合问题

关于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关键在于预防,越早训练效果越好。下面介绍几种由家长配合可直接在家里进行的游戏训练方法,既简单有效又能促进亲子关系,希望能给家长们一点帮助或启示。

前庭功能失调

问题主要表现在: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听而不闻,久转不晕,平衡力差,虽然看到了但仍常碰撞桌椅、门墙。

游戏方法:

(1)充分爬行:要训练宝宝爬行。出生后28天内宝宝就具有爬行反射,每天让宝宝俯卧几秒钟,先锻炼颈部肌肉,使他慢慢能抬头,用手抵住他的双脚,宝宝可趁势向前爬。当宝宝学会爬行后再让他充分爬行3个月以上,不要过早使用学步车,更不能不经过爬行就直接学走步。可以专门准备一块地毯铺在地上,让孩子在上面爬,既保证了安全又使孩子有足够大的活动区域。爬行不足的孩子走路容易跌跤,常磕磕碰碰。

(2)平衡游戏:婴儿期家长要多摇抱。也可以让孩子多坐摇篮,强化孩子对自身重力感的输入。大一点的孩子让他们玩荡秋千、走平衡木等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