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与领导智慧
1291700000015

第15章 为政:仕途藏机巧(5)

一个有智慧的领导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胸怀,要荣辱不惊,要有“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胸襟。具有能上能下的平常心的人,当属我们的伟大领袖邓小平,他曾三上三下,但无论是上,还是下,他都保持了一颗乐观坦然的平常心。

邓小平的第一次下和上,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1931年,红军在第三次反“围剿”时,邓小平就能够中共中央批准,担任瑞金县委书记,第二年冬天,调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半年后又调任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然而,不久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博古等人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一些人,反对毛泽东等在中央苏区的政策,并对其进行排挤和打击。邓小平坚持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结果也遭到了打击。1933年5月5日,在临时中央和中央局派员主持的江西省委工作总结会议上,邓小平被撤消了宣传部长的职务,并给予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

这是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起伏,被撤职后,他被下派到乐安县的南村区劳动改造。在劳动改造期间,邓小平没有任何抱怨,仍踏踏实实干活,不久就被调到军委总政治部工作,后来又被分配到总政宣传部,负责主编总政机关报《红星报》。1935年,中央政治局在召开遵义会议,邓小平奉命离开《红星报》,出任中共中央秘书长。邓小平的政治生涯又出现了一些转机。

邓小平的第二次下和上,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以林彪和江青为首的一帮野心家,阴谋家为了篡党夺权,陷害了一批国家重要的领导干部,***和邓小平就是他们这次主要的打击对象。担任总书记的邓小平被戴上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总根子”等帽子,受到了错误的批评和斗争。在1968年的八届二中全会上通过决定,将邓小平开除出党,撤消了邓小平的一切党内外职务,保留党籍。邓小平被押送到江西省新建县的一个拖拉机厂,在那里劳动改造了三年。

林彪篡党夺权的阴谋暴露后,邓小平的政治生涯出现了第二次转机,在周恩来总理的支持下,他被重新起用,再次回到党中央工作,并恢复了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主持国务院的日常工作。邓小平重新上台后,开始对党内工作进行梳理和整顿。

邓小平的第三次下和上,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后期。他再次主持党的工作后,极力主张恢复被“文化大革命”破坏了正常秩序的生产,工作秩序,并着手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方面全面整顿。邓小平的许多政策措施触犯了“四人帮”的利益,被“四人帮”以批判“资产阶级法权”为借口,1976年4月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撤销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这是邓小平第三次下台。

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并在叶剑英、李先念等同志的积极努力下,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再次被恢复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邓小平再次登上政治舞台。

三起三落,邓小平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在动乱的时代,有多少人经受不了大起大落的折磨,自杀而亡,而他却始终如一。无论是起是落,都平静地接受,这就是一个伟人的平常心。

把大局放在第一位

◎“一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二曰,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韩非子?十过》

【意译】第一是如果奉行小忠,那么就是对大忠的一种戕害;第二是如果只顾小利,那么就是对大利的一种残害。

中国有句俗语是“扒了东墙补西墙,结果还是住破房。”这句俗语,是告诫人们做事要注意顾全大局,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那样结果只能使部分得到改善,而总体上仍旧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做领导,更应该树立一盘棋思想,将大局放在第一位。

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手下有两个得力助手,一个是文官蔺相如,另一个是武将廉颇。这两个人可谓是赵王的左膀右臂,缺了哪一个都不行。

蔺相如自从完璧归赵事件之后,便被赵王提拔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上卿位置。性情直率、城府不深的廉颇对此十分不满。他经常不避人地说:“我廉颇一个堂堂大将军,在战场上生杀予夺,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蔺相如只不过是个下层小民,仅凭能言善辩竟然爬到了我的头上,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廉颇还扬言说要当面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听说了这件事后,便处处躲着廉颇。有时候他驾车出门办事,远远地看见廉颇的车,也要让仆人躲到巷子里回避。蔺相如的门门客见到这种情形,便议论纷纷。他们在背地里说蔺相如是因为胆小怕事所以才故意躲着廉颇将军。这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蔺相如便对他们说:“我躲着廉颇将军,并不意味着我怕他,我连威武的秦王都不怕,难道我还怕廉颇将军吗?其他国家之所以不敢来侵犯赵国,正是因为有我和廉颇将军在,如果我们俩发生了争执,两虎相斗必有一伤,那么别的国家就会趁机来攻打赵国。我之所以要躲着他是因为我以国家大局为重,而不去计较个人的私人恩怨。”众人听了这才了解蔺相如的良苦用心。

廉颇正想找蔺相如出气呢,可是却总是遇不到他。后来,他的部下向他报告了蔺相如的话。廉颇顿时感到羞愧极了。于是脱光了上衣,背上荆条,去蔺相如家负荆请罪去了。从此,两人成为了同生死共患难的至交。

蔺相如是一位将国家大局放在第一位的人,虽然廉颇出言不逊,但他从未与其计较。他的宽宏大量,也是他能够做到上卿位置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识大体的领导,就应该舍小义,顾大局。然而,有一些人并不是这样。他们将一己私利,或者某一个小团体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注重大局。作为领导、决策者这样做是十分危险的。

楚汉时期,项羽手下有一位大臣叫曹咎,他官至大司马,被封为海春侯。

汉四年初,项羽在成皋与驻军黄河北岸的刘邦对峙。楚军因被汉军阻拒而无法西进,汉军也难以攻下成皋。这时,项羽手下的一位曾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彭越,因推翻秦朝后项羽没有封他为王而怀恨在心。趁机与刘邦的汉军联合,袭击楚军的后方梁地,接连攻下17个城池。

梁地是楚军粮草供应的必经之地,直接关系到楚军的粮草供应和后方安全。项羽为了安定后方,决定亲自率师东征彭越。这样他只好将留守成皋的任务交给了曹咎。成皋地势先要,有设有均需粮库,在战略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项羽放心不下,临走时再三叮嘱曹咎:“一定要小心守卫成皋,如果汉军挑战,你千万不要轻率迎战。在半个月内我一定击败彭越,回来和你一起对付刘邦。”随后,项羽就带着大军去攻打彭越了。

刘邦得知项羽离开成皋后,连夜率领汉军渡过黄河,向守卫成皋的楚军发起了挑战。起初,曹咎谨遵项羽的叮嘱,无论刘邦怎样挑衅,他都紧闭城门,坚守不出,并下令不准任何人出城迎战。刘邦见没有达到正面交战的目的,于是就改变策略,下令在成皋城边设台,派一部分士卒每天在台上喊骂羞辱楚军,嘲笑曹咎胆小如鼠。这时,曹咎心中十分不爽,气得在城上破口大骂,但是他还记得项羽的交代,再三忍耐,闭门不出。汉军一连骂了五六天,曹咎实在忍不住了,就把项羽谨慎行事的叮嘱抛在了脑后,率领大军出城作战。

楚汉交战不久,汉军就佯装战败,逃向汜水岸边,渡水逃往对岸。曹咎见此形势,信以为真,命令楚军渡汜水追击汉军。可是没想到,渡到一半时,汉军反击,楚军打败,刘邦乘胜攻下了成皋。成皋失陷,楚国大量的屋子被汉军洗劫一空,曹咎自知罪责难逃,也愧见项羽,于是就在汜水边挥剑自杀了。

小不忍则乱大谋,曹咎就是因为没有忍住小小的刺激,才导致了成皋失守,楚军打败的结局。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作为领导如果不能从大局出发,那么就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要想做一个称职的领导,做一个成功的领导,首先就要树立自己的大局观念。

齐神武帝时期,有一个正直的大臣叫杜弼,他一生最痛恨贪官污吏,因此他常常在神武帝面前揭穿这种人。

有一次,杜弼发现了一些人的贪污行径后,便上奏齐神武帝说:“现在朝廷内忧外患,应该先把朝廷内部的贪官污吏清除干净,再去对付外面的敌人。”神武帝说:“好啊,你又发现了哪些人是贪官污吏,赶快向我汇报。”杜弼不紧不慢地着:“现在,外面那些骑在马上的人就有很多是搜刮百姓的贪官。”神武帝没有同意杜弼的意见,他心想那些人可都是我的功臣啊。但是杜弼一有机会就向神武帝讲述那些将军们的罪行,并希望神武帝赶快除掉他们。这搞得神武帝心神不安。终于,神武帝忍不住了。

这天,神武帝派军人们穿好打仗的装备,严肃地列在路的两侧,高高举起军刀,脸上表情严肃,就像在战场上一样。这时,神武帝让杜弼自己一个人从中间走过去。杜弼一个文官,从来没见过这种场面,站在那里哆哆嗦嗦地不敢动。神武帝看见他的样子,忍住笑,对他说:“你就只管走过去,绝不会伤到你。”可是杜弼仍旧不敢。

这时,神武帝说:“我已经告诉你他们绝不会杀你,但你仍旧如此害怕,可想,那些将军们在战场上面对的场面岂不是更可怕?他们不知道如何才能捡条命回来,虽然贪污了一点,但是他们为我夺回的却远比他们贪去的要多得多。你今天除掉他们,明天谁为我杀敌呢?”

杜弼赶紧跪下谢罪,说:“是我目光太短浅,没有从大局考虑这件事。”

从大局看问题,不光要看到事情的一面,还要看到事情的另一面。从大局考虑问题,既要纵向考虑,还要横向考虑。一个领导只有做事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才能在决策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否则就会出现偏差。尽管有时候要面对许许多多的利益选择,但一个聪明的领导,会从大局利益来考虑问题,权衡利弊,最终做出正确的选择。相反,如果一个领导总是被一叶障目,看不见泰山,那么整个组织、整个团队都会因此而受到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