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与领导智慧
1291700000020

第20章 驭人:领导大方略(5)

街亭失守后,蜀军处于十分严重的劣势中。诸葛亮十分痛惜,下令将马谡以军法处置,斩首示众。因为有言在先,而马谡他违抗军令,应该当斩,所以,任凭其他人如何劝解,诸葛亮为了严明军纪,还是对他实施了死刑处置。

诸葛亮作为领导,并没有因为马谡跟随自己多年,一直是自己所赏识的人,而从轻处理。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赏罚有信的很好的例证。如果领导亲口立下了赏罚规矩,但经常朝令夕改,自己不能够很好地去遵守的话,那么,组织里像马谡这样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与处罚相同,如果亲口应允的奖赏规矩,领导自己不能够遵守的话,组织里能够用心工作的人也会越来越少。所以,无论如何,奖罚有信,不朝令夕改,总是有利而无害的。

以身作则才有凝聚力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畏。--《孙子兵法·计篇》

【意译】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人民与君主的思想一致。所以,人民能够与君主的思想一致,可以与他共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而没有二心。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第十三》

【意译】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就是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会各行其是;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行为不端,即使用严令要求被管理者,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滕文公下》

【意译】自身不正直的人,是从来不可能使别人正直的。

在任何一个组织里,领导的举动都对整体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对于领导来说,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说话、办事的方式,甚至是自己的一举一动,最好每个细节都不要放过。因为,领导的工作习惯和自身修养,总是能够不知不觉地影响到下属,其以身作则的影响力远胜于手里的权利。形象一点说,如果把整个组织比喻成一群羊,那么,领导应该是那只领头羊,而不是那个牧羊人。所以,领导要像领头羊一样,以身作则,带领羊群前进。而不是像牧羊人一样,用“武力”来控制羊群的路线。

有句俗话说得好,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垮下来”。领导的一言一行,时刻都有人在关注,也时刻有人在效仿。领导最好还是注视自己的影响力,为下属做一个好的榜样,就如春秋时,齐国的晏子一样。

晏子在齐国曾为三任国君辅政。那时候,“齐景公内好声色,外好狗马”,上行下效,导致朝政腐败,崇尚奢侈。晏子不仅多次规劝齐景公改掉坏毛病,给百官做个好榜样。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廉洁为政,谦恭谨慎。力求净化齐国的风气。有的大臣们以他为榜样,他的以身作则很快就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就连他的马夫从他那里受到了影响后,都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原来的时候,马夫驾车总是趾高气昂,很是得意的样子。可是,忽然有一天,他的态度变了。他变得谦虚谨慎,处处显得很是低调。晏子不解,就问他其中的原因何在。马夫如实地告诉他说:“我原来觉得我给丞相驾车,很了不起。可是我的妻子看到我的样子后,却对我说,人家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就做了丞相,但他出门的时候,还神情安详,沉稳从容。你身高八尺,还只是个驾车的,但你出门的时候,却如此的傲慢。我觉得我应该多向您学习。”

晏子除了在行动上严以律己,廉洁从政外。在日常生活中,也格外注意节俭。他经常吃一些“脱粟之食、五卯、苔菜”,穿的都是粗布衣服,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出行的时候,也使用破旧的马车。齐景公曾经赐给他很大的房子,他坚决不要。他的一言一行都被百官和百姓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很多人都被他所感染,也开始学着他的样子,廉洁为政,节俭持家。这样,齐国的风气好了许多。

晏子的方法和原则,几乎适用于我们现在所有的组织。作为领导,最好能够认识到组织出现的状况并以身作责任,用自己的行动和思维来给下属做一个好榜样。这样,总比利用自己的权力,给所有人列出个条条框框来,强制性地让大家遵守,要好得多。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领导做得好,下属也自然就跟着学好了。为了保证组织的完整性,领导有必要让大家齐心协力起来。首先,就要注意遵守组织里的规矩,尤其是自己里的规矩。如果自己立的规矩,自己都不能好好地遵守,那估计也不会有什么人会拿它当回事儿。那样,组织就散了。三国时期的曹操,就很注重这一点。很明显的一次,就是他割发代首那次。

当时,曹操带领大军南下。他规定,在路过老百姓的田地时,谁也不要损坏庄稼,否则,严重的要斩首示众。兵将们都很听话。路过田间小路时,都小心翼翼,用手扶着可能会被破坏的庄稼。老百姓见了,都互相称赞。可就在这时候,田里忽然飞起了一只野鸟,惊吓到了曹操的马。他的马便一下子窜进田地里,踩坏了好大一片庄稼。曹操赶紧下车,叫来随行的官员,问:“我的马踩坏了庄稼,按情节,应该如何论罪?”官员公正地说:“按罪当斩。”曹操听后,觉得有理,就立刻叫人行刑。这时,那个官员又说:“丞相虽然犯了罪,可是,怎么治您的罪呢?”曹操听了,很生气地说:“这是我亲口立下的规矩,大家都严格地遵守了。我怎么能不守信用呢?”守着抽出自己腰中的佩剑,打算自裁。

这时,曹操的谋士郭嘉走过来,说:“您以身作则,确实是对的。但是《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您现在统领着大军,怎么能先自杀呢?”曹操听了,沉思了一会儿,说:“既然这样,这死罪,可以暂时免去。但我应该给大家做个榜样,既然我坏了规矩,就必须治我的罪。”然后,就割断了自己的头发,说:“那今天,我就暂且以头发代替我的头吧。”说完,他又让属下拿着自己的头发示众,并传令三军:丞相破坏庄稼,本应该斩首示众。但肩负重任,暂且以发代头。将士们知道后,都纷纷赞扬曹操这个领导当得好,从此,更加严格地遵守上级的命令,从不敢怠慢。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剪掉头发是在平常不过的事,但古人一直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随便割掉头发,是大逆不道的表现。但作为一个领导,曹操他宁愿背负骂名,也要严于律已,以身作则。这样,他的军队才更加上下齐心,有了更强的战斗力。

领导要求下属做的,自己如果做不到,那么就可能比不要求的后果还要严重。没有规定的时候,很多人不敢乱来,可是有了明确的规定,而领导带头就没有遵守,或者是对人严对己宽。这样,就相当于从侧面告诉了大家,在某些问题上,可以明知故犯。那结果,不仅组织的精神涣散,工作效率下降,连领导也越来越没有威严。

领导应该把组织的风气和完整性跟自己的所作所为,联系起来。俗话说“上行下效”,领导也要多向前人学习,在其失败和成功的事例上多汲取经验,给下属做个好榜样。比如,战国时期的齐威王,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当年,齐威王刚刚即位的时候,“好为淫乐”,每天只顾着自己享乐,把国家大事都交给大臣们去处理。上有所求,下就有所好。齐威王喜欢听好话,很多人就变着法地编些好话说给他听。他好大喜功,很多人就装腔作势地说些“政绩”给他听。越来越多的人受到齐威王的影响,开始“不务正业”。最后,底下的百姓们生活十分困苦,周围的国家也都带领大军前来生事。一时间,惹得朝廷上下、国家内外不得安宁。

这就是齐威王自身不正,没有正确地以身作则,很好地影响大家,才导致了内忧外患。不过,齐威王是个聪明的人。后来,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虚心纳谏,重视自己的品德,慢慢地学会以身作则,做一个好领导。他开始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重用贤臣,关注民生。正所谓,上面刮什么风,下面就下什么雨。经过齐威王的自我改进后,慢慢地,朝廷里的奸臣们开始变少了,百姓的生活开始变好了,周围的国家也都安静了好多。

由此可见,领导的所为和所好,对下属的影响很是直接,而且效果十分明显。领导简直就是整个组织的风气好坏的开关。古人说“己不正,焉能正人”,领导们自己正了之后,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自己能够“正人”,从而使整个组织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如果领导不能以身作则,正不了人的话。那还真是应了一句话:当官不做“正人”主,不如回家卖白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