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与领导智慧
1291700000019

第19章 驭人:领导大方略(4)

就是因为玄宗这个领导对自己的赏罚没有把握好度,导致一些人得到了太多的恩典。现在的领导也是一样,如果恰巧再碰上一些像杨国忠这样的人,那么,作为领导,你给的越多,他想要的也就越多。永远没有止境,就导致了小人横行和君子难以立足的局面,组织难以得到平衡。最后,最吃亏的还是组织的领导者。

魏征说过,“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缪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这句话对现在那些像玄宗一样的领导们,有很大的批判作用。要说,领导在高兴的时候,可以稍微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导致横恩滥赏,还比较容易。可对于领导来说,比较难办的可能就是在生气甚至发怒的时候,能够做到心平气和地,不对犯错误的人施以重刑。比如,汉朝时期的武帝刘彻。他一生也算英明,不过,在生气的时候,也没少罚错过人。一次,农夫误闯进他的狩猎场内,被他知道了,就一怒之下,差点对农夫施以死刑。多亏了机智的东方朔,才免得铸成大错。

可见,领导在“恩所加”和“罚所及”的时候,应该多冷静地看待问题。不要由于自己的喜怒或者其他不重要的因素,而影响到对属下赏罚的度。这样,才能使组织保持精神上的平衡,使之更具有凝聚力。

朝令夕改令要不得

◎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意译】只有讲小信用,大信用才会逐渐确立起来,所以,英明的君主是在不断地积累信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如果赏罚不讲信用,那么法令禁规也就无法推行。

◎故将无还令,赏罚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士卒用命,乃可越境。--《三略》

【意译】将帅要令出必行,赏罚必信,像天地时令那样不可更易,这样,将帅才能统御士卒。士卒服从命令,才可以出境作战。

领导们居于一定的高度上,对组织定下的赏罚规矩就有一定的权利。但有些领导在真正该赏或该罚的时候,并不能够做到一言九鼎,言而有信,完全依据规矩来。所以,就出现了很多朝令夕改,赏罚不信的情况。赏罚如果不信,对于领导来说,最直接的“好处”可能是一些心理或者物质上的“便宜”。但真正从大局、从长远角度来看的话,这样做,是特别吃亏的。

古人说“小信成则大信立”。领导如果只是一时糊涂,或贪图一时的便宜,而朝令夕改,不能做到赏罚必信的话,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领导本身和整个组织的信誉。当一个人或一个整体连基本的信誉都丢了的话,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大的作为或成绩了。对于这一点,早在战国时期,先人们就有所领悟,比如秦孝公手下的商鞅。他就是能够做到赏罚必信这一点,继而对全国的百姓做了很好的信誉宣传,对工作的进行很有帮助。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立木建信”的故事。

当时,商鞅作为秦国的改革先锋,起草了一整套改革的法令,以图强国。但毕竟是新法令,还没有得到百姓的认同,这样很难实行。商鞅就想到了一个争取大家信任的办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放了一根大木头,并贴出告示,说如果有谁能够把这根木头扛到城的北门,就“赏十金”。对于百姓们来说,扛这一根木头,根本没有什么难度。大家都很不解,为什么对如此简单的一件事,却有如此的重赏,一定是商鞅在玩笑。商鞅见百姓都没有行动,就改了告示,把“十金”改成了“五十金”。百姓们便更加迷惑。

终于,在大家纷纷议论的时候,有人站出来愿意一试。他扛着木头,很轻松地就到了北门。商鞅当场就赏给了他五十金。百姓们十分震惊,都纷纷称赞商鞅的赏罚有信。由于建立起了很好的信誉,商鞅的新法令实施起来顺手了许多。

与此相似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比如同为战国时期,魏国的吴起。他也是讲究赏罚有信的领导。他有一天在城门附近立了一块大石柱,并告诉百姓们,谁要是能够将石柱推到,就任命谁为长大夫。百姓们起初也是不敢相信,后来终于有人大胆试了一试。结果,吴起果真就赏了那个人一顶长大夫的乌纱帽。百姓们为之惊叹,对吴起的赏罚有信大加赞赏。从此,吴起的信誉为他的政令的推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全国百姓都受益匪浅。

商鞅和吴起的事实证明,赏罚有信对领导来说,是利大于弊的。因为,信誉是无价的,如果只靠那五十金和一顶长大夫的乌纱帽去买的话,是买不来的。而信誉对领导和组织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一个领导,最好无论如何都要赏罚必信。

领导不朝令夕改,赏罚必信,除了能给自己和组织赢得信誉之外,更有利于整体纪律的严明,和组织风气的净化。古人说:“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可见,赏罚有信,才能使属下尽心尽力地工作,才能使整体的工作效率提高。如果言而无信,该赏不赏,则大家会对组织和领导逐渐失去信心。该罚不罚,则大家会对组织的纪律逐渐忽视。

一个领导的赏罚有信应该针对所有人。既然立了赏罚的制度和规矩,就只有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才是真正的有信。对下不对上,或者对人不对己,都和赏罚无信没什么本质的区别。比如春秋时的大军事家孙武。他的赏罚不仅做到了言而有信,而且坚持使用在任何人身上。比较明显的就是“孙武练兵”的一次。

当时,吴王召见孙武。孙武作为一名军事家,把兵法说得头头是道。吴王便问他是否能够训练女兵,孙武坚定地回答:“可以。”吴王便找了一百多位宫女,让他来训练。孙武把她们编成了两队,并选了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分别充当他们的队长。在训练之处,孙武就开始法令,告诉大家一切都要听从将军的,不然,违者当斩。然后,他又教了一些基本的动作给她们。

那些宫女只是觉得新鲜,没有一个肯一本正经地训练。这时,孙武又把军规强调了一遍,并告诉队长好好奇带头作用。但是,即使他把军规说的震山响,就是没有人听他的,大家只顾玩笑,一点儿也不像是军队在训练。孙武生气了,便下令将两名队长拖下去,施以死刑。吴王见状十分惊恐,连忙跟孙武说情。孙武却一本正经地说:“军令如山。既然有言在先,任何人犯了法,都应该受到相应的处罚,没有例外。”结果,就真的杀了哪两个妃子。其他人一见孙武如此赏罚有信,吴王最宠爱的妃子都没有例外,都吓坏了。所以,当孙武自此下令训练时,宫女们个个都规规矩矩,谁也不敢胡来了。

孙武作为军队的领导,对属下言而有信。既然有言在先,就不能朝令夕改,该罚则罚,连吴王求情都不见效。这一点,并不是谁都能做到。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有了这种精神和认识,才能树立好领导的威信,对组织的纪律性的保持有很大作用。值得我们现在的领导认真学习。不过,话说回来,被孙武处罚的是吴王的妃子,属于“尊”者。孙武能够赏罚有信,确实不易是,但更不易的,是对领导自己的“信”者,也就是领导的亲信或者是自己比较欣赏的人。如果领导能够做到对“信”都能赏罚有信,那么,对于其他属下来说,应该就比较容易了。在这一方面,有一个广为大家传颂的例子,就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当年,后主刘禅在位。诸葛亮为了实现统一,亲自摆局布阵,对魏国发动了一场大战。由于街亭属于这场战争中的要地,他便派了自己十分赏识的马谡来镇守。临发兵前,他亲自派给马谡具体的作战方略,并再三嘱咐他“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

但马谡到达街亭后,并没有遵守诸葛亮“靠山近水安营扎寨”的安排,而是自作主张地将军队驻扎在了距离水源很远的山上。当时的副将王平见他有违军令,便提醒他,山上没有水源,也没有粮道,如果被魏军包围,则必败。但是,洋洋得意的马谡认为“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便没有听取他的意见,坚持选择山上作为大军的营地。王平无奈,以军法威胁他,马谡竟然也不知悔改。最后,果不出王平所料,大军被魏军包围,大败,而街亭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