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红歌的力量
1294100000016

第16章 欢歌:流金岁月(1)

《让我们荡起双桨》

东方日出,岁月流金。欢歌阵阵,寄托心声。

只有经历长夜的人,才最懂得光明的宝贵;只有熬过严冬的人,才最珍惜春天的明媚。翻身解放后的中国人民,用最美的语言也难以表达对领袖的感恩之心,用最动人的歌声也难以抒发对党的热爱之情。神州大地上,走到哪里都会荡着一片欢歌笑语。阵阵欢歌,无不寄托着各族人民的心声。欢歌阵阵,无不展现着流金岁月的历史。

《让我们荡起双桨》

——唤起童年的美好记忆之曲

如花的季节风华正茂,年少的青春岁月流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童年都有美好的记忆。《让我们荡起双桨》是几代人在童年时记忆深刻的歌。它充满童真、童趣,抒情、甜美,一唱起来,仿佛让我们又回到了美好难忘的童年时代。

◎ 词曲作者简介

词作者:乔羽(1927~ ),著名词作家(前文已介绍)。

曲作者:刘炽(1921~

1998),著名作曲家(前文已介绍)。

《让我们荡起双桨》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红领巾迎着太阳,

阳光洒在海面上,

水中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一)

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了新中国第一部儿童影片《祖国的花朵》。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六一”儿童节,北京小学五年级甲班的同学们在中山公园和志愿军叔叔联欢。志愿军叔叔给同学们讲充满革命友爱精神的战斗故事,并鼓励大家要好好学习,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少先队中队长梁惠明决心帮助同学江林和杨永丽,他们是班里仅有的两名未加入少先队的同学。开始,梁惠明和同学们遇到了许多困难,辅导员冯老师告诉他们要有耐心,并注意方式方法。老师的话给了大家启发,他们想办法帮助江林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帮助不合群又受了伤的杨永丽补习功课,并在江林的妈妈生病期间轮流帮他做家务,使他有时间温习功课迎接考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江林和杨永丽改正了缺点,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电影中的插曲,表现一群孩子课余之时,在北海公园湖中划船,水面倒映着白塔、绿树红墙,水中鱼儿在畅游,勾画出纯真幸福的童年。歌曲以其优美舒展的旋律,诗情画意的歌词,出神入化地描绘了北海公园秀丽的景色和少先队员泛舟碧波之上尽情欢乐的情景。

电影《祖国的花朵》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新中国儿童的幸福生活,一经上映,立刻受到了广大儿童观众的喜爱。影片中这首《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插曲,歌词朗朗上口,优美抒情,旋律委婉,词曲浑然一体,唱出了童年时代独有的气息,引起了小朋友的共鸣,因而迅速流传开来。在20世纪50年代,《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可谓是红遍华夏大地。那个时代的儿童几乎人人会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二)

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新中国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是一首优美、抒情的童声合唱。作为儿童影片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充满了童真、童趣,使用了少年儿童的语言,以抒情甜美的童声领唱与合唱,生动地描绘了新中国少年儿童在洒满阳光的湖面上,划着小船尽情游玩,愉快歌唱的欢乐景象。

《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词语言亲切生动,充满诗情画意;曲调抒情优美,层次分明,首尾呼应。歌曲在弱拍上开始的乐句,带给人活泼轻松之感。旋律开始时采用的是小调式,快乐明朗;在三四句时,转到大调式;到副歌时又重新转回到小调式。悠扬展开的副歌,展示了少年儿童的开阔胸怀。

《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由齐唱和合唱组成,采用二部曲式,结尾带有变化的再现,使全曲首尾呼应,寓变化于统一之中。音乐严谨、简洁、凝练。合唱以流畅、秀美、抒情的旋律开始,第二句可看作是第一乐句的不完全模进,旋律舒展、起伏、深情。“小船儿推开波浪”的“推”字,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加之一拍半的长音,把童稚的心理,画龙点睛的突现出来。

歌曲的第二部分由三个短小乐句开始,把感情向前推进了一步。

歌曲在带有变化的再现中结束,使这首小型童声合唱既层次分明又素材集中,短小精悍。

(三)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堪称经典的儿童歌曲。他包含了欢乐的童年剪影,能勾起人们对美好童年的记忆,因而历经时代变迁,依旧没有失去它独有的光华,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至今为人们所喜爱。

1980年,在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歌曲评选中,《让我们荡起双桨》获一等奖。

2003年,北京电视台的“七色光”栏目隆重推出了大型音乐歌典《童年的歌》,这部音乐歌曲收集了大量的优秀儿童歌曲,并将它们制作成了儿童音乐电视,在栏目中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作为儿童喜爱的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也被收录其中。

《让我们荡起双桨》词曲完美结合,深深的影响了孩子们,它引导孩子们积极追求光明的未来,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让我们荡起双桨》既属于孩子们,也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它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不会因时间而褪色,反而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显得愈发珍贵。几十年后的今天,不论青年人还是老年人,几代人同唱起这首歌,都会深深沉浸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之中。

《唱支山歌给党听》

——亿万儿女献给党的心曲

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歌词简单、质朴,旋律深情、激昂,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建立新中国、建设新社会的感激和赞美之情,是亿万儿女献给党的心曲。歌曲一出现便受到普遍欢迎,几十年来传唱不衰,成为歌唱共产党的一首经典歌曲。

◎ 词曲作者简介

词作者:蕉萍(1933~ ),原名姚筱舟,江西铅山人,诗人、词作家。16岁时考进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毕业分配到二野十七军五十一师政治部。1951年赴朝作战,停战归国后不久,转业到陕西省,先在商洛石棉厂,后调到铜川矿务局蕉萍煤矿当了一名技工。1984年调到陕西铜川矿务局报社担任编辑工作,直至退休。

曲作者:朱践耳(1922~ ),原籍安徽泾县人,生于天津,著名作曲家。中学时代即开始学习手风琴、钢琴演奏以及和声等课程。1945年赴苏北解放区,从事音乐创作。1949年起,先后在上影厂、北影厂、新影厂任专职作曲。1955年赴苏联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60年回国,历任上海歌剧院、上海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专职作曲。主要作品有10部交响乐;民乐合奏曲《翻身的日子》、电影音乐《烈火中永生》、群众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接过**的枪》等。

《唱支山歌给党听》

唱支山歌给党听,

我把党来比母亲。

母亲只生了我的身,

党的光辉照我心。

旧社会鞭子抽我身,

母亲只会泪淋淋。

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

夺过鞭子揍敌人。

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

夺过鞭子,

夺过鞭子,揍敌人!

唱支山歌给党听,

我把党来比母亲。

母亲只生了我的身,

党的光辉照我心,

党的光辉照我心。

(一)

1959年隆冬的一个夜晚,陕西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

大雪纷飞,寒风呼啸。矿山的一切,在茫茫风雪中隐约可见,井架上的矿灯,透过漫天飞舞的雪花,闪烁着斑斓的光芒……

这样的雪夜里,有一个人在临窗眺望,思绪翻滚。他就是煤矿的技术员姚筱舟。

姚筱舟16岁参加了人民解放军,1951年参加志愿军出国作战,回国后转业到了煤矿工作,新的美好生活常常让他感慨万千。在煤矿,姚筱舟和矿工在井下一起劳动时,常听他们讲,是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当上了国家的主人。姚筱舟还经常为那些苦大仇深的矿工代写家书。他们常常含着热泪,给姚筱舟讲述自己的经历,让姚筱舟一定要告诉他们的家人,要听党的话,好好工作,好好学习,以实际行动报答党和毛主席的恩情。姚筱舟参加过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亲眼目睹了一个个共产党员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英雄事迹。姚筱舟常想,是伟大的党率领劳苦大众建立了新中国,开辟了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党写点什么的想法总是挥之不去。

此时此刻,姚筱舟临窗凝思,所有的感触在此汇聚到一起,强烈的感恩之情触发了奔涌的创作灵感,潮水般的情感集中在笔下,倾注在纸上:“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歌词《唱支山歌给党听》就这样诞生了。

完成歌词后,姚筱舟以“蕉萍”的笔名投寄给了《陕西文艺》。因为“蕉萍”是焦坪的谐音,姚筱舟从没有将这首歌看作是他单独创作的,而是焦坪煤矿工人集体的成果。

如果没有之后发生的事情,也许这首歌词就会淹没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

1960年,《陕西文艺》以显著位置发表了“蕉萍”创作的歌词《唱支山歌给党听》。后来,春风文艺出版社将其编入《新民歌三百首》,在全国公开发行。正在辽宁抚顺服役的**从书刊上看到这首歌词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觉得好像写的是自己的经历,也抒发了自己对党无限热爱和感激的心情,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把歌词摘抄到日记本上。

1962年,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因公殉职。**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之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牺牲后,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向**同志学习”,全国人民迅速掀起了“学习**”的高潮。

为了使人们更真切地了解**事迹,《**日记》被整理并陆续发表。日记中摘抄的这首歌词《唱支山歌给党听》,被当作是**遗诗发表出来。**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上海音乐家朱践耳,**日记中的这首小诗也引起了他的注意。朱践耳决定为这首“**遗诗”谱上曲子,以纪念**同志,表达自己对**同志的崇敬之情。朱践耳灵感涌现,一气呵成,完成了这首歌曲。1963年2月21日《文汇报》发表了这首曲子,标题为《**的歌》(摘自《**日记》),并附有300字的“唱法说明”。

歌曲很快传到了陕西,姚筱舟见歌词作者署名“**”,就给朱践耳去了一封信,说明了诗歌创作的真实情况。朱践耳经过证实,决定将词作者更正为焦萍。

(二)

这首《唱支山歌给党听》是一首抒情歌曲,赞颂了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和对党的真挚感情,也是亿万儿女表达对党无限热爱的一支心曲。

《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曲呈“ABA”三部曲式。

第一段具有“山歌”的抒情性,一往情深地唱出了发自肺腑的心声,表达了一个革命战士对党的无限热爱。旋律高亢嘹亮,给其以充分的展示空间,尤其是第三句“母亲只生了我的身”,这里用了表示强调的切分节奏突出母亲的“亲”,“党的光辉”又以强拍强位的高音照进人们的心窝。

第二段音乐的情绪逐渐变得悲愤,字字铿锵有力,声声如泣如诉,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在旧社会所遭受的苦难。随着速度的不断加快,情绪变得激昂,一个革命战士对旧社会的满腔仇恨从内心迸发出来,并使革命军人永远跟党走、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信念得以充分表达。歌词是四句,但音乐上加进了作曲家独特的处理,写成六句,深度发掘了歌词的内容,有朗诵的风格。第二段开始以小调色彩的低音位置唱出来,表示对旧社会的回忆。第三句调性转到大调上,并且出现了切分节奏,强化共产党的力量,阐释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闹革命的情形。因为这是歌曲的高潮部分,曲作者让歌词在这里重复使用,在反复咏唱中结束中段。“夺过鞭子”的多次运用加强了语调感和亲身经历之感。词虽然重复,但曲调却没有重复,是技术结构所必需的,是曲式的必要支撑。

第三段又回到第一段的热情和亲切之中,再次表达出“我把党来比母亲”的真挚情感。

《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曲是以小调性为主的歌曲,但歌曲中常有离调现象出现,因此丰富了它的表现力。同时由于它的音域比较高亢,往往给人们以先声夺人之感。最后一句结束在徵上,给人以无限遐想,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之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唱支山歌给党听》并没有完全运用山歌风格,而采取了一种戏剧性的写法。整个歌曲的音乐充满了音区的对立,力度的对比,节奏的对比,调性的对比,情绪的对比。这种对比正是歌曲的成功所在。

(三)

《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曲,充分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立新中国、建设新社会的感激和赞美之情,是亿万儿女献给党的心曲。当时,我国刚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正在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国家的经济面貌不断好转。危难时刻,更显出人民对党的真挚感情,这就是词作者“蕉萍”、摘抄者**、作曲者朱践耳、演唱者才旦卓玛能够产生强烈共鸣的基点所在。

这首歌曲原是由歌手任桂珍首唱的,后来才由著名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演唱。当时才旦卓玛在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一天她在校园里听到这首歌,觉得这首歌曲仿佛写到她的心里去了,于是就请教她的老师——著名声乐教育家王品素教授。王品素精心辅导她演唱这首歌曲。1964年,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才旦卓玛演唱此歌,果然更为感人,她唱得自然真切,一鸣惊人。从此以后,人们就将才旦卓玛与《唱支山歌给党听》联系在一起了。

1964年,《唱支山歌给党听》被评为最受群众欢迎的“全国优秀群众歌曲”。

从此,这首歌曲迅速传遍全国。几十年来,它一直深深地扎根在亿万人民的心中,唤醒着人民永远美好的回忆。

《小白杨》

——边防军人的戍边礼赞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永远听党指挥的人民子弟兵。党指向哪里,就在哪里卫国戍边。人民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流血流汗甘心奉献。20世纪80年代,一首《小白杨》歌曲,唱响大江南北,表达了边防军人对祖国边疆的火热情怀,诉说着老百姓对边关战士发自内心的赞美。歌曲以其内容简短、通俗易懂而内涵丰富,一直为人们所传唱。

◎ 词曲作者简介

词作者:梁上泉(1931~ ),四川达县人,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50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创作组副组长、创作员、编剧、作家。著有诗集《大巴山月》、《山泉集》、《长河日夜流》等26部,歌曲《茶山新歌》、《月落歌不落》、《我的祖国妈妈》、《峨眉酒家》、《小白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