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红歌的力量
1294100000019

第19章 凯歌:火红年代(1)

《翻身农奴把歌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祖国,真可谓一穷二白,经济建设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然而,那时所有中华儿女都怀着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心情,以满腔的热情和激情,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去。那火红的年代,彰显出中国人民大干快上、热火朝天的冲天干劲,创造出令世界震惊的伟大成就。新中国改天换地,飞速发展,真可谓一日千里,旧貌换新颜。今天,那些听来仍激动万分的红歌,正是那时华夏儿女激情生活的生动反映。那些见证历史的红歌,仍萦绕在我们的耳畔,促使我们奋勇前进。

《翻身农奴把歌唱》

——百万翻身农奴唱出的心声

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是西藏新旧社会对比的真实写照,是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后百万翻身农奴的心声,表达了西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由衷的感激之情和对新生活的无限热爱,歌曲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因而深受人们喜爱,久唱不衰。

◎ 词曲作者简介

于彦夫(1924~2006),原名于景霖,辽宁丹东人。早在少年时代他就对电影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后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中国影协第三、四届理事和第五届主席团委员。导演的影片有《创业》 、《黄山来的姑娘》等。《十六号病房》1984年获第七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2006年,在中国电影百年之际,刚刚辞世的他被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授予“优秀电影艺术家”称号。

《翻身农奴把歌唱》

太阳啊霞光万丈,

雄鹰啊展翅飞翔。

高原春光无限好,

叫我怎能不唱歌。

高原春光无限好,

叫我怎能不唱歌。

雪山啊闪银光,

雅鲁藏布江翻波浪。

驱散乌云见太阳,

革命道路多宽广。

驱散乌云见太阳,

革命道路多宽广。

毛主席呀红太阳,

救星就是共产党。

翻身农奴把歌唱,

幸福的歌声传四方。

翻身农奴把歌唱,

幸福的歌声传四方。

(一)

辽阔而神秘的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创造出的绚丽多彩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历史传统和地域封闭等方面的原因,直到解放前夕,西藏还沿袭着近千年来的农奴制度,广大西藏的生活极端困苦,命运十分悲惨。黑暗、野蛮、落后的农奴制度,使西藏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严重阻碍人们追求幸福生活,取得独立的美好愿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考虑到西藏的具体情况,中央人民政府多次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商谈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事宜。但是,由于西藏上层反动分子和帝国主义势力的阻挠,西藏地方政府迟迟不派代表,并在昌都部署军队,企图以武力抗拒祖国统一。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昌都战役,消灭了藏军主力,解放昌都,打开了进军西藏的大门。1951年4月,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全权首席代表的和平谈判代表团,抵达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指派的以李维汉为全权首席代表的代表团,进行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谈判,于5月23日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由此实现了和平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后,帝国主义和西藏上层的反动分子不甘心失败。1959年,在帝国主义势力的策动和支持下,西藏上层统治集团悍然发动了武装叛乱。在西藏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平息了叛乱。西藏平叛之后,中央人民政府彻底废除了旧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在西藏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从此,西藏百万农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获得了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充分的政治权利、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与旧西藏贫穷、落后、专制,广大群众生存权、政治权得不到任何保障的悲惨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1965年,为了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了解西藏,展现西藏民主改革后天翻地覆的变化,反映翻身农奴的新生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派摄制组进驻西藏,拍摄了大型纪录影片《今日西藏》。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就是这部纪录片的插曲。词曲作者是电影艺术工作者于彦夫。

《今日西藏》播放之后不久,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影片《农奴》,也把《翻身农奴把歌唱》作为插曲,《农奴》的放映使这首歌曲真正传遍了全国。影片以农奴强巴一生的经历为主线,再现了黑暗落后的农奴制度和民主改革前农奴悲惨的生活。通过电影,人们知道了什么是“农奴”,什么是旧西藏那个最反动、最黑暗、最残酷、最野蛮的农奴制度。在看完强巴的故事以后,听到影片结尾处响起的《翻身农奴把歌唱》,就更是别有一番意味了。

随着这两部电影的上映,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迅速传遍了雪域高原、大江南北。由于这首歌曲结合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简明形象地反映了新西藏的新气象,触动并表达了一代翻身农奴的深层心理和深厚情感,以幸福欢乐、饮水思源、感激毛主席共产党的深情抒发,强烈感染了广大人民群众,再加上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的演唱,更是让人回想不绝。从纯朴的心灵深处萌发出的真诚感情,经过浑然天成不加雕琢的嗓音抒发,化成高昂嘹亮的歌声,袅袅回荡在雪山草原上。因此,在时间长河中,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保持了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二)

《翻身农奴把歌唱》这首歌曲,歌词朴实动人,曲调优美,高亢嘹亮,旋律舒展悠扬,把高原的美好风光和翻身得解放的西藏人民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歌曲采取了分节歌的形式,三段歌词同一旋律。整个旋律起伏跌宕,辽阔高远而又抒情动人,充溢着鲜亮的藏族新民歌风味。翻身农奴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欢乐,以及他们对党的感激之情和热爱之情尽在其中。作曲家很巧妙吸收民歌的曲调,即藏族民歌中常用的六声羽调式,结构简洁,感情深沉平实,在最后推向高潮;歌词运用赋、比、兴等传统文学手法配上自然朴实的语言,发自内心的歌颂了给西藏人民带来幸福生活的共产党毛主席。

歌曲的原唱才旦卓玛,是一位真正的农奴出身的藏族姑娘,是党和新中国将她从一个不识字的苦孩子培养成为艺术人才。初次见到《翻身农奴把歌唱》这支歌的时候,才旦卓玛作为西藏地区选派的文艺尖子,正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那时的她还不太会说汉语,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练习,才把这支歌录制完成。由于自身的经历,才旦卓玛唱起这首《翻身农奴把歌唱》时才会那么的深情,那么的投入,饱含着热泪,才旦卓玛的歌声里有着那么强烈的翻身感,真正体会到了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由衷喜悦。才旦卓玛说,这首歌“跟西藏的蓝天白云一样——高原春光无限好,真的是叫我怎能不歌唱!”

(三)

1965年,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诞生,如今四十多年过去,它依然具有恒久的魅力,深受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1989年,这首歌曲荣获了建国四十周年优秀歌曲奖。

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28日定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2009年3月28日是西藏实现民主改革五十周年纪念日,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政府都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庆祝活动,在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五十周年的文艺晚会上,年过古稀的艺术家才旦卓玛再次深情献唱《翻身农奴把歌唱》这首歌曲,她那饱含真诚感情的歌声充分表达了藏族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心声,掀起了晚会的一个高潮。

今天,西方某些反华势力完全无视西藏民主改革以来的巨大变化,多次在西藏人权问题上大做文章,肆意歪曲历史,污蔑中国政府。对于这些污蔑和攻击,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是一个有力的反击武器。如果谁不了解西藏的这段历史,就听听这首歌,听听西藏人民的心声!

《咱们工人有力量》

——唱出了工人阶级的高昂斗志

《咱们工人有力量》是第一首歌颂工人阶级的赞歌。如果说工人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那么,《咱们工人有力量》就是新中国工人阶级建设祖国的见证人,它见证了工人阶级的勤劳、勇敢和乐观,它鼓舞着并将继续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工人阶级为祖国的发展奋斗不止,它也将永远传唱不息。

◎ 词曲作者简介

马可(1918~1976),词曲作者,江苏徐州人。

1935年17岁的马可在他家乡的一所中学读书。毕业后,他投身于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像火一样的战歌从亿万人民的心中爆发出来。在这强烈的歌声里,马可全身热血沸腾,坚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45年底,马可告别了延安,随同鲁艺大队来到了东北新解放区工作,在三年的解放战争中,马可先后谱写了《我们是民主青年》、《南泥湾》、《咱们的军队回来了》、《帮助军队打胜仗》、《咱们工人有力量》等革命歌曲,同时还创作了《荒火》、《血海深仇》、《夫妻识字》、《小二黑结婚》等。

《咱们工人有力量》

咱们工人有力量,

咳!咱们工人有力量!

每天每日工作忙,

咳!每天每日工作忙,

盖成了高楼大厦,

修起了铁路煤矿,

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

哎咳!

发动了机器轰隆隆地响,

举起了铁锤响叮当!

造成了犁锄好生产,

造成了枪炮送前方!

哎咳哎咳 咳呀!

咱们的脸上发红光,

咱们的汗珠往下淌!

为什么?为了求解放!

为什么?为了求解放!

哎!咳!哎!咳!

为了咱全中国彻底解放!

(一)

每逢“五一”劳动节,《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歌曲,就会被唱得格外嘹亮。这首歌曲的创作要从1947年说起。

1947年初夏,青年音乐家马可在东北解放区的鲁艺文工团里工作。一天,马可同几位文工团员一起来到刚解放的佳木斯一座大工厂参加工人假日义务劳动。他们长期战斗在解放区的农村,一进入工厂,就被熊熊的炉火、隆隆的机声所吸引,看到一块块火红的钢锭在工人手中化为产品,这一切深深打动着马可。他不禁自言自语道:“如果有一首工人的赞歌该多好啊!”

次年5月,鲁艺文工团开展业务培训,时任教育科长的马可讲授作曲课。为了使团员们尽快掌握作曲技巧,马可倡导他们自己写歌。有些团员写了歌颂工人的歌曲,但马可看了,都不太满意。于是,他率领团员深入到佳木斯发电厂、佳木斯铁路机务段、东北银行造币厂等产业工人集中的企业,与工人们共劳动、同生活。有一次休息的时候,女团员为工人演唱《翻身五更》,一位老工人问:“你们有没有工人翻身的歌?给咱们唱一个。”“这个……我们还没有编出来呢!”马可面露窘色地回答。

这时,老工人唱起了他自己编的《工人四季歌》:“……秋季里来菊花黄,工人翻身自己把家当。成立了职工会,参加了自卫队,组织起来那么有力量。”

老工人唱歌的声音很朴实,嗓子还有点沙哑,可是他的歌声却很有吸引力,马可听了非常感动,他决心要为工人编一首歌曲。

回到住所,马可立刻操起二胡,拉起《工人四季歌》的曲调。团员们都围拢过来,静静听着。马可想:要做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不学习工人大公无私的品质不行。应该编一首歌颂他们的歌,可怎么编呢?马可一边拉琴一边思索。团员们也在思索着,议论着:“歌颂他们的生产热情。”“歌颂他们的坚决、勇敢、热情、乐观的精神。”“歌颂他们改造世界的气派。”“工人阶级真是伟大!伟大的……”“我看可以叫做《伟大的工人……伟大的力量》!”“不如干脆就叫《工人有力量》!”团员们的热情议论,使马可进入了沉思,他想象着工人们的豪迈气概和冲天干劲,渐渐地脑海里形成了新的歌词和旋律。《工人四季歌》的欢快曲调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热情的旋律。马可先是用二胡奏出,接着小声哼唱,最后大家从轻声到强声唱了起来:《咱们工人有力量》就这样初步诞生了。

为了精益求精,马可用毛笔将歌曲初稿抄在报纸上,贴在鲁艺文工团团部食堂的墙壁上,请团员们提意见。

经过多次修改,《咱们工人有力量》定稿了。定稿后的歌曲首先发表在1948年5月24日的《东北日报》上,随后马可和文工团员们赴多家企业向工人们唱。工人都称赞说,这首歌唤出了他们的心声和改造世界的热情。就这样,《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工人歌曲,像长了翅膀一样,翻山越川,从关外唱到关内,唱遍了全中国,从1947年一直唱到今天。

(二)

《咱们工人有力量》它是中国工人阶级迈向新中国时唱出的第一首高昂的战歌,它以坚实有力、豪迈热烈的旋律,表现工人们为支援全国解放而紧张劳动的战斗生活,塑造了获得解放的中国工人阶级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咱们工人有力量!嘿!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嘿!每天每日工作忙,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歌曲采用二部性的结构,前一个段落以坚定有力的切分节奏、一唱众和的豪迈音调和连续上行模进的乐句,刻画工人阶级沉着坚毅的性格,表现他们改造世界的雄壮气魄;后一个段落节奏紧凑,出现了欢快的劳动呼号,并以反复多次的短小乐汇,把歌曲推向最高潮,形象地描绘了工人阶级忘我劳动的热烈场面。歌曲的最后一个乐句,把后段的劳动呼号和前段豪迈的曲调综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概括力,推向最高潮,形象地描绘了工人阶级忘我劳动的热烈场面。

《咱们工人有力量》是一首富有时代强音的工人歌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艺术团出国访问或参加世界联欢节时,都要演唱。知识无国界,艺术亦无国界。它也受到了许多外国友人,特别是外国工人们的喜爱。

60多个年头过去了,《咱们工人有力量》仍然铭记在人民群众的心里。2008年,在《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歌的诞生地,佳木斯市举办了一次大型展览。在“文化名人与佳木斯”的展厅里,参观者看到了放大的《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歌谱和作词作曲者马可的大幅照片。当人们驻足于此的时候,仍不免心潮澎湃。

《我为祖国献石油》

——抒发着石油工人的战斗豪情

《我为祖国献石油》是一首歌唱石油工人的歌曲,把石油工人气壮山河的豪迈气概表达得淋漓尽致。在石油工业发展进程中,这首歌曲已成为石油工人心灵的写照,激励着一代代石油人,投身祖国石油工业建设,用天不怕、地不怕的壮志豪情,谱写出一曲曲撼天地、泣鬼神的感人乐章。

《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声,不仅成为石油人心中的最爱,还成为亿万人传唱的红色经典。

◎ 词曲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