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为政干事做人:向杨善洲学什么
1294400000008

第8章 做人篇

“家父遗言,概不收礼”——学习杨善洲淡泊名利、两袖清风

(一)“不欠群众一分钱”,心头常算民心账

公务员是一个讲服务讲奉献的职业,杨善洲的行为深切地体现这一点。他担任县委书记、地委书记二十几年来,家里人一点儿“光”也沾不上。“农转非”转不了,新房盖不起,连一次公车都“蹭”不上。然而,在他看到群众有困难的时候,比如哪家买种子、买牲口少钱,他从不吝啬地解囊相助;他还把辛辛苦苦造起来的价值几个亿的森林送给了国家。面对政府送来的20万元奖金,他自己只留了4万给老伴,其他的全部捐献了。学习杨善洲,就是要学习他信仰坚定、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不要计较个人得失,不找任何借口理由,工作中尽职尽责,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一心为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去努力工作,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不讲条件,真正做到这些了,那形成的将是一股无穷的力量,能推动时代、创造历史的力量。

(一)“不欠群众一分钱”,心头常算民心账

俗话说:“账人人会算,就是算法不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的算账法,让人肃然起敬。杨善洲官至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不可谓不大。然而,他对民心大账有着自己的特殊算法。

在一般人看来,领导干部下乡吃顿家常便饭,这几块钱也不在乎。可在杨善洲的心目中,领导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能掺假,不能有半点特殊,如果几块钱的小账都不能算清,共产党员的作风账就要打折扣。正是基于这样的公仆情怀,才使他一心想着群众,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

领导干部的地位,主要不是个人的经济地位,而是政治地位、社会地位问题。在我国,一些领导干部负责经济建设方面的工作,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支配和调动经济资源。但这都是职务、职责的需要,而且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定。个人不能拥有这些经济资源,当然也不可能像私有财产那样来支配和使用它。如果领导干部企图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国家、社会、他人所拥有的经济资源转化为个人的资源,并借此提升自己的“经济地位”,那就违背了从政的规则,就会走上邪路。杨善洲的二女儿杨惠兰每次说起父亲都要流泪:“有人对我说,你爸是地委书记,靠着这棵大树,你们一家有享不完的福。其实我知道,爸爸这棵树,根本靠不上。不但靠不上,他还经常‘阻止’好心人对妈妈和我们姐妹的帮助。”1970年,三妹杨惠琴刚出生,家里缺粮。一名乡民政干部路过得知后,送来了30斤大米和30斤粮票。杨善洲得知后,责怪妻子张玉珍:“我是党的干部,我们不能占公家一点便宜,领导的家属决不能搞特殊!这大米和粮票要攒了还给公家!”过了大半年,张玉珍硬是东拼西凑,还清了这笔粮款。

这个故事给我们非常深刻的启示。共产党的干部,作为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的杰出代表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对做官与做事关系的认识,他们与封建官员相比,头脑应该更清醒,思想境界应该更高。古代仁人志士尚且能够胸怀“居庙常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这乐而乐”之志,表现出面对宦海沉浮,宠辱皆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风亮节,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更应该不计较名利,不患得患失,做到无论担任何种职务,不管身居何处,都把为人民做事、做好事放在第一位。俗话说:“文官不贪财,再平庸亦是良吏;武官不怕死,再粗鲁也是好将。”一个干部在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当领导,如果能够得到群众的认可和爱戴,被群众认为是一个肯做事的人,一个善于做好事的人,或者虽然没做成多少好事,但至少是一个不做坏事的人,就可以叫做有地位。对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来说,这既是对他们的基本要求,也是他们有地位的最高境界。

常算民心这本大账,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崇高精神境界。它不仅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且对于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激励人民群众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共产党员在工作中努力培养并身体力行这种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在建国初期,还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国各条战线涌现出了一大批像**、焦裕禄、王进喜、孔繁森式的先进人物,他们的模范事迹对全国人民起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教育作用。实践证明,我们党员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为什么杨善洲能够能够保持共产党员本色,兢兢业业,勤政廉洁,为群众称道?为什么杨善洲这样的干部身边能聚集众多的群众,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多么艰辛困难的工作任务在他们面前都如“风卷残云”不在话下,这值得我们深思。

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我们要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我们要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像他那样,把全部的心血和热情用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上,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革命气节,身居陋室,豁达乐观,无怨无悔地为国家和人民创造财富。时代需要杨善洲精神。通过学习杨善洲,我们要进一步确立共产党员的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清廉为民的品格,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强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常算民心这本大账,需要不断加强个人学习和提高个人素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后天进行锻造。对共产党人来说,名利是与党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科学理论、文化知识的积累,达到自身的完善,形成一种“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使“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自发行为。

常算民心这本大账,需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优秀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需要实践来践行,普通党员干部,应该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人民群众当中树立党的光辉形象。首先要想干事,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不能碌碌无为,要把握好青春年华多干对社会,对人民有利的事;其次要甘于平凡,平凡不等于平庸,要善于从小事做起,在平凡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伟大;再次要敢于吃苦,艰苦奋斗优良传统不能丢,默默奉献的过程中更要敢于吃苦,勇于吃苦。

(二)“不让亲属沾一点光”,党和人民利益放首位

杨善洲作为堂堂地委书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却一直生活在农村,一般人看来多少有点想不通。按照国家政策,他的家属早就可以“农转非”,可杨善洲却坚持没有办。他在世期间,他的亲属没有沾过他的一点光。在他的眼里,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的,只能用来办公事,绝不能办私事。

杨善洲去世后,人们从老人的遗物中找到了一张已经发黄的空白表格——干部农村家属迁往城镇落户申请审批表。上面一个字也没写,对于国家给予他的照顾政策,杨善洲主动放弃了。杨善洲的故事生动的说明,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是领导干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经受利益冲突考验的前提。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坚持正确的利益观,经受住“利益冲突”的严峻考验,成为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带头人,但也有少数领导干部经受不住考验,利益观上产生了偏差,而导致出现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严重地损害了党和人民的利益。

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维护社会稳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领导干部是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组织者,在长期的实践中,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解决了许多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肯定。但也有一些领导干部缺乏强烈的责任意识,想问题、办事情漠视群众的利益,回避矛盾和问题,给党和国家各项建设带来了损失,甚至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和影响。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 的思想,牢记 “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这个对干部的根本要求,在决策上把人民群众的态度作为衡量利弊得失的根本标准;在工作中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念念与民事”、“万事民为先”,围着群众转,顺着民意干,积极为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增强群众的信心,消解群众的不满情绪,妥善化解直接利益冲突。

民心不可违,民意不可欺,民利不可侵。对于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必须坚决制止,坚决纠正。当前,尤其要把查处严重侵害群众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人身权利的案件作为重点,集中力量开展对损害群众合法权益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争取每年彻底解决一、两个突出问题。同时,要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切实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利益得到更好的体现和保障。要切实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有效防止和及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对领导干部应具备什么样的利益观,***同志早在六十年前的《记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就作出了高度的概括:“党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我们党员的思想和行动的最高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在每个党员的思想和行动中,都要使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完全一致。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不一致的时候,能够毫不踌躇、毫不勉强地服从党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为了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党性’或‘党的理念’、‘组织观念’的一种表现。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党性原则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意识纯洁的最高表现。”

重温***同志的这段话,结合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新任务,党员领导干部正确的利益观至少应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二是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三是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四是甘于清贫、无私奉献。五是在自律基础上的遵纪守法。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正确的利益观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体现。我们党早在1945年,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了党章的总纲,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都对如何坚持党的宗旨作过很多记述,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同样,作为领导干部,除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外,也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不仅要接受党纪国法的约束,更要严格自律,保持严谨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领导干部起码要做到两点,一是“慎微”。骄纵起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领导干部必须注意从点滴小事上开始,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二是慎独。“慎独”是思想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和思想境界的试金石。党员领导干部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既使在不受任何监督的情况下,也能洁身自好、拒腐蚀、永不沾。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利益矛盾和思想上的观念冲突常常交织在一起,引起一些困惑,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是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他的利质利益的取得,必须建立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之下,建立在无私奉献的基础之上,决不能把商品交换的原则带入政治生活领域,更不能搞权钱交易,与民争利。

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变得空前复杂,人们头脑中的利益观也相应地复杂化了。作为领导干部,不能按照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的逻辑去思考问题,不能仅仅以此作尺度去看待权力,要向杨善洲那样,把权力当作责任来看待,把履行职责和义务放在首位,讲付出、讲奉献。

坚持把体现群众意愿和要求作为决策的依据和目标。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作任何决策,都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各项决策既体现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又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既反映大多数群众的普遍愿望又照顾部分群众的特殊要求。坚持把集中群众智慧作为决策的重要原则,不断完善决策机制,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大工程项目在决策前都要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更多地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心声,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要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评估机制,建立决策失误纠错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最大限度地防止因决策不当损害群众利益、引发社会矛盾。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忠实地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取得更大的胜利,仍然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每个共产党员在党和人民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发生矛盾时,都必须能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在为党的事业的奋斗过程中,处处走在前面,起模范带头作用。绝不能假公济私,损公肥私,侵犯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

(三)“当官不像官”,绿水青山树丰碑

掌握权力,往往会使人们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增加自信,但也很容易走向自醉、自傲、自负,以为自己的本事大得不得了了,权力大得不得了了,地位也高得不得了了,飘飘然,不知所以。但其实,“宦海沉浮”可能就在一瞬间。为什么?根本问题就在于,每个官员的权力都是别人给的。谁给的?在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这个“谁”是不同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建立新中国,组建了国家的权力机构,并根据一定的法律制度,将权力层层分解,授予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授予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由我们来具体地实施。正是有这样的权力授受关系,我们的干部也才有了由职务而表现出来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等等。

杨善洲对权利看得很淡,他知道“官架子”都是虚的,只有质朴和谦恭才是他的归宿。杨善洲的小名叫“马桩”,走出家乡多年担任保山最大的官后,他依然是群众心中那个朴实的农村娃。看到群众挖地,他就举起锄头跟他们干一会儿;看到群众在插秧,他就卷起袖子、挽起裤腿和他们栽几行;看到石匠在做工,他也就拿起錾子、铁锤敲打起来……

施甸建县之初,民间运输大量靠骡子和马车。一天午饭后,施甸街赵家门前有位赶马车的师傅想钉马掌,却无人相助,难以操作。正当他发愁时,有人从旁边的杨家村进街小道走出,于是赶紧上去求助。来人二话不说走到马前,伸手端起马脚,摆出前弓箭步的架势,以膝盖作支撑。钉完马掌后,帮忙的人站起身来拍拍裤子上的土就离开了。帮忙的人前脚刚走,就有过路人凑到赶马车的师傅跟前搭话:“你可知道帮你钉掌的人是哪个?”“不知道。”“县委书记杨善洲。”赶马车的人愣了片刻感慨地说:“一点官架子没有,是个好官。”

共产党人的“范儿”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是官僚主义。毛泽东同志说:“领导人不能同人民分开,而是人民的一部分”。历史雄辩地证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会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杨善洲当了官,而且是厅官,他的“范儿”,似乎在一些人的眼里看来是那么的“不伦不类”:一是坚持自己是人民的官,杜绝优亲厚友,为家里的亲戚朋友使不上半分劲;二是始终如一的保持人民本色,头戴草帽,脚穿草鞋深入基层,坚持同人民群众一道同吃、同住、同劳动;三是始终坚持将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在其位时心存内疚帮助自己的家乡不够,退下位来,用自己年届花甲的身躯义务为家乡种树二十年兑现承诺,这就是杨善洲同志,这就是一个厅官,这就是一个党的领导干部的“范儿”。

我们党的领导干部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就要真心诚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活和生产问题。要组织、领导和帮助人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提高文化,解决油盐柴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吃饭穿衣的问题、生孩子的问题、读书上学的问题、生疮害病的问题。而不是讲特权、赶时髦、摆架子,处处做起领导干部的“模样”,脱离基层,脱离群众。

在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中,杨善洲同志当不当官都要为党和人民干事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令人敬佩不已。杨善洲由土改小组长起步,30余年间一步步走上更加重要的领导岗位,担任地委领导超过20年。退休了,又锲而不舍、战天斗地,带领家人和群众义务植树造林22年,建成了5.6万亩、价值超过3亿元的林场,并无偿交给国家。

有没有官衔的时候,他老老实实工作。担任领导职务后,从来没把自己当“官”看,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只知道担起那份责任,在不同的岗位上不知道干了多少实事好事。从地市级领导岗位退下来,又用生命的最后时光,把荒山建成了苍翠的绿洲,办了一件利在当代、造福子孙的大事。

每名领导干部都应该和杨善洲同志对比一下,看最初搞工作时实干拼搏,是否有谋求“一官半职”的潜意识;看走上领导岗位后干事创业,是否夹杂有当大官、逐名利的企图;看在“仕途不顺”时,是否有组织负我、放松工作、守摊混日的心态;看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是否心灰意冷、不思作为甚至淡化党性做出与党员干部身份不符的事情。从而在思想上去掉一些庸俗的东西,在行动上拿出全新的作风。

杨善洲当不当官都要为党和人民干事的精神,是共产党人事业观彻底纯洁的至高表现。这种精神,无疑值得我们学习,有理由和必要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坚决不做损害国家、人民利益的事情。

一位堂堂地委书记,没有个“官样”,戴着草帽、披着蓑衣、穿着草鞋,田间地头到处跑;挽着个裤腿儿,和老百姓一起干农活;退休“身退心不退”,跑到山里开荒种树……这样一个官不像官、民不像民的人,他是谁?他就是原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也就是这样一位“不像官”的官,带领群众致了富,赢得了群众的认可。

时下,一些干部下基层,前呼后拥,“官味”十足。这样的干部,自认为有知识、有文化、有水平,能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肯定受群众欢迎。但是,自古以来,官员的权威让群众不正视,如果还一副十足官样,群众肯定感到有距离感,更别说交心谈心了。因此,下基层不妨学学杨善洲,一副“农民样”,群众自然感到亲切,认为是自家人。同时,他们也相信这样的官是群众的“官”,是真心实意为他们办事的官。

不少干部下基层讲官话、讲大话、讲空话、讲套话屡见不鲜,甚至有时在解决难事、化解社会矛盾时态度粗暴,讲些生、冷、硬的话,不但引起了群众的不满,而且直接影响了做好群众工作的效果。而杨善洲却恰好相反,穿着农家衣,说着农家话,和群众拉家常,常常是群众和他说了半天话,还不知道他就是当地最大的官,自然也“掏心窝”的讲真心话。这样,干部也才能了解到基层的实际情况。

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相当一批干部虽然没有文化,但通过和群众一起打土豪、分田地、闹革命,生死与共,培养了深厚的群众感情,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信任。现在,一些干部不想、不愿、有会做群众工作,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因此,我们当学杨善洲,挽着个裤腿儿下地,和群众一起干活,在与群众同劳动中,摸清基层情况、解决群众困难、增进群众感情。

俗话说得好:“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可是,现在一些干部,想的不是民而是己,一方面是“谋官”心切,采取跑官、买官等各种手段,以达到职务上的升迁;另一方面是“谋利”心切,一些干部,手中有了权力,总抱着“权力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千方百计搞权钱交易。而对于百姓的事,者不闻不问,甚至搞吃拿卡要该办的事不办。而杨善洲同志,农业产量低,他就带着试验田,并亲自推广示范;群众家中有困难,他就自掏腰包买米、买被子、发展生产,自家却连房子都盖不起。就连退休后也不忘群众,放弃舒适生活到大山上植树造林。这样的官,怎能不受群众爱戴。杨善洲却用一生的实践,把自己的“履职报告”写在百姓心间,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称职领导干部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