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巴蜀奇人(巴蜀文化丛书)
1305300000043

第43章 雅僧

历代文人论及蜀中风情,不外乎成都妖娆遂宁如画。民间小老百姓则有顺口溜说,清风雅雨建昌月,重庆妹儿川南客。

单说这雅州之雨,四季朦胧如烟,把一座川南小城浇灌得水嫩鲜活。

去城二十里地有一座蒙山,山不甚高,却因为陆羽博士题有“蒙山顶上茶,扬子江中水”之句而名扬全国。蒙山中有个皇茶园,一园茶树皆古木,所产茶叶不论明前还是雨前,无不醇正清冽,去风十里犹闻其香。

大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春,京师开封府的广利寺中,来了一位挂单的南方和尚,满口蜀音,自言年龄已逾一百二十岁,但人们看他却健步如飞,疾如英男。一城军民争相哄传,纷纷前往广利寺探望,莫不惊讶老和尚的容颜宛如孩童一般。

消息传入宫中,神宗皇帝听说后,以为异人,着近侍太监宣蜀僧入宫面圣。

蜀僧跟随太监阔步进入宫中,帝见和尚容颜圆润如婴,一时惊为天人。忙降阶以迎,询问所服何种仙草神药而得此效果。

蜀僧对答道:“贫僧幼时家境贫寒,常常食不果腹,唯有山间茶树遍野,沸水泡之聊以充饥,以至成癖。百十年来,贫僧每日饮茶水十余盅,从未间断过。”

帝又问和尚所言神茶产地,蜀僧从容答曰:“此去千里之遥,西南蜀郡有蒙山,神茶即产此山中。”言毕,和尚请辞。

圣上初时不许,后来细想蜀僧乃世外之人,强留又有何益?遂钦赐锦缎袈裟一袭、金杖一根,放和尚归去。

自从蜀僧离开京城后,神宗皇帝莫名其妙多了一层牵挂,他常常想起和尚说的话,臆想着蜀中蒙山必是蓬莱瀛洲一类的仙境,心中便无限向往。

一日早朝后,神宗皇帝急宣大学士苏轼进殿面君。

苏轼乃蜀中眉州人氏,博闻强识,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尤其对饮食茶道有着极深的研究,堪称养生学的大家。

神宗皇帝开门见山地说起自己近日的所思所想,他料定苏轼必然知晓蒙山茶的秘密。

谁知道苏大学士听了圣上所言后,竟然满头雾水,他捋着长长的美髯沉思良久,才遗憾地回答道:“承蒙陛下垂询,请恕臣直言,蜀人但知有蒙茶天下第一之说,实不知该茶尚有这等神妙的功效。”

神宗皇帝并不满意苏大学士的回答,便以蜀僧年逾一百二十龄尚能健步如飞相诘,定要讨个说法。

苏轼见皇上脑袋长了“包”,只好搪塞道:“臣的故乡相距蒙山两百余里,轼孤陋寡闻,或许蒙茶真有返老还童的功效也尚未可知。”

圣上听了苏轼的解答,心中越发不快,遂口谕苏大学士,令其择日起程,回蜀中探个究竟。

苏轼领了圣旨,一路上忐忑不安地回到家中。他知道这是一桩很恼火的苦差,设若蒙茶确有老和尚所言的功效,自然一好百好;倘有一丝一毫不合皇上心意的地方,不论如何禀报,都少不了要吃“夹心板子”!苏学士一夜无眠。

翌日天明,苏轼带着一帮“钦差”从开封出发,日夜兼程地赶到了成都。眉州虽然近在咫尺,但苏大人并没有借机回乡省亲。皇差大过天,谅谁也不敢冒这个风险。在成都稍事休息后,一行人径直往雅州的蒙山而去。

西出成都九十里路,远远地望见一座山峰,兀立在迷蒙的烟雨之中,时而阳光破雾而出,隐约可见此山五峰环列,状如莲花,主峰蒙顶甚伟,高达千仞;时而又薄雾缭绕,五峰缥缈如晨塘芙蓉;时而细雨霏霏,群峰碧澄如洗。

苏轼乃当朝第一大学士,见了如此美景,心中甚是喜欢。他不顾众人的反对,坚持辞了轿夫,换了便装后,一行人沿着山间小径,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山顶爬去。

初入山门二里许,有一寺甚陋,寺名天盖寺。苏轼一行人入寺小憩,顺便讨要些茶水润喉。众人见寺名取得古怪,便找来寺中的住持相询。

住持是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年轻僧人,错把苏大学士一行人当成了一般的香客,并未把这个大胡子放在眼里,也没有回答大伙儿的问话。倒是旁边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僧,一边用扫帚清理地上的落叶,一边缓缓地说着寺名的来历。他自言听师父的师父说起过,很久很久以前,女娲炼石补天,不知何故在蒙山的上空留下了一道缝隙,以致雅州一年四季阴雨绵绵,难得见到几天太阳。庄稼人不堪其苦,纷纷到山神庙里烧香许愿。鲁班大师听说这件事后,怜悯百姓疾苦,便修建此寺以遮天漏,意在用寺庙高大敞阔的屋顶将天遮住,故名天盖寺。

苏轼见杂役老僧说得十分有趣,嘱咐随从捐了十两银子,以旺寺中香火。

一行人别了天盖寺,依旧沿着石梯小径拾级而上,过蒙泉井,穿灵泉院,一直来到半山腰的甘露寺。

寺庙的大门前,早有一位青衣童子相候,见了苏轼一行人,连忙摆出童子拜观音的手势,双手合十地放在胸前,低头说道:“苏大学士否?师尊已在上禅院相候多时矣。”

苏轼吃了一惊,甘露寺的小沙弥怎么会知道自己的行踪?

青衣童子见苏大学士满脸疑惑,便说道:“师尊自京城开封归来后,不止一次地说苏大学士必来蒙山,告诫我们务必多加留意,峨冠而多髯者就是苏大人。今日见大人美髯拂胸气质高绝,加之几位官爷又说的京师官腔,由此判定必是大人无疑也。”

苏轼闻听童子所言,心中暗自叹服,圣僧真是料事如神。

一行人随青衣童子来到上禅院,老僧果然煮茗以待。禅院是一座木质结构的小楼,会客的雅室约有三十平方米,木地板上纤尘不染;窗明几净,望之如画中之景。

临窗处,放置着一座三足青铜风炉,甚是古雅,每只铜足上分别铸造若干铭文,从左至右分别为“坎上巽下离广中”“体均五行去百疾”“圣唐灭胡明年铸”。三足之上,风炉腹部鼓突处又各置三个小窗,共铸六字,曰“伊公羹陆氏茶”。苏学士看了一会儿,知道正确的读法是“伊公羹”和“陆氏茶”,顿觉这座风炉不简单,仔细鉴赏之下,居然是大唐贞观年间的传世之物,十分地珍稀。心中遂肃然起敬。

炉中炭火微红,上面置一铜壶,壶大如鼎,盛满山泉。

老僧立一旁闭目聆听水声。

壶水初沸如鱼目,微微有声。老僧放少许川盐入壶内,用柳枝轻轻调和均匀。二沸则壶沿四周如涌泉连珠,老僧急忙用木瓢从壶中舀出满满一瓢水,倒在阳沟中,并用竹筷环荡壶心。三沸水势如奔涛溅沫,老僧方下嫩芽,一壶茶汤乃成。顷刻间,袅袅茶香,飘于山寺之间。

老僧奉茶邀苏轼入室内,其余诸人别室吃茶相候。

苏学士再整衣冠,随老僧进入雅室内。室内一炉一壶一茶几,二椅三门四窗数幅字画,古朴雅洁,浑如画屏中。

老僧将茶汤用木碗盛了,置几上。

苏轼细观茶汤色如琥珀,气如幽兰。双手捧碗徐徐饮入,含在嘴中再三品味,味比晨露略甜,比花蕊玉味稍淡,当真妙不可言。

“大师煮茶未见特别之处,茶具也只是寻常之物,何故所烹之茶妙绝天下?”苏轼乃当朝名士,又是茶道中一等一的高手,却也是第一次饮到如此佳品,不禁开口相询。

老僧笑而答曰:“无他,唯山水佳而已。”

苏轼当然不信老僧的话,正色道:“圣上遣轼返乡,皆因当日大师所言蒙茶而起,如不明就里,苏某岂不有负圣恩?”

老僧见苏学士出言相责,并不恼怒,依旧微笑道:“贫僧所言不假,大人岂不闻名山多佳泉之说乎?既有佳泉必然有佳饮,大人您说是也不是?”

苏轼见老僧顾左右而言他,心中甚是着急,推说烹茶之法没有可取之处,想去看一看茶的制作工艺,真正领略蒙茶的神妙。

老僧笑了笑,他当然知道苏轼心里所想,便满口答应,愿做向导相陪左右。

苏学士随老僧来到甘露寺的后院茶场里,看见数十位茶工在流水作业。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制茶工序,环环相扣,严谨有序,殊无差错。

苏轼一一仔细观察,仍然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地方,而且所用的嫩芽还稍逊于西湖的龙芽,品相也赶不上洞庭君山的碧螺春。他实在想不明白,这蒙山茶怎么就有那么美妙的口感呢?

老僧一步不离地跟着苏大学士,始终不发一言。

苏轼在老僧的陪同下,来到了赫赫有名的皇茶园。园中十几株千年老茶树,早已光秃秃地没有了一片嫩芽。苏轼这才想起,谷雨节已经过去了七八天了。茶语说得好:“宁吃明前一片霜,不吃雨后一片桑。”说的就是清明前的嫩芽儿犹如春雪一般喜人,谷雨后的老茶叶味同桑叶一般无趣。

想到这里,苏轼自个儿都觉得有些好笑。现在立夏将至,茶园里能看见什么呢?

老僧见苏大人默默不语地想着心事,知道他不想再看了,便叫来青衣童子,吩咐早早侍候苏大人去上禅院的客房中休息。

苏轼瞎忙活了一天,什么收获也没有得到,心里郁闷得发慌。他静静地躺在禅床上,耳朵里全是窗外的风声,让人睡不着。索性披衣起床,用井水和着茶叶随便将其煮沸,茶的汤色和味道居然和老僧所烹制的一样绝妙。

苏轼摇了摇头,看来这蒙山茶的神妙,绝不是老僧所言的山水好的缘故,一定另有蹊跷。

苏轼一夜无眠,坐在茶室里将壶中的茶汤品了又品,依旧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唉,他知道就算在山上再待十天半个月,也不会有任何结果,老僧也绝不会将制茶的秘密告诉他。

翌日天明,苏轼起程下山。老僧相送到蒙泉井,双手合十,与苏大人等一一告别。

巳时时分,苏轼一行人到了雅州城,远远地看见百十个人将州府的衙门口围得水泄不通,吵吵嚷嚷地好像发生了什么事情。

苏轼不明就里,不敢贸然前往,只得派人前去州府衙门里通报。

州牧代振学闻听苏大人来到了雅州城,慌慌忙忙跑过来,但他并没有将苏大人从正门迎入衙内,而是从侧门将其引入。他一边躬身在前边带路,一边忙不迭地说道:“大人来了就好了,大人来了就好了。”

苏轼感到莫名其妙,就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代振学屏退众人,神秘兮兮地告诉苏大人,蒙山甘露寺的老和尚曾经招募了一批女童上山,三年多的时间里,从来没有让其中任何一个女童下过山。大人刚才看到衙门口的那些人,就是女童的父母和亲人,他们声称老僧乃淫恶之徒,吸女童元阳以延年益寿,却假说是蒙茶的功效,借以掩人耳目。

苏轼素闻江湖上有此“采阴补阳”的妖术,但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天下太平的大宋国,恶僧居然敢如此胡作非为,欺骗当今圣上!代振学见苏大人气得脸色发白,正要好言相劝,突然听到衙门外人声鼎沸,民众高呼着要见苏大人的口号,气势汹汹地往里闯。

苏轼有感于百姓们的义愤,痛心疾首地从衙内走了出来,他要和家乡的父老们面对面地交流。

民众见苏大人愿意接见他们,感动得热泪盈眶,齐刷刷地跪在地上哭诉道:“……自从孩儿们上山后,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僧人送来不菲的酬金,当问及自家的孩子时,总是说一切皆好,若想上山见见她们,却又不让去。我们思前想后,认为其中必有古怪……人心都是肉长的啊,万望大人给小民们做主,严惩恶僧!”

苏轼听了乡亲们的哭诉,凛然答应绝不辜负父老乡亲的信任,誓擒恶僧依法严办!当天夜里,代振学发兵将甘露寺团团围住,然而任由官兵挖地三尺,始终不见老僧的踪迹。

恶僧畏罪潜逃了?

苏轼来到上禅院,看见茶几上留有一笺,笺上寥寥数语:“苏大人:

贫僧料定大人必听信妖言,可惜,可惜呀!茶艺秘技从此失传矣。”

苏轼大惊,恶僧果然畏罪逃跑了!他命令官兵再仔仔细细地搜索一遍,看有没有地窖之类的藏身之所或外逃的秘密通道。

官兵们搜索到西厢房时,数十名女童安然无恙,个个天真烂漫。

苏轼连忙问老和尚到哪里去了。

众女童齐声说道:“神仙爷爷给我们采仙果去了!”

苏大人见女童们个个活泼天真,不像受过折磨的样子,便又问神仙爷爷没有欺负过你们吗?

女童们全都嘟起了小嘴,不满地看着面前的大胡子说:“老神仙亲如爷爷,怎么可能打骂我们呢?”

苏轼终未得到蒙山制茶的秘技,郁郁返京。据传,此次蒙山之行惹得神宗皇帝龙颜大怒,为苏轼后来的政治生涯埋下了祸根。

越明年,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变法,旧党领袖苏轼果然遭到朝廷弃用,外任地方官达十年之久。蒙山茶的秘密不再有人过问,老僧亦不知所终。

苏轼最终知道当年的事情真相,已是十五年后的事了。原来老僧募女童上山,并非淫乐,而是秘制蒙茶。每当皇茶园里的茶树吐芽之初,老僧便叫女童们口含山泉水,于子夜时分喷洒在芽粒上,一直要等到新芽长成方止。此法秘诀在于,芽乃童女的津液育成,加上子时万籁俱静,天地精华尽蕴涵其中,茶品上佳自是不在话下,饮之也有延年益寿之效。

苏轼一生旷达疏朗,唯有此事一直让他耿耿于怀。当年由于自己的过失,老神仙被迫“畏罪潜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