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战国策
1319500000038

第38章 楚策一(3)

张仪为秦国瓦解合纵联盟、组织连横战线去游说楚王,说:“秦国的疆域占有天下土地的一半,兵力可以和各个诸侯相对抗,四周环山,东据黄河,四边都有险要的屏障,国防巩固。而且秦国拥有一百多万勇猛的士兵,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堆积如山。法令严明,士兵视死如归。国君严厉而且英明,将帅足智多谋而且勇武无敌。假如秦国出兵,夺取常山的险隘,就像卷席那样轻而易举。这样,秦国就控制了天下的最有利的地区,诸侯各国不愿意臣服的就先遭到灭亡。再说,主张合纵联盟的人,无异于驱赶羊群去攻打猛虎。柔弱的羊是斗不过猛虎的,这是不用打斗就可以知道的显而易见的。现在大王不和猛虎友好,却和群羊联合,我认为大王的策略完全错了。

“大凡天下的强国,不是秦国就是楚国,不是楚国就是秦国。秦、楚两国势均力敌,互相争斗,势不两立。如果大王不与秦国联合,秦兵东下,占据宜阳,韩国上党之地的道路就被阻断了;如果秦兵再攻下河东,夺取成皋,韩国一定会视秦国的马首是瞻。韩国一旦臣服秦国,魏国就会顺风而动。秦国从楚国的西面攻打,韩、魏从楚国的北面攻打,楚国岂能高枕无忧吗?再说订立合纵盟约的国家,是聚集众多弱小的国家攻打天下最强大的国家。以弱小的国家去攻打强大的国家,不充分估计敌方的兵力而轻易出战,国家本来贫穷又屡次兴兵,这是造成国家危亡的根本原因。我听说,军队不如敌方强大的,不要跟人家挑衅滋事;粮食不如敌方富足的,不要跟人家打持久战。那些主张合纵的人,夸夸其谈,巧言辩说,赞美人主的节操品行,只谈合纵有利的一面,而不说合纵有害的一面,最终只能给楚国带来灾难,一旦灾难降临就来不及补救了,所以希望大王仔细考虑一下。

[原文]

“秦西有巴蜀,方船积粟①,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馀里。舫船载卒②,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馀里,里数虽多,不费马汗之劳,不至十日而距扞关③;扦关惊,则从竟陵已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已。秦举甲出之武关,南面而攻,则北地绝。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恃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之所以为大王之患也。且大王尝与吴人五战三胜而亡之,陈卒尽矣④;有偏守新城而居民苦矣。臣闻之,攻大者易危,而民弊者怨于上⑤。夫守易危之功,而逆强秦之心,臣窃为大王危之。

“且夫秦之所以不出甲于函谷关十五年以攻诸侯者⑥,阴谋有吞天下之心也。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楚人不胜,通侯、执珪⑦死者七十余人,遂亡汉中。楚王大怒,兴师袭秦,战于蓝田,又却。此所谓两虎相搏者也。夫秦、楚相弊,而韩、魏以全制其后,计无过于此者矣。是故愿大王熟计之也。

[注释]

①方船:并两船。②舫船:“方船”。③距:至。④陈卒:阵卒。⑤弊:疲。⑥不出甲于函谷关十五年以攻诸侯:此说与史实不符。⑦通侯:即彻侯,爵位名,指功德通于王室的侯爵。执珪:楚国上等爵位名。

[译文]

“秦国向西占领了巴蜀,两船并连装满粮食,自汶山起锚,沿长江顺流东下,到达郢都就三千多里的路程。两船并连装载士兵,一船载五十人,准备三个月的粮食,浮水而下,一天可行进三百多里,行进的里数虽然很多,但却不费车马之劳,不到十天就可以到达扞关;扞关惊恐了,因而从竟陵以东,所有的城邑都要设兵防守,黔中、巫郡就失守了。秦国发动军队从武关出兵,从南面攻击楚国,那么北部边境的道路就会被切断。秦兵攻打楚国,在三个月之内形势必然十分危急。可是楚国等待诸侯前来救援,要在半年以后才能来到,从这点看出,楚国所处的形势是不如秦国的。依靠弱小国家的救援,可谓远水解不了近渴,却忘记了强大秦国的战祸,这是我之所以为大王忧虑的原因,再说大王曾经与吴国交战,五战三胜终于灭亡吴国,可是前线的士兵死光了;又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守卫新夺取的城邑,这样使居民受苦了。我听说,攻打强大的国家容易遇到危险,并且民众疲惫就容易怨恨大王。守卫容易发生危险的功业,而违背强大秦国的心愿,我私下为大王感到危险。

“至于秦国之所以十五年不曾出函谷关攻打各诸侯国,是因为他有吞并天下的野心,一直忙于私下里策划。楚国曾经和秦国在汉中交战,楚国败给了秦国,通侯、执珪以上官职的就战死了七十多人人,于是汉中很快失守。楚王于是非常生气,又发兵攻打秦国,双方在蓝田交战,楚军又被打败。这就是所说的两虎相斗。秦、楚两国互相削弱,而韩、魏两国却保存了实力,趁机控制了楚国的后方。两虎相斗,没有比这个计策更错误的啦,所以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这个问题。

[原文]

“秦下兵攻卫、阳晋,必开扃天下之匈①,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数月而宋可举。举宋而东指,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有已。凡天下所信约从亲坚者苏秦,封为武安君而相燕,即阴②与燕王谋破齐共分其地。乃佯③有罪,出走入齐,齐王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觉,齐王大怒,车裂苏秦于市。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

“今秦之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泰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④,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⑤,须⑥以决事。”

楚王曰:“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寡人年幼,不习国家之长计。今上客幸教以明制,寡人闻之,敬以国从。”乃遣使者百乘献鸡骇之犀⑦夜光之璧于秦王。

[注释]

①开扃天下之匈:封锁诸侯的交通要道。扃,窗户,在此引申为关闭。卫、阳晋,是秦、齐、楚、晋彼此之间的交通要塞。②阴:暗中。③佯:假装。④以为汤沐之邑:用做沐浴费用之地。古时,封地不领天子经费,可以封地出产作为奉养之用。⑤从车下风:谦敬说法。犹言不敢直接献书楚王。⑥须:等待。⑦鸡骇之犀:《抱朴子》,通天犀有白理如线者,以盛米置群鸡中,鸡欲往啄米,至则惊却,故南人名为骇鸡也。

[译文]

“秦国出兵攻打卫国的阳晋,必然卡住诸侯的交通要塞,大王发动全部军队去攻打宋国,不到数月,就可以攻下宋国,如果在继续向东,那么泗水流域的各小诸侯国就会归大王所有了。在诸侯中倡导合纵盟约最坚定的人只有苏秦,他被封为武安君,在燕国担任相国,私下里与燕王合谋攻打齐国,瓜分其土地。他假装得罪燕王,从燕国逃亡到齐国,齐王就接纳了他,并且让他担任齐国的相国。过了两年,齐王才发觉他的阴谋,因此非常恼火,在街市上把苏秦五马分尸。仅凭借一个欺诈虚伪的苏秦,就图谋天下、统一各国,那不可能成功,是很明白的了。

“现在秦、楚两国接壤,从地理形势上看,就应该是和睦共处的两国。大王如果真的愿意听从我的建议,我可令秦国与大王互换太子为质,让秦地的美女成为大王事奉洒扫的姬妾,并献万户之邑,作为大王的汤沐城邑,从此秦、楚两国结为兄弟邦交,终身和睦相处。我认为没有比这个更有利于楚国的办法了。因此敝国之主派我向大王提出建议,只等大王的裁定了。”

楚怀王答道:“敝国僻处东海之滨,我又年轻识浅,不谙长治久安的治国大计。现在幸得先生不吝指教,我愿接受先生的建议,率领本国假如连横阵线。”于是楚怀王派出使者,率领百辆马车,并将骇鸡犀角与夜光宝璧等物献给秦王。

张仪相秦

[原文]

张仪相秦,谓昭雎曰①:“楚无鄢、郢、汉中,有所更得乎②?”曰:“无有。”曰:“无昭过、陈轸,有所更得乎?”曰:“无所更得。”张仪曰:“为仪谓楚王逐昭过、陈轸,请复③鄢、郢、汉中。”昭雎归报楚王,楚王说之。

有人谓昭雎曰:“甚矣,楚王不察于争名者也。韩求相工陈籍而周不听,魏求相綦母恢而周不听,何以也?周:‘是列县畜④我也。’今楚,万乘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主也。今仪日逐君与陈轸,而王听之,是楚自行不如周,而仪重于韩、魏之王也。且仪之所行,有功名者秦也,所欲贵富者魏也。欲为攻于魏,必南⑤伐楚。故攻有道,外绝其交,内逐其谋臣。陈轸夏人也,习于三晋⑥之事,故逐之,则楚无谋臣矣。今君能用楚之众,故亦逐之,则楚众不用矣。此所谓内攻之者也,而王不知察。今君何不见⑦臣于王,请为王使齐交不绝。齐交不绝,仪闻之,其效鄢郢、汉中必缓矣。是昭雎之言不信也,王必薄之。”

[注释]

①昭雎(jū吾):楚国大臣。②有所更得:犹言有什么地方可以保住。③复:犹言归还。④畜:这里是指看待、对待。⑤南:向南。⑥三晋:韩、赵、巍三国。⑦见:使之见。

[译文]

张仪担任秦国相国的时候,曾对昭雎说:“如果楚国失掉鄢地、郢都、汉中,还有什么地方能够留下呢?”昭雎说:“没有。”张仪说:“如果没有昭过、陈轸,还能有什么人可以重用呢?”昭雎说:“没有什么人可以重用。”张仪说:“请您替我告诉楚王,如果他驱逐昭过、陈轸,我们就把鄢地、郢都、汉中归还给楚国。”昭雎回去把这件事告诉了楚王,楚王听后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