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战国策
1319500000055

第55章 赵策三(1)

赵惠文王三十年

[原文]

赵惠文王三十年①,相都平君田单问赵奢②曰:“吾非不说将军之兵法也,所以不服者,独将军之用众。用众者,使民不得耕作,粮食赁③,不可给也,此坐而自破之道也,非单之所为也。单闻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不服也。”

马服曰:“君非徒不达于兵也,又不明其时势。夫吴干之剑④,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⑤;薄之柱上而击之则折为三,质⑥之石上而击之则碎为百。今以三万之众而应强国之兵,是薄柱击石之类也。且夫吴干之剑材难,夫毋脊之厚而锋不入,无脾⑦之薄而刃不断。兼有是两者,无钓、、镡、蒙须⑧之便,操其刃而刺,则未入而手断。君无十余、二十万之众,为此钓、、镡、蒙须之便,而徒以三万行于天下,君焉能乎?且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而以集兵三万距,此奚难哉!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即君之齐已。齐以二十万之众攻荆,五年乃罢;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今者齐、韩相方两国围攻焉,岂有敢日我其以三万救是者乎哉?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而索以三万之众围千丈之城,不存其一角,而野战不足用也,君将以此何之?”都平君喟然太息曰:“单不至也!”

[注释]

①赵惠文王:名何,武灵王之庶子,武灵王二十七年,立王子何为王。是为惠文王。②按,赵惠文王三十年,田单尚未相赵,仍在齐。赵奢,赵之大将,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大破秦军,赐号为马服君。③粮食赁:赁,租赁,这里指从别国籴入。④吴干之剑:吴国、干国的利剑。⑤匜:古代的一种容器,用来装水。⑥质:通“置”。⑦脾:剑面上靠近剑刃的地方称为脾。⑧钓、、镡、蒙须:分别指剑环、剑刃、剑珥、剑绳。

[译文]

赵惠文王三十年的时候,相国安平君田单与赵奢交谈,他说:“我不是反对将军您的用兵策略,我不满意的只是您损耗太多的兵将。如果损耗太多的兵将,百姓就不能很好地生产,粮食也要从别国籴入,这样远距离输送,不能保证军队及时供应,这是不攻自破、坐以待毙的做法,我不会这样做。我听说过,帝王用兵不超过三万人,天下就能降服。如今将军您每次一定要派出十万乃至二十万的大量兵将才能出战,这是我所不佩服的。”

马服君赵奢说:“您不仅不了解兵法,而且还不能明白现在的形势啊。那吴国、干国的利剑,砍在肉上能够把牛、马都给砍断;砍在金属上能够把盘子、盆子斩断;砍在柱子上能够把柱子变成三段,砍在石头上能够把石头能碎成一百块儿。现在倘若用三万士卒去对抗这样强大之国的军队,就好比是砍在柱子上、击在石头上一样。此外吴国、干国的宝剑的铸造之材很难得到,而且假如剑背的厚度不合适,剑锋就不能刺入物体;假如剑面的轻薄不合适,剑刃就不能斩断物体。如果只满足了这两方面的条件,但剑上缺少剑环、剑刃、剑珥、佩带这样的辅助之类的东西,那只好拿着剑刃去刺杀,这样的结果是,自己还没刺到敌人,自己的手先被割断了。假如您没有十几万、二十万的兵力,即使有剑环、剑珥这样的辅助的东西,想要仅仅以三万兵士横行天下,您又怎么能做到呢?古代的时候天下分成成千上万个国家。即使是大的城邑,城墙也不会多于三百丈;即便是人口稠密的城邑,也不会多于三千户人家。用事先准备好的三万兵士,去攻打这样的城邑,这又有什么难的呢?现在古代成千上万的国家已经分为战国七雄,都能聚集起数十万的兵士,进行旷日持久的战役,如果仅用三万兵力于他们交锋的话,就会像齐国一样,败的很惨了。齐用二十万的兵力讨伐楚国,五年的时间才拿下;赵国用二十万的兵力讨伐中山国,五年的时间才赢了。倘若现在齐国与韩国实力相当,并且都用全力讨伐彼此,谁敢对我说他用三万人的兵力就可以救助这两个国家呢?现在拥有千丈长的城墙的大城、拥有上万户人家的大邑举不胜数,想要用三万兵力围攻有千丈城墙的大城,连城墙的一个角都不能攻下,进行野战就更是力不从心了,您想要用这点兵做些什么呢?”安平君长叹道:“我的确不如您啊!”

赵使仇郝之秦

[原文]

赵使仇郝之秦,请相魏冉。宋突①谓机郝曰:“秦不听,楼缓②必怨公。公不若阴辞楼子曰:‘清无急秦王③。’秦王见赵之相魏冉之不急也,且不听公言也,是事而不成,魏冉固德公矣。”

[注释]

①宋突:宋人。②楼缓:赵人,当时为秦相国。③秦王:昭王。

[译文]

赵国派仇郝出使到秦国去,请求让魏冉担任相国的职位。宋突对仇郝说:“如果秦王不同意,楼缓一定对您产生怨恨。您不如私下里告诉楼缓说:‘请不要让秦王急于任命魏冉。’秦王看到赵国对于让魏冉担任相国的事并不着急,也不会再听您多说。这事如果一旦失败,楼缓就会感激您;这事如果成功,魏冉肯定也会感激您。”

齐破燕

[原文]

齐破燕,赵欲存之。乐毅谓赵王曰:“今无约而攻齐①,齐必仇赵。不如请以河东易燕地于齐②。赵有河北,齐有河东,燕、赵必不争矣。是二国亲也。以河东之地强齐,以燕以赵辅之,天下憎之,必皆事王以伐齐。是因天下以破齐也③。”王曰:“善。”乃以河东易齐,楚、魏憎之,令淖滑、惠施之赵④,请伐齐而存燕。

[注释]

①无约:没有约结盟国。②河东,今河北清河县一带,靠近齐国。河北,今河北密县一带,靠近赵国。③以:犹与。④淖(zbuō卓)滑:楚国大臣。惠施;魏国相国。

[译文]

齐军攻破了燕国,赵国想让燕国能够存在下去。乐毅对赵武灵王说:“现在您没有与结盟国商量就去攻打齐国,齐国一定对赵国心存。您为什么不向齐国请求用河东换取燕国被占领的土地。赵国占据河北的土地,齐国占据河东的土地,燕、赵两国一定不会再为土地问题发生争执。这是两国建立良好邦交关系的好方法。齐国靠河东的土地增强了自己的力量,而齐国也受到燕、赵两国的辅助,天下诸侯就会憎恨齐国的强大,一定都来事奉大王而讨伐齐国。这是依据天下诸侯力量击破齐国的绝好时机。”赵武灵王说:“好。”于是就拿河东的土地和齐国交换,楚、魏两国憎恨这件事,就派淖滑、惠施到赵国来,请求讨伐齐国保住燕国。

秦攻赵

[原文]

秦攻赵,蔺、离石、祁拔。赵以公子部为质于秦,而请内焦、黎、牛孤之城①,以易蔺、离石、祁于赵。赵背秦,不予焦、黎、牛孤。秦王怒,令公子缯请地②。赵王乃令郑朱对曰③:“夫蔺、离石、祁之地,旷远于赵,而近于大国,有先王之明与先臣之力,故能有之。今寡人不逮④,其社稷之不能恤,安能收恤蔺、离石、祁乎?寡人有不令之臣⑤,实为此事也,非寡人之所敢知。”卒倍秦。

秦王大怒,令卫胡易伐赵,攻阏与⑥。赵奢将救之。魏令公子咎以锐师居安邑⑦,以挟秦。秦败于阏与,反攻魏几⑧。廉颇救几,大败秦师。

[注释]

①公子郚(wú吾):赵国公子。按:据史实焦本秦地,不知何时归赵所有。牛狐:赵国地名。②秦王:即秦昭王。公子缯(zēng增):秦国公子。③赵王:即赵惠文王。郑朱:赵国大臣。④逮:及。⑤不令之臣:不善的臣子,不好的臣子。⑥胡易(shāng伤):原卫人,当时为秦国将领。⑦公子咎(jiù就):魏国将领。安邑;魏国邑名。⑧几:魏国地名。

[译文]

秦国攻打赵国,攻克了蔺地、离石、祁地。赵国把公子郚送到秦国作人质,并请求把焦、黎、牛狐等城邑献给秦国,用来交换蔺地、离石、祁地。秦国把蔺地、离石、祁地归还给赵国以后,赵国却背叛了秦国,并没有把焦、黎、牛狐等城邑给秦国。秦昭王大怒,派公子缯前去向赵国索要土地。赵惠文王就派大臣郑朱回答说:“那蔺地、离石、祁地,距离赵国遥远,地理位置距离大国,因为有了先王的贤明和先臣的力量,我才能占据了它们。现在我不及先王贤德,恐怕国家也治理不好,哪里还能顾及到收复蔺地、离石、祁地呢?我的臣子不好,这件事实际上是他们在暗中操作的,我并不知道详情。”赵国终于背弃了秦国。

秦昭王大怒,命令大将胡易前去攻打赵国,进军阏与。赵国大将赵奢率兵前去救援赵国。魏国派公子咎率领精锐部队在安邑驻扎,目的是牵制秦军。秦军在阏与大败,返回来攻打魏国的几地。廉颇前去救援几地,把秦国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富丁欲以赵合齐、魏

[原文]

富丁欲以赵合齐、魏,楼缓欲以赵合秦、楚①。富丁恐主父之听楼缓而合秦、楚也。

司马浅为富丁谓主父曰②:“不如以国顺齐③。今我不顺齐伐秦,秦、楚必合而攻韩、魏。韩、魏告急于齐,齐不欲伐秦,必以赵为辞,则不伐秦者赵也④,韩、魏必怨赵。齐之兵不西,韩必听秦违齐。违齐而亲,兵必归于赵矣。今我顺而齐不西,韩、魏必绝齐,绝齐则皆事我。且我顺齐,齐无不西。日者,楼缓坐魏三月,不能散齐、魏之交。今我顺而齐、魏果西,是罢齐敝秦也,赵必为天下重国。”

主父曰:“我与三国攻秦,是俱敝也。”曰:“不然。我约三国而告之,以未构⑤中山也。三国欲伐秦之果也,必听我,欲和我⑥。中山听之,是我以三国挠中山而取地也。中山不听,三国必绝之,是中山孤也。三国不能和我,虽少出兵可也。我分兵而孤烁⑦中山,中山必亡。我已亡中山⑧,而以余兵与三国攻秦,是我一举而两取地于秦、中山也。”

[注释]

①富丁:赵国大臣。楼缓:赵国人,当时在秦为相国。②司马浅:赵国大臣。③不如以国顺齐:此句意为不如以国家的名义顺从齐国。④以赵为辞:用赵国作为推辞的借口。⑤构;讲和,构和。⑥欲和我:想要让我和中山讲和。⑦烁:消烁,犹言削弱。⑧我已亡中山:设想之辞。赵国灭亡中山在两年之后。

[译文]

富丁打算用赵国的名义联合齐、魏两国,楼缓打算用赵国的名义联合秦、楚两国。富丁担心灵王听信楼缓的话和秦、楚两国联合。

司马浅替富丁对赵武灵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用国家的名义顺从齐醴。如果我国不听从齐国的调遣,前去讨伐秦国,秦、楚两国必然联合起来攻打韩、魏两国。韩、魏两国必然向齐国请求支援,齐国不讨伐秦国,必定拿赵国作为推辞的借口,那么不讨伐秦国的就只剩下赵国了,韩、魏两国必定为此怨恨赵国。齐国的军队不向西攻打,韩国一定听从秦国的指挥背叛齐国。赵国一旦背叛齐国而亲近秦国,兵祸一定来临了。现在我们听从齐国的指挥,一旦齐国不向西攻打,韩、魏两国必定断绝与齐国的邦交,这样一来,他们都会前来事奉我国。况且我们顺从齐国,齐国就不会不向西攻打的。过去,楼缓在魏国用了三个月的时间,都没能拆散齐、魏两国国的邦交。现在我们顺从齐国,并且齐、魏两国果真向西攻打,这是使齐国疲惫不堪,让秦国得到破坏的好办法,赵国一定会成为天下诸侯重视的国家。”

赵武灵王说:“我跟三国联合一起去进攻秦国,这是都会遭到破坏的。”司马浅说:“不是这样。我们约合三国把情况详细向他们说明,最后用没有与中山讲和为借口不参与攻打秦国。三国打算攻打秦国是出于真心,必定听信我们的话,想让我们和中山讲和。中山如果听从,这是我们借助三国力量前去阻挠中山,从而取得土地的时机。如果中山不听从,三国一定和中山断绝邦交,这是孤立中山的好办法。三国如果不能使我们与中山讲和,即使少出兵也是可以的。我们分兵几路孤立中山,致使中山削弱下去,中山一定会灭亡。我们灭亡中山以后,用剩余的兵力与三国一起攻打秦国,这是我们一举从秦国、中山两处割取土地的好办法。”

魏因楼缓且合于秦

[原文]

魏因楼缓且合于秦,赵恐,请效①地于魏而听②薛公。李欬谓李兑曰:“赵畏横之合也,故欲效地于魏而听薛公。公不如令主父以地资③周最,而请相之于魏。周最以天下辱秦④者也,今相魏,魏、秦必虚⑤矣。齐、魏虽劲,无秦不能伤赵。魏王听,是轻齐也。秦、魏虽劲,无齐不能得赵。此利于赵而便于周最也。”

[注释]

①效:献出。②听:听命于。③资:资助。④辱秦:意思是对秦国不友善,仇视秦国。⑤虚:指魏、秦的关系会出现裂痕。

[译文]

魏国想借助楼缓的力量和秦国结盟。赵国知道这事之后很害怕,于是想割地献给魏国以寻求救援,并听命于齐国的薛公。有人便让赵人李欬对赵相李兑说:“赵国由于害怕魏国的连横阵线会成功,所以提出承诺割地给魏国,并且听命于薛公。这样一来,您为什不让赵主父拿着土地去帮助周最,请求魏国将周最任命为相国。周最是很仇视秦国的,如果他做了魏国的相国,魏、秦两国的关系必然会恶化;齐、魏两国国力虽强大,但一旦失去秦国的支持,就无法与赵国相抗衡。如果魏国不答应让周最担任相国,就好比是削弱了齐国;秦、魏两国国力虽强大,一旦失去齐国的支持,也无法战胜赵国。因此,我们请求魏国让周最担任相国,这样做的话,既能对赵国有好处,也会对周最有好处。”

魏使人因平原君请从于赵

[原文]

魏使人因平原君请从于赵①。三言之,赵王不听。出遇虞卿曰②:“为入必语从③。”虞卿入,王曰:“今者平原君为魏请从,寡人不听。其于子何如④?”虞卿曰:“魏过矣。”王曰:“然,故寡人不听。”虞卿曰:“王亦过矣。”王曰:“何也?”曰:“凡强弱之举事,强受其利,弱受其害。今魏求从,而王不听,是魏求害,而王辞利也。臣故曰,魏过,王亦过矣。”

[注释]

①平原君:即赵胜,当时正为赵国相国。②虞卿:赵国人,原本是游说之士,当时为赵国上卿。③为入必语从:如果入见赵王一定谈论合纵的主张。④其于子何如:犹言对于这件事您的看法怎么样。

[译文]

魏国派人借助平原君的力量向赵国请求参与合纵策略。但平原君向赵王谈了多次,赵王就是不听。平原君从赵王那里出来之后,正好遇到虞卿说:“如果拜见大王,就一定谈论合纵的主张。”虞卿入见赵王,赵王说:“现在平原君替魏国请求合纵,我没有听从,对于这件事您的怎么看?”虞卿说:“魏国这个谋略错了。”赵王说:“是的,因此我没有听从。”虞卿说:“大王也错了。”赵王说:“为什么这么说?”虞卿说:“大凡强国与弱国一起共事,每次都是强国得到利益,弱国得到损害。现在魏国请求合纵,然而大王不听,其实这是魏国自求祸害,相反的大王是拒绝利益。我所以说,魏国错了,大王也错了。”

平原君谓冯忌

[原文]

平原君谓冯忌曰:“吾欲北伐上党①,出兵攻燕,何如?”冯忌对曰:“不可。夫以秦将武安君公孙起乘七胜之威,而与马服之子战于长平之下②,大败赵师,因以其余兵,围邯郸之城。赵以七败之余,收破军之敝守,而秦罢于邯郸之下③,赵守而不可拔者,以攻难而守者易也。今赵非有七克之威也,而燕非有长平之祸也。今七败之祸未复,而欲以罢赵攻强燕,是使弱赵为强秦之所以攻,而使强燕为弱赵之所以守。而强秦以休兵承赵之敝,此乃强吴之所以亡,而弱越之所以霸。故臣未见燕之可以攻也。”平原君曰:“善哉!”

[注释]

①上党:可能为上谷之误。②马服之子:即马服子,赵奢之子,赵括;一说,“马服之子”本无“之”字,后人以赵括为赵奢之子,因此加“之”字。其实当时人称赵括为马服子。两说均通。③七败:姚作“亡败”,据王念孙说,“亡败”当作“七败”,与上文“七胜”相对,“亡”、“七”字相近,故“七”讹为“亡”。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