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逸:逃亡、跑掉、隐藏。②逸者不可复追:逃走的敌人不可再追。《李卫公问对·卷上》:“法曰:佯北勿追。”又:“奔北不追,则敌有谋矣。”这里仅从避免中敌埋伏而言,实际上,古代兵家都是主张跟踪追击的。如《吴子·料敌》:“众来则拒之,去则追之,以卷其师,此其势也。”③贼者:这里是指诡计多端的盗贼。《通俗常言疏证·盗贼》:“贼有贼智。”《通俗编》:“盗虽小人,智过君子。”④奇兵:使用偷袭战术的部队。《百战奇法·奇战》:“凡战所谓奇战,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⑤游兵:机动灵活的游击队。见《草庐经略·游兵》:“游兵者,谓其无定在也。必士果锐而骑超捷,将勇悍而善应变。时而东,复时而西;时而出,复时而入。敌怒而迎,我引而退;敌倦而息,我临而扰。击其左,击其右,击其前,复击其后。击其懈弛而无备,仓卒难救。抄其谷食,焚其积聚,劫其辎重,袭其要城,取其别营,绝其便道;或朝或暮,伺敌之隙,乘间取利。飘忽迅速,莫可踪迹;于我为军之声援,于敌为彼之后患。夫使贼腹背均患,进退维谷,则不难于剪除。全胜之策,是一道也。”⑥《吴子》:古代兵书名。为战国吴起(?—公元前381年)所著。吴起是战国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卫国人。曾经做过楚国的令尹(相当于宰相)。实行变法,使楚国逐渐富强,后被贵族杀害。他的兵书《吴起》四十八篇已经散失,据传现有的《吴子》是后人伪托的。引文见《吴子·励士》。⑦枭视:猫头鹰白天看物,视而不见,眼大无神的样子。《吴子直解·励士》:“枭,恶鸟也:日午不见物,故数视。”这里解作:视而不见。狼顾:狼行走时,四下张望,以防袭击,比喻有后顾之虑。这里解作:顾虑重重。⑧投命:豁出命出、不怕死。
[译文]
捉贼所以必须关门,不仅是怕贼逃走,而且还怕贼逃走后反而被别人所得而利用。况且,对逃走的贼不可以再追,以免中了他的诱兵之计。所谓贼,(从军事上说,)是指突然来袭、出没无常、诡计多端的敌人,他们是要疲劳我方,以便实现他们的企图。兵书《吴子》写道:“现在让一个亡命之徒,隐藏到广大的原野里,纵然派出一千人去追捕他,人们也会视而不见,顾虑重重。这是为什么呢?是怕遭遇突然袭击而受伤。因此只要有一个人不怕死,他就可使一千个人恐惧。”追赶盗贼这事,如果盗贼发现还有逃脱的机会,他必然拼死格斗;如果截断他的去路,盗贼就非被擒住不可。所以,对付弱小的敌人,必须包围、歼灭;如果办不到,暂时任他逃走也未尝不可。
传世典故
关门捉贼。捉:捉拿,捕捉。贼:盗贼。狡猾的盗贼进屋偷东西,要关上门使其无路可逃,才能人赃俱获。在军事上指对那些行动诡诈,出没无常的小股敌人,采取包围歼灭的计谋。
此计中的“贼”一般指为数不多而机动灵便的小股敌人。若一味猛追,它就会杳无踪影,或者狗急跳墙。如果诱“贼”深入,把它关在“门”里,使它成为网中之鱼,瓮中之鳖,我方就能旗开得胜。
古代兵法十分重视关门捉贼之计。《孙子兵法·谋攻》说:“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大意是:所以用兵的法则,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分散敌人。《尉缭子·制谈》:“一夫仗剑于市,万人无不避之者。臣谓非一人之独勇,万人皆不有也,何则?必死与必生固不侔也。”大意是:一个亡命之徒持剑冲入集市,万人无不躲避他。我认为并不是唯独他勇敢,大家都不如他。为什么呢?因为不想活命和希望活着,本来就是不相同的。孙子所说的“十则围之”与“小敌困之”的意思基本一样。尉缭子所说的众人不敢惹亡命之徒,说明追寇勿迫、围歼则胜的道理。
战国后期,周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赵国。秦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北)受阻。长平守将是赵国名将廉颇,他见秦军势力强大,不能硬拼,便命令部队坚壁固守,不与秦军交战,两军相持两年多,秦军仍拿不下长平。公元前260年,秦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用离间法让赵王怀疑廉颇。赵王中计,调回廉颇,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到长平与秦军作战。赵括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坚守不战的策略,主张与秦军决战。秦将白起起初有意让赵括尝到一点甜头,使他的军队取得几次小胜。于是,赵括果然得意忘形,派人到秦营下战书。这下正中白起的下怀。开战前,他分兵几路,抄赵括的后路,隐秘地形成对赵军的包围。第二天,赵括亲率四十万大军,来与秦兵决战。赵括因秦军几次交战都打输了,志得意满,哪里知道敌人用的是诱敌之计?他率领大军追赶假败的秦军,一直追到秦壁。秦军坚守不出,赵括一连数日也攻克不了,只得退兵。这时突然得到消息:自己的后营已被秦军攻占,粮道也被秦军截断。秦军派精骑五千突入赵营,将赵军分割为两块,分别全部包围起来。一连四十六天,赵军绝粮,士兵杀人相食,赵括只得拼命突围,白起已严密部署,多次击退企图突围的赵军。最后,赵括中箭身亡,赵军大乱,可叹四十万大军都被秦军杀戮。这个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在真正的战场上,一下子就中了敌军“关门捉贼”计,损失四十万大军,使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用计锦囊
关门捉贼是实现歼灭战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全部或大部杀伤敌人,彻底剥夺敌人的战斗力。在实施过程中,事先布下一个口袋阵,等敌人进入口袋后,堵其退路,扎紧口袋嘴,是常用的一种方法。紧紧包围住敌人的驻地,不准其逃跑,聚而歼之,也是一种方法。但不管哪一种,都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关门”的地点既有利于全歼敌人、又有利于我集中优势兵力。二、“关门”之后,部署兵力准备打援。
此计先“关”后“捉”。“关”法百种,“捉”法千样。“关”有早关和晚关、急关和缓关、明关和暗关。“捉”分惊捉、疲捉、诱捉、困捉、斗捉。确定哪种“关”法和“捉”法,要根据敌人的情况和具体环境而定。
施行此计要注意以下三点:
1.关弱不关强。关门所捉之“贼”一般是弱敌。如果强贼围在“屋”里,一定会把家里闹得天翻地覆、墙倒门破不可。
2.关牢大门。“贼”在被关在“屋”里之后一定会拼死抵抗,而大门肯定是它重点突破的目标。如果关门不牢,“贼”会撞开逃走,岂不前功尽弃?
3.抓准时机。无论是“关门”还是“捉贼”都有个时机问题。正如《兵法圆机》中说:“盖早发敌逸,犹迟发失时。”要把“关门”和“捉贼”的时机把握准,这是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付关门捉贼之计,可采用如下防范对策:
1.先探虚实。在同敌人作战之前,要详细准确地探明敌人的虚实,然后才能进入战地,这样才不致因情况不明而误入敌人的包围圈。《孙子兵法》中说:“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之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这里特别强调了知战之地,知战之日的重要性,探清虚实可用“打草惊蛇”之法,也可使用间谍侦察法。
2.留有退路,“狡兔”尚且有“三窟”,以便于逃避灾祸,何况我们对敌作战之时呢?那就更要多准备几条退路,一旦情况紧急,便可以找到退逃之路,有备才能无患,无备则处处被动。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用来激励士气,鼓舞斗志则可,轻敌大意,侥幸取胜则要不得。在拟定作战方案时,一定要准备上、中、下三策,往最坏处打算,往最好处努力。
3.及早回头。如果万一误入敌人的埋伏之内,就一定要及早退出,千万不能陷入过深,而不能自拔。及早回头的决心来自于对敌情的准确判断,而对敌情的准确判断又来自于对敌人的敏锐观察,只有对敌人的一举一动,都了解清楚,才能尽早发现敌人的意图。只要在敌人“关门”之前退得出来,一般来说都不算太晚。
4.金蝉脱壳。如果一旦被敌人关在门内,虽然情况十分危急,但是绝对不能惊慌失措,这时要冷静下来,对敌人设下的包围圈进行观察,发现有可乘之机,就要果断地采取金蝉脱壳之计,留下一虚假的外形或不重要的部分,借以迷惑敌人,我们则可以暗地里溜之大吉。切记在处于被动不利的形势下,绝不能固执恋战。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原文注译
[原文]
形禁势格①,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②。
[注释]
①形禁势格:禁,禁锢、限制。格,阻碍。全句意为:受到地势的限制和阻碍。②上火下泽:语出《易·睽》。睽卦为兑下离上。上卦为离为火,下卦为兑为泽。上火下泽,是水火相克;水火相克则又可相生,循环无穷。又“睽”:离违,即矛盾。本卦《象》辞说:“上火下泽,睽。”意为上火下泽,两相违离、矛盾。此计运用“上火下泽”相互违离的道理,说明采取“远交近攻”的不同做法,使敌相互矛盾、违离,而我则可各个击破。
[译文]
凡是受到地理形势的限制时,攻取附近的敌方,就有利;攻击远隔的敌方,就有害。这是从睽卦象辞“上火下泽,睽”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按语注译
[按语]
混战之局,纵横捭阖①之中,各自取利。远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结;近者交之,反使变生肘腋②。范雎之谋③,为地理之定则,其理甚明。
[注释]
①纵横捭阖:纵南北、横东西。战国时,苏秦联合六国,抗拒强秦,叫做合纵;张仪瓦解六国,变拒秦为事秦,叫做连横。捭阖,择取手段,权变应对。见《鬼谷子·捭阖》:“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纵横捭阖,意思是:采取联合与分化、公开与秘密的手段,伺机破敌。②肘腋:肘,是胳膊的上节和下节;腋,是胳肢窝。这里的肘腋,是比喻非常迫近的地方。③范雎:战国时魏人。字叔,曾化名张禄。入秦游说昭王,驱逐专权的外戚。公元前266年被任为相国,封于应(今河南宝丰),因称应候。曾建议秦王使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先后击灭六个大国,使秦统一天下。
[译文]
在攻势纷乱的局面中,各方都不择手段,翻云覆雨,随机应变,为自己争夺利益。远处的不要去进攻,也可以用些利益和他结交;邻近的如果去结交,反可使变乱发生在身旁。战国时范雎的谋略,就是把地理相处远近,作为结交或攻击的准则,它的道理是很明显的。
传世典故
远交近攻。交:结交。攻:攻打。即结交远方的国家,进攻邻进的国家。军事上指为分化瓦解敌人方面的联盟,而采取暂时结交远处相隔难于获利的敌人,直接进攻近处相邻易于攻取的敌人,这是一种各个击破的谋略。
远交近攻,语出《战国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这是范雎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远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当实现军事目标的企图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时,应先攻取就近的敌人,而不能越过近敌去打远离自己的敌人。为了防止敌方结盟,要千方百计去分化敌人,各个击破。消灭了近敌之后,“远交”的国家又成为攻击对象了。“远交”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用的外交诱骗。
魏国人范雎到秦国游说,见到了秦昭王。秦昭王向范雎询问富国强兵之策,范雎侃侃而谈:“目前七国之中,最强大的就是秦国。秦国沃野千里,甲兵百万,雄踞四塞之固,进则能攻,退则能守,一统天下应该不费力气。但是,最近大王听信丞相魏冉的话,轻易发兵攻打齐国,我认为这是断送秦国的前程。”
秦昭王疑惑地问:“攻打齐国有什么错呢?”
范雎说:“越过韩、魏两国攻打齐国,这是十分错误的。即使取胜,大王又怎能把得到的土地同秦国连接起来呢?当初,齐王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楚国,曾占领千里之地。但结果齐国连一寸土地也未得到,却被韩、魏两国瓜分了。其原因是齐国离楚国远,韩、魏两国离楚国近。依我看,大王应当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
秦昭王听得入了迷,接着问道:“什么叫远交近攻呢?”
范雎说:“远交近攻就是与离得远的国家订立盟约,减少敌对国家,而对离得近的国家抓紧进攻。诚能如此,得一寸土地就是一寸,得一尺土地就是一尺。打下韩、魏以后再打燕、赵;打下燕、赵之后再打齐、楚。大王只要实行这条计策,用不了多少年,保证能兼并六国,统一天下。”
范雎的一席话使秦昭王大为开怀,秦昭王高兴地说:“寡人以后就听先生的了!”秦昭王立即拜范雎为客卿,并按照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把攻打齐国的人马撤回来,改为攻打近邻魏国。此后,秦国夺取了邻国的大片土地,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