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国学经典读本:三十六计·孙子兵法
1325100000016

第16章 第四套混战计(4)

用计锦囊

“远交近攻”的计策属于制造和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实行各个击破的谋略,它的诀窍是:在受到地理形势限制的情况下,攻取邻近敌人就有利,攻取远处的对手就有害。火焰上蹿,池水下淌,同是应敌,对策不一。

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有助于集中力量应付眼前的敌人,并且将其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在此计中,远交并非要长久和好。远敌亦是敌人,早晚都是心腹之患。所以说,远交只是避免为了树敌过多而采取的一种暂时性的外交权术。近敌一旦被征服,远交的使命便告完成。

为什么要远交近攻呢?我们把远攻、远交、近攻、近交四种情况列举出来,这个问题的答案自然明了。

远攻的后果:①远道袭人,风险颇大。《孙子兵法》说:“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②舍近求远,劳民伤财。《孙子兵法》说:“久暴师则国用不定。”③即使取得了胜利,夺得了土地,因远离本土而无法保卫,反而成了沉重的包袱。

远交的好处:①分化瓦解敌人的联盟,孤立近处的敌人,使其得不到援助而束手就擒。②结交远者本身就是一种麻痹手段,使之放松警惕,以便日后突袭取胜。

近交的后果:①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近处之敌即使暂时安抚下来,随时也有翻脸的可能。②近敌就在我们的外围,就像蚕茧蛇蜕一样,紧紧束缚着我们向外发展。要想继续发展,非得冲破这个阻碍不可。

近攻的好处:①进攻近敌可以拓展我们的地盘或势力范围。因新攻取的疆土与我们原有的国土连在一起,所以便于守护和利用。②近距离作战便于集中力量,容易取得胜利。③进攻近敌相对来说消耗的人力和物力要少,对国家财政不会产生严重影响。

另外,弄清“远”和“近”这两个概念对于实施此计是十分重要的。大致来说,“远”和“近”有以下含义:

1.从地理位置来说,“远”指远处,“近”指近处。

2.从利益关系来说,“远”指只能间接获得的较长远的利益,“近”指近期内可直接获得的眼前利益。

3.从组织关系来说,“远”指一个组织的外部,“近”指一个组织的内部。

4.从影响范围来说,“远”指那些不能直接控制的人或事,“近”指那些可以直接控制的人和事。

远交近攻之计有以下三层含义:

1.分化瓦解。本计是在面对由众多敌人组成的敌人阵营时使用的策略。根据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可知,众多敌人联合起来的力量是难以对抗的,在这种形势下,为了达到制人而不制于人的目的,就要首先进行分化瓦解,破坏敌人之间的联盟,使他们同床异梦或彻底分开,在敌人之间不能协同作战并且不能互相救助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将敌人一个一个地吃掉。

2.区别对待。由于敌人所处的地理位置,客观条件不同,他们的价值观念不同,他们对危险的感受不同,因而对我们的用途也就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给他们吃大锅饭,而要看人下菜碟,对不同背景的敌人要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对策。例如,有的要拉拢收买,有的要置之不理,有的要软硬兼施,有的要猛烈攻伐,等等。对敌人的分化瓦解,使我们对敌人的区别对待成为可能,而对敌人的区别对待,又势必会反过来促进敌人的分化瓦解。从这个角度讲,区别对待也可以作为分化瓦解敌人的一种手段。

3.从易者始。“凡攻占之法,从易者始”也就是用兵打仗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从最容易取胜的地方开始。因为“从易者始”,可以尽快打开局面,产生势如破竹的效果。“从易者始”就容易取胜,获取胜利之后,对士气就会是一种激励,反过来又会争取更大的胜利,这样会产生一种良性的循环。如果从难者始,久攻不下,而不见其利,士气就会大减。对付众多的敌人,更应从容易的开始,然后有次序、有重点地予以歼灭。从地理位置上看,最容易攻取的当然是距离最近而又弱小的敌人了。同时进攻这样的敌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

对付远交近攻之计,应采取如下防范对策:

1.互为利用。如果我们发现已被敌人作为“远敌”而结交时,在不直接伤害盟友的情况下,可根据具体情况积极接受他们的结交。这样做至少有两种好处。第一,这样可以为我们赢得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我们可以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敌人对我们采取攻击时,我们不至措手不及,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第二,既然我们可以成为敌人的“远者”,反过来敌人也同样可以做为我们的“远者”而“交”之。我们利用其来主动送上门的机会,稳住他们,然后就可以实施我们的“远交近攻”之策。这就是借而用之的互为利用的策略。

2.广为结交。当我们已经成为“近者”,难逃被攻击的厄运时,我们当然不能消极等待,要首先针对敌人分化瓦解的策略,广为结交,争取同情和援助,进而将敌人破坏的对敌同盟重新建立起来,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被孤立,被击破。争取援助时要晓之以利害,公开地彻底地揭露敌人“远交近攻”的分化阴谋,并且明确指出:下一个倒霉的就是你。大家联合起来,不仅是为了我,也是为了我们大家,只有激起大家的义愤,才能哀兵必胜。

3.善于防御。所谓的善于防御,就是针对敌我双方的不同情况,争取不同的防御策略。如果我们的力量足够强大,同时又有广泛的同情和援助,并且有了十分充分的战斗准备,那么不妨来个“御敌于国门之外”;如果我们的力量较弱或敌人的锋芒逼人,那么我们可以来个“诱敌深入”;如果敌人方面有机可乘,也不妨来个“围魏救赵”。总之要相机而动。

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

原文注译

[原文]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①以势。困,有言不信②。

[注释]

①假:假借。②困,有言不信:语出《易·困》。困卦为坎下兑上。上卦为兑、为泽、为阴;下卦为坎、为水、为阳。卦象表明,本该容纳于泽中的水,现在离开泽而向下渗透,以致泽无水而受困;同时,水离开泽流散无归也是困,所以卦名为“困”。“困”为困乏的意思。困卦的卦辞说:“困,有言不信。”大意是说:处在困乏境地,难道还能不相信强者的话吗?本计运用此卦理,是说处在两个大国中的小国,面临着受人胁迫的境地。这时,我若说要去援救他,他在困顿中能会不相信吗?

[译文]

处在敌我两个大国中间的小国,当敌方强迫它屈服的时候,我方要立刻出兵,显示威力,给予援救,这是不会不取得小国信任的。这是从困卦卦辞“困,有言不信”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按语注译

[按语]

假地①用兵之举,非巧言可诳②。必其势不受一方之胁从,则将受双方之夹击。如此境况之际,敌必迫之以威,我则诳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势③。彼将不能自阵④,故不战而灭之矣。如晋侯假道于虞以伐虢⑤,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⑥,师还⑦,袭虞灭之⑧。

[注释]

①假地:借地。②诳:欺骗、迷惑。③全势:整个局势。④自阵:依靠自己的力量保持阵势。⑤晋侯:春秋时代晋国的国君,此处指晋献公(公元前676—前651年在位)。假道:借路。虞:春秋时代诸侯国名,姬姓,在今山西平陆北,公元前655年为晋所灭。虢:春秋时代诸侯国名,姬姓。有东虢、西虢、北虢之分。此处指北虢,建都上阳(今河南陕杲东南李家窑),占有今河南三门峡和山西平陆一带,公元前655年为晋所灭。⑥丑:虢国国君的名字。京师:东周国都洛邑,即今洛阳。⑦师还:军队返回。⑧袭虞灭之:袭击虞国,并将它灭掉了。

[译文]

假道用兵的行动,不是靠花言巧语所能欺蒙取得的。必须是这个国家处于这样的形势:如果它不是受来自一方的威胁,就会遭到双方的夹击。在这种情况下,敌人必然会用武力来逼迫它,我方却从不侵犯它的利益进行诱惑,利用它侥幸图存的心理,立刻把力量扩展进去,控制整个局势。这样,它势必不能够保住阵地,所以不必经过战斗,就可以把它消灭了。例如,春秋时晋献公向虞国借道征伐虢国。晋国将虢国灭了,虢国的国君姬丑逃到了东周的京城洛邑,晋国军队在返回的途中,又袭击虞国,并将它灭掉了。

传世典故

假道伐虢。假道:借路。伐:

讨伐、进攻。虢:春秋时诸侯国名。原意是晋国假道于虞以伐虢,灭虢之后,又回师灭虞,即借别国的道路向敌人发动隐蔽而突然的进攻。后用以泛指以借路为名,加以利用,而后将其灭之的策略。军事上一般反映越过中间地区,先去攻下较远的敌国,待中间地区孤立之后,再回头围而歼之。

《左传分国集注·晋灭虞虢》记载了假道伐虢这个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璧,送给虞公。献公哪里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璧,高兴得嘴都合不扰。

晋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大臣宫子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用计锦囊

假道伐虢:假道,是借路的意思。语出《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灭虢。”

处在敌我两大国中的小国,当受到敌方武力胁迫时,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态,把力量渗透进去。当然,对处在夹缝中的小国,只用甜言蜜语是不会取得它的信任的,一方往往以“保护”为名,迅速进军,控制其局势,使其丧失自主权。再乘机突然袭击,就可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

本计有三种含义:

1.借水行舟。就是借用别人所提供的条件或帮助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无论做任何事情,必要条件是不能缺少的,例如,要想行车,就必须有路,要想行船,就必须有水,否则将寸步难行。但现在我们没有路却要行车,没有水却要行船,怎么办呢?要想做到这一点,不按客观条件和规律而蛮干是不行的,其最简捷有效而又现实的办法就是“借”,向有这种条件的人去“借用”,即借你的路,行我的车,借你的水,行我的船。总之就是借用你之所有,来实现我的目的。这种方法在自己没有相应条件的时候,必须使用外,就是在自己具有相应条件时,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代价,也常常要使用。

2.借机渗透。乘对方有机可乘之时,借用某种名义,巧妙地把自己的势力渗透进去,一般情况下,要把自己的势力渗透到对方内部,并不是很容易的,运用武力要遭到反抗,只有花言巧语,空头许诺,没有实际行动,很难得到信任。最好的时机是在其外来势力相逼时,我们以不侵犯其利益为诱饵,利用其侥幸图存的心理,以出兵援助为名,迅速把力量扩展进去。这样可以不经战斗,就能全面地控制对方。

3.一箭双雕。射出一支箭,同时击中两个目标。例如,假借虞国的“道路”,轻而易举地攻取了虢国,这样既使虞国放松了警惕,又使虞国失去了救援,所以在灭虢回师的路上,顺便就灭掉了虞国。可谓发动一次攻击,同时灭亡两个国家,这就好像借人家的桥过河,过了河之后,又顺手拿走了人家的桥板一样,同时有两种收获。这是一种迂回之计,也是突然袭击的谋略。

“假道伐虢”是强者吞并弱者的策略,但只要弱者提高警觉,识破强者的诡计,强者即很难运用“假道伐虢”的策略来吞并弱者。

不过弱者想在强者的重压下求得生存亦是很困难的。为了保障生存的安全,弱者须具备下述条件方可:

1.内部团结。当内部发生混乱或分歧时,会使强者乘隙进攻。

2.避免发生挑拨性行动。如发生此种行动时,会使得强者有机可乘。

3.须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对于强者的请求,若一概相应不理,必会引起强者的憎恨与愤怒。

4.须具有外交能力。在解决纷争时,须做好全面的外交策略,以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