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名婴。他出仕齐卿,先后从政56年,历事齐灵公、齐庄公和齐景公三朝,史书记载他见过谏,每朝必谏,进忠极谏,给后世留下一个贤臣诤臣的形象。晏子善用指桑骂槐之计,很讲究进谏的方法策略,语智、善辩,善于运用犀利明快的语言技巧。当然这也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之下。晏子出使楚国,正是楚灵王时期,楚国兵强马壮,大挞征伐。各诸侯国畏惧楚国之威,纷纷主动与楚国改善关系。这时晏子出使楚国,楚国君臣听到这一消息,依仗自己的国势强威,所以表演了一系列的戏弄晏子的计谋。但是晏子不卑不亢,从容应付,运用语言的艺术,战胜对方。他是代表齐国出使楚国,对楚国君臣的一系列恶作剧,他不能直接批评和谩骂。处在诸侯混乱,群雄逐鹿的东周列国时代,晏子深知自己的处境,如果一生气冲动起来,说了不该说的话,完全可能导致一场战争。所以他必须用计进行外交斗争。当时的齐国和楚国之间,虽然不处在交战状态,却存在着利害冲突。以国力而言,当时于齐国不大有利。因为齐国是个贵族专政的国家,大贵族之间不断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倾轧,制造内乱,政权不稳。所以晏子对楚国君臣运用的指桑骂槐之计,丝毫没有火辣辣的火药味,只是做到针锋相对,寸土不让。楚国企图以开玩笑方式,来戏弄晏子,晏子也用笑谈隐喻的方式进行反击。当楚王使人伪装齐盗,且当晏子的面辱骂齐人时,晏子则奇妙地用果树异地的自然现象为类比,说明了齐人入楚则盗的道理,既巧妙地揭穿了楚王君臣的把戏,又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晏子先迂回后反驳,使楚王无法逃避,自讨没趣,终于不得不向晏子赔不是。这样,晏子凭睿智和胆识,在谈笑风生中,用微言浅谈,解决了繁难的纷争,获得了骂槐的效果,维护了齐国和自身的尊严,不辱使命。同时也赢得了楚王的敬重。通过他的出色的外交活动,不仅改善了两国关系,而且提高了齐国威望。出使吴国时,野心勃勃的吴王,竟然以天子自称。企图以此抬高自己,贬低齐国。晏子以计提醒吴王,两国是平等关系。难怪有人说“外交斗争搞得好,有时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其作用胜似千军万马。至于晏子救养马人的事例,那表面上数的是养马人的罪,实际上骂的是齐景公的重马不重人。因为君王是不便直接骂的。在这里他首先发出无答之问,提醒景公,有道之君,不会有肢解人的残暴行为。然后用数罪的方式,暗示杀人的反效果,正面文章反面做。景公听出了弦外之音,立刻放了养马人。这里晏子在智慧妙语之中巧用指桑骂槐之计,可谓达到最高技巧。
能自保而全胜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孙子兵法·军形篇》
《孙子兵法·军形篇》中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意思是当我不可能战胜敌人时,应进行防守,可能战胜敌人时,应采取进攻。防守是由于取胜条件不足,进攻是由于取胜条件有余。善于防守的人,像藏于深不可知的地下一样,使敌人无形可窥;善于进攻的人,像动作于高不可测的天上一样,使敌人无从防备。因此,能够既保全自己,而又取得完全的胜利。在这里,孙子明确地提出了攻与守的条件:“可胜”、“不可胜”。可胜则攻,不可胜则守。在进攻时,做到“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虚实篇》);在防守时,做到“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虚实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自保而全胜”。
朱元璋死后,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继承帝位,史称建文帝。公元1399年,皇叔朱棣起兵自北平(今北京)南下,先后大败征虏将军耿炳文、大将军李景隆,不费一兵一卒就占领了德州(今山东德州),气焰十分嚣张。
这时候,山东参政铁铉正在向德州督运粮草,闻说德州已失,立刻把粮草运回济南。铁铉与参军高巍商议道:“朱棣南下,目标是夺取都城金陵(南京)。济南是朱棣的必经之地,守住济南,就保卫了金陵。”高巍支持铁铉守护济南,二人又得到济南守将盛庸、宋参军的支持,四人同心,一面整顿兵马,一面加固城墙,做好了守城准备。
几天后,朱棣统率大军进至济南城下。由于铁铉等人已做好准备,朱棣连续发起进攻都被铁铉击退。朱棣心生一计,决水灌城,大水涌入济南城中,百姓惶惶不安。铁铉面对大水也心生一计,决定把朱棣诱入城中杀掉。铁铉召集城中父老数百人,让他们带上自己的“降书”出城见朱棣。朱棣不知是计,答应了城中父老的请求,并让他们告诉铁铉:明日进城受降。
铁铉闻报后,在城门上方悬起一块重达千斤的铁板,命令士兵大开城门,专候朱棣到来。第二天,到了约定的时间,朱棣见城门大开,门内外跑着一大批百姓和徒手的守城将士,就放心大胆地骑马走过吊桥,向城门走去。刚到城门前,大铁板忽地坠落下来,将朱棣的坐骑砸倒,朱棣则被战马掀翻在地。朱棣的卫士急忙把朱棣扶起换了一匹战马,躲过城上飞下的乱箭,一口气跑过吊桥,返回大营。
朱棣对铁铉恨之入骨,发誓要攻下济南,活捉铁铉,但铁铉有盛庸、高巍和宋参军的全力支持,城内粮草充足,上、下齐心,朱棣一连攻打了三个月,也没有把济南城攻克。
这时,建文帝已派大军收复了德州,转而向朱棣包抄过来。朱棣担心受到夹击,只好解了济南之围,悻悻退回北平。
济南之战后,建文帝升任铁铉为兵部尚书,任命盛庸为历城侯,高巍和宋参军等人也各有封赏。
郑成功死守海澄也是能自保而全胜的经典战例。
清顺治三年(1646年),郑成功逃往南澳(今广东南澳县东),利用清军沿海兵力薄弱的形势,继续募兵抗清,进而形成以厦门为核心的抗清根据地。顺治九年(1652年),郑成功在江东桥(福建漳州市东)伏歼了清军驻闽主力,而合围漳洲(今福建漳州市)。清廷经过江东桥之战,重新估计了郑成功的力量,派万余八旗精骑入闽,增援漳州。清军吸取了前次失败教训,改变进攻策略,主力从大路进攻,另分一部由右翼小路经长泰(今福建长泰县)迂回包围郑军。郑成功得知这一消息,立即下令撤出漳州。十月初,清军向守在漳州东南的郑军发动了进攻。郑军初次与战斗力较强的八旗军作战,经不住骑兵的凶猛冲击,损兵折将,被迫退守海澄(今福建龙海县东南海澄镇)。海澄是厦门的门户,得之可为反攻大陆的滩头据点,失之则会使厦门暴露在清军威胁之下,后果不堪设想。郑军前有强敌,背临大海,处于兵家所说的“死地”。郑成功决心破釜沉舟,与清军决一死战。郑军一贯以攻为守,习于野战,郑成功认识到与八旗军骑兵进行野战对己不利,于是改变战法,以防御为主,伺机出击歼敌。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清军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准备之后,开始对海澄发动进攻。郑成功手执隆武帝赋予的“招讨大将军印”,当众宣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鼓励将士奋力死战,恢复明朝江山。还宣布:有冒死立功者,愿将此印转赠。清军得知郑军由野战改为据城固守,也暂时按兵不动,而以火力连日轰击海澄。一时间海澄城飞沙走石,木栅全部被毁,伤亡颇多。在这紧要关头,郑成功亲临前线一面激励将士,一面命令战士挖掘掩体,减少伤亡。这时,郑军派出的探子回报说,清军的弹药即将用完,近期无法补充。郑成功判断清军必将在近日寻求决战。郑成功下令:“神器营在半夜秘密将城内所有火药埋在城外外壕,把引信通过地道引至城内。”同时召集众将布置方略:先把清军引入外壕,然后引爆炸药,全线出击。不出郑成功所料,在猛烈炮火的攻击后,清军于拂晓前匆忙对海澄发起攻击。郑军的前沿部队与清军短兵相接,战至天亮,郑军故意败退,把清军主力引向外壕。清军不知是计,步步进逼。郑成功见清军主力大部分进入外壕,而郑军退尽之后,下令点发火药。霎时间爆炸声震天动地,清军毫无防备,被炸得血肉横飞,死伤惨重。爆炸刚停,郑军全线出击,将过壕的清军全部消灭。郑军士气大振,乘势追击,清军一败涂地,只有部分残兵逃回。
海澄之役,郑成功审时度势,奋勇作战,终于击败八旗精骑,在“死地”获胜。随即乘胜进兵,控制了闽、粤1000余里的海岸以及漳、泉、潮、惠等地,拥有精兵20万人,成为当时抗清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