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荀子
1325300000040

第40章 礼论第十九(3)

丧葬的礼仪,便是依照活人的生活办法来装扮死人,大致地摹拟他的生前来送他的终。故而侍奉逝世就像侍奉出生,侍奉死人就像侍奉活人,对待人生的结点与对待人生的开初一个样。

刚死的时节,给他洗头洗澡、束头发剪指甲、把含物放入口中,这是摹拟他生前的生活。要是不洗头,就用沾湿的梳蓖梳理三下就能够了;要是不洗澡,就用沾湿的毛巾擦三遍就能够了。填塞耳朵使用充耳,把生米喂入口中,把贝壳装在嘴里,这就和出生时的方法相反了。给死者穿好内衣,再穿上三套外衣,把朝板插在腰带上但不钩紧腰带。裹上遮脸的白绢和遮眼的黑色丝巾,束起头发而不戴帽子、不插簪子。把死者的名字写在狭长的明旌上,此后把它覆在死者的临时神主牌上,那么他的名字就看不见而只有灵柩非常明显了。

送与死者的随葬器物,戴在头上的有头盔似的帽子而没有包发的丝巾,瓮、甏空着不放东西,有竹席而没有床上的竹铺,木器不作加工,陶器不制成成品,竹子芦苇做成的器物不中用,笙、竽具备而不协调,琴、瑟绷上弦而不加协调,装运棺材的车子随同埋葬而马却牵回去,这些都显示随葬的东西是不用的。准备好了生前的用具而送去墓中,此种模拟搬家的方法。随葬的器物简略而不具备,只具外貌而不精制,赶着丧车去把它埋葬掉,但拉车的马及其设备却不埋进去,这些全是为了表示随葬的东西是不用的;模拟搬家的方法,也是表示那些随葬的东西不用了。这些全是为了加重哀悼之情的。故而,生前的用具只起礼仪的作用而不再用它,随葬的器物只有外貌而不精制。但凡礼仪,侍奉出生,是为了润饰快乐之情;葬送死者,是为了更好地表示哀悼之情;祭祀,是为了装饰尊敬之情;军队,是为了装扮威武之势。这是各代帝王都一样、古今都一致的,不过没有人晓得它是从什么时代传下来的。故而墓穴和坟冢,它们的形式像房屋;内棺外棺,它们的形式像车旁板、车顶盖、车前皮盖、车后革帘装成的车厢,尸体与棺材上的被子、丝织麻织的遮蔽品、棺材的遮蔽物,它们的形式是模仿门帘和各种帷帐的;承载坟冢、遮盖墓穴的葬具抗折,它们的形式是模仿墙壁、屋顶、篱笆和门户的。故而,丧葬的礼仪,并没有其他的意义,而是为了彰明生死的意义,以悲哀恭敬的心情去葬送死者而最终把他周到地掩藏好。故而埋葬,是为了尊敬地掩藏死者的躯体;祭祀,是为了尊敬地侍奉死者的灵魂;那些铭文、诔辞、传记家谱,是为了尊敬地传颂死者的名声。侍奉出生的礼仪,是装扮人生的开初;葬送死者的礼仪,是装扮人生的结点。这结点与开初的礼仪全部做到了,那么孝子的事情也就完成了,圣人的道德也就拥有了。

薄待死者来增加生者的用度叫刻薄,削减活人的用度以厚加陪葬叫迷惑,杀掉活人来殉葬叫残害。粗略地模拟死者生前的生活来为他送终,让死者和在世的人感觉人生结点和人生开初时都有必定的仪式并无不得体而显示善意,这便是礼义的法度和准则,儒者就是如此做的。

【原文】

三年之丧,何也?

曰: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群,别亲疏、贵贱之节而不可益损也。故曰:无适不易之术也。创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三年之丧,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而礼以是断之者,岂不以送死有已、复生有节也哉?凡生乎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群匹,越月逾时则必反铅;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也。小者是燕爵犹有啁噍之顷焉,然后能去之。故有血气之属莫知于人,故人之于其亲也,至死无穷。将由夫愚陋淫邪之人与?则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纵之,则是曾鸟兽之不若也,彼安能相与群居而无乱乎?将由夫修饰之君子与?则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驷之过隙;然而遂之,则是无穷也。故先王圣人安为之立中制节,一使足以成文理,则舍①之矣。

然则何以分之?曰:至亲以期断。是何也?曰:天地则已易矣,四时则已遍矣,其在宇中者莫不更始矣,故先王案以此象②之也。然则三年何也?曰:加隆焉,案使倍之,故再期也。由九月以下,何也?曰:案使不及也。故三年以为隆,缌、小功以为杀,期九月以为间。上取象于天,下取象于地,中取则于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故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谓至隆。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

[注释]

①舍:脱下,除去丧服的意思。②象:象征新的开始。

[译文]

守丧三年,是为了什么呢?

能够如此说:这是依据人的感情来确立的礼仪制度,借以分别亲疏、贵贱之间的不同礼节,不能随便增减。故而说:这是不管到哪里都不可更改的规则。创伤大的,愈合时间长;疼痛厉害,痊愈就慢。守丧三年,是依据人的感情来确立的礼仪制度,这是为了使受到极大创伤因而十分悲痛的感情所确立的期限规则。穿着丧服,拄着孝棍,住在坟前茅棚中,喝稀粥,睡草铺,头枕土块当枕头,是用来表示十分悲痛的心情的。三年的守丧,二十五个月就结束了,但哀痛之情并未了结,思念渴慕也不曾忘怀,不过礼制却在这个时间段画了个界限,这难道不是由于送别死者要有个结点,人为了恢复正常的生活一定有个节制吗?但凡生长在天地之间的,有血气的动物必定有智能,而有智能的动物都爱同类。你看那些大的飞禽走兽,要是失去了它的同伴或配偶,过了一个月或超过了一定的时间,它必定会回去合群;经过原来住处,它必定会在那里徘徊周旋,啼鸣吼叫,驻足踏步,来回走动,此后才会离开。小的就连燕子麻雀之类,也还要在那里叽叽喳喳一会儿,此后才离开。人是有血气之属中最聪明的一类了,所以人对于自己父母的感情,直至死都不会穷尽。是要跟随那些浅陋无耻的人吗?早上他们的父母亲死了,夜晚他们就忘了;此时的情形放任自流的话,那他们就连鸟兽都不及了,他们又怎么可以共同居住而没有纷争呢?是要依从那些修养很深的君子吗?那三年的服丧期,二十五个月结束了之后,他们觉得时间飞快得像驾车的四匹马经过墙缝共同迅速;此种情形还依顺着他们的话,那就会无限期地服丧。因为这些缘故,先王圣明的人就综合确定了适中的准则,制定出了服丧三年的礼节,让人们能从容地完成礼仪,之后依照规则除去丧服。

就算这样,怎样区别亲疏不同的丧礼呢?答案道:最亲近的父母,对他们本来便是要在一周年时终止服丧的。缘故是什么呢?答复道:经过了一周年,天地都变换了,四季也已经循环了一遍,那些在宇宙中的动植物没有不重新开始其生长的了,故而古代的圣王就用这一周年的丧礼来象征它。既然如此,那么三年的丧期又是为了什么呢?答复说:那是为了使丧礼愈加隆重,于是就使它在一年的基础上加倍,故而就过了两周年了。从九个月以下的丧期,又是为何呢?答复说:那是为了使它不到一周年的丧礼。把服丧三年作为隆重的礼,把服丧三个月,五个月的缌麻、小功作为简介的礼,把服丧一周年、九个月作为它们中间的礼。这礼的制定,上取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中取法于人,人们故而能合群居住而和谐一致的道理也就被全盘显现出来了。故而三年的服丧,是为人之道最高的礼仪。这称为最隆重的礼仪。这是各代帝王都一样,古今都共同的。

【原文】

君之丧,所以取三年,何也?曰:君者,治辨之主也,文理之原也,情貌之尽也,相率而致隆之,不亦可乎?《诗》曰:“恺悌①君子,民之父母。”彼君子者,固有为民父母之说焉。父能生之,不能养之;母能食之矣,不能教诲之;君者,已能食之矣,又善教诲之者也。三年,毕矣哉!乳母,饮食之者也,而三月;慈母,衣被之者也,而九月;君,曲备之者也,三年毕乎哉!得之则治,失之则乱,文之至也;得之则安,失之则危,情之至也;两至者俱积焉,以三年事之犹未足也,直无由进之耳。故社,祭社也;稷,祭稷也;郊者,并百王于上天而祭祀之也。

三月之殡,何也?曰:大之也,重之也,所致隆也,所致亲也。将举错之,迁徙之,离宫室而归丘陵也。先王恐其不文也,是以繇其期、足之日也。故天子七月,诸侯五月,大夫三月,皆使其须足以容事,事足以容成,成足以容文,文足以容备,曲容备物之谓道矣。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愅诡唈②而不能无时至焉。故人之欢欣和合之时,则夫忠臣孝子亦愅诡而有所至矣。彼其所至者,甚大动也,案屈然已,则其于至意之情者,惆然不嗛,其于礼节者,阙然不具。故先王案为之立文,尊尊亲亲之义至矣。故曰: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故钟鼓管磬、琴瑟竽笙,《韶》、《夏》、《护》、《武》、《汋》、《桓》、《箾》、《象》,是君子之所以为愅诡其所喜乐之文也。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是君子之所以为愅诡其所哀痛之文也。师旅有制,刑法有等,莫不称罪,是君子之所以为愅诡其所敦③恶之文也。卜筮视日,斋戒修涂,几筵、馈荐、告祝,如或飨之。物取而皆祭之,如或尝之。毋利举爵,主人有尊,如或觞之。宾出,主人拜送,反易服,即位而哭,如或去之。哀夫!敬夫!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

[注释]

①恺悌:亦作“岂弟”“恺弟”。和乐平易近人。②愅(gé隔)诡:变异感动的样子。唈(yì ài邑爱):郁闷不乐的样子。③敦:通“憝”(duì),憎恶,怨恨。[译文]

君主的丧礼期限之所以要选择三年,为何呢?答复说:君主,是管理社会的主宰,是礼仪制度的本源,是真诚的内情和尊敬的外貌所要侍奉的尽头,人们相互遵从而极其崇敬他,不也是能够的吗?《诗经》上说:“和乐平易的君主,便是人民的父母。”那些君主原本就有是百姓父母的说法。父亲可能生下自己,但不可能喂养自己;母亲可能喂养自己,但不可能教诲自己;君主是既可能养育自己,又擅长教诲自己的人,为君主服丧三年就结束了吗?奶妈是喂养自己的人,所以为她服丧三个月;养育自己的庶母,是为自己料理衣着被服的人,所以为她服丧九个月;君主,是各方面都照管自己的人,为他服丧三年就结束了吗?做到了这一点,国家就能处理好;做不到这一点,国家就会混乱;它是礼仪制度中最重要的礼节啊!做到了这一点,国家就稳定;做不到这一点,国家就可危;它是忠诚之情的最高显现啊!这最重要的礼节与最高的情感体现都积聚在君主的丧礼上了,故而用三年时间来侍奉君主的神灵依然是不够的,不过无法再将这丧期增加罢了!故而社祭,只祭土地神;稷祭,只祭谷神;郊祭,就把各代帝王和上天合并在一块而祭祀他们。

出殡后三个月才埋葬,是为什么呢?回答是:要使葬礼盛大、隆重。对自己极尊敬的人,极亲近的人,死后要认真安排他,迁移他,使他远离宫室而埋葬到陵墓中去,古代的圣王担心这些事情不合乎礼仪,所以延长停柩的日期,使办丧事的人有足够的时间。故而天子停柩七个月,诸侯五个月,大夫三个月,这全是为了使时间足够用来操办每种事情,这些事情办妥了就足够用来保障丧事的成功,这成功足够用来保障礼仪的实施,这实施足够用来保障丧葬物品的完备,各个方面都能保障丧葬物品的完备就能够称为正确的规则了。

祭祀,是人们心意和思念之情的积累。人们感动,烦闷就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表达出来。所以人们欢聚时,那么忠臣孝子也会感动而使思念君主和双亲的情感有所表露。他们所要表露的情感很强烈,而礼节空无所有,那么他们的思念之情就会惆怅而不满足,对于礼节就会感到欠缺而不完备。所以先王为此设立了礼仪,使尊重君主、亲敬父母之情就表露出来了。因此说:祭祀,是人们心意和思念之情的积累。它是忠信尊敬的最高表现,是礼节仪式的极点,要是不是圣人,是不能懂得这一点的。圣人清楚地明白祭祀的意义,有道德的士君子安心地进行祭祀,官员把它当作自己的职守,民众使它成为自己的习俗。它在君子那儿,被当作处理社会的一种道德规范;它在民众那儿,被当作侍奉鬼神的事。钟、鼓、管、磬、琴、瑟、竽、笙等乐器被运用,《韶》、《夏》、《頀》、《武》、《汋》、《桓》、《箾》、《象》等乐曲被演奏,这些是君子被他所喜悦的事情感化了从而用来表示这种感化的礼仪形式。穿丧服、拄孝棍、住陋屋、吃薄粥、以柴草为垫席、把土块当枕头,这些是君子被他所哀痛的事情感化了,从而用来表示此种感动的礼仪制度。军队有必定的制度,刑法有轻重的等级,没有什么惩处不与罪行相应,这些是君子被他所憎恶的事情感化了从而用来表示此种感化的礼法制度。占卜算卦、观察日期时辰是否吉利,整洁身心、装扮清理祠庙,摆好祭祀的席位,献上牺牲黍稷等祭品,受祭者吩咐男巫,如同真的有神来享受过祭品。事先积累的祭品都献给表示死者受祭的人,受祭者一一尝用,好像真的有神尝过它们。不让助食的人举杯向受祭者敬酒,主人自己劝受祭者饮酒,受祭者便饮用,如同真的有神拿酒杯喝了酒。祭祀结束后宾客退出,主人拜揖送行,此后返回,换掉祭服而穿上丧服,来到座位上痛哭,如同真的有神远离了他。悲哀啊!恭敬啊!侍奉死者就像侍奉生者一样,侍奉已不存在的人就像侍奉还活着的人一样,所祭祀者虽无形无影,不过它能够成为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礼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