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甬道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所谓“甬道”,裴骃《集解》:“应劭曰:‘筑垣墙如街巷。’”张守节《正义》:“应劭云:‘谓于驰道外筑墙,天子于中行,外人不见。’”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卢生进言,“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秦始皇“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甬道作为欲禁秘宫事,以令“外人不见”的特殊道路,如《风俗通义·正失》所谓“通同(甬)道,隐形体”,其形式可能确实为“筑垣墙如街巷”。《淮南子·本经》关于宫殿建筑豪华靡丽,也说到“修为墙垣,甬道相连”。《太平御览》卷一九五引陆机《洛阳记》,说到当时宫门及城中大道皆分作三,在中央御道两边筑作高四尺余的土墙,其主要作用在于严格分划路面,以避两侧扰攘,保证中央御道的畅通,并不足以遮蔽车马旌旗,而“毋令人知”。然而这种路侧筑墙的方式,当自甬道演化而来。
与秦汉宫殿区的“甬道”极其类似的建筑形式,有唐长安城的所谓“夹城”。唐长安城的“夹城”,是紧傍城东墙又另筑一墙,与城东墙之间仅留一通道,宽10至23米。修筑目的,是为保证皇帝安全潜行于大明宫、兴庆宫和曲江风景区之间。通道走向与城墙平行,全长7 970米。其修筑年代,当唐玄宗开元时期。参见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载《考古学报》,1958(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长安大明宫》,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11月;宿白:《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载《考古》,1978(6)。宿白又称此“夹城”为“复壁”。《资治通鉴》卷七“秦始皇帝二十七年”:“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胡三省注:“甬道,唐夹城之类也。”由唐长安城“夹城”的情形,可以推想秦汉宫殿区甬道的形式。
《汉书·邹阳传》说,梁孝王“尝上书,愿赐容车之地,径至长乐宫,自使梁国士众筑作甬道朝太后”。王先谦《汉书补注》:“自王邸至太后宫门筑甬道通往来。”此事因“天子不许”,终于未遂。如王先谦说不误,当主要因梁王专用“甬道”构筑于长安城中,作为天下之尊的皇帝的威权受到损害。推想各地诸王所居可能也都存在“甬道”建筑。“甬道”,是交通特权的标志。
秦汉时代还有专门作为军事运输道路形式的“甬道”。
秦末,反秦起义军与秦军主力章邯部在巨鹿决战。《史记·项羽本纪》记载:
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
裴骃《集解》:“应劭曰:‘恐敌抄辎重,故筑墙垣如街巷也。’”项羽军破釜沉舟,“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看来破坏或阻断其“甬道”,是取胜关键。《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也说,章邯军“筑甬道属河,饷王离。王离兵食多,急攻巨鹿”,“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
楚汉战争期间,项羽、刘邦两军曾数次于荥阳、成皋一带对峙。《史记·高祖本纪》:
汉王军荥阳南,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与项羽相距岁余。项羽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遂围汉王。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
《项羽本纪》所记略同。“甬道”,张守节《正义》:“韦昭云:‘起土筑墙,中间为道。’”“甬道”之争夺,又成为胜负的关键。
不唯刘邦军曾于荥阳修筑“甬道”以转运军粮,项羽军亦然。《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博阳侯陈濞)击项羽荥阳,绝甬道。
(蒯成侯周)击项羽军荥阳,绝甬道。
是刘、项军各有输粮“甬道”,其位置、走向当各不同。刘邦取粮敖仓。《史记·傅靳蒯成列传》谓周“东绝甬道”,可知项羽军粮当输自东方。
“甬道”的基本形式是在道路两侧夯土筑壁。我们现在或者会以为工程浩巨,不可思议。然而这种特殊的道路形式,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是历史上确曾存在的“形式比较奇特,而且现在已经过时的工事”。恩格斯说:“野战筑城工事具有和军队同样悠久的历史。在野战筑城法方面,古代军队甚至比现代军队掌握得还要好得多。”恩格斯:《筑城》,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4卷,351~35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8月。罗马军团的营地四周有围墙、壕沟和土堤,“所有这些工事都由兵士自己构筑,他们使用丁字镐和铲子像使用剑和矛一样灵巧”恩格斯:《野营》,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4卷,279页。。克劳塞维茨曾指出,“经常补给军队的交通线”的价值“取决于有无要塞或地形障碍作掩护”。他在《战争论》这部军事学名著中还强调:“只有那些有专门设施的道路才构成真正的交通线体系。”[德]克劳塞维茨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战争论》,第2卷,622~623页。从中国军事史的资料看,先秦秦汉时期战争中工事构筑、道路开通、桥梁架设等任务都已由直接作战的车、步、骑兵兼而承当。据《司马法》,周代军队辎重车辆配备掘土所用的“锄”和筑墙工具“板筑”。《左传·宣公十一年》:“称畚筑。”孔颖达疏:“《正义》曰:畚者盛土之器,筑者筑土之杵。《司马法》‘辇车所载二筑’是也。”《司马法佚文》:“夏后氏谓辇曰余车,殷曰胡奴车,周曰辎辇。辇有一斧一斤一凿一梩一锄,周辇加二版二筑。”《史记·黥布列传》:
项王伐齐,身负板筑,以为士卒先。
裴骃《集解》:“李奇曰:‘板,墙板也。筑,杵也。’”可知担任攻击任务的野战部队也有“板筑”一类工具作为必备的军用器材,士兵需承担构造壁垒等土方工程任务。当时,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在往复通过的重要的交通线两侧构筑土壁,形成“甬道”,以隐匿运输车队,或阻遏敌军兵车骑队的冲击,以使运行迟缓的辎重车取得躲避转移的时机,从而保证军需物资运输的安全。
“甬道”这种特殊道路,在军事上的应用年代并不很长。曹操击马超、韩遂,在河潼大战中应用的“甬道”,形式已发生重要变化,即所谓“连车树栅,为甬道而南”(《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今魏武不筑垣墙,但连车树栅以扞两面。”“甬道”这一道路形式的衰微,可能主要由于野战部队的机动性加强了,战争中长期对垒的情形已渐少见,而运输车队的车速加快,运输效率显著提高,可能也是促成这一演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参见王子今:《秦汉“甬道”考》,载《文博》,1993(2)。而“连车”所需车数可以得到满足,也是以拥有车辆之充备为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