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清代宫廷社会史
1431800000004

第4章 宫廷社会 (4)

朝服是乾隆皇帝与西藏和蒙古高层互相交换的礼物的一部分。穿戴五爪龙的特权被授予藏传佛教的三位最著名的活佛 ———达赖喇嘛、班禅喇嘛和库伦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在西藏 ,龙袍只能由贵族和高级喇嘛穿戴。当蒙古部落臣服于大清以后 ,龙袍就被送给了蒙古贵族 :从 1661年开始 ,大清服饰律适用于蒙古贵族。凡是为儿子迎娶爱新觉罗新娘的蒙古贵族夫妇都被赐予 朝服 ,作为新娘嫁妆的一部分 ;女婿也可得到朝服。在蒙古地区,凡有特殊活动必穿戴这些朝服的传统似乎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弓箭

虽然直系祖先是定居的农耕者 ,但满族人很珍视马和骑射术。他们使用的是亚洲反向弓或复合弓 ,其力量远远超过欧洲简易弓 ,而长度则较短 ,非常适合战士在马背上使用。用于亚洲弓的箭也比用于欧洲弓的轻得多 ,骑手的箭袋一次可以装 15支箭。这种弓箭至少可以精确地射中 300码远的目标 ,可以射穿 100码远的盔甲。

弓箭当然不仅仅属于草原上的人。射、御皆属 “六艺 ”,收于《周礼》。明王朝的创始人也曾亲自与官员比赛射箭。不过 ,射箭技术 ,特别是在马背上射箭 ,则是游牧传统的一部分。满洲八旗兵的骑射术在征服东北亚和华北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他们需要保持这种技艺以使他们永远成为最有战斗力的军队。 “射柳 ”是旗人中常见的一个竞技项目 ,源于契丹人的萨满仪式从1667年开始 ,各旗负责自造弓和箭 ,用的材料都来自东北地区。弓有等级之分 ,等级高低是由 “拉力 ”———发箭的力度———决定的。等级最低的弓是为普通旗民制造的 ,有 8个拉力;为亲王和皇帝制造的弓则有 18个“拉力 ”。不同的木材被用于制造不同品质的弓 :皇帝的 “大阅弓 ”和 “行围弓 ”是桑木的 ,王公的弓是桦木的 ,八旗军官的弓是榆木的。箭的种类由长度加以区分 ,共有 27种,是用杨木、柳木和桦木制造的。皇帝的弓和箭由隶属于内务府的司弓处负责制造。

大清皇帝都把射术视为满族极其重要的一个特点 ,一再告诫子孙后代不要把它丢掉。正如皇太极所言 : 我国士卒 ,初有几何。因娴于骑射 ,所以野战则克 ,攻城则取。天下人称我兵曰 : ‘立则不动摇 ,进则不回顾。’”皇太极要求根据各人的步射或马射的能力把八旗兵分成三个等级 ,那些达不到三个等级的人都会受到惩戒。如果一个佐领中有 10人或 10人以上没有通过测试 ,该佐领将受不善教练之罚 ,直至夺俸 ;如果一旗中有 600或600以上不称职的士兵 ,该旗的都统也将受到惩戒。

射术和骑术在 18世纪得到了更多的强调。对于尚武精神日趋衰退的指责实际上始于 1636年,当时皇太极把他们这辈人的精神与年轻一代的懒散态度做了对比 :

今之诸子弟 ,惟知游行街市 ,以图戏乐。在先代上下贫苦时 ,曰行围用兵则乐。有从仆者甚少 ,各自看守马匹 ,煮饭,敷陈马鞍而行。如斯辛苦 ,尚各为主效力不绝。国势日隆,非由此劳瘁而致乎 ?今之诸子 ,凡遇行猎出兵之时 ,或言我之子妻有病、或言我家有事者甚多矣 ,不知发奋 ,惟贪恋家室妻子 ,国势能不衰乎 ?

至少在清代前半期 ,保持围猎传统的圣训一直被强调着。皇太极、玄烨和弘历都有用鹿角制成的椅子 ,背面刻有祖宗的箴言。 1752年,弘历谕命把皇太极的圣训刻在石碑上 ,立于紫禁城内的箭楼、圆明园的观景台 ,以及御林军和八旗军的操场 ,“以昭朕绍述推广之意。俾我后世子孙臣庶 ,咸知满洲旧制,敬谨遵循 ,学习骑射 ,娴熟国语 ,敦厚淳朴 ,屏去浮华 ”。

射术也是宗学的重要课目。皇子和部分公主都要学习用弓和箭围猎。醇亲王奕譞的回忆表明 ,直到 19世纪 50年代 ,公主仍然擅长射箭 :

咸丰年间 ,余偕八弟钟郡王、九弟孚郡王同居阿哥所 ,尝承召入 ,试文肄武 ,倍极荣幸。一日 ,上御五福五代堂 ,命余昆仲随四姊寿安固伦公主较射。八弟中靶四矢 ,九弟十三矢 ,上各以玉玦赐之 ,余亦中三矢 ,未蒙赏赉 ,命悬五寸小鹄 ,谕曰 :“汝射中此鹄 ,方可得赏。”是时 ,四姊弯弓先射一发 ,中之。余继射 ,第二矢始中 ,当蒙召至膝前 ,手赐双狮玉玦一个。

娴于武术无疑是统治的先决条件之一。宫廷画师奉旨描绘皇帝围猎时弯弓射箭的英姿。康熙皇帝曾自豪地回顾了太子允礽的精湛射术 ———他9岁时曾射死一只老虎。乾隆皇帝回忆说 :“余自十二岁恭侍皇祖 (清圣祖玄烨 )临门骑射 ,每因射中 ,荷蒙天语褒嘉。”另外一个逸闻告诉我们 ,道光皇帝 (1821—1850)在年 仅9岁时就一连三次射中目标 ,使他的祖父龙颜大悦。

射箭比赛是皇帝阅兵时的常规项目。康熙和乾隆皇帝在南巡时都曾为八旗军和绿营军举办射箭比赛 ,并亲自参加。关于康熙皇帝精湛射术的故事非常之多。康熙皇帝可以左右开弓。玄烨曾说,他可以拉开 15“拉力 ”的弓 ,发射 52英寸长的箭。据《大清实录》记载 ,他多次在官兵面前弯弓射箭 ,很少失手。

史景迁译述了这些努力中更富于戏剧性的一个故事。1699年,康熙皇帝在杭州率领皇子和最好的弓箭手骑马射箭。“上初骑射中的……又骑射纵辔近的。马忽左逸 ,上即调执弓矢 ,左射中的 ”。

皇帝的射术也被用到了他们与蒙古盟友的关系中 ,每年都在木兰围场举行的射箭比赛意在给蒙古贵族留下深刻印象。乾隆皇帝曾写道 :

蒙古自重武事 ,予昔年在木兰围中 ,驰射发枪 ,武艺精熟,众蒙古随围数十年 ,无不知之。但今年既不行围 ,蒙古王公等不几谓予怠于肄武。因乘暇于山庄内 ,即鹿以试精力 ,而近日所中之鹿 ,皆予一发即中。乃颁赐蒙古王公等 ,无不欢喜钦服。

食物

御膳房得为皇帝、皇室成员以及大批宫女、太监和宫廷其他人员准备膳食。宫廷的日常膳食由内务府、特别是御茶膳房负责 ,国宴由礼部下属的光禄寺负责。起初御茶膳房由负责茶、奶茶和膳食的几个处组成 ,1750年合并为一个机构 ,但后来又分为两个 ,分别负责外朝和内廷的餐饮。

满族人进入北京时 ,发现掌管御膳房的都是山东厨子。满族人安排了自己的厨子 ,在顺治、康熙和雍正三朝 ,满洲风味的菜肴在宫里占主导地位。乾隆皇帝引进了新食谱 ,在御厨中增加了来自苏杭的名厨。张东官是一个苏州厨师 ,在 1765—1780年曾深得乾隆皇帝喜爱。他曾多次随乾隆皇帝南巡 ,五次获得特别恩赏。在乾隆末期和嘉庆时期 ,宫里共雇用了大约 400名厨师。自 19世纪20年代至 50年代 ,御厨数量被削减一半 ,但在慈禧太后摄政时期再度扩大。御厨可终生在宫里服务 ,并把位子传给儿子。他们一般都受到善待。最好的厨师 (在所有厨师中仅是极少数 )所得奖赏与知府的薪俸一样多。

清宫的御膳是五花八门的。除狗肉 (这是满族人的禁忌 )外,宫里的饮食反映了清帝国多种多样的文化。虽然在款待属国使节的正式宴会和宫廷庆典上提供的是满族的食物 (参阅下文 ),但来自不同菜系的厨师混杂相处 ,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宫廷菜系 ,它借鉴了东北菜、鲁菜和淮扬菜的诸多元素 ,自成一系 ,称为满汉全席。满汉全席从未在宫廷宴会上大出风头 ,但在 18世纪 60年代的文人笔下 ,这一综合各家所长的菜系成了各级衙门厨房中的时尚。到19世纪 ,满汉全席演变出许多地区性亚种 ,从广州到天津之间的重要城市都可见到。

制作膳食的原料也来自全国各地。虽然宫廷也在北京采购一些原料 ,但宫廷所用的粮、肉、鱼、菜和水果多来自皇家庄园。虽然宫里的侍卫、仆役等吃的是来自官仓的黄色、白色和紫色 “陈米 ”,御桌上供应的却是玉泉山、丰泽园和汤泉等皇家庄园自产的优质米和朝鲜的贡米。宫廷专用的黄油、奶酪和奶酒等产自放牧于塞外张家口的奶牛。各皇庄向北京进奉香瓜、西瓜、豌豆、茄子、卷心菜、黄瓜和各种各样的干菜 ,他们到京后都被贮藏在菜窖里。宫里用的蜂蜜、葡萄、杏、桃、山楂和其他水果也有单独的供应渠道。

御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贡品。随季节进呈地方特产是臣服于帝国统治的具体表现 ,是臣民和藩属国必须做的。每年冬季 ,盛京将军都向宫廷进献 60只幼鹿。漠北蒙古人进献羊和马奶酒。奶酪、特种鱼类、冬笋、鹿尾 (一种美味)、鹿舌和其他大量各色食品随季节变换被轮流贡奉北京。1774—1778年的一份百余种贡品清单显示 ,从贡奉食品的频率、数量和种类来看 ,东北地区都名列前茅。康熙朝居住在北京的马国贤神甫注意到 :在天寒地冻时节 ,即从头年 10月到翌年 3月 ,北部的鞑靼人就向都城进贡大批猎物 ,主要包括野鹿、野兔、野猪、野鸡、斑鸠 ; 南部的鞑靼人则进献大量优质鲟鱼和其他鱼类 ,所有的鱼都是冷冻的 ,很容易在冬季保存。浙江、福建和广东的总督和巡抚进献的是新鲜荔枝。道光时期宫廷对南方特产的兴趣有所减弱 ———旻宁更喜欢北方的鱼类 ,但到慈禧太后时又达到了新的高峰。19世纪末期 ,沿海地区进贡鱼翅、鲍鱼、海参、对虾、海蜇、海带和其他海产品 ,以满足光绪皇帝对这些食物的喜好。

最精美的宫廷佳肴出现在宴席上。宫廷宴有满宴 (按成本分为六个等级 )和汉宴之分。一、二、三等满宴是为皇室祖宗准备的。为活着的人准备的最高等级的满宴是四等宴 (每桌成本为 443两银子 ),用之于元旦、皇帝生日、婚礼和冬至日。朝鲜使臣、蒙古女婿、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用五等满宴款待 ,其他藩属国使臣用六等满宴 (每桌 2.26两银子 )款待。

为了与文化政策保持一致 ,清朝统治者把满族的传统菜肴视为帝国最重要的菜肴 ,在处理与其他少数民族关系时尤其适用。满族菜肴被用于款待前来朝拜的藩属国使团 ,被用于皇帝和宫廷举办的生日、婚礼庆典和其他季节性盛宴 ,包括在承德和北京举办的招待哈萨克、藏族、维吾尔、蒙古贵族的宴会 ,作为元旦庆典一部分的招待蒙古额驸的宴会 ,以及款待皇室宗亲的宴会 ———从道光朝开始每年举办一次 (参阅第二章)。汉宴也被分为六个等级,用以招待皇帝实录的撰写者、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 ,以及榜上有名的文武进士。

记录清王朝 (至少是部分时期)日常菜谱和食品支出的档案材料透露了皇家的日常饮食习惯。据蒋友仁神甫记载:皇上经常单独用膳,身边只有太监帮他布菜。他的用膳时间是固定的,早膳是早晨8点,晚膳是下午1点。除这两顿饭外,白天他不吃任何东西,只是喝一些茶,傍晚时分吃些点心……尽管皇上的膳食种类多,场面大,但他每次进膳时间从来不超过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