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1435600000007

第7章 道教学者陶弘景评介(2)

《真诰》全书共七篇,仿纬书体以三字为题,名《运象篇》、《甄命授》、《协昌期》、《稽神枢》、《阐幽微》、《握真辅》、《翼真检》。后人析为十卷,《正统道藏》又析为二十卷。该书的基本格局为:某月某日某仙真下降某处,向杨羲降授某某诰命,由杨羲用隶书写出,或降授给许谧、许!的诰命,由杨羲写出转达给二许。其中虽有不少封建糟粕,但是只要经过仔细的剔梳、鉴别,仍可找到许多有用的道教史料。

第一,陶弘景在编造仙真授经故事时,提到了许多上清经书,如《大洞真经》、《黄庭内景经》、《九真中经》、《八素真经》、《大丹隐书》、《灵书紫文》、《大智慧经》等,连同其他经书和传记,共一百五十余种。这些记述,对我们考证上清经和研究上清派历史,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二,在记述仙真授经的同时,又记述了仙人授方术的故事,提到的方术名目很多,有存神、行气、胎息、服符饮水、辟谷、食药以及针炙、按摩等,这些又为我们提供了早期道教方术的研究资料。

第三,在记述仙真授经、授方术的同时,旁及了汉魏以来许多道士、信仰者和其他历史人物的事迹,人数在百人以上,如果把这些人物事迹加以分析、考辨和连贯会通,当可整理出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以补充六朝时期缺失颇多的道教史。

第四,《真诰叙录》所记述的上清派传授历史,更是该书的精华。它较少神话虚构,多属史实记录,虽有待订之处,总体尚属可信。它记述说:上清经的传授“始于晋哀帝兴宁二年”,即公元364年,由“南岳魏夫人(名华存)下降,授弟子琅琊王司徒公府舍人杨某(即杨羲),使作隶书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某(即许谧,又名穆)并第三息计掾某某(即许!)。二许又更起写,修行得道。凡三君手书,今见在世者,经、传大小十余篇,多掾写;真四十余卷,多杨书”(《真诰》卷一九《真诰叙录》。)。二许死后,由许!之子许黄民在离乱中将经书辗转保存下来。后经王灵期对原经损益增修,广其篇目,遂使新旧混淆,传写渐广。到陆修静作崇虚馆主时,又通过别的途径,将马朗、马罕保留下来的经书,加以接收,存于崇虚馆。《真诰叙录》所记载的上述传授源流,为上清派历史保存了可贵的资料。只是有两点应略加说明:一是魏夫人华存乃晋司徒魏舒之女,主要生活年代在西晋,于东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去世,当然不可能在三十年之后的兴宁二年授书给杨羲,《真诰叙录》谓其下降者,盖扶乩之意。因此上清经的制作者和上清派的创始人当为杨羲和二许,魏夫人下降授书,仅为托名。二是陆修静虽得上清经,但他原本是灵宝道士,又兼修太清经典,是三洞兼修的道士,并非纯粹的上清派传人。他所传的弟子孙游岳和孙之弟子陶弘景,则是专修上清经法的。此外,从陶弘景开始,因以茅山为基地,发扬了上清经典,使上清派逐渐兴盛起来,所以上清派虽源起于杨羲和二许,而发扬光大它的却是陶弘景。由于陶弘景在寇谦之、陆修静改造、补充道教教义的基础上,又为道教编制了神仙谱系,编造了仙真授经和传授历史,遂使道教的改造和建设基本完成。陶弘景也因对道教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成绩卓著的道教学者陶弘

景之所以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因为他对道教的建设做出了贡献,还因他对道教理论、方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既是道教的重要建设者,又是道教有名的理论家和道教学者。不过他的理论主要不是关于对宗教哲理的阐释,而是对修炼方术如养生学、医药学和炼丹术等的论述。毫无疑问,陶弘景的世界观是神学唯心主义,他的这些理论又是在追求“河山可尽,此形无灭”(《华阳陶隐居集》卷上《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即长生成仙这样的目标下来研究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唯心主义的性质;但是另一方面,又因这些理论大都是从实验科学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是实践经验的记录,因此它们又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因素。也就是说,他的这些理论具有二重性,既有唯心主义的糟粕,又有唯物、辩证的精华。我们的任务是用马列主义这一锐利武器,加以科学分析,把它的精华从糟粕中分离出来,加以利用。理论上的二重性和人的思想上的二重性,在历史上是大量存在的现象。恩格斯说:“许许多多自然科学家已经给我们证明了,他们在他们自己那门科学的范围内,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是,在这以外,就不仅是唯心主义者,而且甚至是虔诚的正教教徒。”(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28页。)陶弘景就是这种具有两重性格(道士和科学家)的人物,他的理论也是具有两重性格(唯心和唯物)的理论。

(一)养生学陶弘景继承道教的传统,主张道士的修炼应从养神、炼形两方面入手。认为只要这两方面的功夫到家了,肉体就会和精神一起长存不灭。“假令为仙者以药石炼其形,以精灵莹其神,以和气濯其质,以善德解其缠,众法共通,无碍无滞,欲合则乘云驾龙,欲离则尸解化质。”(《华阳陶隐居集》卷上《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为了总结道教在这两方面的修炼经验,陶弘景写了《养性延命录》一书。该书叙言说:“人所贵者,盖贵为生。生者神之本(似应为“神者生之本”),形者神之具。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若能游心虚静,息虑无为,服元气于子后,时导引于闲室,摄养无亏,兼饵良药,则百年耆寿,是常分也。如恣意以耽声色,役智而图富贵,得丧恒切于怀,躁挠未能自遣,不拘礼度,饮食无节,如斯之流,宁免夭伤之患也!”(《养性延命录》。下引未出注者,皆出此书。)这实际是该书的总纲,也是陶弘景养生理论的总线索。该书非常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可以通过主观努力使人的寿命得到延长,直至长生。他说:“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有些人之所以寿年不永,并不表明人的寿命只有那么长,而是因为他们违背养生方法、人为地戕贼自己的精神和形体造成的;如果掌握养生方法,增强人的生理机能,就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他强调指出,人的“强弱寿夭”,全靠人为,“天道自然,人道自己”,“我命在我不在天”。这些都洋溢着积极进取、人定胜天的乐观主义精神,与佛教的以生为苦、追求涅?的思想迥然不同。如果扬弃其长生不死的成分,这种与天争寿的思想还是科学的,可取的,它实际是推动道士们进行养生、医药、炼丹研究,取得很大成绩的原动力。

那么,如何养生,才能达到延年益寿以至长生呢?途径就是上面叙言中所说的从神、形两方面着手。

首先,养神方面。基本要求是“游心虚静,息虑无为”,即要清心寡欲。他认为,人的七情六欲,即喜、怒、哀、乐等,都是伤神之物,应该加以控制。从根本上说,人是血肉之躯,是有情有欲的,要断绝情、欲,不仅做不到,也没有必要。“常人不得无欲,又复不得无事。但当和心少念,静身损虑。”就是说,不必断绝它,但要克制它。例如哀、怨、忧、愁、怒等,自然是伤神的,应当加以克制;就是喜、笑、乐也要控制,大喜大乐也于神不利。因此主张守其“少”,戒其“多”,持其“中”,戒其“过”,提倡“十二少”,反对“十二多”。所谓“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奥也”。十二少的反面是“十二多”,认为它们会使人“神殆”、“志散”、“心慑”、“意溢”、“形疲”,“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更强调除去利欲贪念,认为“世人不终耆寿,咸多夭没者,皆由不自爱惜,忿争尽意,邀名射利”。还要求学会克服急躁情绪,保持心地清静,“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总之,要尽量做到少思寡欲,虚静无为。如此,人的心地清静了,自然延年增寿。

其次,炼形方面。最低要求是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度”。所谓饮食有节,即饮食的时间、数量要有节度,即要定时定量。饮食问题在陶弘景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引前人的话强调饮食卫生的重要:“百病损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就是说,饮食是人们一天也不能缺少的,有了好的饮食习惯,对身体有莫大益处;不好的饮食习惯和方法,就会导致很多疾病。饮食有节,首要的一条是食不过量,宜少不宜多。饮食最大的禁忌是过量。“多则切伤,少则增益”,即使对喜吃的食物也要适可而止。更切忌暴饮暴食,这种饮食方法对身体无益,只能有害。他还提倡多用素食和淡食,要“去肥浓,节咸酸”,过分肥腴、油腻和过咸的食物,都无益于健康。食后还不宜立即坐卧,“饮食即卧,生百病,不消成积聚也”。“人食毕,当行步踌躇”,即饭后宜散步。此外,还宜熟食,不宜生食;宜热食,不宜冷食,“凡食,皆熟胜于生,少胜于多”。所有这些,都是符合饮食卫生的。另一方面,起居有度,即起居要有规律。陶弘景指出,人们不应贪声色、美味和逸乐,骄奢淫逸,养尊处优,不合养生之道。他引前人之语云:“重衣厚褥,体不劳苦,以致风寒之疾;厚味脯腊,醉饱厌饫,以致聚结之病;美色妖丽,嫔妾盈房,以致虚损之祸;淫声哀音,怡心悦耳,以致荒耽之惑;驰骋游观,弋猎原野,以致发狂之疾;谋得战胜,兼弱取乱,以致骄逸之败……”一句话,娇妻美妾,声色犬马,只会戕贼身体,减寿促年。他特别强调要做适当的运动(包括劳动),因为久坐久卧都会影响健康,“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者,以其劳动数故也”。勉强做力不胜任的或无休止的劳动,固然有损身体,应当避免,“然于劳苦胜于逸乐也,能从朝至暮,常有所为,使之不息乃快。但觉极当息,息复为之,此与导引无异也”。陶弘景和其先辈们能那样早地认识到运动(劳动)对身体的积极作用,并积极利用它为养生健身服务,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以上介绍的只是陶弘景养生学一个方面的内容,或可认为是它的理论部分;另一方面的内容,则是它的方法部分,包括行气、导引(加按摩)和房中术等。就是用这些方法来养神、炼形,以达到延年益寿乃至长生的目的。这些方术并非陶弘景的创造,而是他对前人成果的总结和补充。他在《服气疗病篇》中,总结论述了行气术,指出行气的要领是“以鼻纳气,以口吐气”,“闭气不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口吐气出之。日增息。如此身神具,五脏安”。身有疾病,可用行气法以治之,即“随(病之)所在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他在《导引按摩篇》中,总结记述了导引、按摩,引华陀之语云:“人身常摇动,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导引术实际是一种柔软的体操运动,目的在摇动关节,流通血脉,促进深呼吸,是健身的好方法。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后志》载,陶弘景还撰有《导引养生图》,共三十六式,各有图,其式“如鸿鹄徘徊、鸳鸯戢羽之类,各绘像于其上”。陶弘景在《御女损益篇》中,总结记述了房中术,指出男女房室不可不有,又不可不慎,“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矣”。强调“凡养生,在于爱精”,“精少则病,精尽则死”。故要讲求房中节欲,注意交合方法,还要遵行房中禁忌。如此行去,对身体才有益而无害。

行气、导引和房中术是陶弘景用于养生的主要方法,它们本是道士的修炼术,是道士们在追求长生目的推动下总结出来的。但只要我们否定它的荒诞目的,对其创造的方法加以分析总结,仍可作为有用的健身方法供我们利用。

(二)医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