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1435700000013

第13章 寺院与僧团基本情况统计(3)

案《比丘尼传》:“(元嘉)十年正月十五日又复去失,田中作人见其随风飘荡上天。(法缘)父母忧之,祀神求福。既而经月乃返,返已出家,披著法服,持发而归。自说见佛及比丘尼……缘等还家,即毁神座,缮立精庐,昼夜讲诵。”《比丘尼传校注》,第118页。据此,东官精舍立于元嘉十年(433)。35.广陵广陵寺

案《法苑珠林》:“宋尼释昙辉……元嘉十九年(442),临川康王(刘义庆)延致广陵寺。”《法苑珠林》卷二十二,《大正藏》第53册,第453页上-中。

36.建康小建安寺、瞿昙寺

案《四分律行事抄批》:元嘉十一年(434),南林寺戒坛上,僧伽跋摩“次为小建安寺尼孔明及僧敬、法茂、法盛姉妹等受。次为瞿昙寺法明、法遵等受”[唐]大觉《四分律行事抄批》卷七,《续正藏》第42册,第798页中-799页上。小建安寺与瞿昙寺诸录未有提及,仅此记录。

37.建康南晋陵寺

案《比丘尼传》,原何后寺尼释令玉为宋邵陵王“大相钦敬,请为南晋陵寺主,固让不当。王不能屈,以启元徽。元徽再敕,事不获免。在任积年,不矜而庄,不厉而威”《比丘尼传校注》,第201页。邵陵王在萧梁时期有两位:一位是宋邵陵王刘友,另一位梁邵陵王萧纶。据王孺童考证,以上两位邵陵王都可能未建南晋林寺。笔者认为,或是后人托以邵陵王之名所建。据此,南晋陵寺立于刘宋时期。

这一时期尼寺发展及统计侧重均以建康为主,向全国辐射,兼顾广泛性与代表性。

从新建尼寺修建方式来看,7所新建,3所为旧宅,29所不详,说明按照当时社会环境,新建与舍宅仍为建立尼寺的主要方式,大多数情况下无须言明。

从建寺出资者来看,仍以皇室、世家布施为主,也有比丘尼主动募资修建,但没有社会普通民众建寺之例。

从寺院塔、像情况来看,有4所尼寺明确记录有塔,虽然比例不高,但考虑延续东晋时期寺院风格,塔仍是寺院的主要部分。三南齐新建尼寺统计

1.建康某寺

案《比丘尼传》:僧敬尼于宋明帝泰始年间住建康崇圣寺,其后,“丹阳乐遵为敬舍宅立寺,后迁居之。”未详寺名,以某寺代之。

2.盐官盐官在浙江海宁,离钱塘较近。齐明寺

案《比丘尼传》:“齐建元四年(僧猛)母病,乃舍东宅为寺,名曰齐明。”故齐明寺立于齐建元四年(482)。

3.建康华严寺

《比丘尼传》录有“华严寺妙智尼”条,但未详年代及立者。因妙智尼亡于南齐建武二年,故将华严寺归入南齐立寺《比丘尼传》录:妙智尼“建武二年卒,葬于定林寺”。笔者认为,虽然妙智葬于定林寺,但定林寺多是僧居。《高僧传》卷二录“(沮渠安阳)于钟山定林寺出《佛父般尼洹经》一卷”。《高僧传》卷八录:“以(僧)柔耆素有闻,故征书岁及。文宣诸王再三招请,乃更出京师,止于定林寺,躬为元匠。四远钦服,人神赞美,文慧、文宣,并伏膺入室。”齐竟陵文宣王曾将有德高僧共葬于钟山,妙智尼应已入选其中,所以葬于定林寺。 《南朝寺考》:“ 华严寺,亦未详其所在。梁时有长爪禅师为谢贞说法焉。” 《金陵梵刹志》卷二三:“ 华严寺,在负郭小安德门外南城地,北去聚宝门五里所,距能仁寺三里。寺系古迹,久废。”《比丘尼传校注》,第131页。

4.建康禅基寺

案《比丘尼传》:僧盖“齐永明中(482-493),移止禅基寺,欲广弘观道,道俗谘访,更成纷动,乃别立禅房于寺之左”同上,第138页。

5.建康法音寺

案《比丘尼传》:“(昙简)以齐建元四年(482)立法音精舍” ,“时有慧明法师,深爱寂静,本住道林寺。永明时,为文惠帝竟陵文宣王之所修饰。僧多义学,累讲经论,去来諠动明欲去之,简以寺为施因移白山”同上,第145页。文中提及的白山在建康附近。法音寺后改为僧寺。

6.建康福田寺

案《比丘尼传》:“王(豫章王萧嶷)要(慧绪)共还都,为起精舍,在第东田之东,名曰福田寺。”《比丘尼传校注》,第149页。

7.建康集善寺

案《比丘尼传》:“永明九年,(慧绪)自称忽忽苦病,亦无正恶,唯不复肯食,颜貌憔悴苦求还寺。还寺即平愈。旬日中辄复请入,入转如前,咸不知所以。俄而王(豫章王萧嶷)薨,祸故相续,武皇帝以东田郊迥更起集善寺。”《南史》:“嶷薨后,第库无见钱,武帝敕货杂物服饰数百万,起集善寺,月给第见钱百万,至上崩乃省。”《南史》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二·萧嶷》,第710页。综之,集善寺立于南齐时期,为齐武帝所供养。

8.陈留齐兴精舍(齐明寺)

案《比丘尼传》:“齐永明五年(487),陈留阮俭笃信士也,舍所居宅立齐兴精舍(德)乐(尼为)纲纪。”《释氏六贴》:“齐永明五年,陈留阮俭舍宅为寺,名齐明。”《比丘尼传校注》,第160-163页。齐兴精舍与齐明寺指同一尼寺。

9.剡竹园精舍

案《比丘尼传》:“剡又有僧茂尼,本姓王,彭城人也。节食单蔬,勤苦为业,用其亲用其遗,起竹园精舍焉。”同上,第160页。《释氏六贴》:“僧茂尼,本姓王,彭城人。节食单蔬,勤苦为业,用其亲用其遗起竹园寺也。”同上,第163页。立寺时间不详,因僧茂为南齐比丘尼,笔者将竹园寺归于南齐时建。10.蜀寺三所

案《比丘尼传》“成都长乐寺昙晖尼传”,昙晖于元嘉十九年出行,而后还乡,立三寺,卒于天监三年,此三寺应立于宋、齐、梁均有可能,立于南齐更为合理。

11.建康顶山寺

案《比丘尼传》:“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善相推敬(道贵),为造顶山寺以聚禅众。”《比丘尼传校注》,第211页。顶山寺建立于南齐时期。

12.建康乐林寺

案《广弘明集》:“维齐永明四年,岁次丙寅,秋八月己未,朔二日庚申,第三皇孙所生陈夫人,含微宅理炳慧临空,结言宝住腾心净觉,敬因乐林寺主比丘尼释宝愿,造绣无量寿尊像一躯。”《绣像题赞》,《广弘明集》卷十六,《大正藏》第52册,第212页中。除此之外,别无记录。笔者将乐林寺归于南齐新建。

13.番禺毗耶离精舍

案《集神州三宝感通录》:“齐建元中,番禺毗耶离精舍旧有扶南国石像,莫知其始,形甚异常,七八十人乃能胜致。此寺草茨遇火延及,屋在下风烟焰已接,尼众十余相顾无计。”《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二,《大正藏》第52册,第418页下-419上。据此,毗耶离精舍为尼寺,规模约二十人。

从寺院建造者来看,仍以皇室、世家为主;比丘尼自筹资金修建的比例上升;这一时期,社会资本也参与到建寺中。

从寺院塔、像情况来看,新建尼寺中,仅提到佛像而无建塔记录,或是作者故意忽略。四萧梁新建尼寺统计

1.建康大智度寺

案《续高僧传》:梁武帝为献太后“于青溪西岸建阳城门路东,起大智度寺。京师甲里,爽垲通博,朝市之中途,川陆之显要,殿堂宏壮,宝塔七层,房廊周接,华果间发。正殿亦造丈八金像,以申追福。五百诸尼,四时讲诵。寺成之日,帝顾谓群后曰:‘建斯两寺,奉福二皇,用表罔极之情,以达追远之思。’”《续高僧传》卷一,《大正藏》第50册,第427页中。《释氏稽古略》:天监九年(510),“梁帝为太祖文皇帝钟山建大爱敬寺,供给千僧。献太后青溪西岸起大智度寺,诸尼师四时讲诵”《释氏稽古略》卷二,《大正藏》第49册,第795页中。综之,大智度寺建于天监九年。

2.建康果愿尼寺

案《南朝佛寺志》:“果愿尼寺,在建康县东北五十里,尼所居也,梁普通二年(521)造。”《南朝佛寺志》,《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二册,第324页。

3.建康猛信尼寺

案《南朝佛寺志》:“猛信尼寺,在秣陵县东南五十里铺山西北,梁普通三年(522)后阁主书高僧猛所造也,绍泰二年(556)废。”同上,第325页。

4.建康园居尼寺

案《南朝佛寺志》:“园居尼寺在秣陵县南四十五里,比丘尼所居也,梁大通元年(527)舍人袁造。”《南朝佛寺志》,《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二册,第343页。

5.建康万福尼寺

案《南朝佛寺志》:“万福尼寺梁大通元年(527)吴僧畅造。”同上,第349页。

6.建康本愿尼寺

案《南朝佛寺志》:“本愿尼寺梁大同元年(535)湘州刺史萧环造。”同上。

7.建康善业尼寺

案《南朝佛寺志》:“善业尼寺在秣陵县西南五十里,梁大同二年(536)造”同上,第352页。

8.建康仪香尼寺

案《南朝佛寺志》:“仪香尼寺在秣陵县东南五十里,梁大同二年(536)兰恪造。”同上。

9.金坛报恩尼寺

案《至顺镇江志》卷九:“金坛县报恩尼寺”,“梁大同(535-545)建”,“在县治东三百步,庐陵王府兵曹周祥建”转引自黄敏枝《宋代妇女的另一侧面——关于宋代的比丘尼》,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卷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622页。

10.吴郡新安寺

案《淳祐玉峰下志》卷十二:新安寺“梁天监二年(503)置”,“会昌废,大中七年(853)重置”同上,第637页。11.吴郡天宁寺

案《琴川志》卷十:天宁寺“梁天监二年(503)建”,“在县治西北二百二十步,今为尼寺,邑人祈求男女多验”转引自黄敏枝《宋代妇女的另一侧面——关于宋代的比丘尼》,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卷下,第637页。

12.吴郡齐乐寺

案《琴川志》卷十:齐乐寺“梁大同二年(536)建”,“在县治西二百步,今为尼寺”同上。

13.北广福尼寺

案《志元嘉禾志》卷十一,北广福尼寺“天监(502-519)建”,“在县西北二百步,(后)晋天福八年(943)修置,名妙善。治平四年(1067)赐名寿圣,淳熙四年(1177)改十方禅刹”同上,第638页。

14.黄岩县明因寺(妙喜寺)

案《嘉定赤城志》卷二十八,黄岩县明因寺“梁天监(502-519)中建”,“在县东三里,周豹二女舍宅建,旧名妙喜”同上,第641页。

15.建康梁安、宣业、福成等尼寺

案《金楼子》,梁武帝丁贵嫔亡时,“信至京都,梁安、宣业、福成、定果、灵光、正觉等寺同皆号哭,如丧亲戚焉。及渚宫、祇洹、禅林等寺,又如此也”《金楼子·后妃》。其中禅林寺、宣业寺为尼寺,祇洹寺较有可能指江陵祇洹寺。但梁安寺、福成寺、定果寺、灵光寺、正觉寺、渚宫寺为初次提及,且各文献中没有为僧寺记录,据此推测,均为尼寺,笔者将之归于萧梁朝立。祇洹寺与渚宫寺最有可能在江陵,其余在建康。

16.江陵宣明寺

案《南史》: “及魏克江陵,入长安。皓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陈武帝受禅,皓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南史》卷七十四《列传第六十四·孝义下》,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234页。故宣明寺立于陈武帝受禅前。

17.建康幽严寺

案《中国佛教塔寺志》:“梁永康公主造幽严寺”孙宗文《南朝四百八十寺》,张曼涛编《中国佛教寺塔史志》,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第48页。,虽未详永康公主生卒年,但按常理推论,此寺建于萧梁时期。

18.吴兴法华寺

案《法华经持验记》:“梁吴兴尼道迹,号总持,得法于菩提达摩……大同元年(535),塔内忽有青莲华一朵,道俗异之,启视见华从舌根生,州郡录奏,敕建法华寺。”[清]周克复《法华持验记》,《续正藏》第78册,第69页下。

19. 江陵宣明寺

案《南史》:“及魏克江陵,入长安,皓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陈武帝受禅,皓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南史》卷七十四《列传第六十四·孝义下》,第1234页。由此推论,宣明寺位于江陵,梁时已存。

就尼寺塔像情况来看,洛阳尼寺11所尼寺中提到寺中塔像者有6所,比例较高。其中瑶光寺与胡统寺宝塔有五层,高于余者。说明修塔建寺为洛阳寺院的特点,塔的高度与寺院级别和规模一致。

北魏的尼寺中,瑶光寺盛极一时。“瑶光”的来历,原指北斗中的一颗星,与皇室后妃的命运相连。北魏的瑶光寺,其所立造即是为换代后妃提供安居之所,寺内华美俨如皇宫内院。另外,河清王怿所立景乐尼寺,亦为美轮美奂之典范,入者如置身世外仙宫。考其寺之建造目的,应为贵族妇女失权后提供集体安身之所,这也是有记录北朝尼寺的普遍特点。

从北朝寺院数量来看,案《释氏稽古略》,北魏有“国家大寺四十七所,三公等寺八百四十所,百姓所造寺院三万一千所”《释氏稽古略》卷二,《大正藏》第49册,第799页下。另一说:“后魏都洛,盛信佛教,崇构相继,臣下豪民竞置寺宇,凡一千余所。”[宋] 赞宁编《大宋僧史略》,《大正藏》第54册,第237页上。此两录相去甚远。《魏书》云:“延昌中,天下州郡僧尼寺,积有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徒侣逾众。”《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第2022页。 《历代三宝记》引“《魏史》云:此年撮天下僧尼寺,积有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去承明来始三十余年”[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大正藏》第49册,第45页上。此文中的“天下”,指北魏统治地区,数据看来最为可信。到周武帝时期,“僧尼未几,寺舍烈然,有盈万数”《释昙积谏周祖沙汰僧表》,《广弘明集》卷二十四,《大正藏》第52册,279下。如总以万数来计,尼寺按3∶7的比例有三千余所,按5∶5比例来计算,则有五千余所,数字非常庞大。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的兴盛,与寺院建设规模成正比。据统计,“洛阳自汉永平至晋永嘉,止有四十二寺”;“后赵都邺,造寺八百余区”; “东晋一百四载,合寺一千七百六十八所”,“僧尼二万四千人”;“宋世合寺一千九百一十三所”,“僧尼三万六千人”;“齐世合寺二千一十五所”,“僧尼三万二千五百人”;“梁世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所”,“僧尼八万二千七百余人”[唐]法琳《辩正论》卷三,《大正藏》第50册,第503页上-中。萧梁仅建康一处“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南史》卷七十《列传第六十·郭祖琛》,第1150页。南陈“寺有一千二百三十二所,国家新寺一十七所,百官造者六十八所,郭内大寺三百余所。《舆地图云》:‘都下旧有七百余寺,属侯景作乱,焚烧荡尽。’”《辩正论》卷三,《大正藏》第50册,第503页下。根据上文对尼寺的统计数据来看,萧梁佛教兴盛时期建康有尼寺46所,实际尼寺数量大于记录甚多。

从寺院规模来看,最大寺有千人以上:刘宋时期,“长沙一寺千有余僧,应还俗者将数百人”。齐武帝“造禅灵寺供千僧”《释氏稽古略》卷二,《大正藏》第49册,第789页中。也有五百人左右的寺院:如大智度寺、瑶光寺、景明寺、报德寺。天监十二年时,“景明、报德寺僧鸣钟欲饭,忽闻勰薨,二寺一千余人皆嗟痛,为之不食,但饮水而斋”《北史》卷十九《列传第七·彭城王》,第463页。。也有住上百人的寺院,如上文提到的尼寺延兴寺、何后寺、简静寺、青园寺等等。有住数十人的寺院,数量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