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最爱读国学系列)
1436600000035

第35章 第四套混战计(2)

邓艾说:"你看每天蜀营中的哨马只是这几匹,往来的哨探只是这几人,只不过更换衣旗罢了。你带一队人马去攻蜀营,肯定会获胜。然后你再领兵去董亭,先切断姜维的后路。我带兵去救南安,直取武城山。我们先占了此山,姜维必然去取上邦。上邦有一谷,叫段谷,地狭山隘,正好埋伏。姜维来夺武城山,我军先埋伏在段谷中,一定能破姜维。"

不说陈泰去攻蜀营,单提邓艾带兵急行军赶到武城山,安营下寨,此时蜀军还未到,邓艾又命邓忠领兵先去段谷埋伏。随后,魏军偃旗息鼓,等待蜀军。

姜维果然带领蜀军大队人马来到武城山,遭到邓艾大军的重创,蜀军死伤无数。姜维下令收兵,转取上邦。姜维大军途经段谷时,正中邓忠的埋伏。前有邓忠伏兵,后有邓艾追兵,姜维处于绝境。在此危急关头,荡寇率兵杀入重围,才得以救出姜维。姜维错用蝉脱壳,没能瞒过邓艾,后果是严重的。

2.悬羊击鼓

南宋国力羸弱,金兵屡犯中原。开禧二年,南宋帝国对当时处于内忧外患的金国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北伐之战。宋将毕再遇与金军对垒,打了几次胜仗。金兵又调集数万精锐骑兵,要与宋军决战。此时,宋军只有几千人马,如果与金军决战,必败无疑。毕再遇为了保存实力,准备暂时撤退。金军已经兵临城下,如果知道宋军撤退,肯定会追杀。那样,宋军损失一定惨重。毕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转移部队。这时,只听帐外马蹄声响,毕再遇受到启发,计上心来。

他暗中做好撤退部署,当天半夜时分,下令兵士擂响战鼓,金军听见鼓响,以为宋军趁夜劫营,急忙集合部队,准备迎战。哪知只听见宋营战鼓隆隆,却不见一个宋兵出城。宋军连续不断地击鼓,搅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军的头领似有所悟:原来宋军采用疲兵之计,用战鼓搅得我们不得安宁。自此以后,我再也不会上你的当。宋营的鼓声连续响了两天两夜,金兵根本不予理会。到了第三天,金兵发现,宋营的鼓声逐渐微弱,金军首领断定宋军已经疲惫,就派军分几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营,见宋营毫无反应。金军首领一声令下,金兵蜂拥而上,冲进宋营,这才发现宋军已经全部安全撤离了。

原来,毕再遇命令兵士将数十只羊的后腿捆好绑在树上,使羊倒悬,又在羊腿下放了几十面鼓,羊的前腿拼命蹬踢,鼓声隆隆不断。毕再遇巧用"悬羊击鼓"的计策迷惑了敌军,使宋军有充足的时间安全转移。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原文

小敌困之①。《剥》,不利有攸往②。

按语捉贼而必关门,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复追,恐其诱也。贼者,奇兵也,游兵也,所以劳我者也。《吴子》③曰:"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人投命,足惧千夫。"(《吴子·厉士第六》)追贼者,贼有逃之机,势必死斗;若断其去路,则成擒矣。故小敌必困之,不能,则放之可也。

注释

①小敌困之:对弱小或者数量较少的敌人,要设法去围困他。②《剥》,不利有攸往:语出《易经·剥卦》。剥:卦名。本卦异卦相叠(坤下艮上),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坤为地。意即广阔无边的大地吞没山,故名曰"剥"。剥:"落"的意思,万物零落之象。卦辞"《剥》,不利有攸往",意为:《剥卦》说,不利于直追远赶。③《吴子》: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战国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吴起与魏文侯、魏武侯论兵的辑录。吴起曾在楚国做令尹,推行变法,使楚国逐渐强大起来,后为楚国贵族杀害。《汉书·艺文志》记载《吴起》四十八篇,今仅存十六篇(系后人伪托)。

译文

对弱小或者数量较少的敌人,要设法去围困他。不利于急追远赶。

按语译文

捉贼时必须要关闭大门,这并不是怕他逃走,是怕他逃走后被别人所得到而利用他。况且,对于已经逃走的贼不可再去追赶,是怕上了贼的诱兵之计。所谓"贼",就是指那些性情狡猾、善于奇袭、神出鬼没、专门引我疲于奔命的敌人。《吴子兵法》里说:"现在让一个亡命之徒隐藏到广阔的野外,尽管让千百人去追捕他,追捕者没有一个不左顾右盼,顾虑重重。这是为什么呢?是怕贼突然跳出来伤害自己。所以,只要有一个不怕死的,就足以让一千个人害怕。"(《吴子·厉士第六》)追击贼的方法:只要贼有脱逃的机会,他就必然会拼死格斗;如果截断他逃脱的道路,贼就必然会被捉住。因此,对付小股敌人,就必须围困他,如果办不到,就暂时让他逃走也是可以的。

历史实例

1.曹仁关周瑜

赤壁之战后,关羽义释曹操于华容道,曹仁才在南郡接到曹操。临回许都之时,曹仁知道孙刘联军必会来攻,遂定下密计。

曹仁回城中,与众商议。曹洪曰:"目今失了林陵,势已危急,何不拆承相遗计观之,以解此危?"百仁曰:"汝言正合吾愈。"遂拆书观之,大喜,便传令教五更造饭;平明,大小军马,尽皆弃城;城上遍插族旗,虚张声势,军分三门而出。

这时周瑜攻下彝陵,救出甘宁,陈兵于南郡城外,见曹兵分三门而出,城内女墙边虚拥族旗,无人守护,以为曹仁准备撤退,"遂下将台号令,分布两军为左右阵;如前军得胜,只顾向前追赶,直待鸣金,方许退步"。两军阵前,韩当战败曹洪,周泰打败曹仁。周瑜麾两翼军杀出,曹军大败。周瑜引军追至南郡城下,曹军皆不入城,望西北而走,周瑜"见城门大开,城上又无人,遂令众军抢城,数十骑当先而入,瑜在背后纵马加鞭,直入瓮城"。这时一声梆子响,两边弓弩齐发,势如骤雨。争先入城的,都掉入陷坑内。周瑜急勒马撤退时,被一弩箭射中左肋,翻身落马。徐盛、丁奉二人舍命救走,城中曹兵突出,吴兵自相践踏,落堑坑者无数。程普急收军时,曹仁、曹洪分兵两路杀回,吴兵大败。吴军的失败是周瑜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中了曹军"关门捉贼"之埋伏。

2.黄巢弃长安

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克洛阳,继率六十万大军西叩潼关,直驱长安,成立大齐政权。唐僖宗仓皇逃到四川成都,纠集残部,并请沙陀李克用出兵攻打黄巢的起义军。第二年,唐军部署已完成,出兵企图收复长安。凤翔一战,义军将领尚让中敌埋伏之计,被唐军击败。这时,唐军声势浩大,乘胜进兵,直逼长安。

黄巢见形势危急,召众将商议对策。众将分析了敌众我寡的形势,认为不宜硬拼。黄巢当即决定:部队全部退出长安,往东开拔。

唐朝大军抵达长安,不见黄巢迎战,好生奇怪。先锋程宗楚下令攻城,气势汹汹地杀进长安城内,才发现黄巢的部队已全部撤走。唐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长安,众将欣喜若狂,纵容士兵抢劫百姓财物。士兵们见起义军败退,纪律松弛,成天三五成群地骚扰百姓,长安城内一片混乱。唐军将领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成天饮酒作乐,欢庆胜利。

黄巢派人打听到城中情况,高兴地说:敌人已入瓮中。当天半夜时分,急令部队迅速回师长安。唐军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呼呼大睡。突然,神兵天降,起义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长安城内,官军猝不及防,身上又背着抢来的财物,重负难行,死者十之八九。程宗楚死于乱军之中,长安城头重新飘扬起大齐军的旗帜。

3.平型关战役

七七事变后,日军神速攻入中国内地,扬言"三月解决中国事变"。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虽然全力抵御,但不敌装备精良作风彪悍的日军。为了阻滞日军的攻势,打击日军的气焰,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的率领下,到达平型关东南的上寨、下关地区集结待机。

9月22日,由灵丘进攻平型关的日军第五师团一部,进占平型关以北东跑池地区。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于23日命令一一五师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侧击由灵丘向平型关进攻的日军。第一一五师接到命令后,决定在平型关东北关沟至东河南镇之间,利用公路两侧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关门捉贼,伏击日军。具体部署是:以第三四四旅第六八七团占领西沟村至蔡家峪以南高地,负责切断进入伏击地区日军的退路,阻击由灵丘和涞源方向增援的日军;第三四三旅第六八六团占领小寨村至老爷庙以东高地,负责分割歼灭当面的日军,尔后协同第六八五团攻歼东跑池的日军;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占领老爷庙西南至关沟以北高地,担任截击和围歼当面日军的任务,并准备阻击由东跑池回援的日军,尔后协同第六八六团及防守平型关的国民党军夹击东跑池的日军;以三四三旅六八八团为师预备队。依据上述部署,各部队于24日晚冒雨进入阵地,并于25日拂晓前完成了各项战斗准备。

25日晨,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部和大批辎重车辆,沿灵丘至平型关公路开进。7时许,全部进入一一五师设伏地区。第一一五师抓住战机,突然开火,给日军以大量杀伤,并乘其惊慌混乱之际发起冲击。

八路军一一五师的这次胜利,是因为抓住了日军狂妄自大的缺点,用"关门捉贼"的战术歼灭了日军精锐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部一千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士气。

4.三河之战

清军趁天京事变太平军元气大伤之时,发动反攻。曾国藩的湘军主力李续宾在攻占九江之后,乘胜攻下太湖、桐城、舒城等地,其前锋直抵三河镇。三河镇是通往当时安徽省会庐州的咽喉所在,一旦失守,庐州将难以保全。

因此,太平天国若想在安徽立足,就要死保三河镇。

太平天国青年将领陈玉成接到三河镇告急的文书,便率本部人马星夜赶往三河。在紧张的行军途中,他酝酿出一个关门捉贼的作战计划。陈玉成率军首先包抄清军的后路,同时又命令庐州守将吴如孝会合捻军南下,切断李续宾部与舒城清军的联系。此时李秀成奉洪秀全之命率兵前来作为后援。太平军这番部署调动,形成了对湘军的包围态势,使李续宾部成为瓮中之鳖。湘军来到三河镇后接连攻占了太平军凭河而筑的九座砖垒,气焰十分嚣张。11月14日,陈玉成、李秀成开始夹攻李续宾的大营,双方展开激战。次日李续宾组织反击,一度冲破陈玉成的营垒。不料,当时大雾漫起,咫尺难辨,李续宾部如同隐入迷魂阵之中,不多时便被太平军全歼。陈、李合兵一处,全力攻打湘军阵门,三河守将吴定规也率军从城内杀出,把湘军团团包围。整个战线绵延二三十里,硝烟弥漫,杀声震天。湘军连失七座大营,被杀得溃不成军,终于败北。

在这场战斗中,太平军歼灭湘军六千余人,击毙了包括曾国藩之弟曾国华在内的文武官员四百人。李续宾走投无路,自缢而亡,其军全军覆灭。三河之战是太平天国战争后期一次出色的歼灭战。湘军这次惨败,咸丰帝闻之"不觉陨涕",曾国藩更是"哀恸慎膺,减食数日"。三河之战对清廷和湘军打击是极为沉重的。

5.香饵之下,必有悬鱼

《三国演义》第十一回,足智多谋的曹操却被头脑简单的吕布打败,这关键是吕布用了陈宫之"关门捉贼"之计。

却说吕布到寨,与陈宫商议,宫曰:"灌阳城中有富户田氏,家僮千百,为一郡之巨室;可令彼密使人往操寨中下书,言"吕温侯残暴不仁,民心大怨。今欲移兵黎阳,止有高顺在城内。可连夜进兵,我为内应"。操若来,诱之入城,四门放火,外设伏兵。曹操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到此安能得脱也?"

当时,曹操因为刚刚打了败仗,正在踌躇,听到田氏人到,上密书,说吕布已往黎阳,城中空虚,并愿为内应,约定暗号,便重赏来人,收拾起兵,来到城下。在混战中,对方有军人乘势混过阵来,说是田氏之使,约定"初更时分,城上鸣锣为号,便可进兵,某当献门"。结果时间一到,曹操争先拍马而入,直到州衙,路上却不见一人,方知中计。刚喊退兵,为时已晚,四门烈火,轰天而起,多亏手下诸将奋力冲杀,拼死相救,加之吕布不识曹操,被曹操骗过,才勉强脱身。同时还有赖于谋士刘哗恐其有诈,把三军分为三队,两队伏城接应,一队入城,才逃出城来。当时情形危险万分,三者缺一都会葬身城中。陈宫是根据"香饵之下,必有悬鱼"这一道理,诱操入城,关门捉贼,才给予曹操重创的。

6.俞大猷歼倭寇

明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倭寇活动十分猖獗。倭寇与中国东南沿海的不法分子勾结,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明世宗闻报,遂派右都御史张经赴沿海剿除倭寇。苏松副总兵俞大猷向张经建议说:"倭寇势众,且占据有利地形。若强攻,倭寇必然乘船入海而逃。况且我军新集,恐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采取"关门捉贼"之良策。先派兵守住倭寇的必经之路,再密令一支队伍插入敌后,断绝水路。倭寇入圈套后,我们前后夹击,势必破敌。"俞大猷的建议,深受张经的赞赏,遂命令俞大猷、邹继芳、汤克宽分兵三路,把守金山卫、闵港、乍浦,暂时按兵不动,又檄令永顺、保靖两军联合围剿。

永顺军和保靖军按时到达,一声炮响,各路军马争相杀敌。

俞大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明军围倭寇于江泾,斩杀两千倭寇,剩下的倭寇四散逃命。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