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诗国文苑:古代文学经典选读
1438500000016

第16章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早年在家乡读书,隐居鹿门山,中年长安求仕未果,因而一生中未曾出仕,过着隐居和漫游的生活。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四卷。

夏日南亭怀辛大[1]

【导读】

孟浩然的生平经历简单,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比较狭窄,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他的诗歌在艺术上也有独特的造诣,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以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即景会心,不事雕饰,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这首《夏日南亭怀辛大》,前半首纯乎写景,描绘出一幅悠然自得的夏夜纳凉图;诗歌的后半首抒发知音难求、怀想友人的感情。

试想此情此景——夏日黄昏,日落月上之时,诗人散发卧于清静宽敞的小亭之中,微风送来幽然的荷香,耳边传来翠竹滴露的轻响,这是何等清幽闲适的境界。田园诗的鼻祖陶渊明曾说:“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书》)

孟浩然的诗歌写得非常清淡,全诗没有一个新奇的意象,没有一个生僻的字眼,没有一个起伏的节奏,甚至连感情也是一种波澜不惊的状态。但就是在这种不事雕琢的冲淡当中,流露出一种清旷超逸之气。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是有道理的。

山光忽西落[2],池月渐东上[3]。散发乘夜凉[4],开轩卧闲敞[5]。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6]。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7]。

【注释】

[1]夏日:一作“夏夕”。怀:怀念。辛大:生平不详,当是一位与孟浩然有交往的隐士。“大”是他在兄弟间的排行。

[2]山光:指傍山而落的太阳。忽:很快地。

[3]池月:池边的月亮。

[4]散发:古代男子蓄发,平时一般束发戴冠,盘于头顶。把发散开,表示不受拘束,自在舒适。

[5]轩:此处指窗。闲敞:清静宽敞的地方。

[6]恨:遗憾。知音:知己,这里指辛大。赏:欣赏。

[7]终宵:一整夜。一作“中宵”。劳:苦于。

【延伸阅读】

鹿门归隐

鹿门山,位于唐襄州宜城东北六十里,今襄樊市襄阳县东南东津镇境内,北临沔水,西濒汉江,地处僻野,环境清幽静谧。东汉末年有一位著名的隐者庞公在此地隐居,成为唐人向往的楷模和吟咏的对象,杜甫《遣兴五首》其二有“昔者庞德公,未曾入州府。襄阳耆旧问,处士节独苦”之句。

唐代文人有一条求仕的捷径——隐居,因而有“终南捷径”一说。但是也有一些文人果真坚持自己的初衷,隐居山中,终身未仕,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隐士诗人。他选择了庞公曾经隐居的鹿门山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并创作了大量描写自己鹿门隐居生活的诗篇,其中广为传诵的有《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以自己终身隐逸的经历和优美的鹿门隐逸诗篇成为鹿门山隐逸的新的经典。在孟浩然之后,文人墨客便常以他为题咏的对象,将其与鹿门山联系在一起,如中唐诗人陈羽《襄阳过孟浩然旧居》有“孟子死来江树老,烟霞犹在鹿门山”之句,可见在后代诗人心目中,孟浩然已经成为鹿门隐逸新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