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川江号子
1450200000010

第10章 关于川江船工号子

杨羽健

川江船工号子是早已驰名中外、誉满全国的一种四川民间劳动歌曲形式。它经过音乐工作者的整理、编纂、加工,成为一种曲调优美、别具风格的表演艺术歌曲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如由范裕纶领唱的《嘉陵江号子》,以川江船工号子为素材进行创作的歌曲《川江放筏》,以及电影《漩窝里的歌》的插曲等。其实,川江船工号子颇为多彩,远非介绍出来的这少数几支。船工们在长

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了大量的号子作为他们向自然作斗争的一种辅助、鼓动手段,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包括在各种不同工种、工序以及在不同劳动条件下演唱的号子体系。其主要部分是船上号子和坡上(岸上)号子。船上号子包括离港、进港、推桡、扳桡、摇橹等劳动时所唱的号子;坡上号子则主要是拉纤时所唱的号子。此外,还有一些辅助性劳动如立桅、倒桅、撑篙、背船、

以至装舱、卸货等,也都有相应的号子。船上号子及坡上号子又因用于不同条件的水域而有许多不同的号子,名目繁多,内容相

当丰富。

船工多为集体劳动,而且水上操作要求行动一致,动作协调,号子不仅起着统一节奏、调剂情绪、鼓舞士气的作用,也是整个行船过程中进行调度指挥的号令。因此,领唱的地位十分重要,所有工种的变更,工序的衔接,针对不同水情而要求劳动节奏、强度的变化等,都是通过领唱声腔的变化或提示来指挥的。船工每一工种、工序的号子,虽然都是独立的,但在实际应用时,却常因许多工种、工序的连续操作而自然形成“联曲”形式。其中,节奏的缓急、音调的起伏、转换和形式的变化,都有严格的要求。所有这些,都通过领唱把它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统一而又富于变化的乐章。

川江各条河道的号子,其主要部分大同小异,但由于各河道所处地区地理环境的不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因而形成许多风格迥然不同的号子,如乌江号子、峨江上游的边河号子等,都有其各自独特的风格。

随着交通运输工具的日益现代化,机器取代了船工繁重的体力劳动,号子也因之而日趋消失。今天,我们仅能从音乐工作者演唱的改编节目中,从采风收录的资料中去领略昔日船工们为战胜急流险滩、惊涛骇浪而慷慨高歌的情境了,这些号子虽然已成陈迹,但它所体现的劳动人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仍然是鼓舞我们前进的精神力量,它所凝聚的劳动人民高度的艺术智慧,仍是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新音乐所必不可少的借鉴。

这里介绍的长江号子,是1985年重庆船工们自己组合的一组联唱的一个片断,由陈帮贵(已退休)领唱,鸣亚记谱。这次又根据1981年陈帮贵的演唱录音作了一些核对校正。这组联唱本来包括有船上号子及坡上号子,限于篇幅,我们只选取了部分船上号子,并对唱词进行了删节。

这组号子共包括《莫约号子》《桡号子》《二六橹号子》《二六数板》《快二六橹号子》《起伏桡号子》《鸡啄米号子》等七支

曲子。《莫约号子》用于开船或放流结束以后开始动桡的时候,它节奏舒缓有力;《桡号子》用于平水推船,节奏较《莫约号子》稍快;《二流橹号子》用于江心平水,节奏稍快;《数板》则在较长的平静水域使用,节奏舒缓自由,领提部分声腔婉转,应和声调沉着有力;《起伏桡号子》用于闯滩,节奏稍快,情激绪昂;《鸡啄米号子》用于险滩急流,节奏快而有力,气氛紧张,直到过完险滩,领唱一声吆喝,紧张情绪便一下松弛下来。这组号子的组合既符合生活实际,同时也显得缓急有度,起伏有致,动人心弦。

乌江《夺夺号子》

乌江是川东地区一条较大的长江支流,从贵州流入四川,经酉阳、彭水、武隆、涪陵四县而入长江。乌江中、上游大部分处于苗族、土家族聚居地区,船工亦多为少数民族。可能由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过去乌江所行驶的木船同长江木船在造型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号子声腔也迥然不同。乌江木船在进入下游缓流水域和进入长江后所演唱的号子,基本上属于川江号子,到了中、

上游以后,号子便变为乌江号子。中、上游河道大都狭窄、弯曲,水急滩多,平水缓流一般很短暂,因而号子也比较短促、激烈,难得有舒展、悠长的唱腔。

这里介绍的《夺夺号子》便是过去木船从涪陵至武隆途中过险滩羊角碛时的拉纤号子。整个号子节奏单一,由慢到快,领唱声调基本上与应和部分一致,在整个演唱过程中仅起发号施令、控制节奏的作用。应和分甲、乙两组,采用反复对答形式。整个号子的声调基本上仅由1、3,5三个音构成,偶尔有6和2作为装饰音出现,并多在领唱声部。和腔的每一组一般都分为高、矮两个声部,这样就自然形成了大三度或小三度 ,以至纯五度及大三和弦 的和声,因而整个号子既显得高昂激越而又气势磅礴,身历其境,大有惊心动魄之感。

边河号子《三下锅蹬子》

边河,是发源于马边县、流经沐川而进入岷江的一条小河。这里的船工号子,除一些与长江号子相同或相似者外,尚有一些本地特有的号子,虽然数量不多,而且只流行于马边、沐川一带,但却别具风格。这里介绍的拉纤号子《三下锅蹬子》便是其中之一。这是一首以合唱、齐唱为主的号子,领唱仅仅起一个带头的作用,领唱一起,齐唱也就随之而来,成为号子的第一声部。第二声部采用与第一声部相同的音型跟唱,但采取迟缓半拍、强调重音、减弱尾音的方法,使演唱具有强烈的回声效果。据采录者李加蓉介绍,边河流经沐川县黄丹一带,河道蜿蜒于万山峡谷之中, 两岸悬崖陡峭、峰峦重叠,每当船工号子声响则回声四起,船工们根据这一自然现象创造了这种具有回声效果的演唱方法。这首号子节奏紧凑,音调短促、高昂,有的地方已近乎呐喊,显然是在劳动十分剧烈,操作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所唱的,充分显示了劳动人民勇敢、沉着的品质和乐观精神,也展示了劳动人民广阔的胸怀和高度的艺术智慧。

(原载《四川音乐》198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