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明实 陈 爽
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1000多公里的长江江段俗称川江,川江号子是嘉陵江号子、金沙江号子、永宁河号子、涪江号子、岷江号子、铜河号子、沱江号子、南广河号子、黄龙溪号子(府河号子)等川江流域各条江河船工号子的总称,川江号子的历史极为悠久,在四川劳动号子中最具特色。川江号子是川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合式的民间歌唱形式。四川省是川江号子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承地。
一、2005年:建立课题组并开始全省普查调研工作
2005年3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即决定组织我省相关专家对四川省境内的川江流域进行普查调研,并确定川江号子为我所重点科研项目。我所伍明实和朱中庆在《巴蜀史志》2005年第四期上发表了《抢救濒危的川江船工号子》一文。
5月中旬,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领导班子再次研究,正式成立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川江号子项目课题组,(以下简称项目组)并上报四川省文化厅。
6月7日至17日项目组行赴重庆,与重庆市音协、市艺研所、川江号子协会等相关领导及专家座谈,了解调查重庆市川江号子的现存状况,研讨共同抢救、保护川江号子的计划和措施。还对该地区陈邦贵等老船工进行现场录音、录像、收集现存老船工演唱号子的相关资料。重庆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先后作了《川渝联合抢救川江号子》的专题报道。
二、2006年:对我省川江流域现存号子开展普查,同时启动申报川江号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工作
2006年4月,四川省第一个将川江号子带出国门、在1955年世界青年联欢节荣获我国最早国际金奖的著名歌唱家范裕伦(1933—2006)病危,我所川江号子项目组即赴医院,协助医院进行抢救,安抚家属。
5月20日,川江号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月,项目组成员一行赴宜宾市屏山县采访当地文化馆领导及相关人员,了解调查屏山县金沙江号子的现状并召开座谈会,研讨抢救、保护金沙江号子的具体措施,同时,还与该地区老船工进行交流,现场收集现存金沙江号子的相关音、像、图、文资料。
6月6日,在中国文化遗产日四川成都周的开幕仪式上,文化部代表国务院对我省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的保护单位授牌,我所项目组接受授牌,随即在成都金沙遗址和春熙路广场搭建川江号子展位,首次向成都市民展示川江号子的相关音、像、图、文资料。
6月中旬,项目组一行赴泸州纳溪区叙永县采访当地文化馆站及现存老船工,调研纳溪区、叙永县永宁河号子现状,帮助当地非遗机构对永宁河号子的抢救、制定保护措施,还与该地老船工进行交流,收集现存号子的宝贵资料。即后项目组伍明实和朱中庆在中文核心期刊《四川戏剧》2006年第3期中撰文发表《川江号子随笔》。
三、2007年:继续对全省境内号子进行普查调研,组织参加首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各项展演活动
3月,项目组一行再赴宜宾市屏山县对金沙江号子进行了第二次号子现状复查,查漏补缺。
4月,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组建由四川省、重庆市各条江河十多名民间优秀船工号子头和专业演唱家共同组成的川江号子艺术团,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曾在我国及世界各国政府、民间组织的大型江河艺术节等活动和比赛中获奖,是目前我省仅存演唱川江号子的佼佼者。
5月23日,以”传承民族文化、沟通人类文明、共建和谐世界”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四川成都拉开帷幕,参加非遗节的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为真实地再现川江号子的旧时原貌,耗资在展馆中搭建了川江木船及场景,文化部、四川省领导及来自巴西、巴拿马、日本等国家的60多位国际友人对川江号子十分赞誉,他们除仔细聆听老船工们在木船上演唱一段又一段的号子后仍不尽兴,还向表演者询问唱的内容,索取CD、DVD场面十分热烈。该展馆应非遗节组委会一再要求,延至2007年12月31日才结束,展馆木船及场景赠送组委会,为当地永久性保存。
8月,项目组赴南充市,采访当地文化局局长和文化馆馆长,了解调查南充市嘉陵江号子现状,召开座谈会,共同研讨抢救、保护嘉陵江号子的具体措施,还与该地区老船工进行交流,收集现存号子的相关录音、录像资料。即后伍明实撰写《激流勇进唱川江》一文在《四川文化》2007年第4期发表。
9月,项目组一行又赴资阳市内江市调研,了解调查沱江号子现状,召开座谈会,商议抢救、保护沱江号子的具体措施,并与该地区老船工进行交流,收集现存号子的相关音像、录像资料。
10月,项目组再次赴南充市,对嘉陵江号子进行了第二次号子现状复查,查漏补缺。
12月,项目组赴成都市黄龙溪镇,采访黄龙溪镇领导,召开座谈会,调查了解、研讨黄龙溪号子现状,共同制定抢救、保护黄龙溪号子的相关计划和具体措施,还对该镇仅存的十多位老船工进行现场座谈交流,进行录音、录像收集工作。
同月,项目组和文化部民族民间发展中心签订合同,开展对全国艺术科研”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文化部重点课题《中国戏曲、民间舞蹈、民间音乐调查》子课题《川江号子现状调查》的组织实施工作。
四、2008年:组织对铜河号子、涪江河号子、岷江号子的调研,完成该项目抢救保护的前期阶段性工作
4月,项目组一行赴乐山市沙湾区,采访当地文化馆及文化局相关人员,了解调查乐山市铜河号子现状,召开座谈会,研讨抢救、保护铜河号子的具体措施,与该地区老船工进行交流,录音、录像、收集现存号子相关资料。
6月,项目组又赴遂宁市、蓬溪县等地采访当地文化局和文化馆,了解调查遂宁市等地涪江河号子现状,召开座谈会,研讨抢救、保护涪江号子的具体措施,与该地区老船工录音、录像进行交流,收集现存号子的相关资料。
7—8月,项目组赴乐山市犍为县,绵阳市潼南县、三台县、射洪县,采访当地文化局局长和文化馆馆长,了解调查犍为县岷江号子现状,召开座谈会,研讨抢救、保护岷江号子的具体措施,与该地区老船工进行交流,收集现存号子的相关录音、录像资料。
四川省各江域现存传承人调研随之结束,川江号子代表性传承人如下:
嘉陵江号子:陈邦贵 任德才 陶 鹏 张志高 吴秀兰
金沙江号子:江净乐 甘大林
沱江号子:李远辉
永宁河号子:王绍文 张显明 王绍彬 彭连生
铜河号子:杨朝宗 赵德银 杨朝明 陈世金 杨朝太 陈世华
黄龙溪号子:王绍清 郭 强 贾兴安 乔新云 郝仁富 李光荣
涪江号子:遂宁段:米西洪 徐信雄 席青云 黄顺和 唐升平
三台段:潘泽洪 王子耀
岷江号子:唐钰麟
关河号子:冯旭奎
*注:各号子第一位为该号子代表性传承人
普查调研小结(2005—2008)
从2005年初至2008年7月,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川江号子项目组分组数批在四川省和重庆市境内就川江号子现状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项目组历时180天,走访近20个市、县、镇,行程数千公里,直接采访号子传承人百余人,拍摄照片数百张,录制及收集当地各类号子相关宝贵资料若干,还和各地相关领导及专家召开多次研讨会、论证会、学术交流会,共同对川江号子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研究。该项工作于2008年7月基本结束。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前期实施时间,2004—2008年为先行试点,完成了对川江流域各地号子的实地考察、收集、记录、分类、编目的基础上实现船工号子基本建档;用文字、录音、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真实、全面、系统地妥善保存,开展普查和抢救濒危的阶段性工作已圆满结束。文化部课题《川江号子现状调查》按时限已基本完成。三年中,我所还组建了川江号子传承人艺术团,为川江号子的抢救、保护、传承起到师范性展演作用,川江号子前期的阶段性抢救保护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成果,为下一步传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2009年:参加第二次国际非遗节
在6月举行的第二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川江号子艺术团部分传承人向世人展示了川江号子的独特魅力,演唱的川江号子受到观众的欢迎,代表们称赞为”真正的原生态、中国味”。
7月,项目组成员朱中庆在《四川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文集》中发表《留住川江号子的最后余晖》一文。伍明实撰写 《川江号子现状调查报告》一文通过文化部评审鉴定,课题结题。
六、2010年:对川江号子进行系统整理、查漏补缺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工作基本结束后,第二阶段2009—2013年,进入全面开展和重点保护传承阶段。聘请专家学者对川江号子进行系统理论研究;重点整理修复具有代表性的四川各地域江河号子,深入生活,完善细节,提高品位,创作编写与川江号子相关的文艺作品,集中再对川江流域个别地区进行查漏补缺,继续收集船工的唱词及俚语,收集和撰写有关船工劳动、生活的音像文字资料。2012年出版的《川江号子文集》和2013年出版的《川江号子集成》(传统及创作曲目)做前期基础性工作。
七、2011年:继续为《川江号子文集》作前期收集整理、组织撰写稿件等文案工作。
八、2012年:继续调研、查漏补缺;《川江号子文集》出版
3月26日,川江号子项目组一行,到四川省文化馆审看巴蜀合唱团50余人演唱的《嘉陵江号子》,该团即将代表四川参加北京举办的国际合唱节。
6月,基本完成《川江号子文集》文稿撰写、收集、整理工作,提交专家组审定。
7—8月,文稿最后审定,继续《川江号子文集》音像图片的收集整理工作,并交四川文艺出版社初审。
9月,川江号子项目组赴宜宾县横江镇调研并撰文关河号子。
10—11月,基本完成《川江号子文集》文、图、音、像等全部工作,专家组最后审定《川江号子文集》,争取12月正式出版。
初定《川江号子文集》编委会名单。
九、八年小结
八年来,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川江号子项目组依照《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科学的保护理念,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的抢救、保护阶段性工作迈上新台阶。
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川江号子项目组在完成对川江号子抢救、保护阶段性工作的基础上,对进入下一阶段的传承发展提出以下思路:
传承:
1.项目组在川江流域所到地的当地政府将本地现存流传的船工号子逐步有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支持市、县级政府的”非遗保护”领导小组及相关机构,将当地政府”非遗保护”资金对已列入县、市、省级船工号子项目,根据其项目级别逐步纳入当地财政预算。
3.保护当地现存代表性传承人,对其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所享有的权益,实施具体的计划和保障措施,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有计划有组织地分批培养各地中青年传承人,保证川江流域的船工号子后继有人。
4.积极和四川省内高等艺术院校联合,使川江号子逐步走进校园课堂,争取近年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和黄龙溪镇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筹备建立国家级和省级川江号子永久性传承基地。
发展:
1.在全省范围内通过各级培训,加快培养省内川江流域各地中青年传承人,并逐步吸收其优秀人员到川江号子艺术团,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举办的艺术赛事,扩大影响。
2.利用飞速发展的现代数字媒体,通过电视的转播,网络播客、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支持川江号子爱好者建立川江号子网站、论坛。依靠政府及民间组织,为举办各种学术研讨和交流提供平台,扩大川江号子的普及面。
3.帮助指导各地的专业艺术院、团及民间艺术团体,支持各艺术门类职业非职业(音乐、舞蹈)人员排演与川江号子相关的艺术作品。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的传承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构建完备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建设好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