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唐使在當時的日本並不是這樣稱呼的,而是《日本書紀》中所說的“西海使”,《萬葉集》中所說的“入唐使”。遣唐使的組織在不同時期也不盡相同,但一般都要有大使和副使各一名。派遣遣唐使是日本朝廷中的一件大事,每次任命的遣唐使都是日本朝廷中的四位官或五位官,以示日本朝廷對唐朝的尊重和禮貌。遣唐使的使命,是把唐朝的文明和文化輸入日本,與此同時,他們也活動於匯集在唐朝的各國朝臣之間,在鞏固日本的國際地位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日本朝廷選擇那些具有高深教養和非凡人格的人擔任遣唐使,並且要學識淵博。在中國的文獻記載中,形容日本使節“容止溫雅”(《舊唐書·日本傳》。)即是對遣唐使舉止、儀表的讚歎。
(3)唐代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中華文化東渡,以唐代爲最盛。因此,日本的中古文化制度,大都模仿唐朝。當時的日本文化階段,隸屬于中華文化的勢力範圍内。日本留學生入唐後,其生活方式也遵從唐代的風俗習慣,有的日本留學生甚至還取了漢名,如阿部仲麻呂改稱晁衡,藤原清河改名河清即是這方面的例證。
第七次遣唐使多治比縣守回國後,在朝見天皇時,仍穿着唐玄宗所賜給的朝服。日本朝廷遂於養老三年(719)下詔:令天下百姓悉仿唐制,衣皆右襟。於是日本服裝遂漸換成唐式,日本的和服至今仍留有唐代服飾的痕。
延曆二十二年(803),日本朝廷宴請遣唐使藤原葛麻呂時,仿用中國烹調法待客,大受歡迎。可見當時中國烹飪法已逐漸流行於日本上流社會了。
唐式建築也是在此時由留學生傳入日本的,法隆寺的傳法堂即是唐式貴族邸宅建築的唯一標本。日本當時的建築均左右對齊配置,這也是完全模仿唐式建築的。
直接吸收唐文化最爲著名的留學生是吉備真備。他二十二歲時來華,留唐十七年,對經史、算術、天文等均有研究,歸國後,侍講《禮記》、《漢書》等。與吉備真備同時揚名唐朝的還有阿部仲麻呂,仲麻呂於開元五年(717)入唐,仕唐不歸,官至光禄大夫御史中丞,並改漢名爲晁衡。唐德宗時來朝的橘逸勢,也以文學稱名于唐朝,唐人呼之爲“橘秀才”。
入唐的學問僧較多,著名的有道昭、道慈、玄昉、最澄等。日本的火葬之風便是由道昭傳入的。道慈在長安學三論法相宗,其學業之優,深得玄宗贊許;歸國後,他仿長安西明寺而建大安寺。最澄回國後,創立了日本的天台宗。
由於入唐留學生和學問僧對唐代文化的大力移植,纔有了日本中古文物制度的長足進步。
中華文化東渡,上自秦漢,下迄明清,幾乎從未中斷。但日本人吸收中國文化以唐朝爲最盛。在唐代之前,日本的學術文化多間接得自朝鮮,而並非直接取自中國;入唐以後,日本深慕唐代文化的輝煌燦爛,除了派遣入唐使之外,還派遣留學生和學問僧直接吸收唐代文化。於是中華文化制度便直接傳入日本,並對日本産生了重大的影響。這些影響主要包括:
A.官制
日本中古制度多模仿唐制,如中央設置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與唐朝的太師、太傅、太保相似;所設的中務省、式部省、治部省、民部省、兵部省、刑部省、大藏省、宮内省八省,與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類似。
B.學制
在教育制度方面模仿唐制,在京都設大學,在地方設置國學;其教學内容也以中國傳統文化典籍《禮記》、《春秋》、《左傳》、《毛詩》、《周禮》、《周易》、《孝經》、《論語》以及《文選》、《爾雅》、《史記》、《漢書》等爲主,這些漢籍均由中國傳入日本。
C.田制與稅制
大化改新時實行班田收授法,制定戶籍,均是由唐制蛻化而出。
D.刑律
日本中古時的刑罰,分爲五等、六議、八虐等,這些刑罰都是從《唐律》中的五刑、八議、十惡脫胎而來,衹不過比《唐律》更爲簡化而已。
E.文史
聖武天皇(公元724~749年在位)時,爲提倡獎勵漢學,在日本朝廷設置文章博士;小野篁、橘逸勢等均以漢學聞名於當時;漢詩文集《懷風藻》、《淩雲集》、《文華秀麗集》、《經國集》等也相繼在日本诞生。十世紀前後,日本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本民族的文字——假名。勅撰《古今和歌集》的問世,標誌着假名作爲一種正式的文字已獲得官方的認可。
在史學方面,模仿中國正史的編纂方法,元明天皇勅令舍人親王等於養老四年(720)纂修《日本書紀》三十卷,系圖一卷,該書記載了上自神代下至持統帝的千餘年歷史,開創了日本修撰漢文體正史的先聲。此後,藤原繼繩等於延曆十一年(797)纂修《續日本紀》四十卷、藤原緒嗣等於承和八年(841)纂修《日本後紀》四十卷、藤原經房於貞觀十一年(869)纂修《續日本後紀》二十卷、藤原基經等於元慶三年(879)纂修《文德天皇實錄》十卷、藤原時平等于延喜元年(901)纂修《三代實錄》五十卷,這些史書均按漢文編年體相繼編成,合稱爲《六國史》。史書的編纂方法也是由留唐學生傳入日本的。
F.禮制
日本的禮儀爲仿唐制而成,至今還未全改。嵯峨天皇在弘仁九年(818)下詔說:“朝會之禮,常服之制,拜跪之等,不分男女,一準唐儀。”清和天皇于貞觀二年(860)也模仿唐《開元禮制》,新修釋奠式制,颁行全國。釋奠式始于漢高祖,到唐玄宗時始確定其儀式。
G.陰陽思想
日本在中務省内設陰陽寮,内設陰陽師、陰陽博士及陰陽生等。祥瑞吉凶思想也影響到日本的政治,這類祥瑞吉凶思想深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
H.書法
中國書法家王羲之、歐陽詢等人的書法傳入日本後,日本的書法家以此爲範本加以類比、學習。天武朝的寫經生所抄錄的《金剛場陀羅尼經》,宛如歐陽詢的筆法。其他如橘逸勢長於隸書,空海擅長草書,嵯峨天皇喜學衛夫人體,皆得中華書法之精髓,三人被稱爲日本的“書法三傑”。
J.音樂
唐樂傳入日本的時間較爲久遠,文武朝時,日本的宮廷中曾演奏唐樂。《大寶律令》中專門規定設有雅樂師一職。當佛教舉行盛大儀式時,也多演奏唐樂。從唐朝傳入日本的樂曲有《太平樂》、《武德樂》、《孔子操》、《秦王破陣樂》等。
I.建築
天武朝時的留學生回到日本後,模仿長安的建築,在和銅元年(708)建成了平城京。該城三面環山,南面平原,正合天子面南的儒教思想。平城京樣式全依唐式,中央有朱雀大路貫通南北,分左右兩京,宮城在城中央北部,天皇居住其中。住宅建築的外部塗丹,官舍多瓦葺等都是受到唐代建築的影響。
M.工藝美術
雕刻方面:日本工藝美術從現存遺物上來看,受唐代藝術的影響尤爲明顯。法隆寺的九面觀音像,據《流記資財帳》的記載是:“檀橡一具,養老三年從唐請坐者。”唐代雕刻師軍法力等人東渡日本後,由他們雕刻的唐招提寺金堂的盧舍那大佛便呈現出一種唐式風格。奈良、平安兩朝的雕刻更是多模擬唐風。
繪畫方面:《大寶令》規定:中務省内設置畫工司,專掌宮廷各種繪畫之事。當時流行的“唐風”式绘畫,便與唐代的畫風相同。由百濟阿左太子所畫的《聖德太子像》,與唐代閻立本所畫的帝王圖爲同一法式,並都附以陰影。藥師寺的《吉祥天女畫像》、正倉院禦物的《樹下美人圖》、當麻寺的《極樂變相曼陀羅》等,完全是摹擬唐人的畫法。
N.佛教
佛教傳入日本时,唐代爲最盛。天平十二年(740),聖武天皇下詔,仿隋唐國分寺制度在各國寫《法華經》十部,並建七重塔。次年又命各國造僧尼寺,僧寺曰金光明四天王護國寺,尼寺曰法華滅罪寺。並把《光明最聖王經》、《法華經》各十部放在各寺中,這便是日本國分寺的創始,其作法是模仿隋文帝、武則天的崇佛之舉。天平寶字三年(759),東大寺住持普照奏請天皇下詔,模仿唐朝東西兩京路旁種植果木的做法,在日本畿内七道諸國驛路兩側也種植果木,以方便旅人。
鑒真大師東渡後,把律宗傳入日本,他在東大寺設戒壇,並爲上至聖武天皇,下至一般僧侶四百馀人授戒。唐昭提寺建成後,鑒真大師在此授戒,深受日本人的尊敬。此外,流行於唐代的天台宗、真言宗、淨土宗等新的佛教宗派,也都是由入唐僧人最澄、空海等人傳入日本的。
留學僧和唐朝僧人東渡日本時,還把大量的佛教經典帶入日本。最著名的是奈良朝的留學僧玄昉回日本時帶回佛經五千餘卷。鑒真東渡時也帶去了《華嚴經》、《涅槃經》等多部。最澄、空海、圓行、圓仁、慧運、圓珍等人回國時,也都帶回了大量的佛經。如此大量的佛教經典傳入日本,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是極其重大的。
唐代中日文化的交流達到了高峰,唐代文化作爲一種先進的異質文化,在傳入日本后,經過初傳、發展、吸攝和融合,在異國歷史文化、異俗的培植和澆灌下,不斷地生長發育,最終成爲日本民族歷史文化中一枝璀璨的花朵,因而唐代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節中華文化傳入日本的軌
中華文化傳入日本,經歷了一個極爲複雜而漫長的過程。中國和日本隔海相望,由於地理上的緣分,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互相影響、互相滲透。這種關係無論在深度還是在廣度上,與世界上其他國家都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在舊石器時代,中國大陸與日本列島原有“陸橋”相通,後因全球氣候返暖,一度存在的通途變成了永久的汪洋,但人們逐漸知道利用日本海的海流渡海往來。兩國的先民利用日本海的左回流從辰韓出發到達日本的北陸、山陰地區(即日本海航路)和從弁韓、辰朝地區中經對馬、遠瀛(大島)到達築前的胸形(宗象,即北海道中航線)。考古發現說明,中日兩國在兩千多年前就互相往來,在文化上互相影響。
關於中國和日本的關係,有文字記載的内容可上溯到西周時期。
王充《論衡》第十三超奇篇、第十九恢國篇等曾記載周武王時代倭人進貢之事。《山海經》也有“蓋國在巨燕,南倭、北倭屬燕”的記載(《山海經·海内北經》。)。從日本備後國(今廣島縣)、備前國(今岡山縣)以及朝鮮半島等地發掘的文物來看,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古代文化已經朝鮮半島傳入了日本。
此後,秦漢移民經朝鮮半島到達日本列島,促進了北九州、本州西部近畿一帶文化和生産技術的發展。
三世紀倭女王卑彌呼兩次遣使朝貢,五世紀倭五王先後十餘次朝貢,目的是修好,但也都不同程度地傳播了中華文化。
七世紀初,日本派出了四次遣隋使;唐朝建立後,更是多次向唐派遣使節,大規模地直接吸收中華文化,爲奈良、平安文化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從舊石器時代,經秦漢,到隋唐,中華文化歷經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傳到日本,並與日本的本土文化相結合,進而形成了獨特的日本民族文化。
一、中華文化傳入日本
秦漢時代,由於天災人禍,中國人口大批東移,其中有一部分中國人東渡日本列島,他們都程度不同地傳播了中華文化。
徐福東渡也是中華文化傳入日本的途徑之一。
三國和南北朝時,日本不斷向中國遣使,除了政治方面的因素外,文化的東渡也成爲了一個重要内容。
進入隋唐以後,由於日本使節和留學生、學問僧的大量來華,唐代文化大量地輸入日本,由原來的經朝鮮半島的間接傳入,變成了日本對唐代文化的直接攝取。經過這些日本使節和留學生、學問僧的不懈努力,中華文化終於大規模地傳入了日本。
二、中華文化影響下所産生的日本民族文化
中華文化,尤其是唐代文化大規模地傳入日本後,與日本的社會實際相結合,使日本的各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進而産生了獨特的日本民族文化。
在政治制度和經濟政策方面,由於受中華文化的影響,日本進行了大化改新,實行了班田制和租庸調制,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完成了日本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尤其是仿效唐朝建立起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更是構築起完備的天皇制官僚體制。公元1192年,源賴朝任“征夷大將軍”,建立了鐮倉幕府,標誌着日本歷史上第一個武士政權的誕生,從此開始了武士執政的歷史。這時期文化的最大特徵是傳統的貴族文化開始衰落,武士文化迅速成長,兩者既有嚴格的區别,又有密切的聯繫。
在法律典章方面,由於受中華文化的影響,日本先後制定了《大寶律令》、《養老律令》等律令。雖然這些律令大都模仿唐律甚至完全抄自唐律,但《大寶律令》的颁佈標誌着大化改新基本完成,而《養老律令》的頒佈則標誌着日本已進入“律令國家”時代。
在哲學思想和文化方面,由於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儒學逐步成爲了日本統治階級的思想武器。在聖德太子制定的《憲法十七條》中,儒家思想已顯示出了優越的地位(參見《日本書紀》。)。大化改新之後,隨着中華文化的大規模移植,儒家思想被貫注於日本政治之中而大力推廣。儒家經典成爲了各級學校的教科書,《論語》、《孝經》更是成爲了必修課,任何在校生均須修讀。祭祀孔子的祭奠之禮也越來越隆重。直到今天,儒家思想在日本仍然受到極大重視,“新儒學”對日本人的經濟管理和日常生活的影響依然存在。
除此之外,中華文化在日本的傳播,還對日本的文學、樂舞、書法、繪畫、史學、民俗、建築、禮儀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滲透。日本社會中對中華文化的理解,雖大都以唐代的文化爲標準,但在此後一千多年的歷史中,日本學習、吸吮着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不斷補充,逐步改良,進而形成了日本獨特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