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论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及相互影响
1453100000032

第32章 元帝國的形成和發展(1)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裏,北部地區先後出現過許多民族政權或政治實體。由於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變動以及因之而引起的民族遷徙和民族混合,各民族的成分、名稱、居住地和語言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些民族在經歷了盛衰離合之後,逐漸從歷史舞臺上消失了。而有些民族在經歷過巨大的變遷動蕩之後,終於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政權,由蒙古族建立的元帝國便是這樣一個國家政權。

蒙古族是一個生息在中國北方草原的勤勞勇敢並有着悠久歷史的民族。“蒙兀室韋”是蒙古族的直系祖先(參見《舊唐書·北狄傳》。關於蒙古族的族源,中外學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此處用通行說法。)。大約在七世紀前,他們就生活在望見河(今額爾古納河)南岸的密林裏。唐代屬於室韋諸部之一的蒙兀室韋,東、南以黑水靺鞨爲鄰,北與落俎室韋隔河相望。在珍貴的蒙文歷史文獻《蒙古史》中,保存了蒙古人記憶中最遠古的歷史傳說。早在七世紀,成吉思汗家族的始祖孛兒帖赤那,便帶領蒙古部,從額爾古納河的密林深處西遷,渡過騰汲思(騰汲思:蒙語“湖泊”的通稱,漢語譯爲“海子”,此指呼倫湖。),到達鄂嫩河上游的不兒罕山(大肯特山)下的大草原駐牧。

在十世紀的遼代時,蒙古部已經成長壯大起來。此時的蒙古部已經分衍成了許多小部,如乞顔部、扎答蘭部、泰赤烏部等。蒙古部之外,尚有力量較爲強大的塔塔兒部、翁吉剌部、汪古、斡亦剌部等。人口衆多的克烈部,在蒙古部西南,處於杭愛山與肯特山之間;文化發達的乃蠻部,靠近阿爾泰山。所有這些部落都是七世紀以來北方各民族進一步交往和融合而形成的。

九世紀中葉,契丹開始崛起。後梁貞明二年(916),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公元947年,遼太宗改契丹國號爲遼,耶律阿保機即遼太祖。在遼太祖時,契丹已控制了北方各族,後設府、衛、司進行管轄。蒙古各部常以牛、羊、駱駝、馬匹和皮毛等同契丹人進行交易,雙方的關係十分密切。

十一世紀時,塔塔兒、蒙古、翁吉剌、克烈、汪古等部結成了以塔塔兒爲首的強大聯盟,以對抗遼朝的統治。“塔塔兒”或“韃靼”便一度成爲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稱(韃靼,漢文文獻裏又作達怛、達旦、達達、塔塔兒,這些稱呼最早見於唐代的記載。後來,曾稱汪古部爲“白韃靼”;稱蒙古部爲“黑韃靼”;稱克烈部为“九姓韃靼”;稱塔塔兒部爲“三十姓韃靼”。)。

蒙古族和其他民族一樣,早期也曾經歷過漫長的原始社會階段。其社會經濟以遊牧生活爲主,兼營狩獵和漁獵。其中也有一些部落,如汪古部人由於同中原接近,受中原文化影響較深,已知道種植黍、稷等農作物,農業經濟比較發達。十世紀時,蒙古社會内部私有制有了發展。到十二世紀時,生産力進一步提高,手工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十二世紀初期,女真貴族建立的金朝取代了遼朝對北方的統治,蒙古及塞外各部都被女真統治。金朝設置東北路、西北路、西南路三个招討司對蒙古地區進行統轄。蒙古各部的建制也深受金朝的影響,有的接受金朝的封爵,有的被直接編入金朝的乣軍之中,稱之爲萌骨乣(《金史·兵志》:萌骨,即蒙古。宋、遼、金時,史籍上有萌古、朦骨、盲骨子、蒙古里、萌骨斯等不同的漢字音譯。)。金朝任命蒙古各部首領充當詳穩、令穩之類的官職。

金太宗時期,蒙古軍隊開始不斷地騷擾金國邊境,太宗曾命完顔希尹等率軍擊敗蒙古軍隊。金朝統治者爲了解除蒙古的威脅,一面採取挑撥離間、分化瓦解的策略;一面實行殘暴的屠殺政策。金世宗統治時期,金兵到處劫掠,蒙古各部人民流離失所,不能安居乐业,對金朝統治者的怨恨情緒與日俱增。

十三世紀初期,蒙古社會開始出現了國家。公元1189年,在草原貴族們的擁戴下,鐵木真(1162~1227)被推爲蒙古部的首領。此後,經過錯綜複雜的征戰,鐵木真不斷壯大自己的力量。鐵木真在聯合王罕、札木合打敗塔塔兒、篾兒乞部之後,又在公元1201年與王罕合兵擊敗了古兒汗札木合軍,奠定了統一蒙古各部的基礎。公元1203年,鐵木真與王罕的關係破裂,鐵木真擊敗了王罕,強大的克烈部遂告瓦解。公元1204年,鐵木真又擊敗了札木合與乃蠻部塔陽汗的聯合進攻,並一舉滅亡了乃蠻部。至此,統一蒙古的大業終於完成。

公元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鄂嫩河)畔召開了忽里勒台(大聚會),各部首領推舉鐵木真爲全蒙古的最高統治者,尊號爲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汗國,建都和林(蒙古鄂爾渾河上游哈爾和林)。從此,蒙古這一名稱已不再是狹義的蒙古部,而是包括所有蒙古高原的部族。大蒙古汗國的出現,標誌着蒙古奴隸制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後,爲了鞏固政权,加強對各部的控制,便建立了一整套政治、軍事制度。蒙古建國後,成吉思汗便開始了對西夏、金朝的進攻,甚至對西方進行大規模的遠征。在整個十三世紀中,蒙古的騎兵幾乎踏遍了東自黃海、西至多瑙河的廣大亞歐地區,使許多國家面臨毀滅,無數人民飽受兵火之災,在中國和世界的歷史上,都造成了極爲深遠的影響。

公元1227年7月,成吉思汗病死於西征西夏途中。成吉思汗死後,一度由其幼子拖雷監國。正大六年(1229)八月,“諸王百官大會于怯綠連河曲雕阿蘭之地”(《元史·太宗本紀》。),遵照成吉思汗的遺詔,窩闊台即皇帝位,是爲太宗。天興三年(1234),蒙古與南宋聯合滅掉了金朝。淳元年(1241),窩闊台病死。蒙古汗國内部由於繼承權的爭奪,使汗位虛懸達五年之久。淳六年(1246)春,窩闊台長子貴由即汗位,是爲定宗。貴由即位不到三年便去世了。過了兩年,拖雷長子蒙哥即汗位,是爲憲宗。寶祐四年(1256),蒙古軍隊攻滅木剌夷國(在今里海南,伊朗境内),接着攻下報達國(巴格達)。開慶元年(1259),蒙古軍隊進軍苫國(敍利亞)京城大馬司(大馬士革)。與此同時,蒙哥還派四弟忽必烈繼續向南宋進攻。同年七月,蒙哥率軍進攻合州(含重慶合川)時,被宋軍炮石射中,回營後死在軍中(關於蒙哥之死有不同的記載和說法,參見西南師院編《釣魚城史實考察》,四川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中統元年(1260)三月,忽必烈“車駕至開平。親王合丹、阿只吉率西道諸王,塔察兒、也先哥、忽剌忽兒、爪都率東道諸王皆來會,與諸大臣勸進”(《元史·世祖本紀·一》。)。忽必烈在開平(多倫)即大汗位。忽必烈即大汗位後,于至元元年(1264)打敗了與其爭奪汗位的阿里不哥。

爲了保住蒙古大汗的位置,忽必烈改變了蒙古傳統的選汗制度,采用漢人預立皇太子的辦法,確定帝位的繼承人。此外,忽必烈稱帝不久,即着手在燕京建造一座新城,這就是後來的元朝首都大都。至元元年(1264)八月,忽必烈下詔改燕京爲中都,正式定都於此,並改元爲至元。後來,忽必烈又依照中原的傳統,采用《易經》“大哉乾元”的說法,於至元八年(1271)正式改國號爲大元。從此,中國歷史上的元朝正式成立。至元九年(1272),新建的都城正式命名爲大都,即大汗之城(亦叫“汗八里”)。大都以它的宏偉壯麗而名聞於世,元朝的政治中心從此便由蒙古本部完全轉移到了漢地。大元帝國從此屹立在了世界的東方。

§§§第一節蒙古軍隊統一全國

南宋王朝末期,國内危機日益嚴重。理宗趙昀即位之初,朝政仍由權臣史彌遠把持,史彌遠“擅權用事,專任憸壬”(《宋史·史彌遠傳》。)。紹定六年(1233),史彌遠病死,理宗開始親政。此時正值蒙古軍隊包圍金都南京(開封),哀宗逃往歸德、蔡州。次年,金朝在蒙古軍隊和南宋軍隊的夾擊下滅亡。於是,金朝對南宋北面的威脅,便由新興的蒙古汗國所代替了。

南宋末年的政治十分混亂,度宗趙禥時期,權臣賈似道“專恣日甚”,“威福肆行”(《宋史·賈似道傳》。)。而南宋軍隊的素質也隨着政治上的腐敗而日益下降。在社會危機加深的同時,南宋的財政也更加困窘。從紹定六年(1233)到淳祐六年(1240)間,南宋的會子發行額增加了一倍以上,米價涨了十倍以上,經濟岀現了崩潰的局面。

忽必烈取得帝位之後,要南宋履行當初滅金時簽定的金亡後南宋向蒙古進貢歲幣等和約,在其使臣郝經被賈似道囚禁之後,便以此爲藉口,於中統二年(1261)詔諭將士“舉兵攻宋”(《元史·世祖本紀·一》。)。但由於忽必烈忙於爭奪汗位的戰爭,直到至元四年(1267),南伐攻宋的條件纔趨於成熟。至元十年(1273),蒙古軍隊用了長達六年的時間攻下了長江屏障、南宋防禦蒙古最重要的據點——襄陽。佔領襄陽之後,元軍打開了南宋的大門,南宋王朝的崩潰已無法挽回了。至元十三年(1276)二月,南宋朝廷向元朝投降。元世祖發佈文告,宣佈南宋滅亡。至元十六年(1279),元軍肅清了南宋各地殘餘的反元勢力,實現了歷史上空前的大統一。

元朝的統一,基本上奠定了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疆域的基礎。元朝的疆域,“北踰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際有不及焉”,“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世,今皆賦役之,比於内地”(《元史·地理志·一》。)。元朝的疆域比漢唐盛世的領土更加廣闊。在這個廣闊的疆域内,元朝設立中書省一個,統領山東、山西、河北之地;設立行中書省十一個(簡稱行省),爲嶺北、遼陽、河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江西、湖廣、征東等。元朝的行省制便於加強和鞏固國家的統一,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元朝的統一,使我国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真正結束了五代以來長達三百餘年幾個政權分立的割據狀態,實现了空前的大統一局面。歷來由少數民族地方統治的一些地區,如大理、吐蕃、臺灣和南海諸島都正式劃入元朝的版圖。

元朝的統一,促進了國内各民族人民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進一步密切了各民族原有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繫。元朝時,由於在全國範圍内打破了彼此的疆界,居住在北方的契丹人、女真人與漢族的融合得到了進一步加強,不少蒙古人和色目人由於留居在中原地區,生活、風俗習慣,甚至連姓名也與漢人相同,還出現了一批用漢文從事著作的少数民族文學家、藝術家、史學家、科學家。許多著名的漢文著作也被譯成少數民族文字。遷往蒙古、河西、雲南、東北等地的漢族軍民帶去了先進的生産工具和生産技術,對於祖國邊疆的開發,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元朝的統一,爲祖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由於元朝實現了全國統一,其遼闊的疆域、中央集權的有效統治、遍佈全國的驛站制度,都成爲了元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有利條件。傑出的科學家郭守敬利用這些條件,開展了世界天文史上規模空前的實測活動,編写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也是最科學的《授時曆》。河流的探索、《元一統志》的編纂以及航海、氣象、水利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都與元朝實現全國大統一的條件密不可分。

元朝的統一,大大地加強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外交通。蒙古貴族向外擴張和各汗國的建立,客觀上打通了中國與外國之間的交通。元朝與各汗國的往來十分頻繁,與歐洲、中亞、東南亞的聯繫也較爲密切。中國的航船一直到達非洲,四大發明也在這一時期傳入了歐洲。外國的許多科學文化也傳到了中國。在元代,中國人民對世界的瞭解比過去大大地前進了一步。

一、忽必烈建立元朝

隨着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統治區域的不斷擴大,他們接觸較高文明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忽必烈順應歷史規律,研究前代封建王朝的統治方法,重用各民族的地主階級分子,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力量。正是在忽必烈統治時期,採取了“附會漢法”的措施以適應中原地區高度發展的封建經濟和政治、文化傳統。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兒子,元完宗蒙哥的弟弟。當蒙哥取得皇位後,命忽必烈主管漠南漢地,專門負責治理中原。而忽必烈早在藩府中即招攬有四方名士,時時探討傳統儒家的治國方略。忽必烈到中原執政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原來的稅制加以變更。他在黃河邊築糧倉五座,允許百姓直接納粟,軍民兩便,深受百姓的歡迎。爲了替進攻南宋的軍隊籌集軍糧、軍費,忽必烈十分注意屯田積糧,他在汴都(今河南開封)設立經略司,調動屯駐在唐、鄧諸州的軍隊,平時開墾農田,戰時出軍抗敵,並設專門的官職掌管其事。憲宗三年(1253),忽必烈又在鳳翔(今陝西鳳翔)屯田,以鹽換取糧食來供應軍隊使用。他還招募百姓開闢嘉陵江的漕運,以運糧供軍隊之需。同年,忽必烈又立京兆交鈔提舉司,印發紙鈔,以輔助商業的流通。

最能反映忽必烈“思大有爲於天下”(《元史·世祖本紀·四》。)的深謀遠慮的,是他對開平府的營建。憲宗六年(1256)春,忽必烈命其重要謀臣劉秉忠在恒州(今内蒙古正藍旗北)東北、灤河北岸的龍岡(今内蒙古多倫西北)營建宮室、房舍,三年後建成,時稱開平府,這裏遂成爲忽必烈統治中原的中心所在。

在近十年治理漠南漢地的實踐中,忽必烈充分認識到了中原傳統儒家學說的重要政治作用。他的種種舉措適應了當時中原的社會實際情況,取得了較好的政績,爲他爭奪帝位、建立大元帝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憲宗九年(1259)七月,蒙哥在進攻南宋合州時,被宋軍炮石射中身亡。中統元年(1260)四月,忽必烈回到開平府,他按照蒙古推舉大汗的習俗,召集支援他的蒙古貴族,召開“忽里台”大會。合丹、阿只吉和塔察兒、也先哥等東、西道諸王擁戴忽必烈登上帝位,並定當年爲中統元年,開始建元紀歲。同年五月,阿里不哥在和林城西按坦河(今阿爾泰山一帶)稱大汗。自蒙古建國以來,第一次出現了兄弟並稱大汗的局面。爲了皇位,忽必烈與其弟阿里不哥展開了數年的爭鬥,並最終取得了勝利。中統五年(1264)七月,阿里不哥因其在漠北的統治無法維持而率部向忽必烈投降,爭奪帝位之戰至此結束。忽必烈的統治在得到鞏固之後,于同年八月下詔改元,年號“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