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康定元年(1040)至慶曆二年(1042),西夏兵大舉南下,宋軍在戰爭中連連失利,“師惟不出,出則喪敗”(《宋史·夏國傳》。)。兩年之後,北宋政權以每年輸西夏十三萬匹絹、五萬兩銀、二萬斤茶的“和約”,來換取與西夏的一時安定局面。
慶曆二年(1042),遼國以武力相威胁,逼迫宋仁宗答應每年再送遼國十萬兩銀、十萬匹絹,以求得暫時的和平。
宣和七年(1125),滅亡遼王朝的金軍開始南侵。靖康二年(1127)春,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京,俘獲徽、欽二帝及宗室、后妃等,北宋王朝至此滅亡。
宋高宗建立南宋政權後,以他爲首的南宋統治者並不想收復失地。虽以每年納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的“紹興和議”與金朝達成一時妥協,但还是于祥興二年(1279)被蒙古鐵騎所滅。
契丹、黨項羌、女真以及蒙古勢力對宋人世界的長期包圍與輪番攻擊,産生了一系列文化上的效應。
其一,是在兩宋文化系統中引發岀一種極爲深重的憂患意識。北宋人因被動挨打而産生的憂患、南宋人因國破家亡而産生的憂患交織在一起,滲透于兩宋文化的各個方面。兩宋的憂患意識孕育了岳飛、張元幹、張孝祥、李清照、陸游、辛棄疾、文天祥等一大批優秀文人,他們的憂患之作與悲憤之唱,使宋代的文風别開生面,表現出迥異于以前時代的藝術特色。
其二,是在兩宋政壇上出現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北宋范仲淹的“慶曆新政”以及王安石的變法都是中國政治史上重要的改革運動。這些變法雖然最終都没有取得成功,但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還是極大的。
其三,是異族情調的文化因素輸入了宋文化的系統内。兩宋雖與遼、夏、金以敵國相對峙,但契丹、女真的民間音樂卻頗受宋人歡迎。遼、金畫家的繪畫也流入宋人文化界中,長於描繪本族遊牧射獵生活的遼人畫家耶律培深受宋人的歡迎。遼、金的衣着髮式也流行於宋地,不少漢族人對此也頗爲喜愛。就連北宋汴京著名的交易場所相國寺,也大量陳列“羊裘狼帽”,寺中的雜貨“皆胡俗所需”(范成大:《范石湖集》卷十二。)。
以上所舉,是漢族文化與異族文化在相互撞擊中所産生的一些效應。在民族文化的交往中,異族文化雖不是主流文化,但其對漢族文化還是極有補益的。兩宋王朝與契丹、黨項羌、女真以及蒙古勢力在政治、軍事、民族等問題上的衝突,往往以一種形式上的對抗,促進了深層次的文化交融。這種深層次的文化交融,經常又是自覺進行的。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除了衝突之外,更多的還是融会。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蒙古人佔領中原地區後,爲了統治下去,就不能照搬草原地區的治理方式,而必須另闢蹊徑,採取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統治;二是經過實踐證明,農耕文化優於遊牧文化,而比較落後的文化向先進的文化看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总之,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相互交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不是人爲的結果。正是在這個自然融會的過程中,漢族文化和異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共同産生出了中華民族新的文化。
§§§第四節元朝的衰落與滅亡
元朝從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到元順帝北逃荒漠的一百六十餘年間,社會矛盾極爲複雜,既有各族上層分子和各族人民之間的階級矛盾,又有各族之間的民族矛盾,同時又摻雜着統治集團内部的矛盾。在統治集團内部的矛盾中,既有蒙古、色目貴族官僚與漢族地主之間的矛盾,也有蒙古貴族内部各派系之間的矛盾。各種矛盾錯綜複雜、不斷激化,引起了社會的動蕩和不安,也激起了各族人民的不斷反抗。
一、元朝的衰落
統治集團内部爭權奪勢的鬥爭:
1阿合馬、盧世榮、桑哥事件
元代統治階級内部的鬥爭從元朝建立之初就一直十分激烈。元朝初年,除了阿里不哥、李璮等人的叛亂外,還有阿合馬、盧世榮、桑哥事件。
忽必烈時期,連年征戰,需要大量的軍費。阿合馬、盧世榮和桑哥等人由於善於理財,因而深受忽必烈的寵信。阿合馬、盧世榮在不擇手段搜刮財富的同時,大力培植私黨,禍國殃民。阿合馬、盧世榮的所作所爲,引起了統治集團中一些人的不滿。阿合馬在内哄中被殺,盧世榮因觸犯官僚貴族的利益也很快被殺。桑哥繼阿合馬、盧世榮之後,繼續爲忽必烈理財,他爲朝廷多方搜刮,引起天下騷動,起義不斷發生。此外,桑哥還大肆收賄,奸貪誤國。至元二十八年(1291),桑哥被捕下獄,隨即很快被殺。
2元代中期統治階級内部的鬥爭與“南坡之變”
忽必烈去世之後,其孫鐵穆耳繼位,是爲成宗。成宗之時,政治基本穩定。成宗死後,圍繞着皇位繼承的問題,統治階級内部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在經過一番宮廷流血鬥爭之後,成宗之侄海山即位,是爲武宗。武宗在位時,政治上十分昏庸,他大肆封官許願,揮霍浪費,並濫發紙幣,更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至大四年(1311),武宗病死。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是爲仁宗。仁宗執政後,將武宗新增的官衙和濫封的官爵盡行廢去,“悉復至元舊制”(《元史·仁宗本紀》。)。他還按照中原的傳統選拔官吏,開科取士,並由此而提倡儒學。仁宗是繼世祖之後推行“漢法制國”最有成效的帝王之一。仁宗去世後,其子碩德八剌繼位,是爲英宗。英宗由於大興“漢法”,決心改革,觸怒了奸黨的利益。至治三年(1323)八月,英宗自上都南返大都,在途經上都以南的南坡時,被奸臣鐵失等逆党刺殺,史稱“南坡之變”。
3元代後期的帝位紛爭
英宗被殺後,漠北高原的晉王也孫鐵木兒即位,是爲泰定帝。泰定帝之後,元朝轉入後期,統治集團的内部爲了爭奪皇位,紛紛展開了激烈的明爭暗鬥。從泰定五年(1328)七月泰定帝死後,到至順四年(1333)順帝妥懽帖睦爾即位的五年間,在皇位的爭奪中,先後換了天順帝阿吉速八、文宗圖帖睦爾、寧宗懿璘質班、順帝妥懽帖睦爾四位皇帝,整個皇族和統治集團的成員都捲了進去。這場皇位爭奪战大大削弱了統治階級的政治力量,元朝的政權開始動搖,社會也更加動蕩不安,進一步激化了各階級的矛盾。
二、元朝的滅亡
元順帝統治時期,宮廷中爭權奪利的鬥爭不斷加劇,大小官吏貪婪無能,橫徵暴斂;地方軍閥割據一方,各自爲政;而連年的自然災害,迫使处于水深火熱之中的廣大百姓再也無法生存下去了。
1元末農民大起義
元朝末年,各族人民深受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生活極爲痛苦。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的情況下,一场遍佈全國的起義風暴開始形成。
元末農民的大起義,首先在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利用在河南、江淮等地傳教的機會,組織農民爲起義做準備。其徒衆劉福通等人爲了擡高他的地位,謊稱他是宋徽宗的第八代孫子,“當主中國”(《明史·韓林兒傳》。),由此來號召民衆進行反元鬥爭。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起義的消息泄露,韓山童被殺,劉福通等人於是在颍州(今安徽阜陽)公開起義,他們頭裹紅巾,因此稱爲紅巾軍。在短短的幾個月裏,紅巾軍隊伍發展到十萬人,聲威大震。
劉福通在颍州起義取得勝利後,極大地鼓舞了各地群衆,人們紛紛拿起武器,回應起義。北方地區有芝麻李(李二)、彭大、趙均用等起義於徐州;布王三(王權)佔領唐、鄧、南陽等地。至正十二年(1352)二月,郭子興等在濠州(今安徽鳳陽)起義。他們都屬於北方紅巾軍系統,後來都受劉福通的節制。
在南方進行反元鬥爭的主要有彭瑩玉、徐壽輝起義軍,他們屬於南方紅巾軍。至正十一年(1351)十月,徐壽輝在攻佔蘄水(今湖北浠水)後,以此爲都城建立政權,國號“天完”,改元“治平”。
在元末農民起義中,除紅巾軍系統外,還有一些不屬於紅巾軍系統的反元勢力。他們當中以張士誠、方國珍兩支隊伍規模最大,力量最強。
2朱元璋起義
當北方紅巾軍在和元軍主力進行艱苦鬥爭的時候,朱元璋作爲紅巾軍的一部分在南方逐漸發展起來。
朱元璋(1328~1398)是濠州鍾離太平鄉孤莊村人,出身于貧苦農民家庭。朱元璋投入到郭子興部下後,勢力發展很快。至正十五年(1355)三月,郭子興病故,朱元璋的軍事實力日漸雄厚。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朱元璋率水陸大軍攻下江南重鎮集慶(南京),元水軍元帥康茂才等五十多萬軍民投降。朱元璋改集慶爲應天,在那裏建立了政權,自號“吳國公”。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從此成爲紅巾軍内部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從至正十六年(1356)到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的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他的隊伍在皖南、浙江地區佔領了許多城市,控制了東南地區,穩住了南方陣地。在朱元璋的勢力不斷發展過程中,許多地主階級的文人武將都紛紛加入到他的隊伍中,爲他出謀劃策。朱元璋對他們優禮有加,虛心傾聽他們的意見。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攻下徽州後,採納了儒士朱升提出的“高築城,廣積糧,緩稱王”(《明史·朱升傳》。)的建議。朱元璋還屢次蠲免田賦,提倡在各地興修水利、發展生産等等。這些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使朱元璋的隊伍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由原來的吳國公改稱吳王,增置百官,設左右丞相,開始爲建立封建政權做準備。
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打敗陳友諒之後,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將主力轉向平江的張士誠。次年九月,朱元璋攻下平江,張士誠被俘送應天處死。消滅張士誠後,朱元璋乘勝兵分兩路進攻浙東的方國珍。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一月,方國珍戰敗投降。
朱元璋平定了張士誠、方國珍之後,南方還有一些其他的割據勢力。朱元璋對此採取了不同的作戰方針,他制定了“南征北伐”的戰略,於至正二十七年(1367)消滅了割據福建的陳友定,於至正二十八年(1368)七月平定了兩廣何真的勢力。至此,南方基本上被朱元璋平定了。
3北伐滅元
朱元璋在南征的同時,積極準備北伐元朝。平定南方群雄後的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命大將徐達爲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爲副將,率大軍二十五萬人出師北伐,開始消滅盤踞在大都的元朝政府。出師之前,朱元璋發佈北伐檄文,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明太祖洪武實錄》卷二十一。)的口號,還說他作戰的目的是“復漢官之威儀”(同上。),重建漢族地主階級的統治。徐達、常遇春等按照朱元璋制定的北伐方略,先進攻山東,連克重鎮益都路、般陽路、濟寧路等處。翌年三月,復進取河南。而元政府一心指望的各地割據武裝,仍在激烈戰鬥不止。
在南征北伐的勝利進軍中,朱元璋開始建立新的封建王朝。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定國號爲明,建元洪武,以應天爲首都,朱元璋爲明太祖。
洪武元年(1368)五月,朱元璋親自到汴梁,佈署進攻大都的方略。七月,徐達大軍水陸兩路沿運河北上,連下長蘆、青州、直沽,逼向大都。七月二十八日,元順帝在命淮王帖木兒不花爲監國、慶童爲中書省左丞相負責留守大都後,率后妃、太子和一部分蒙古大臣逃到上都,以後又逃到漠北之地。八月二日,徐達、常遇春等所率北伐軍攻佔大都,留守在大都的帖木兒不花、慶童等人皆戰死。元朝至此滅亡,中國歷史進入了明朝統治時期。
朱元璋滅亡元朝後,又於洪武四年(1371)攻下四川,迫使明昇投降;洪武十五年(1382)打敗匝剌瓦爾密,收復了雲南;洪武二十年(1387)收復遼東,迫使元朝殘餘勢力納哈出降。至此,朱元璋徹底消滅了元朝殘餘,完成了統一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