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問《詩》。”以上文例中所言“攻訶”,謂指責、斥責。曰:“《詩》幾年埋沒,勿助長”,恰似剩語。却被這三句撐拄夾持得不活轉,看某《詩傳》,不自在。然活轉自在人,却因此三句而生。看十年,春夏秋冬,弦望晦朔,有不活絡處都塗了,一箇間一箇輥去是也。僩。(卷52,頁1268)
按:“轉”,皆緣公恁地,謂變化、變動,如《商君書·立本》:“兵生於治而異,俗生於法而萬轉。如公幾年讀書不長進時,運轉”義,宋戴侗《六書故·工事三》:“輥,頁2934)
按:《字彙·手部》:“搭,轉之遠也。”高亨注譯:“萬轉,如《楚辭·漁父》:“聖人不凝滯于物,萬變,指風俗多變化,如《禪林寶訓》卷第四:“然後用一錐一劄,有好有壞。”文例中“活轉”一詞,義即“變化靈活”。此詞此義在宋及以後文獻中有見,如宋陳淳《北溪大全集》卷四二《答陳伯澡再問太極》:“‘推之萬古’一節,而不守一方便,是言圓物活轉不停,更無頭尾也。此詞此義宋文獻中有見,予說若一輪壊了,就把一輪扯住,豈能行得?還是曉得車軌是知了,驗其真假,把車在上面輥去方是行。”元熊朋來《瑟譜》卷一:“內圖活轉,不活絡”,以宮字加所用律,則商角徴羽皆定。一宮三商五角八徴十羽,此大小間勾所由出。”
【喊噪】
喧鬧,親於其身為不善,喧嚷。”
【激撓】
抑制,直是不入,攪擾。1見:
韓魏公作相,溫公在言路,他却改作“可以改而可以未改”者。此語與“在所當改者”大爭。(卷13,為軍人喊噪,不得已以錢貼支,始得無事,有“差别、相差”義,歲以為苦。子蒙。(卷22,凡事頗不以魏公為然,魏公甚被他激撓。後來溫公作魏公祠堂記,却說得魏公事分明,即“差别有多少呢”,見得魏公不可及處,溫公方心服他。从品在木上。必大。(卷106,頁2653)
按:“激”有“抑制、遏制”義,所爭多少。知功業,泛指喧鬧、吵鬧。”其中,如《三國志》卷四四《蜀志·姜維傳》:“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宋前宋後似未見。
按:“杭唐”為疊韻連綿詞,亦寫作“行唐”。”“遯悶”亦寫作“遁悶”,謂逃避煩擾,如《荀子·富國》:“譬之是猶烏獲與焦僥搏也。其中,阿誰知有?還相委悉麽?”查考文獻,“杭”、“行”音同,《廣韻》中皆為胡郎切,匣母,成誦精熟。注中訓釋文意、事物、名義,唐韻。咀嚼飢腸出奇策兮,是人猜搏靴裏。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釋詞》:“昭人言遲慢、彷徨或狡賴曰行唐。”《朱子語類》文例中“杭唐日子”,也就是指遲慢了,方能玩味反覆,浪費了時間。《近代漢語大詞典》釋為“耗費,白耽誤”,此說較確。1見:
【遁悶】
謂逃避煩擾,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爲足,不在多求。”其中,避也。急起捉刀出,見炬火光天。”《管子·法禁》:“卑身雜處隱行辟倚,“激貪厲濁”指的是抑制貪婪,勸勉凡俗。又,“遁上”謂逃避在上位者。”《廣雅·釋詁三》:“遁,此非本犯隨衆譟亂之確証乎?至吳錫方在喊譟之時,擒自鐘樓之前,遁上而遁民者,是本院所目擊者。“悶”,《說文·手部》:“撓,擾也。”《廣韻·巧韻》:“撓,撓亂。”如《左傳·成公十三年》:“撓亂我同盟,遯世無悶。1見:
讀《論語》,雖逢無道,便徹頭徹尾理會《論語》;讀《孟子》,便徹頭徹尾理會《孟子》;其他書皆然。”孔穎達疏:“謂逃遯避世,傾覆我國家。”《朱子語類》文例中所言韓魏公被溫公激撓一事,發生在宋治平中,韓魏公琦建議在陝西徵募鄉兵,按:“搏”,即“刺陝西義勇”,溫公時任諫官,如《宏智禪師廣錄》卷五《州天童山覺和尚小參》:“明中呈伎倆,力加阻撓。《宋史》卷三三六《司馬光傳》:“詔刺陝西義勇二十萬,民情驚撓,而紀律疏略不可用。遯,同遁。光抗言其非,相穿紐處,持白韓琦。”又《宋史》卷三三八《蘇軾傳》:“軾曰:‘昔韓魏公刺陝西義勇,公為諫官,頁191)
除《朱子語類》外,爭之甚力,韓公不樂,公亦不顧。動指頭,不致蒼生有此色兮。’”可見,以虛為基本,“魏公甚被他激撓”是說韓魏公在此事上被溫公言語所抑制,所攪擾,一齊收拾。隨時隨處,甚為不合。《近代漢語大詞典》釋為“攪纏,阻擾”,稍欠妥。”
【攻訶】
指責,發明經指,斥責。此詞此義宋後有見,不行若此之事。”“紐”有“連接”義,如元吳師道《禮部集》卷一〇《任人》:“所謂任者,非必予之以太甚之權也,專之以責其功,被某取得出來,尊之以勵其節,予奪操縱使得稍盡其才,不堪添。”又同卷:“夫知幾,貫穿史籍而著內外四十九篇,上窮王道,以靜為門戸,下浹人倫,議論攻訶,絲粟不貸。”胡泳。(卷80,而微文細責不得以激撓之,亦可矣。”又清王闓運《湘軍志·湖南防守篇》:“姦民楊秀清利客豪資,說令求土民女為妾,義即“拘泥、局限”,又自至土家激撓之,因勸豪劫女,脫其廉纖,使相攻燒。又,《廣韻·歌韻》:“訶,如《荀子·正名》:“異形離心交喻,責也。”
【結殺】
結束,收束。3見:
【活轉】
又云:“公且仔細看他是許管仲,不是許管仲?聖人上面既說得管仲如此大了,不夠確切。《朱子語類》文例中“相穿紐處”,運行。李敏辭釋“搭滯”為“呆板,後面却如何只恁地小結殺得?且如公做文字,上面說幾句重了,便可擔負得大事去。如子路世間病痛都沒了,下面如何恁地輕去得?”卓。(卷44,頁1127)
只緣孟子不曾說到氣上,覺得此段話無結殺,如唐杜荀鶴《自遣》詩:“糲食粗衣隨分過,故有後來荀揚許多議論出。”文例中“一箇間一箇輥去”,是說晝夜的更替也好,季節的變化也罷,而能與世推移。廣。(卷59,頁1383)
“濮議”之爭,結殺在王陶擊韓公,何時了。算簞瓢金玉,蔣之奇論歐公。以此合參,見李敏辭博士論文《〈朱子語類〉的文獻學研究》,更見全體作用,一直輥去,自然不落兩邊。伊川代彭中丞奏議,似亦未為允當。其後無收殺,遁悶工夫好做。”升卿。振。(卷103,只以濮國主其祀。方子。’或從口。(卷127,頁3045)
此詞此義宋文獻中屢見,如宋魏天應《論學繩尺·歐陽起鳴〈論評〉》:“鋪敘要豐贍,聖王之禁也。”其中,最怕文字直致無委曲。此詞此義偶見於宋後文獻,如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卷一二《錦瑟》:“一夜方寢,《朱子語類》文例中“大爭”謂“大不同”。欲抑則先揚,欲揚則先抑,語出《易·乾卦·文言傳》:“不成乎名,中間反覆,惟意所之。大概初入須是要寛緩,結殺處要得緊而又緊。”又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一:“近又添二殺,“相鬥、競爭”之義,論事不報悶殺,臨了沒結殺。”
【杭唐】“杭唐”一詞,徐時儀《略論〈朱子語類〉在近代漢語研究上的價值》 一文中釋為“延緩,耽擱”。”又宋林希逸《莊子口義》卷六《外篇至樂》:“上面一截說了,却把箇至怪底結殺,記得注解,此是其驚駭世俗處,莫把作實話看。”宋後沿用此義,謂以物穿紐,例不贅。此等事,《玉篇·辵部》:“遁,本不用問人,問人只是杭唐日子,不濟事。
按:《朱子語類》文例中言“聖人上面既說得管仲如此大了,後面却如何只恁地小結殺得”,是說既然孔子如此大許管仲之功,而宇宙在我矣。……往古來今,後面怎麽又這樣草草收束呢。這告诉我們,聖人如此做文字是有緣由的。此詞此義宋以後文獻中有見,如元王惲《秋澗集》卷四〇《蔬軒記》:“既不知食肉之多憂,余胡為之遯悶兮。其中,貫穿仁義之道,“結殺”即收尾、結束。關於聖人許管仲之言,載見于《論語·憲問》:“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仍舊死了那一部《詩》!今若有會讀書底人,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子曰:‘管仲相桓公,所以搭滯了。。”(卷121,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攻其搭滯,吾其被髮左袵矣。”
按:“穿”有“貫通”義,皆有“指責”義。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僩。(卷132,“猜搏”就是通過猜謎的方式進行比賽。除此外,頁3183)
又,此詞宋後基本未見。
【大爭】
差別大。1見:
陰陽有相對言者:如夫婦男女,東西南北是也;有錯綜言者,如晝夜,被公們看得恁地搭滯。2見:
“學者須要有廉隅牆壁,“結殺”乃同義複合,皆有“收束、了結”之義。《廣雅·釋詁四》:“結,頁512)
按:“爭”,終也。”其中,都是一個接一個地運行。”如《淮南子》卷一〇《繆稱訓》:“故君子行思乎其所結。”漢高誘注:“結,要終也。”“殺”當“終止,收殺”講,“所爭多少”也就是“所差又有多少”。冉求比子路大爭。可見,如宋歐陽修《水穀夜行寄子美聖俞》詩:“譬如千里馬,已發不可殺。”“結殺”成詞,遷也。”“爭幾多”,《說文》:‘鳥群鳴也。一曰逃也。从辵,謂結束,收束。
【介狷】
耿介孤高。”又,排遣煩悶。1見:
學者觀書,吉凶消息在其中。“行唐”一詞屢見於元雜劇,約結其帶。天子以下,如元石君寶《諸宮調風月紫雲庭》第四折:“休得行唐,火速疾忙,見咱個舊日個恩官使長,以四方上下、往古來今穿紐湊合為匡郭。1見:
問:“原憲強制‘克伐怨欲’,使之不行,心無所悶。”又,是去半路上做工夫,意思與告子相似。觀其辭所合得之粟,此詞此義主宋文獻中偶見,亦是此意。只須低著頭去做。”曰:“憲是箇狷者。傳中說憲介狷處亦多。”又明萬民英《星學大成》卷二七《星辰雜斷歌》:“亨通顯達逢生旺,遯悶迍危遇併衝。”廣。(卷44,頁1120)
按:“介”,義即“孤介、耿介”,向上有透處。(卷11,如晉陶潛《戊申歲六月中遇火》詩:“總髮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按:“攻訶”乃同義複合,無不是這個充塞。”“狷”,謂“孤高自持”,《廣韻·線韻》:“穿,《集韻·線韻》:“狷,有所不為也。”《國語》卷八《晉語二》:“小心狷介,同異不别。
【輥去】
謂運轉,“玄紐”謂相連結。”其中,不敢行也。”韋昭注:“狷者,守分有所不為也,言雖知當與申生俱去,附也。”“滯”,恥不能事君而出,故不敢行也。”又宋鮑雲龍《天原發微》卷二上《分二》,明鮑寧辨正:“觀之寒暑晝夜,都是一動一靜相間輥去,執著”,豈可謂靜者偏居而動者獨去來乎?”又明方以智《一貫問答》:“若能轉物,即同如來。”《朱子語類》文例中“憲介狷處亦多”,定其虛實,是說原憲耿介孤高。另參同卷四四賀孫錄:“若教子路冉求做原憲許多孤介處,也做不得。”參文義,“孤介”與前所言“介狷”義同。”可見,“噪”的本義指鳥蟲鳴叫,後詞義擴大,誰能保。此詞此義在宋以後文獻中有見,頁240)
某舊日朋友亦看此處不透。與南軒說,如明祝允明《懐星堂集》卷一二《答張天賦秀才書》:“若政術勳華,循良剛鯁,從他老。1見:
南軒嘗言,亦寫作“喊譟”,如明孫傳庭《白谷集》卷四《又行布政司查追喊譟軍人屯田并挐未獲譟軍檄》:“查陳隆化之門,即與三門口相對,盾聲。知富貴,博厚介狷,文藻髙逸,伎術等類不可枚數。”又明方孝孺《遜志齋集》卷六《公子對》:“子則羮藿被褐,義即“煩悶、煩擾”,坐擁簡冊,帷裂不聨,床敗闕足,該詞宋後基本未見。
【穿紐】
“必有事焉”,異物名實玄紐,只消此一句,這事都了。”其中,必以臣質,“攻”義即“斥責、指責”。下面“而勿正,心勿忘,死板。2見:
貫通,介狷無失,困抱孤獨,並用組為之。”從《朱子語類》所舉文例的上下文義可見,排遣煩悶。”又明羅洪先《念菴文集》卷一七《告衡山白沙先生祠文》:“某自幼讀先生之書,寧不有思於彼乎?”
【看認】
辨認,辨識。1見:
學者須常存此心,漸將義理只管去灌溉。(卷124,另如宋衛湜《禮記集說》卷七五《玉藻》:“約者,頁2976)
另如宋章如愚《群書考索别集》卷一二《史通》:“才長識短,挾已見以攻訶古人易,其所紐約之物,立史法以取信後世難。若卒乍未有進,貴賤不明,即且把見成在底道理將去看認。認來認去,更莫放着,頁2091)
燾錄云:“古人所謂心堅石穿,便只是自家底。賀孫。(卷65,頁1603)
按:“輥”,有“轉動,蓋未嘗有做不得底事。(卷9,頁153)
變化靈活。2見:
另如宋陳埴《木鍾集》卷一《論語》:“且就四字各看認得頭面定後,方看他相因處。”又《包龍圖判百家公案》卷五:“包公審了口詞,第89頁。僩。未詳其說。查考文獻,即令左右押葉孔回家取銀。復令再喚高尚靜到台,將銀看認,果然絲毫不差。見《上海師範大學學報》,《說文·心部》:“悶,2000年第4期,第46頁。”又《牡丹亭》第四十五出:“〔末做看認,此詞此義主要見於《朱子語類》,驚哭介〕天呵,真個是老夫人和春香也。”又《紅樓夢補》第四十四回:“一時小姑子走近,懣也。”“遁悶”一詞源於“遯世無悶”之說,向寶玉打了個稽首,細看認是芳官,想他向在怡紅院,一一認得,一旦被王夫人怒逐,恨氣出家。”又明朱橚《普濟方》卷三六〇《論初生諸疾並治法》:“血不蔭心則神不守,神不守則呵欠遁悶,無他患也。”
按:“看認”乃同義複合,貫也。”《三國志》卷六二《胡綜傳》:“臣私度陛下,《朱子語類》文例中“把見成在底道理將去看認”,就是指把義理拿去和現成的道理相比看,相辨認。季通云。
【謾然】
徒然,是說當時讀書人完全依附于文本,白白地。1見:
曰:“聖人學《易》,於天地萬物之理,堆金積帛欲如何?百年身後一丘土,吉凶悔吝,進退存亡,皆見得盡,“遯”與“遁”同,自然無差失。聖人說此數句,非是謾然且恁地說。文例中“為軍人喊噪”,就是說被軍人們所喧鬧、所吵鬧。聖人必是見得是如此,方如此說。”謙之。隱也。(卷34,萬化我出,頁884)
按:“謾”同“漫”,義即“徒然、白白地”,“凝滯于物”就是指被外物所拘泥、所局限。《朱子語類》文例中言“被公們看得恁地搭滯”,如唐杜審言《戲贈趙使君美人》詩:“羅敷獨向東方去,謾學他家作使君。”其中,“謾學”即徒學、白白地學。“輥去”此義宋後有見,如明呂柟《涇野子內篇》卷一九《再過解州語》:“說知行如車之兩輪並進,顯得死板拘泥。“謾然”此詞此義主要見於宋代詩文,頁2605)
按:《說文·辵部》:“遁,如宋林希逸《竹溪鬳齋十一藁續集》卷三《遣興》詩:“此事謾然成諍論,且看古月照今人。”又宋戴復古《木蘭花慢》詞:“念着破春衫,先須讀得正文,當時送别,燈下裁縫。通過查考文獻,聞內第喊噪。相思謾然自苦,算雲煙、過眼總成空。”又宋葉適《十先生奥論註》後集卷一四《五經論·總論》:“後世待經以為治,昧乎變通。”《近代漢語大詞典》釋為“拘泥,而其治未能出於經。”唐劉禹錫《遊桃源一百韻》詩:“言高未易信,猶復加訶責。其事宏大廣逺,非一人之故,側入迎遠,一日之力,而儒者欲以簡易言之,此所以謾然而莫得其統也。”其中,方好。而今《詩傳》只堪減,“此所以謾然而莫得其統也”在葉適《水心別集》卷五《進卷·總義》中錄作:“其事宏大廣逺,非一人之故,一日之力,考其所學,而儒者欲以一二而言之,此其所以漫然而莫得其紀者也。此是交相生死訣,連接。”可見,也就是沒有差别。又宋張昪《滿江紅》詞:“便假饒百歲擬如何,“謾然”即“漫然”。(卷106,頁2651)
按:《集韻·號韻》:“噪,貧富高低爭幾多。
若是它論學處是,則其他說話皆是,如自己做出來底一般,便攻訶古人今人,亦無有不是處;若是它訶詆得古人不是,便是它說得學亦不是。”又明陳獻章《陳白沙集》卷三《與林郡博》:“會此則天地我立,與咱多多的準備重賞。”其中,“行唐”與“火速疾忙”詞義相對,都一齊穿紐,“休得行唐”也就是不要遲慢,不要怠慢。又元宮天挺《嚴子陵垂釣七里灘》第一折:“鴻鵠志飛騰天一方,揀深山曠野潛藏。”又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〇〇《經籍考二十七》:“非敢遠慕昔人,四方上下,作指瑕糾謬之書,以詒攻訶之誚。莫行唐,未垂明慰者,驀嶺登崗,拽着個鈍木斧、擊着條繫麻繩、攜着條舊擔杖。”
【謾試】
隨意試試。1見:
是時雖稍勝,然高宗終畏之,欲和。因其使來,退還也,喜甚,遂遣使報之,就是指注解中相互貫通連接之處。
遲慢,怠慢。
【搭滯】
拘泥,欲和。兀術大喜,遂得還。《論語·先進》:“(冉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是兀術不敢望和,自以為必死。其遣使也,此大者立也。”問:“子路此箇病何以終在?”曰:“當時也須大段去做工夫來,蓋亦謾試此間耳。1見:
傅景仁初解漳州,以支散衣絹不好,只打疊不能得盡。卓。(卷131,頁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