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骑士代表的是公平与公正——仍然是基于过程的。环绕圆桌而坐的骑士们,他们所面临的是一个平等的对局,每一个人都必须尊重别人的主体意志,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这是欧洲文化的精华所在,所以当我们想寻找文艺复兴虽然首先发生在意大利,但最终的主要受益者却是英国人这一历史现象的因由的时候,答案或许与此有关。
诺曼人——在这里我们所提到的是居住在丹麦的维京人——来到英伦三岛,未必是受这种骑士文化的吸引。但是,骑士文化重过程与规则更甚于结果的特征,必定对这些战争狂人有着一种致命的吸引力,这是毫无疑问的。
公元789年,维京人侵入了不列颠,此后他们就成为了这里常客,最终他们在英格兰过冬并建立起了“丹麦统治区”。韦塞克斯王国在兼并了六国,统一了全英格兰之后,却拿丹麦人没有办法——他们注定是属于这里,谁也别想赶走他们。
公元879年,英格兰的国王阿弗雷德——我们应该还记得他是一位发明家,也是一位作家与思想家——打败了丹麦人,但不久丹麦人又回来了。说过了,谁也别想赶走他们。然后他们又侵入了法兰西,诺曼人罗洛在法兰西建立起了他自己的势力范围,从此成为了举世闻名的“诺曼底公爵”。
然后丹麦人进入了意大利,并攻打拜占庭帝国。西线的挪威海盗则占领了爱尔兰、冰岛、格陵兰、北美洲,甚至北美洲的东北部。东线的瑞典海盗则通过芬兰湾进入了斯拉夫人的土地,建立起了基辅罗斯公国。他们就是今天俄罗斯人的祖先。
10世纪末丹麦人的卡努特大帝侵占了整个英格兰,但20年后英格兰复国,1042年韦塞克斯国王的后人“驾信者”爱德华登上了英格兰的王位。这位国王的血统是欧洲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他娶英格兰大贵族哥德温的女儿为妻子,他的父亲是韦塞克斯国王伊塞尔雷德,而他的母亲是诺曼底公爵——就是那位强行居住在法国的维京人——的女儿埃玛。后来这位埃玛又改嫁了卡努特大帝。如此复杂的社会关系及背景,足够让历史学家们头疼一阵子的了。
但是卡努特大帝在世的时候,并没有因为爱德华的母亲与他的关系而对爱德华有过什么偏爱,相反,可怜的爱德华流亡到了诺曼底,逃到了他母亲的家里,而他母亲却嫁给了灭亡他的国家的男人——这真是一笔糊涂账。
正是因为爱德华的这一段经历,使得他难免会对诺曼底人怀有好感,所以在他复国以后,就任命了大量的诺曼底人担任要职。结果这些诺曼底人和英格兰的大贵族哥德温——爱德华娶了他的女儿——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哥德温举家潜逃——不知道他的女儿是继续和爱德华在一起呢,还是随着父亲逃亡了。
但是没过多久,逃走的哥德温又回来了,一起回来的还有他的儿子哈罗德和一支能征惯战的骁勇军队。于是在英国的诺曼底人都逃了,但是爱德华没有逃,只不过,在他身死之后,当时英国的贤人会——咨议会选举了哥温德的儿子哈罗德出任英格兰国王。
这时候诺曼底公国已经是法国境内最强大的诸侯国,8岁即位的威廉一世在法国国王亨利一世的支持下稳固了权力,他娶了佛兰德尔伯爵鲍德温五世的女儿马提尔达,然后征服了缅因,控制了布列塔尼。如此伟大的成就让他的野心迅速膨胀,达到了他祖先的程度。于是他声称:英国的爱德华曾许诺说要把王位传给他——他还真没有说假话,因为爱德华没有儿子,又对诺曼底人心存感激,的确是这样承诺过。
这时候有一艘帆船在英吉利海峡失事了,遇难者九死一生地逃上岸来,结果他们误打误撞地来到了朋蒂乌伯爵的势力范围,却被朋蒂乌伯爵认出这些死里逃生的遇难者中,赫然有英国国王哈罗德一世。
于是朋蒂乌伯爵就捉住哈罗德一世,将他押到了诺曼底。
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热情地招待了这位远来的客人,并要求对方将原本属于他的东西——英国王位——还给他。
哈罗德一世当即宣誓,同意将王位交还给诺曼底公爵。这位维京人的后裔听了后非常高兴,就释放了哈罗德。正如我们所料到的那样,哈罗德一世回国后,就把这件事忘记了。
而诺曼底公爵却是很认真的,为了这件事他到处奔波走访,寻求支持——这就是此后英国人的行为风格,他们是如此注重过程,这种模式已经构成了欧洲文明的一部分——终于取得了教皇与法国、德国、丹麦诸王的支持。
然后诺曼底公爵出发了。
哈罗德一世对此非常烦恼,他把自己的军队用石斧——当时英国人的科技水平仅限于此,可怜的哈罗德也没别的办法——武装到了牙齿。但是还没等到诺曼底公爵的部队来到,另一个竞争者却抢先出场了。
此人就是哈罗德的兄弟,获得挪威国王哈拉尔德支持的陶斯提格,他非常希望能够取代哥哥成为英国的国王,于是率联军在约克郡登陆。哈罗德一世急忙率军赶去阻止,双方在斯坦福桥遭遇,时间是1066年9月25日,这一天是陶斯提格和挪威国王哈拉尔德不幸的日子,他们双双被杀,哈罗德一世保住了他的王位。
斯坦福桥战役刚刚结束,诺曼底公爵威廉就于9月28日率军在伯文西登陆。可能是由于坐船太久而失去了对身体平衡的把握吧,威廉的脚一踏到地面上,就失足跌倒,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
显然,威廉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惊喜交加地大叫起来:“诸位,我已经拥抱住了英格兰!”
诺曼底公爵说得一点儿没错!
哈罗德一世带着他的部队急忙南返。刚刚经过一场大战的哈罗德急切需要支持,但是,北方的两个伯爵——埃德温和摩尔卡拒绝了哈罗德一世的请求,理由是天气不是太好。
哈罗德一世只好孤军奋战,但是他很幸运,英格兰南部的民众对他是支持的,但这种支持好像没有派上用场,因为决战爆发得太快。10月14日,双方会战于黑斯廷斯,威廉一世为结束这场不愉快的战争尽了最大的努力,他派人传话给哈罗德,告诉他说只要他将英国的王位还给应该拥有它的人,也就是他自己,那么他或许可以原谅哈罗德。
哈罗德拒绝了,于是有了历史上7 000步兵与5 000骑兵的对阵厮杀。
哈罗德的步兵筑起了盾墙,威廉的诺曼骑士们猛烈地冲击这堵盾墙,但却没有任何效果。也许诺曼骑士们的战马太温和了,而且骑士们的弓弩好像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这让威廉非常的沮丧。
于是威廉命令他的诺曼骑士全线撤退,这分明是诱敌之计,哈罗德对此清清楚楚,但是他的部队中有相当数量的民兵,这些民兵没有听到哈罗德的喝止声,他们不顾一切地向前追击——我们还是不太清楚这些民兵是如何想的,难道他们的两条腿能够追得上诺曼骑士的战马吗?不管怎么说,哈罗德的盾墙已经出现了缺口,这正如威廉所愿。于是他的骑兵突然转身,理论上来说他们要比哈罗德的民兵们更早一步赶到了盾墙上的缺口处,这就标志着哈罗德一世的麻烦来了。
哈罗德的步兵们很快就被杀光了,可是他的禁卫军还在,他们仍然护卫着国王的战旗,可惜他们的国王眼睛上挨了一箭,哈罗德倒下了。而倒在他身边的,是他所有的禁卫军士兵。
哈罗德的死让威廉陷入了悲伤之中,他拒绝了哈罗德母亲赎回哈罗德遗体的请求,因为他认为把哈罗德埋葬在他的战死之地更合适。这种情况让我们确信,如果在战场上倒下的不是哈罗德国王而是威廉一世,那么情况还不会改变的,事实上,这原本就是一切规则的延伸与终点。
伦敦人得知他们的国王战死的消息之后,就拥立了哈罗德幼小的堂弟埃德加王子,但是这时候威廉却向伦敦伸出了橄榄枝——他承诺保留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原有的权利与习惯,伦敦方面认为这个建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双方就缔结了盟约。
1066年圣诞节,“大征服者威廉”在威斯敏斯特正式由约克主教主持加冕为英国国王,是为威廉一世。但在这个加冕仪式中发生了点儿小小的不愉快,当教堂里的人发出呼喊声庆祝威廉即位的时候,外边的诺曼底士兵却以为是英国人作乱,要加害他们的国王,于是他们立即行动了起来,许多英国人因此而被杀,他们的房屋也被烧毁。
然后威廉开始了他在英伦三岛的征战——摆平那些叛乱者。丹麦人是这些叛乱者最强大的盟友,与威尔士组成联军共同作战,直到4年后威廉攻克了反叛者的最后一个堡垒——伊利岛,诺曼征服战争才正式宣告结束。
但是,威廉一世征服了英国,却给他自己和英法两国同时带来了麻烦,这恐怕是威廉一世始料未及的。
【战争是解决麻烦的手段】
威廉一世同时拥有了英国和他的诺曼底地区,那么英国应该算是诺曼底的一部分呢,还是诺曼底应该算是英国的一部分呢?法国国王腓力一世弄不清楚这个问题,于是他建议威廉一世的长子罗伯特起兵向威廉发难,这让威廉非常恼火。其结果就是诺曼人和法国人打了一仗——这一仗又称父子战争——威廉一世在这场战争中负重伤身死,他把英国给了小儿子威廉二世,大儿子虽然逃到了腓力一世的王宫里,可他仍然是诺曼底公爵。至于最小的儿子亨利,他得到了父亲的所有金银珠宝。
威廉一世的长子、诺曼底公爵罗伯特,很不理解为什么父亲会把英国给弟弟小威廉,于是他就建议诺曼人推翻小威廉,这就导致了连续七年的诺曼底战争,而小威廉——他现在已经是老威廉了,威廉二世,获得了一个绰号叫“红脸威廉”。
罗伯特与威廉之间虽然有着一些不同的观点,但他们毕竟是兄弟,即使是在战争中他们仍然保持着相互关爱的手足之情。所以到了1089年,罗伯特因为响应教皇的号召参加十字军东征,却缺乏军费,于是他向弟弟威廉建议休战,同时向威廉借一万马克,抵押物品则是诺曼底。威廉接受了这个建议。
于是,在七年的诺曼底战争之后,海峡两岸又实现了和解。
1100年,当罗伯特参加十字军东征归来后,却发现他已经无法再收回诺曼底了,于是他陷入了悲伤之中,不停地在心里诅咒1100年令他苦恼的春天。
这个春天的确是多灾多难。对“红脸威廉”来说也是如此,他率人到森林里打猎,其中有一个随行侍从的箭法相当的犀利——他一箭命中了倒霉的国王,威廉二世立即死掉了。他的小弟弟亨利立即飞马赶到温彻斯特,先控制住国库,然后赶往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宣布即位为英国国王。
他就是亨利一世。
亨利一世颁布了“自由宪章”,许诺说“生而自由的英国人”,所以英国人把他称之为“贤明者亨利”。即位6年之后,贤明者带领他的部队横渡海峡,捉住了大哥罗伯特,然后把他关在了牢房里,从此罗伯特安静了。
法国国王路易六世与安茹伯爵对亨利即位持有不同观点,于是亨利一世联合德国皇帝亨利五世,两个亨利分别从西南和东北分两路夹击法国,希望法国人能够改变主意。亡国的危机令法国举国震惊,路易六世以“黄金神焰旗”为号召集了20万人,亨利一世这才悻悻退军。但从此以后,安茹伯爵就收回了他的意见。
安茹伯爵棕弗里的做法为他带来了明显的利益,他得到了贤明者亨利的女儿玛蒂尔达。
玛蒂尔达先是被父亲嫁给了德国的皇帝——他也叫亨利——做皇后,但因为“贤明者亨利”唯一的儿子失足落水淹死了,所以亨利一世将女儿召回,并强行立她为继承人。但是贵族们反对亨利这一安排,此外他们还反对安茹伯爵。所以当亨利一世死后,贵族们立即将他的外甥史蒂文从法国接来,让他即位成为新国王。
玛蒂尔达对贵族们胡乱插手很不满,但只有战争才能够解决这一分歧。
玛蒂尔达首先向教皇投诉,但是她没有得到她所期望的支持。
但是玛蒂尔达的舅舅——苏格兰国王和她的一个来历不明的弟弟罗伯特——“贤明者亨利”婚外情的结晶——支持她,但是苏格兰人很快就被击败了。这时候,史迪文因为拘捕了索尔兹伯里主教及其亲属,失去了教会的支持,所以玛蒂尔达又回来了。
1141年,史迪文兵败被俘,玛蒂尔达进入了伦敦,但是她的异母兄弟罗伯特却落入了史迪文的支持者手中,玛蒂尔达只好释放了史迪文以交换罗伯特,随后她就被运气抛弃了,重登王位的史迪文占到了上风,她只好逃离牛津,返回诺曼底,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
从此诺曼底再次与英国形成隔海对峙的均衡力量,来自教会的筹码将决定天平的倾斜方向。
伦敦大主教奥博德拒绝承认史蒂文的长子尤斯塔斯为王位继承人,后者逃到了诺曼底,与玛蒂尔达会合并表示支持。玛蒂尔达对此深表欣慰,她委派自己的儿子、安茹小伯爵率领安茹军队进入了英国。
国王史迪文遭遇了一连串的麻烦事儿——他的妻子死了,长子尤斯塔斯也死了,次子威廉拒绝了维护家族荣誉的责任,没有人能够在这样接二连三的打击之下还不屈服,史迪文也不例外。
1153年11月,玛蒂尔达的儿子亨利即位。
这就标志着诺曼王朝时代的结束,安茹王朝的时代到来了。
亨利二世的时代同时标志着一个规范的时代在兴起,英国人有理由为此而感到骄傲。
【不会说英语的英国国王】
由于安茹伯爵杰弗里喜欢在他的帽子上插一枝金雀花,所以英国的安茹王朝又被称为“金雀花王朝”。
亨利二世拥有当时面积最为辽阔的王国——他得到父亲所拥有的安茹、曼恩、布列塔尼等诸侯国,母亲玛蒂尔达的诺曼底公国当然也要划归到他的名下,法国阿奎丹公国的女公爵杰奎琳嫁给了他,带来了阿奎丹、伯瓦图、加斯科尼等地作为嫁妆,而他自己又夺得了英格兰——可怜的国王不得不疲于奔命于海峡两岸,成了一位在旅行中处理国事的国王。
这位自幼生长在法国的国王一句英语也不会说,所以他建立起了陪审团制度。在这一制度建立之前,英吉利实行的是“神命裁判法”,后者简单而快捷,方法就是将男当事人投入水中,如果他在规定的时间里没有浮出水面的话,那么他就无罪。相比之下女性当事人的麻烦就多一些,她们必须用自己的手去抓住炙红的铁,如果没有被烫伤,那就无罪——后面这个办法曾被运用到检测巫婆的过程中,但评判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撤销可疑的“神命裁判法”,亨利二世固然将文明带到了英国,但这也预示着——他迟早不见容于教会。
亨利二世显然对此有很强的预见力,于是他积极支持他最信任的国务大臣柏克特出任英国教会两大主教之一的坎特伯雷大主教。他如愿以偿了,但结果却是他在失去了朋友的同时,也失去了教会的支持。
坎特伯雷大主教非常感激国王的栽培,为了回报国王的厚爱,他宣布:教会独立于国家权力之外,世俗国王无权干涉宗教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