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末,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做出全面的评估,找到自己的问题,并提出弥补的方式。全面评估就是总结的过程,可以让孩子针对自己的弱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
3.学完一章知识立刻总结
当孩子学完一章,要求孩子立即进行总结,列出其中的知识点,并标明互相间的关系,还要在每个知识点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来打分。这可以成为自己复习的依据,重点弥补自己的欠缺。
4.要求孩子讲知识
家长可以要求孩子用口语讲述学到的知识,讲得越通俗,就说明孩子掌握得越牢固。把书本的长篇大论变成自己的口语,这就是一个总结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孩子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5.陪孩子一起总结
如果孩子没有阶段性总结的习惯,父母可以带着他一起总结,把问题讨论清楚,再让孩子记下来。这能让孩子学会总结知识的基本方法,渐渐养成阶段性总结的习惯。
6.让孩子编教材
可以让孩子利用学过的知识,自己来编写教材。家长不能求全责备,一定要用自己的鼓励,让孩子坚持到底。这个过程相当于,孩子对所学的知识消化吸收一遍,再总结出来,将极大地提高孩子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
习惯72.培养孩子从观察中学会思考的好习惯
观察是聪明的眼睛,让孩子长一双“火眼金睛”,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生。
观察是一个人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是智力活动的基础,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观察是聪明的眼睛,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谈不上聪明,更谈不上成才。细致是培养观察的基本要求,准确是观察习惯的根本,全面是观察的基本原则,发现特点是观察的目的。
1975年出生的任寰,7岁写诗,9岁发表作品,10岁出版第一本诗集,12岁加入河北省作家协会,18岁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至今已出版诗、文集7部,发表各类文章近500篇,多次获国际、国内文学奖。
任寰小时候不爱说话,这与她从小患过敏性哮喘有关。每次住院、打吊针、输氧,她也不多话。这种生活使她自然形成了善于用眼睛观察的习惯。
任寰上小学二年级时,父亲有意识地培养她观察、描写大自然。上小学三年级时,父亲又教她注意观察人物,观察人的心理,进而观察思考社会和人生。《10岁女孩任寰诗文选》就是她观察、思考生活的结晶。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称她的诗具有思辨性。
任寰的父母在平时也注意指导观察,开阔孩子的眼界,充实孩子的生活。例如,让任寰观察家里养的花草、小鱼,晚上带任寰观察星空,讲讲简单的星系。白天观云,看到云的流动,讲一讲“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披蓑衣”等谚语的简单道理。
任寰的父母常常引导她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接触生活,观察世界,扩大眼界,鼓励她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启发孩子思考问题。这为任寰后来的成功有极大作用。
巴甫洛夫说过,在你研究、实验和观察的时候,不要做一个事实的保管人。你应当力图深入事物根源的奥秘,应当百折不挠地探求支配事实的规律。这就是说,巴甫洛夫主张观察不但要准确,而且还应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力图深入事物奥秘的程度。
父母在鼓励孩子勤于观察的同时,还要注意帮助孩子善于观察。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培养观察力的最好方法是教他们在万物中寻求事物的“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呢?我们的建议是:
1.明确观察目的。孩子对观察任务的了解,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观察目的越明确,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也就越细致、深入,观察的效果也就越好。孩子在观察中,有无明确的观察目的,得到的观察结果是不相同的。例如,父母带孩子去公园,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转半天,回到家里,也说不清看到的事物。如果要求孩子去观察公园里的小鸟,那么孩子一定会仔细地说出小鸟的形状,羽毛的颜色,眼睛的大小,声音的高低等。这样孩子就能有的放矢地去观察,从中获得更多的观察收获。
2.激发孩子观察前的准备。特别是有关知识的准备,以便让孩子看得懂;同时要激发其求知欲,培养其观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认识事物。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观察他最熟悉的、最喜爱的、特征比较明显的和容易辨认的事物,激发孩子积极观察的强烈愿望。
3.让孩子见多识广。观察力的高低与孩子视野是否开阔有关。孤陋寡闻的孩子缺少实践的机会,观察力必然受到影响。看到同样一种现象,有的孩子能说出很多,有的孩子却说不上几句,这与孩子学习的情况有关。知识学得扎实,道理融会贯通,观察问题就比较深刻。
4.鼓励孩子多提问。不要总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孩子的心灵深处绝对不是一片空白,不同年龄的孩子经常会向父母提出一串串精彩的问题。例如,“天冷了水为什么会结冰?”“我是从哪里来的?”等等。孩子们的问题有很多是父母们意想不到的,或者觉得可笑、荒唐。面对孩子的提问,有的父母可能会不耐烦地说:“去!去!去!哪有这么多为什么?”也许他们自己也不太清楚,也许认为这些问题不值得回答。如果是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很扫兴,挫伤乃至磨灭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与思考。
5.教育孩子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在培养孩子观察的同时,还应引导孩子在观察中积极思考,把观察过程和思考结合起来。科学家看到某种奇特现象,也是要经过一番思考才能有所收获的。接收信息而不处理信息就没有创造。父母应当教育孩子养成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只有如此才能让孩子的观察能力一天天敏锐起来。
习惯73.培养孩子想像力的好习惯
世界像飞机的跑道,而想像力就是机翼,有了想像的翅膀,飞机才能起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想像空间,不同的父母将挖掘不同的宝藏。
想像是心灵之花,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想像空间。不同的父母将挖掘不同的宝藏。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父母们的共同心愿。对于孩子来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便是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多数父母都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飞机、飞船的发明都是基于想像。如果没有想像,创造就无从谈起。
一个早春,梁燕女士带孩子去少年宫画画,母子俩兴致勃勃地走在林阴道上。她告诉孩子春天来了,让孩子看看春天跟冬天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仰头看看这棵郁郁葱葱的大树,又看看后面几棵还没长出新叶的小树,问妈妈:“为什么春天来了,有的树换上了绿衣,有的却没有呢?”母亲鼓励孩子好好想一想。孩子也许想起今天早上起来找不到衣服穿的情景,于是说:“妈妈,我知道了,春天来了,所有的树妈妈和树宝宝都要换上绿色的衣裙的,这个树宝宝起晚了,找不到妈妈为他准备好的绿衣服正在着急呢。”母亲趁机指着前面那棵依然是枯叶满枝的古树问他:“那又是谁呀,为什么还没换上绿衣裳呢?”孩子不假思索地说:“那是奶奶,她老了,手僵硬了,衣服穿不上了,她正在焦急地喊:谁来帮帮我!谁来帮帮我!”
作为父母,梁燕女士的做法无疑非常可取。父母要善于引导孩子去联想,学会倾听孩子的语言,对孩子的联想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是对孩子最好的激励。
请看这样一首诗:《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
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留下一个/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爸爸给我穿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哥哥给我一盒歌片/我选出最美丽的一页/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晚上,我都把它们放在床头边/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你别问这是为了什么/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把棉衣给她去挡风雪/在一块儿唱那最美丽的歌/你想知道她是谁吗/请你去问一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这首诗是由一位叫刘倩倩的湖北儿童创作的,曾获“世界儿童诗歌比赛奖”。之所以能获奖,就在于它体现了这个孩子纯真美好的心灵,体现了她丰富的想像力。
一位母亲被一张照片深深地震撼了:一个正在遭受饥饿的非洲儿童的手置放在一只正常人的手掌上,制造出一种触目惊心的对比。非洲儿童那瘦小干枯的手简直就不能叫做手,而像“鸡爪”。母亲连忙叫她8岁的儿子来看。孩子看后,心情很沉重,躺在屋后的草地上写下了这首《望天空》的诗:“我在绿茵茵的草地上躺着/向蔚蓝蔚蓝的天空望着/把我严严密密的罩着/我要把天空翻转/让它变成一只烧饭的锅/烧出很多很多的米饭/让全世界忍受饥饿的儿童/永远不再挨饿”。这首诗获得《中国儿童报》“优秀作品奖”。如果没有孩子对苦难中的非洲儿童的深深同情,就不能激发孩子把天空翻转过来变成一只锅的想像。
想像力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那么,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想像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