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寰/罗子欣/蒋莉蘋/朱文翅
一、四川省嘉陵江流域主要经济文化资源概况
嘉陵江流经四川省诸多县市,自嘉陵江上游而下,其流域历经我省各主要区域的经济文化概况如下:
广元市,处于米仓山、龙门山和盆北低山三大地貌交汇地带,北部山区高,南部丘陵较低,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日照数1300—1400小时,年平均气温17°C左右。全市面积约2447万亩。目前已发现有矿产地480处,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床377处。全市共有各类水利工程4700余处。旅游资源丰富,资源富集度居全省第三位。
南充市,历史悠久,公元前202年汉朝汉高祖刘邦设安汉伊始,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建城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嘉陵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闻名遐迩丝绸之都,久负盛名水果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四川省交通枢纽城市,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川东北经济、文化、交通、商贸和信息中心,享有“川北心脏”“川北重镇”之称。其四川盆地腹心,略偏东北,地处川中交通要冲之地,居于“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特殊地理位置,并与成都构成四川盆地内部经济黄金发展区域,也是成南“一小时经济圈”的重要节点,辐射巴中、广安、遂宁3300万人。南充是信封盆地(四川盆地)中北部中心城市,是四川内陆交通、通信枢纽,川北最大商品集散地,三峡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开放重要口岸。已经形成公路、铁路、航空、航运四位一体交通网络。
二、经济文化资源在流域经济中的运行机制
流域经济是以自然河流为基础,以流域内人、财、物、资源配置为核心的亚区域和跨区域经济系统。国内流域经济研究主要侧重于流域经济的发展、流域经济空间分异和流域开发与治理三方面。而从区域经济一般运行机制来看,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区域经济微观运行机制,二是区域经济宏观运行机制。流域经济也正是在其微观运行机制和宏观运行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发展和运行的。
(一)流域经济文化的微观运行机制
流域经济文化的微观运行机制,即流域经济运行的市场配置机制,主要由利益机制、竞争机制、技术进步机制等构成。
1.利益机制
经济运行分析必须以透析经济主体的动机和行为为基本前提。区域作为一定空间范围内人们各种利益关系的载体,区域经济发展来自于利益的驱动。经济利益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正成为区域内各级政府的重要经济特征,并由其传导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国际合作。
一般而言,流域的开发可以给流域的各级政府带来巨大的经济、文化利益。不可否认,流域上下游各地区在利用水资源进行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各地区相互间的利益相关性,比如:水资源利用的利益冲突、土地等资源利用不合理不协调、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等等。鉴于此,嘉陵江流域在发展经济文化过程中,应该而且必须使利益机制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首先,要建立具有权威的协调机构以及相应的区域协调机制,以顺利解决环境治理、土地使用等问题;其次,也要把握“整体发展,各地互补”的原则,在保持保证嘉陵江流域整体利益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上中下游各地区的互补性;摒弃长江黄河流域重点开发大中型水电站、过度利用水资源的发展模式,将发展重点立足于建立生态型文化产业上。力求让区域经济利益机制运行顺利,使资源得到优化控制,并且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作为市场机制的一部分,在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当下,它与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等市场机制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从而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作为贯穿社会在生产主要环节的竞争机制,他在区域经济的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流域各地区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竞争,例如:基础设施方面的竞争、水资源、文化资源的竞争、对资本市场的争夺等等。
在流域经济的运行中,竞争机制的作用是残酷的。对于干旱地区而言,水资源匮乏是限制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因素,流域各地区管理部门强调水资源的价值,仅考虑到本地区的利益,大家都各行其是,上游开发不顾下游利用,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遭破坏。
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微观竞争机制的作用,就应该将流域经济带作为整体来进行统一的规划,也就是说应该充分考虑嘉陵江流域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包括地理、水文、气候以及嘉陵江流域城镇经济社会需求、人口等方面的问题。所建立的发展战略,要在满足本区域需要的同时,不会对其他区域利益造成显著伤害的前提下方可实施。故而,可以建立跨区域的协调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对流域经济带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以减少各地区之间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减少区域间的经济摩擦,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协调区域间的产业结构,协调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建立相互补充的产业体系,实现嘉陵江流域产业分工的合理化,促进流域各地区经济的发展。
3.技术进步机制
在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当代,技术进步机制不仅在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文化资源利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于流域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于流域经济的发展来说可谓是利远大于弊。嘉陵江流域经济若想取得长远发展,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嘉陵江流域为了经济、文化的持续和健康发展,在综合研究流域内经济文化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流域水资源环境监测信息系统。随着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可以通过这样一个系统对嘉陵江流域的水资源环境进行分析,这必将对该区域水资源的保护起到极大的作用,并为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预测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二)流域经济的宏观运行机制
流域经济文化的宏观运行机制,主要由规划机制、协调机制、组织制度创新机制构成。
1.规划机制
规划机制就是对资源的规划配置,是通过规划指标以及各种手段,从而在生产和需求之间建立内在的经济联系,是以能够反映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样通过规划机制的作用达到资源配置目的的方式就是规划配置,它作为与市场配置相对立的极端资源配置形式,以一整套有机的系统来有规划地实现资源配置。
对流域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是规划手段的最高层次,若要促进嘉陵江流域经济的发展,首先就应该针对嘉陵江流域进行发展战略的研究,通过分析实际情况、预测未来目标、编制战略部署等,找出流域经济运行中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对其长期的发展作出战略性的规划。
在对嘉陵江流域经济发展做出整齐划一的规划的同时,还应该注意流域经济总量的增长与平衡的问题。亦即是,流域经济系统在规划制订发展战略期内经济总量扩张的基础上,也要规划调节流域内部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彼此适应与均等发展。嘉陵江流域经济若要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么就应该顾及产业平等问题以及产业效率问题。坚持以培育中心增长点为基础,辅助对流域内部落后地区的发展,可以通过实现优势地区先富裕起来,再带动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规划调节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实现流域空间组织的有序化。
2.协调机制
若要保证流域经济文化的平衡发展,经济文化协调机制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要求流域内的各区域间达成共同、统一的协议、政策,以尽量避免区域内可能发生的各类纠纷。
首先,应该根据国家的政策来制定恰当的流域区开发目标。例如:国家的投资、金融、文化等的发展方向,这些都是在制订发展计划是应该考虑到的问题。其次,四川省嘉陵江流域内各市及所辖县(市、区)为了促进本地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在坚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也应相应地制定有利于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了协调流域内各地区的地方政策,应该针对嘉陵江流域的总体利益,对流域区内的各省市区政府在税收、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政策,进行协调,尽量做到兼顾各方利益,避免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
3.组织制度创新机制
组织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基础,制度创新是为组织创新而服务的,两者的内在关系密不可分。流域经济文化的组织制度创新,要充分考虑流域内各地区的组织制度创新,以及创新之后将会给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带来的作用与影响。从国内外经济文化发展历史来看,凡是开发较为成功的流域经济,都免不了流域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进行。
实践证明,嘉陵江流域经济文化想要得到长足发展,组织制度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会在该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嘉陵江文化推进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嘉陵江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由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来作为原动力。
(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生态经济应该算是持续发展嘉陵江流域经济最明智的选择,生态文化型产业的发展对于我们来说,虽然是一个新的想法,但也未尝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所欲为的对大自然进行恣意掠夺,由此引发了资源锐减、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等生态问题,20世纪之后,人们为他们的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
为了贯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在嘉陵江流域开发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面一定要注意整体观、全局观、科学观,应该将嘉陵江流域作为一个统一有序的整体进行规划和开发,并且把江河的开发治理纳入国土整治的对象。需要对流域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形成以流域统一管理为主,部门管理和行政管理为辅的体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流域管理立法滞后、执法不力以及管理机构职权不明确等问题。同时,要保证区域内产业的多样化,避免产业结构趋同造成的区域内部互补性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重复。虽然流域附近水资源丰富,但是如果不合理利用它,可能会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也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等问题。为了避免造成大量的水质污染,我们应该从嘉陵江流域丰富的文化历史入手发展文化产业型生态经济。
(二)嘉陵江流域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
嘉陵江流域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生态环境破坏很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区的发展进程。若要走出困境,就要跳出以生态环境为代价谋取经济增长的思维模式。同时,嘉陵江流域丰富的淡水资源以及众多的旅游资源,为该流域的生态经济建设提供了优厚的自然条件,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路也为生态经济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这些内在的和外在的有利条件,均显示着生态经济建设在嘉陵江流域经济发展中的可行性。
生态经济是近年来流行于全世界的新型经济模式,虽然它有相对固定的模式,但是针对不同的环境条件,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对策。针对嘉陵江流域小农经济普遍的情况,那么该地区的生态经济建设就应该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根本指针。我们要立足本地实际,树立自主、开放的观念,培育出本地的特色产业,建立并完善制度体制,多方位、多渠道地筹措资金,建设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实现经济与生态共同的可持续发展。
嘉陵江流域生态经济建设的核心就是培育富有特色且无污染的生态经济产业群,形成以资源富集的市、县为中心,交通干线为依托的产业区域,通过经济效益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对于传统的农牧业,可以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和推广生态农业的方式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所谓的农业产业化就是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农业要规模经营才能提高生产力,可以通过依托公司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来提高农产品的价值,以实现产品价值的最大化。对于流域经济发展来说,环境保护才是首先应该关注的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障流域上下游百姓享有同等的发展权,要实现流域内各行政单元辖区内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其实,对于嘉陵江流域来说,利用其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才是对该区域内资源的最好开发方式。嘉陵江流域内复杂的自然地貌,诸多的名胜古迹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丰富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的文化历史水乳交融。嘉陵江流域沿江分布着如昭化镇、阆中市等诸多古城镇,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面对如此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在集中对自然景观进行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交通路线的打造,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努力开发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让旅游产品走向全国市场。在开发嘉陵江旅游业的过程中,建立嘉陵江旅游区域也是很有必要的。以嘉陵江为纽带,不去管原有的行政区域划分,由流域内各有关旅游景点及相关县市打造出一个完整的旅游大区,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与产品优势,增强产品的市场覆盖面,促进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聚集,使区域旅游业的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发展。
总之,嘉陵江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针对流域的自身情况来看,在发展本土支柱产业的同时应该加大对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力度。通过对广元、南充等流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培育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健全的发达经济城市,遵循城市生态经济的原则,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建设的有机结合,大力促进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这样,嘉陵江流域经济建设的腾飞指日可待。
黄寰,成都理工大学教授。
蒋莉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
罗子欣,四川大学在读博士。
朱文翅,《资源与人居环境》杂志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