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洪水防范与自救
1511500000019

第19章 我国历史上重大洪水灾害(1)

本流域典型致灾大洪水简述如下。

1998年8月松花江流域特大洪水

1998年6月中旬至8月中旬松花江流域西北部有连续5次降雨过程,嫩江流域右侧区域一直为主要暴雨区。8月中旬以后,主雨区移到松花江干流。嫩江流域降雨历时比常年长一月有余,6~8月流域平均雨量557毫米,是多年均值的1.7倍,部分观测站不同时段降雨量均超历史最大值。

受1998年嫩江支流洪水的影响,支流嫩江来水特别大时也可形成干流特大洪水。

辽河流域大洪水分为三种情况,嫩江干流先后发生3次洪水,且一次比一次大。第一次洪水发生在6月底至7月初,主要在上游地区。

第二次洪水发生在7月底至8月初,洪水主要发生在同盟以下的中下游地区。

第三次洪水发生在8月中旬,为松花江全流域型特大洪水,同盟站8月12日洪峰水位170.69米,超历史实测最高水位,相应流量12200立方米/秒,为1951年建站以来的最大洪水,下游齐齐哈尔站、富拉尔基站也均出现建站以来的最大洪水。江桥站8月14日洪峰水位142.37米,超保证水位1.97米,相应流量26400立方米/秒,为1949年建站以来的最大洪水。在上游河堤决口、分洪的情况下,大赉站8月15日洪峰水位131.47米,相应流量16100立方米/秒,为1949年建站以来的最大洪水。

嫩江洪水进入松花江后,由于河道的调蓄作用,后续洪水在前次洪水的基础上叠加展延,使得松花江干流出现长历时洪水过程。哈尔滨站水位从6月10日开始上涨,7月22日出现第一次洪峰,水位117.63米,低于警戒水位,相应流量4930立方米/秒,8月2日水位复涨,17日超过历史实测最高水位(1957年,最高水位120.05米),8月22日洪峰水位120.89米,8月19日最大流量为16600立方米/秒,为1898年建站以来的最大洪水,洪水过程超警戒水位的历时为50天,超历史最高水位的历时为13天。9月23日降至警戒水位以下。

1998年松花江洪水,峰高量大,历史罕见。嫩江主要支流控制站的洪峰流量为历史实测最大流量的1.6~2.7倍,其中雅鲁河碾子山站、罕达罕河景星站、绰尔河两家子站达200年一遇,霍林河白云胡硕站高达1000年一遇,嫩江江桥站为500年一遇。江桥至大赉区间溃堤跑水严重,但大赉站实测流量仍达80年一遇,还原流量达300年一遇。松花江干流哈尔滨以上区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均达约50年一遇,还原洪峰均为300年一遇;哈尔滨以下河段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15~40年一遇,还原洪峰为70~140年一遇。

1998年松花江洪水造成灾害范围涉及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三省(自治区)163个县(市、区),受灾人口1767.6万人,死亡112人;受灾农田面积617.7万公顷,成灾面积438.5万公顷,绝收面积246.3万公顷;倒塌和损坏房屋352.2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610.4亿元。

2005年8月辽河干流大洪水

2005年8月12~14日,海河流域北系、滦河、辽河干流、大小凌河和第二松花江上中游先后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降大暴雨。

辽河流域强降水主要发生在辽河干流及其以东地区,辽河支流清河、柴河及干流福德店至铁岭区间,浑河、太子河降大到暴雨,局部地区降大暴雨。一为辽河干流大洪水,二为浑河、太子河大洪水,三为西辽河大洪水,这三种不同来源地区的大洪水一般很难遭遇和叠加。降雨量大于50毫米的笼罩面积为4.4万平方千米,大于100毫米的笼罩面积为1.9万平方千米。最大点雨量为太子河东沟站334毫米。

受强降雨影响,辽河支流清河、柴河、浑河及太子河发生较大洪水。

辽河支流清河清河水库8月13日8时最大入库流量为2600立方米/秒,列1951年有实测记录以来第5位(历史最大流量:6450立方米/秒,1951年);柴河水库13日16时最大入库流量为1780立方米/秒,列1953年有实测记录以来第1位(历史最大流量:1610立方米/秒,1953年)。清河、柴河洪水经水库调蓄后为一般洪水,汇入辽河干流后,辽河干流铁岭水文站14日14时洪峰流量为2300立方米/秒,

浑河大伙房水库13日19时最大入库流量为6040立方米/秒,列1951年以来实测第3位(历史最大入库流量:10700立方米/秒,1995年);沈阳水文站14日3时48分洪峰流量为3690立方米/秒,列1949年以来实测第2位(历史最大流量:5010立方米/秒,1995年)。

太子河观音阁水库8月13日14时最大入库流量为6130立方米/秒,列1995年建库以来第2位(历史最大入库流量:9600立方米/秒,1995年)。

这次灾害共造成沈阳、抚顺、本溪、铁岭、阜新、朝阳、葫芦岛等7个地区、134万人受灾,房屋倒塌2.06万间,死亡和失踪44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9.1万公顷,成灾面积11.4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77.6亿元,松花江干流大洪水多由全流域性连续降雨形成的各支流洪水汇集而成,其中水利设施经济损失6.6亿元。

海河流域重大洪水灾害

海河流域洪水分为南系洪水和北系洪水,一般来说南系与北系同时发生大洪水的机会不多,而相邻几条大支流同时发生大洪水的情况较多,但如果发生大范围长历时连续暴雨,那么也会发生流域性大洪水。

1963年8月海河流域特大洪水

1963年8月海河暴雨从8月1日开始,至10日终止,历时10天,其中95%以上的雨量集中在8月2~8日。8月1~2日暴雨区位于淮河流域,3日暴雨区移入海河流域,此后雨区向北扩展,暴雨中心也向北移动,其路径为8月3日在邯郸(日雨量466毫米),4日在獐么(日雨量865毫米),5日在黄北坪(日雨量500毫米),6日在正定(290.0毫米),7日在司仓(日雨量704毫米),8日在来广营(日雨量464毫米)。在3~8日期间,太行山东麓每天均有一片面积达5万~8万平方千米的暴雨区,这种长期维持大范围、高强度的暴雨在海河流域是极为少见的。

本次暴雨的分布大致与太行山平行,形成一条南北长520千米,东西宽120千米,雨量超过400毫米的降雨带。南北各有一个特大暴雨中心,南部为獐么,7天雨量2050毫米,北部为司仓,7天雨量1303毫米。

本次暴雨的特点:①强度大。最大24小时、1天、7天雨量是本地区历史最大值的2~3倍,7天雨量2050毫米为大陆实测最大记录(1996年以前系列)。②持续时间长。海河流域日雨量大于50毫米持续时间一般2~3天,1963年8月海河暴雨长达6~7天,部分测站日雨量连续5天超过100毫米。③范围广。8月3~8日在太行山东麓每天的暴雨面积在5万~8万平方千米,7天雨量大于200毫米范围则有10万平方千米,日雨量大于50毫米的雨区面积最大超过8万平方千米。

本次暴雨致使南运、子牙、大清三大水系发生了特大洪水,漳卫河涨水最早,各支流有3次明显的洪峰,分别出现在8月3日、6日和8日,以8日洪峰为最大。滏阳河于3日开始普遍涨水,各支流多出现两次洪峰,分别在4日、6日。大清河因暴雨集中在后期,干支流一般只在8日前后出现一次洪峰过程。各河8月10日以后均开始回落,15~20日大部落平。由于上游洪水相继漫越京广铁路泄入冀中、冀南平原,造成平地行洪,平原及洼地退水时间很长,一般至9月水位才缓缓回落,子牙河献县等站退水延续至10月而未尽。

本次洪水洪峰流量大,众多河流出现创纪录的特大洪水。海河南系除大清河个别支流、滹沱河、漳河小于1956年洪水,其余各河均为实测最大洪水,海河北系各河洪峰不大。滏阳河临沼关站8月6日洪峰流量12300立方米/秒,为最大实测记录1924年的2.5倍,朱庄站6日洪峰流量9500立方米/秒,为最大实测记录1956年的3倍。大清河北河店站8日洪峰流量4770立方米/秒,南运河称钩湾站尽管上游决口分洪,11日洪峰流量仍达3240立方米/秒,它们均为实测以来最大值。

本次洪水历时长,长时段洪量尤为突出。南运、子牙、大清三大水系除大清河北支外,1963年洪量均超过以往各大水年,滏阳河、卫河及大清河南支为1956年的2~3倍。南运、子牙水系各站1天洪量约占7天洪量的30%,大清河水系则占40%以上。南运河水系各站7天洪量约占15天洪量的70%,而子牙、大清河水系占90%。下游各洼淀水位都超过历史最高纪录,且高水位持续时间大大超过以往大水年。

根据临城、安各庄两座大型水库设计洪水分析成果,临城水库位于獐么暴雨中心下游,1963年8月海河洪水洪峰流量重现期为300~500年,1天及3天、7天洪量重现期分别大于1000年和2000年。安各庄水库位于司仓暴雨中心边缘地带,其洪峰的重现期为150~180年,时段洪量为100~120年。

依据以上各方面综合比较,1963年洪水为海河流域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

本次洪水造成的灾害极为严重,冀中、冀南、天津市南部广大地区一片汪洋。根据河北省统计,有7个专区共101个县(市)遭受洪灾,其中被水淹的县(市)28个,被水围困县(市)城33座,受灾人口2200多万,死亡5030人,或由区域性大洪水与其他区域相应时间的一般洪水叠加而成。此外,伤42700余人,倒塌房屋1265万间,约有1000万人失去住所。被淹农田357.33多万公顷,其中200多万公顷因洪灾基本绝收。水利工程设施遭受严重破坏,中型水库5座失事,库容1万立方米以上的小型水库失事330座。主要河道决口2396处,62%的灌溉工程及90%的排涝工程被冲毁,支流河道决口4489处。邯郸、保定等4市88%的工矿停产,7个专区84%的公路被毁。京广、石太、石德、津浦铁路及支线铁路冲毁822处,累计长度116.4千米,干支线中断行车总计372天,京广铁路中断27天。海河全流域总计淹没农田440万公顷,粮食减产30亿千克,倒塌房屋1450余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60亿元。

黄河流域重大洪水灾害

黄河上游洪水与中下游洪水相互错开,不会发生遭遇。中游控制站花园口大洪水主要来自河口—三门峡区间(即上大型洪水)或三门峡—花园口区间(即下大型洪水)。

本流域典型致灾大洪水简述如下。

1933年8月黄河中游特大洪水

1933年8月黄河中游地区在8月5~10日,分别于6日、9日两次出现大面积暴雨。其雨区范围自黄河上游的大夏河、庄浪河,向东经渭河、泾河、北洛河、延河、无定河至汾河,笼罩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是黄河中游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本次降雨有多个暴雨中心,分别位于渭河上游及支流马连河、北干流西侧支流及汾河中游。该场暴雨强度很大,清涧站4天降雨量为255毫米。无实测雨量地区居民反映“雨像提着桶倒的一样”“该年下了三天三夜大雨”“大雨如注,各河暴涨,洪水横流”(《宁县志》)。

1933年洪水在泾河、渭河及黄河干流河口镇至龙门区间都是双峰过程。第一个过程泾河张家山站于8月7日起涨,14日出现洪峰,流量为9200立方米/秒;渭河咸阳站于8月8日起涨,17日出现洪峰,流量为4780立方米/秒,干流龙门站于8月7日起涨,14日出现洪峰,流量为12900立方米/秒。龙门站于9日又出现第2次洪峰,流量为13300立方米/秒,并与渭河洪水相遭遇,在陕县站形成了当年最大洪峰,流量为22000立方米/秒。第二个过程张家山站于10日出现洪峰,流量为7700立方米/秒,渭河咸阳站于11日出现洪峰,流量为6280立方米/秒,干流龙门站于10日出现洪峰,流量为7700立方米/秒,干支流洪水使陕县峰后退水部分流量加大,洪水过程加长,历时7~8天。

1933年洪水是自1919年有观测资料以来的最大洪水,暴雨中心区内各中小河流一般为近50~100年以来最大洪水,主要支流渭河咸阳为近百年第3位洪水,泾河张家山为近150年第3位洪水。

1933年8月黄河中游洪水峰高量大,给黄河中下游造成了严重灾害。中游洪水横流,人畜淹没,下游决口50余处。河南省温县、武陟、长垣、兰封、考城5个县南北两岸多处决口,淹及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四省30县。据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统计,受灾州县达65个,受灾面积超过86万公顷,受灾人口364万,死亡18000人,冲毁房屋169万间,淹没耕地85.33万公顷,损失牲畜63600头,财产损失2.31亿银元。

1958年7月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特大洪水

自1958年7月上旬开始,黄河中游降雨较多。7月14~18日,该地区出现了历时5天的强降水,其中16日20时至17日8时为主要降雨时段。雨区位于黄河三花区间的干流区和伊河、洛河、沁河、汾河,淮河流域北汝河、沙河以及汉江的丹江、唐白河地区,呈南北向带状分布。暴雨高值区在黄河三花区间,平均最大3天雨量为119毫米,5天雨量155毫米。本次暴雨有多个中心,北部最大中心在垣曲站,次雨量492.3毫米;南部最大中心为傅店站,次雨量498.8毫米。这次暴雨的重要特征是强度大,时间集中。垣曲和傅店站最大6小时雨量分别为249.0毫米和250.7毫米,均占次雨量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