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朝以前,没有正式的椅凳。人们在进食、议事和看书时,都在地上铺一条席子,坐在席子上,故称“席地而坐”。古人坐的姿势是:两膝着地,臀部坐于后脚跟上,脚掌向后向外,就是我们现在的“跪”。而在接待宾客中,古人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汉代以后,椅凳先后问世,人们不再“席地而坐”。但跪拜礼仍然存在,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运用于官场中。在民间的祭祀、祝寿等风俗中,跪拜礼仍世代相传。
财神爷
财神赵公明,姓赵名朗,字公明,终南山人。在《封神演义》中赵公明被封为“玄坛真君”,率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等,统管人间一切金银财宝,被正式视为“财神爷”。除了赵公明被尊为“正财神”外,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他们都是民间供奉的财神。明朝以后,民间开始修建财神庙,常年供奉,香火不断。
也有人认为财神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和大商人范蠡,他曾扶助越王勾践灭吴,后辞官入齐、陶、卢等地经商发财,成了大商人。每到一处做生意发财后,都把大部分资财散发给好友和乡邻们,历史上记载“三聚三散”。所以,人们把他奉为财神。
压岁钱
相传古时,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摸熟睡孩子的头,孩子就会变成傻子。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大年三十,他们就用红纸包着八枚铜钱,放在熟睡孩子的枕头下边,守着孩子不敢合眼。半夜里“祟”来了,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边发出道道金光,把“祟”吓跑了。因为这八枚铜钱压住了“祟”,于是这钱就成了“压祟钱”,而“祟“与“岁”同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流传至今,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成了新年的礼节,希望孩子健康吉利。此外,也有晚辈给老人的压岁钱,意在把岁数压住,期盼老人健康长寿。
贴年画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内容一般有花鸟图、胖孩图、金鸡图、春牛图、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贴年画始于古代的贴“门神画”,以表示新年吉庆,趋吉避凶。后来,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门上贴门神。宋朝时年画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被定名为“年画”。而今,岁末贴年画主要是增添节日喜庆气氛,表达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年画已成为我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
春节拜年
拜年是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叫“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吃人。人们只好准备大量的肉食放在门外,然后紧闭大门。大家都躲在屋里彻夜不眠,生怕“年”闯进来吃人。这样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互相作揖拜贺平安度过年夜,引来新年。现在春节期间,人们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又兴起了电话、短信、网络拜年等新形式。
属相
属相,也叫生肖。它是按阴历计算,用12种动物纪年,在西周春秋时期就有了。古代的中原地区最初使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10个天干符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个地支符号“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合来纪年。而当时的西北地区的少数游牧民族,则以动物来纪年。《唐书》中记载:“黠戛斯国以十二物纪年,如岁在寅,则曰虎年”。以后,在中原同少数民族的交往中,两种纪年法相互融合演变成现在12生肖。
生肖中为何没猫
据说12生肖产生时,家猫还未真正在中国落户。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现在的家猫最早来源于印度的沙漠猫。在汉明帝以后,中印交往通过佛教逐渐频繁起来,慢慢地印度猫进入中国。据文献记载,西周春秋时期12生肖就出现,并于东汉时流传开来。这说明西周以前人们通常见到的只能是体型较大、性情凶猛、还未驯养的野山猫,而不是现在人们所养的家猫。因此12生肖中有狗有鼠,而没有猫似乎在情理之中。
红色表示吉祥
在许多国家和民族中,红色都是大家喜爱的颜色,特别是我国人民对红色情有独钟。红色表示吉祥,也被称为“中国红”。过节过年,要张贴大红对联;送贺礼,要有红纸包裹;嫁女娶妇,要披红挂彩;生了孩子,要送红喜蛋;开张奠基,要剪红绸缎。总之,任何表示吉祥和喜庆的地方,都离不开红色。
在远古时期,祖先们常用黄色来代表吉庆。到了汉朝,汉高祖自称是“赤帝之子”,“赤”就是红色。从那时起,红色就成了人们崇尚的颜色。渐渐地,红色被赋予了吉祥、喜气、热烈和斗志等很多意义。汉朝之后,中国各地以红色表示吉祥的风俗习惯,并一直沿袭了下来。
为什么男左女右
在日常生活中,男左女右已是约定俗成的习惯。《五运历年记》认为: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盘古双眼所化,日神伏羲是盘古的左眼所化,月神女娲是盘古的右眼所化。由此,民间流传了“男左女右”的习俗。也有说法是,古代人们对前、后、左、右都有尊卑高低之分。古代皇帝是至尊,他坐北朝南,其左侧是东方。在崇尚东方的同时,“左”也随着高贵起来,“男左女右”的观念就是尊左的反映。延续至今,这个习惯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方面。
春联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所谓楹联,就是挂在或贴在屋前的廊柱或门框上的上下相对的联语,也叫对联。它起源于周代的桃符,就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一般,桃木板上书写有“神荼”和“郁垒”二门神。五代十国时,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形成了对联,但还是叫“桃符”。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初,明太祖朱元璋颁布御旨:除夕前,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对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这一贴春联的民俗,从此流传开来,延续至今。
守岁
守岁,俗名“熬年”。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叫“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就要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每家都提前做好“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吃过晚饭后,人们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直到天亮,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俗。
缠足
缠足,是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也一度成为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据说,古代女人缠足是源于南唐后主李煜喜欢观看女人在“金制的莲花”上跳舞。由于金制的莲花太小,舞女就用白绸把脚裹起来,使脚弯曲立在上面。这样跳舞时就显得婀娜多姿,轻柔曼妙。这裹脚本来是一种舞蹈装束,后来慢慢向上流社会流传。之后,民间女子纷纷仿效,逐渐成为古代一种普遍的社会习俗。在辛亥革命时期,缠足被废除。
贴门神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神荼、郁垒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一家老小就会平安顺利。而且,人们也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做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时,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延续至今。
灶神
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东厨司命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饮食之神。灶神起源甚早,商朝已开始在民间供奉。秦汉以前,灶神和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掌管人们饮食、赐于生活上的便利外,他还是玉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员。所以晋以后,灶神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每年腊月二十三,人们都有一些祭奠仪式来表达对灶神的恭敬。
福字倒贴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文中的“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叩手礼
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到了淞江。一天,他带着两个太监,便衣打扮,到一茶馆里私巡察访。茶店老板见客,就拎了一只长嘴茶壶来冲茶。他端起茶杯,一连三洒,茶杯里正好浅浅一杯,茶杯外没有滴水溅出。乾隆皇帝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夺过老板的水壶,端起一只茶杯,也要来学学这“凤凰三点头”。而这只茶杯正好是一位太监的茶杯,皇帝要给太监倒茶,这是反礼了。太监正欲跪下来三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可是又怕暴露了身份,于是就急中生智,忙用手指笃笃桌子表示以手来代替叩头。这样“以手代叩”的动作流传至今,现表示对亲朋好友敬茶的谢意。
六月六的由来
六月六初为神诞节,相传因是大禹的生日而得名。到宋朝时,真宗皇帝称梦见神人,当降天书,他便钦定降天书的六月六日为“天贶节”。今天,“六月六,晒红绿”是长江流域流行最广的一句谚语,指每年农历的六月六日,恰逢小暑大暑节气,气温升高,家家户户要将自己的衣被等物搬到户外曝晒一番,以免虫蛀和霉变。六月六也是“晾经节”,如果恰逢晴天,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寺庙道观要在这一天举行“晾经会”,把所存的经书统统摆出来晾晒,以防经书潮湿、鼠咬。六月六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布依族和瑶族的重大节日。
为何关着大门吃年饭
相传人们吃年饭时,家家户户都是开着大门。而玉帝想了解民间疾苦,就派跛脚叫花仙铁拐李在人们吃年夜饭时到各家乞讨。玉帝根据讨来的东西来判断人们的贫富,再命令有关神仙让富有的人家一年遭几次灾,不要太富,让穷的人家发几次财,不要太穷。
这事儿慢慢传到了人间。有一家人在铁拐李来讨饭之前,就关着大门把年饭吃完了。等铁拐李来讨饭时,桌上空空荡荡的,无以施舍给铁拐李。铁拐李觉得这家真穷,连年饭都吃不起,就放上几个元宝走了。这下,其他家都跟着学起来。铁拐李知道消息透露后,就不再到人间来讨饭察贫富。可关着大门吃年饭的习惯,从此流传下来。
何时开始使用筷子
相传大禹在治水时大都在野外进餐。每次为了赶时间,大禹在食物刚煮熟就急着用餐。但食物很烫无法下手,他就用短树枝夹起食物吃,这个被折断的短树枝就是筷子的雏形。筷子有多种名称,先秦时期称“挟”,也作“荚”,商纣时期称“箸”,两汉又出现了“筋”字,自唐代起,宋、元、明、清统一称“箸”。后来,因为“箸”和“住”谐音,有停住、不吉利的意思,人们就用停住的反义字“快”,加个竹字头,就成了现在筷子。
“上席”是怎么回事
古人一般都席地而坐,筵和席就是铺在地上的坐具,筵长席短。据记载古人设宴时,因为筵长席短,所以筵铺在下边,席铺在筵上边,于是就有了“上席”之说。而今,“筵席”一词逐渐由宴饮的坐具演变为“宴席”的专称。所以“上席”就演变成受尊敬的席位或上等的酒席。
我国人为何崇尚龙
中华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图腾神——龙。中国人将它视为神灵,它既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也是帝王和皇权的象征。中国人之所以世世代代崇拜龙,一是历代帝王用龙树立自己的权威;二是龙崇拜中含有自然崇拜的含义。因为我国数千年以农立国,而雨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而民间的龙王都有掌管人间雨水的职责,人们为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将龙视为全民族的保护神。传说中龙有九子,各有不同的形象,并在不同地方保佑着中国人的生活。
为什么“上北下南”
据说,上北下南是由我国古代人的思维方式而定的。南宋以前,北方政治经济发展相对发达,南方还属于蛮夷之地,皇帝定都几乎都在北方,所以就有了以北为尊的说法。而且,皇帝的坐位的方向都是坐北朝南,北为皇帝,高高在上;南为臣子,俯首在下。另外,古人认为,白天看到的太阳无论东升西落,都始终在南方。夜观星象,抬头正对着象征帝王的北斗七星。所以,他们就认为北方是上方。所以,从地理、经济、政治、心理、历史等方面来综合,“上北下南”就成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都认可的习惯。
雄鸡象征吉祥
雄鸡因为不凡的身世与突出的美德而倍受人们的喜爱,是人间避邪的吉祥之物。雄鸡鸣叫表示“功名”。雄鸡鸡冠高耸、火红,表示能做官。因此,以一只有漂亮鸡冠的雄鸡作为赠礼,表示祝贺对方能够获得官职,用来祝贺“官上加官”。所以,雄鸡象征着吉祥。
五礼
五礼,指古代的五种礼制。一是吉礼,即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等礼仪活动;二是凶礼,用于吊慰家国忧患方面的礼仪活动;三是军礼,即国家有关军事方面的礼仪活动;四是宾礼,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五是嘉礼,即国家具有喜庆意义及一部分用于亲近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礼仪活动。另外又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朝聘之礼。
百日礼
婴孩出生100天,要做百日礼。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说:“一百日,曰婴儿百岁。”民俗叫“过百天”。这一天小孩子要穿“百家衣”、“戴百岁锁”(即“长命锁”)。百家衣由五颜六色的各种小布块连缀而成,百家锁由银或金、镀金或镀银制成,两面分别铸上“长命百岁”、“富贵平安”等吉祥语。百家锁和百家衣都象征吉祥,意思是祝福小孩长命百岁。
握手
握手是一种在相见、离别、恭贺或致谢时相互表示情谊、致意的一种礼节。双方往往是先打招呼,后握手致意。握手的顺序:主人、长辈、上司、女士主动伸出手,客人、晚辈、下属、男士再相迎握手。一般说来,握手往往表示友好,是一种交流,可以沟通情感,加深理解、信任,可以表示一方的尊敬、景仰、祝贺、鼓励等。
握手最早发生在人类“刀耕火种”的原始年代。那时,在狩猎和战争时,人们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棍棒等武器。他们遇见陌生人时,如果大家都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并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掌心,以示手里没有藏武器。
端午节的别称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我国,端午节的别称是所有传统节日中最多的,有20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主要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天中节、五月节等等。
七夕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