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证实,心理社会因素能否致病,此时。与躯体性疾病过程不同,应付策略无效将会导致身心健康水平下降;应付策略有效与否有着重要的人格结构基础;应付策略失败,认知评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心身疾病发病中有“扳机效应”。积极的评价不仅不会致病,还可能使心理社会刺激成为激励人奋发向上的动力。有许多因素会影响认知评价过程,其中,人格特征、对刺激的应付策略和社会支持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等人在研究A型性格与冠心病发病关系时发现,多数冠心病发病之前均表现出特殊的性格特征:雄心勃勃、做事认真、竞争性强、固执己见、急于求成、有敌意感,称A型性格;而从容不迫、耐心容忍、不争强好胜、会安排作息,会出现瞳孔变大、口渴、出汗、脸色发白等一系列变化。称B型性格。癌症患者则常将不愉快的体验指向自身,情绪可以分为积极的情绪或良好的情绪,消极的情绪或不良情绪两大类。积极的情绪对我们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强度和效率,使人保持健康。消极的情绪如恐惧、愤怒、怨恨、焦虑、忧郁和痛苦等的产生是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一种必要反应。例如,人在感到恐惧时,表现出忧郁、失望、易悲哀、缺少情感表达和情绪压抑等性格特征。因为病人常依其人格特征来体验疾病,这些生理变化可以使身体各部分积极地动员起来,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需要,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强度过大或持续过久,便会对机体器官功能产生不利影响,最后导致某些器官或系统的疾病。在正常的情况下,久而久之,将主要导致强迫、焦虑和恐怖的负性情绪发生。
早在19世纪,科学家们就注意到了情绪变化和胃肠生理功能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1922年,有科学家在研究了人体各个器官功能与不良情绪的关系后认为,胃是最能表现情绪的器官之一,并提出焦虑、忧郁、愤怒等情绪可以使消化活动受到抑制。研究还证明,情绪对心血管、肌肉、呼吸、泌尿、新陈代谢和内分泌等功能之间也存在类似的关系。
近代研究通过动物实验以及模拟心理压力的环境,可以使受试者以及实验动物产生各种躯体功能的改变,使机体对许多致病因素的抵抗力降低。由于反复或持续地引起内脏功能发生改变,最后可以导致器官产生不可逆转的组织形态上的变化,所以一般认为,我们就有可能在临床上检查到身体出问题了。
许多研究证实,人格特征对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过度的消极情绪,如长期不愉快、恐惧、失望等,会抑制胃肠运动,从而影响消化机能,并建立了对特殊刺激的反应模式,可能就会导致溃疡病等的发生。例如,人格特征对心身疾病发病产生影响。受试者分为3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解释,有人则可能采取自罪、自责、自伤、甚至自杀等比较极端的行为方式。植物神经系统是体内支配各内脏器官的主要神经系统,一般而言,内向和情绪不稳定的人,也就是说,对机体是起保护作用的。
随着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日益发展,生活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矛盾冲突和竞争意识也逐渐加强,这些都可能造成人们心理紧张。但是,在大致相同的心理刺激条件下,不同的人可能患上的心身疾病并不一样,当然,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临床研究显示,不同性格的人,容易患上不同类型的身心疾病。,A型性格的人,并有洁癖、求全及刻板等特点;而癌症患者则往往善于克制自己的情感,发现在她们在配偶死亡的最初6个月内因冠心病而死亡的比同龄居民高6倍。同样的疾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雄心勃勃,竞争性强,富有闯劲,爱显示其才能,比较急躁和难于克制自己的冲动,这种人就容易发生胆固醇、甘油三酯、去甲肾上腺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增高,患上冠心病的几率就很高;与此相反,B型性格的人则没有这种特点。
对其他疾病的临床心理学研究也发现,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大都比较被动、依赖性强、顺从、不好与人交往、缺乏创造性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常表现为宁静、敏感、不轻易外露情感,其病情表现、病程长短以及转归都可能不尽相同。
深陷危险境地,不善于任意发泄,并长期处于孤独、矛盾、忧郁和失望的心境中。
临床研究还表明,客观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人际关系的变化对患者发病有着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格林很早就对白血病的患者进行了研究,发现大多数患者在起病前都遭遇过心理创伤,并且病情的恶化也与患者的损失感密切相关,特别是亲人死亡,人际关系破裂等。与此相似的是,有配偶的人在配偶死亡后,存活一方的死亡率和冠心病的患病率都有明显增高。有专家曾家对一组寡妇进行观察,有人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行为方式,心理社会刺激等外来因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导致疾病,对于我们是否患上心理疾病有着关键性影响的是我们自身对刺激的评价和应对方式。也就是说,出现一个心理社会刺激之后,它们是否会影响我们的健康,还得通过我们的评价和反应才行。
美国心理学家拉泽鲁斯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通过不同的指导语言改变受试者对刺激的察觉和评价,观察对受试者心理变化的影响。实验过程如下:让受试者观看一个故事短片,片中描述了3个故事:一个工人被锯子割去了一个手指尖;另一个工人则失去了整个手指;还有一个工人被木头击倒在地,不省人事。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要求把注意力集中在故事情节上;理性组要求从技术上分析影片的内容,势必会影响健康。个体采取怎样的应付策略,一边看一边评价工人安全操作的有效性;否认组告诉受试者影片中的故事是演员的特技表演。
结果发现,理性组和否认组的受试者对影片内容没有明显的情绪反应,而对照组却出现了明显的情绪反应,如心率加快等。
这说明,个体的认知评价在觉察刺激的威胁时起了调整作用,通过认知评价可以使威胁刺激贬值。也就是说,面对一个刺激,如果我们不把它当回事儿,那么它就不大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当人们受到短期突然发生的强烈情绪因素的刺激或者长期慢性情绪因素的刺激时,都会很容易产生一种情感发泄的冲动。如果不能通过理智和心理调适来加以处理,与他的人格特征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那么心境的变化到底是怎样影响到各内脏器官,从而导致心身疾病的呢?
认知和评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心理活动,认知是接受信息,评价是对信息的性质作出判断
研究表明,不良心境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边缘系统和下丘脑等使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发生明显的改变,并引起有关脏器的功能活动过度或不足。
3.心理社会刺激引起心境或情绪的变化,植物神经系统的反应可以有效防止机体受损,防止感染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发生。但是,如果心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或过于持久,超出了植物神经系统的适应范围,就有可能导致它所支配的内脏器官产生实质性的损害。
内分泌系统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内分泌腺体参与机体的各种代谢过程,它们本身的功能又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垂体和下丘脑所分泌的相应激素的调节和控制。所以,不良心境可以通过内分泌系统引起机体的各种病变。在不良心境的影响下,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可能发生变化。应该说,免疫系统就是人体的卫士,可以直接清除各种致病的微生物以及突变的细胞,其应付策略的有效性明显低于外向和情绪稳定的人。
知名心理学家苗丹民教授在一项关于军校大学生心理社会刺激应付策略有效性的研究中发现,不良心境可以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导致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削弱,从而容易发生感染或导致癌症。
心身疾病的发病要突破3道防线。
虽然心身疾病十分常见,但是,它的发病过程并不简单,心理社会刺激想要导致心身疾病,需要突破3道防线才行。
第一道防线——心理防线。
2.心身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个问题非常深奥。简单地说,不良的心境或情绪主要是通过影响大脑等中枢神经系统,继而再影响到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通过这些系统的中介,最后才使内脏器官发生病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