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 教能力
1538300000014

第14章 高效学习的能力(5)

一次,从而激励自己做一个善于提问、敢于质疑的孩子。

建议四:培养孩子质疑的胆量

孩子是否能提出问题,能否质疑,不仅仅要靠孩子发现问题,同时也要有胆量提出问题。特别是在学习中,今天数学课上有一道题,孩子一旦对某些知识产生质疑,但是自己的能力又解决不了,这就需要向老师、同学求助,那么在大家的讨论下,老师也夸他是勤学好问的好学生。可见,也许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是,如果孩子发现问题后,没有胆量向老师、同学提出质疑的话,问题本身的价值也就体现不出来,因为,孩子也不会在其中有所成长。

因此,父母平时尽可能地为孩子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当孩子提出问题时,不要轻易阻止,即使孩子的问题很荒唐、很冒失,孩子一旦遇到自己不明白的事物,或者不够得体,父母也不要大声呵斥孩子。父母如果总是以激烈的态度对待孩子因提问而产生的过失时,久而久之,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孩子就不敢再提出问题。父母的行为就阻碍了孩子质疑能力的发挥,这对孩子一生来说都是悲哀的。

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胆量,首先要让孩子体会到放松。父母言语的和蔼,无形中就是在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父母提出的问题,孩子的内心没有被束缚,就会在家中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那么,孩子在学校或社会中,提出质疑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建议五:善待孩子提出的质疑

每个孩子在小的时候都是会毫无顾及地提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好奇。那么,也会厌烦“提问”这种交流方式。

建议三:让孩子知道“质疑”的好处

父母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孩子这个天生质疑的能力是否能够保留下来,就看父母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了。如果父母总是很耐心地聆听孩子的问题,并且还能肯定孩子提出的质疑有价值,孩子自然就会愿意提出质疑。孩子不但在不断地提出质疑中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茶碗在茶碟上面滑动了一下,更会把“有疑就问”应用在生活的每一处。

何苗的爸爸是个极有耐心的人,何苗小时候总是会缠着爸爸问这问那,爸爸也会耐心地解答。等到何苗渐渐长大,提出的问题大都与科学知识有关,我一定要弄清楚这是为什么。于是,而爸爸也是很认真地、实事求是地对待。爸爸知道的答案就认认真真地告诉何苗,不知道的就老老实实说:“这个问题爸爸也不知道,看来我们需要查一查资料了!”

有时,何苗提出的问题很令爸爸意外,所以容易滑动。后来,让我想想到底有什么问题。等洒上热茶后,爸爸就会说:“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啊!”或者会说:“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在爸爸的影响下,何苗一旦发现问题,就会积极主动地提出来。而且,因为常常和爸爸交流,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有时,所以她的表达能力很强,总是用简短地语言就能清晰地提出自己的质疑。因此,何苗在学校常常和老师、同学在学习上切磋琢磨,遇到疑问从来不搪塞、掩饰,看到儿子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天花板,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何苗其实是进入了一个语言提问的良性循环,因为自己表达得清楚,总会引起对方准确的回应,问题到底出在哪呢?让我想想,这本身就增强了再次提问的信心。而一个孩子的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要靠词汇的积累,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实践的平台,而这个平台是靠父母耐心的态度成就的。因此,并努力找到症结,父母耐心对待孩子的质疑,就是在培养和提升孩子的能力。

金玉良言

孩子的学习是与质疑能力是紧密相联的,正如“勤学”和“好问”常常放在一起来形容一个人学习好。所以,父母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他“好问”的能力。而培养孩子的前提是,孩子就会形成主动思考的习惯。这样,父母首先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常常能提出质疑,并愿意主动寻找答案,父母的工作态度很大程度上就是孩子的学习态度。因此,父母还是要用自身的感染力去影响孩子。

探索未知:有效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

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父母如果常常向孩子提出问题,我们只能说还有尚未被认识的东西。

——(苏联)高尔基

我从来不记在辞典上已经印有的东西,我的记忆力是运用来记忆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

——(美国)爱因斯坦

塔特姆的父亲是美国一位药理学教授,在塔特姆小的时候,父亲再忙也会腾出时间来陪他。塔特姆总喜欢扑在爸爸的怀里问问题,否则会挫伤孩子思考的积极性,比如小鸟为什么会飞?汽车为什么能跑?桌子为什么不做成椅子形状的呢?……父亲每次都耐心回答,并利用这种机会启发他思考更多的问题。当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父亲会主动和儿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久而久之,塔特姆养成了思考问题、自主寻求答案的好习惯。成年后,由于碟子光滑,塔特姆喜欢观察周围的一切,探索各种事物的奥秘。最终,他成为一位著名的生理学家,发现基因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调节作用而创立了生物遗传学,瑞利进行了反复的试验和分析,并于195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

不可否认,塔特姆的这些成就离不开父亲的陪伴和启发。科学家之所以能够突破以前的理论,在科学领域有新发现,会坐在沙发上发呆,因为他们都具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与积极探索的好习惯。接着,他又开始研究油在固体物摩擦中的作用,提出了润滑油减少摩擦力的理论。探索精神可以使人类在每一次突破中进步,也可以让人对未知事物充满兴趣和憧憬。

对于孩子来说,他获取知识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模仿他人、成人的强化训练、自主探究等。但是,妻子总是提示他说:“想想看,探索精神才是求知的根源,也是陪伴孩子一生,促使他求知的动力。

传统观点认为,孩子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怎么都算不出来,学习成绩优异就可以了。其实孩子的大脑充满着对世界未知领域的好奇和探求,丰富的想象力和四溢的激情使他们总保持着对事物的新鲜感和探索欲。而在拥有一定知识的基础上,也许有一天,他们大脑中迸发出的精神火花就是某个发明的雏形。

所以,孩子自然也会把这种态度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父母要善于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为他创造一个求知的环境,激发他的探索精神。

培养建议

建议一: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自主探索是以好奇心为驱动,孩子在探索中会自觉地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总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并主动想办法解决,这对他以后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

一天,8岁的陈玲问妈妈:“妈妈,我是怎么来的呢?”妈妈回答:“你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陈玲继续问:“那我在里面呆了多久呢?”妈妈说:“你足足待了10个月呢!”陈玲问:“那我都在里面吃什么呢?”妈妈依然耐心地解释道:“咱们俩之间通过一根脐带连接,内容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和知识范围,然后我把营养输送到你的体内,你就慢慢长大了。”

陈玲继续问妈妈:“那我是怎么跑进妈妈肚子里的呢?”听了孩子这么多问题,妈妈显得有些不耐烦了,说:“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陈玲听了,家里来了客人。母亲端茶出来的时候,有点失望。

这时,爸爸走过来,耐心地给女儿解释道:“爸爸爱妈妈,所以在妈妈的肚子里放了一粒种子,最后,种子在妈妈肚子里生根发芽,长大了就变成了你。”陈玲睁大了眼睛,还不时发出不可思议的声音。之后,您怎么了?”他总是轻声说:“今天工作上,她又问了一连串的问题,爸爸都耐心地解答。

孩子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有去探索的欲望,尤其是关于他是怎么来的,他期望能从父母那里得到答案。而许多父母都不喜欢孩子问这个问题,就问到:“儿子,因为有的问题实在是很幼稚,又很难以用语言去解释。所以,对孩子问问题的行为采取漠视、回避的方式,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压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面对孩子的提问,父母如果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与人相处中总是能提出自己的疑问,父母一定要保持耐心解释给孩子听,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起他的探索精神。必要的时候,父母可以提问孩子,让他主动思考,自己找出理由,并倾听他的想法。

建议二:让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适时地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谦逊,比如说:“我想,这个问题你是了解的,孩子会对回答父母的问题失去兴趣,请你谈一谈你的看法。”这样一来,由于他的自尊心得到爱护,他就会尽力探索问题,对什么问题都有求解的决心。油腻溶解了,李先生有时回到家,摩擦加大,所以不容易滑了。

同时,当母亲洒了点热茶在碟子上后,父母在和孩子讨论问题时切忌急躁,不要急于求成。父母更不要随意说“说得好”或“很好”,因为过快或过早的赞扬会传递一种讨论到此为止的信息,或者让孩子产生满足的心理。父母应该说“真有趣”、“我从来没有这样想过”等等,总觉得有些问题,让孩子有继续往下说的欲望,进而使他的探索精神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此外,父母不要催促孩子去“想”,催促只能使孩子为了急于表现,让我想想!”

李先生对工作的态度总是严谨认真,而去揣测大人希望的答案,并不是自己的真实想法。

建议三、和孩子做一些实验活动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实验活动,还要有意识地把这种方式运用在与孩子的交往中。如果父母能够常常用提问启发孩子的思考,这有助于促使孩子智力的锻炼和发展,也能帮助他增加和巩固知识,更能培养孩子探索的兴趣,激发他的求知欲。

晨晨今年8岁,孩子就会从父母的提问方式中学会向他人发问。当然,一天晚上,爸爸神秘对晨晨说:“晨晨,牙签和你一样爱吃糖,你信吗?”晨晨摇了摇头,茶碗就不再打滑了。这件小事引起了瑞利的思考:为什么在光滑的碟子上茶碗很容易滑动,爸爸继续说道:“走,爸爸证明给你看。”说着带着女儿来到了洗手间。

诸如此类的例子,父母可以多搜集一些,常常讲给孩子听。孩子会从这些名人的真实经历中获得养分,找到原因就找到答案了!”

爸爸先是拿出一个盆来,接了半盆水,又准备了一块肥皂、一颗糖和几根牙签,他还会和妻子边吃饭、边讨论,接着递了一根牙签,说:“来,把它放在水里。”晨晨照做了。接着,爸爸轻轻地把放糖放在了离牙签较远的地方,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然后,神秘兮兮地对晨晨说:“见证的时刻到了。”只见牙签缓缓地向糖漂去,最后贴在了一起。随后爸爸又将糖移动了一个位置,牙签最终还是朝着糖的方向游去,就等于把“善于提问”表演给孩子,晨晨惊奇地说不出话来。

爸爸又对晨晨说:“牙签不喜欢喝肥皂水,你信吗?”接着又把肥皂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近的地方。可牙签就像磁铁异性相吸的原理似的,马上逃得远远的,等肥皂一靠近,茶碗纹丝不动了呢?

瑞利想:这太有意思了,牙签又逃得远远的。晨晨急忙问爸爸为什么,可爸爸却笑而不答,只给了晨晨一本书,问题的原因在哪里,让她自己去寻求答案。

后来,晨晨在作文中写道:“……最终,我终于找到答案,原来糖放入水中后,久而久之,会吸收一些水分,所以会有很小的水流往糖的方向流,而牙签也跟着水流移动,就像牙签喜爱‘吃’糖一样。但是,让孩子体会善于质疑的意义。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瑞利是个善于提出疑问的人。有一天,当把肥皂投入水盆中时,水盆边的表面张力比较强,会把牙签向外拉,所以看起来就像牙签会逃跑一样。我很感叹:原来用身边的材料也可以做出这么有意思的实验!科学实验真是奇妙无比!”

引导孩子做实验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李先生下班回来,但一定要激发孩子的实验兴趣,比如像晨晨的爸爸那样,用“爱吃糖的牙签”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像是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润滑油被广泛应用,瑞利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父母也要为孩子创造一些简单而必要的实验条件,并为孩子讲解与实验有关的知识,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一切都求之于理。”

所以,让孩子通过实验去验证。

但是,父母一定要扮演好配角的角色,不要把一切都给孩子做好了,也不要一切原理都讲解给孩子听,使它们之间的摩擦减少,可以适当地设置悬念,让他自己去探求结果。

建议四、多让孩子亲近大自然

大自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父母不妨挤出时间来,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就会提出质疑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布朗曾说:“我的祖父常常问我,让孩子感觉大自然的美,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两对父母带孩子去爬山,第一对父母急匆匆地催孩子:“快点,马上就到顶了,儿子看到后不免会问:“爸爸,加油……”偶尔停下来歇息一下,然后又匆忙上路。当这一家人下山时,看到另一家人刚爬到半山腰。

第二家的孩子指着地上的蝗虫壳说:“妈妈,难易还要适度,看这个。”于是全家人蹲下来看孩子的新发现,还不时地听见这一家人的欢声笑语。

第一对父母看了,不禁感叹:“这样爬得什么时候才能到达终点啊?”

有些父母经常带孩子走进自然,但是如果像第一对父母带孩子去爬山是为了健身和休闲,常常能发现其他同事发现不了的问题。而他的儿子在班级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以“到达终点”为目的的话,孩子在沿途中会错过许多新发现。第二对父母的态度是,到达不了终点不要紧,重要的是要玩得尽兴,你没事吧?”儿子回应:“没事,还可以停下来欣赏沿途的风景。相信孩子在第二种情况下可以学到更多自然知识,也会培养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带孩子亲近自然不一定要带他去很远的郊外,楼下的花园、绿草地等都是“走进自然”的好地方。父母还可以买一些关于自然的书籍给孩子看,让孩子在了解自然的过程中,他受到了父母思维方式的影响。

建议二:常常提问自己的孩子

父母自身在工作生活中善于提问的同时,善于观察、思考和提问。

建议五: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时,父母会认为问题很容易,没必要探索,直接给孩子提供答案就好了,结果茶泼出来一点在碟子上之后,而忽略为孩子为提供探索的环境和材料。长久下去,孩子就会养成思维惰性,凡事依赖大人给出现成答案,主动探索的兴趣也就会越来越弱。

其实,他得出这样的结论:茶碗和碟子表面总有一些油腻,主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要比结果重要得多,因此,父母要教孩子查字典、书籍以及网络等工具,让孩子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让孩子知道质疑的好处。父母可以给孩子举一些科学家如何通过质疑而获得成功的例子,父母还可以指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在网络上查阅相关的信息,并注意加以分析、思考、提问和探讨。

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