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3-6岁孩子家长必读)
1538500000021

第21章 3—6岁,好妈妈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2)

3岁的悦悦很喜欢玩毛绒玩具,但是每次玩完之后,都没有整理的意识,所以,玩具总是散落一地,妈妈也是紧跟着收拾。

有一天,妈妈受到一位幼儿教育者的启发,先去超市买了一些收纳盒之类的东西,准备给悦悦的毛绒玩具们安个家。回家之后,妈妈对悦悦说:“你看,妈妈给这些小兔子、小狗、小猫们准备了住所。你每次和他们玩完之后,我们一起把他们送回家好吗?”

悦悦一听,兴高采烈地开始为小动物们分房子,然后妈妈在房子上写上主人的名字。然悦悦在妈妈的帮助一下,一一把小动物们送了回去。晚上,临睡觉前,妈妈还特地带着悦悦去给小动物们道晚安,如果哪个小动物还没有回家,悦悦就会把它送回去,并唱一首摇篮曲。

这样几次之后,悦悦彻底改掉了乱扔东西的坏习惯。

事例2:

王女士刚刚搬进新家。一天,王女士回家看到5岁的儿子正在玩玩具,就嘱咐了一声:“小心地板啊,玩完了收拾干净。”

等王女士做好晚饭,就呼唤儿子收拾玩具,准备吃饭。不一会儿,地上的玩具消失得无影无踪。王女士正在纳闷,这次儿子怎么这么听话,这么快把玩具收到哪里去了。

王女士问过之后,儿子神秘兮兮地打开新鞋柜。原来,尚未启用的新鞋柜已经成为儿子的玩具柜了。

王女士说:“哇,你还挺有创意的,不错,这个鞋柜就归你了。看来,有个专门的玩具柜很必要哦!”

教育感悟

培养孩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妈妈一定要的耐心和智慧。正如事例1中的妈妈,把原本机械的整理换成了生动的互动,这种方式让孩子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整理和爱惜物品。而事例2中的王女士从孩子的举动中明白,培养孩子整理能力的前提,是给孩子提供一个便利的整理空间。

古训言:“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意思是,每个衣服物品都该有自己固定的位置,使用过之后应该物归原处,不要随便乱放,避免它变脏损坏。对于3—6岁的孩子,在学会整理物品的同时学会了珍惜物品,也明白做事一定要善始善终。不仅如此,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提升了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如此一来,孩子生存的独立性不但增强了,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也随之提升了。

当然,孩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妈妈就要用耐心、智慧、适当的方法帮助孩子养成这一生都受益的好习惯。

妈妈妙招

1. 给孩子一个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

妈妈要知道,培养孩子整理物品的习惯之前,一定要为孩子提供一个整洁、有序的家庭生活环境,也就是说,爸爸妈妈自身要有整理物品的好习惯。这样,妈妈引导起孩子来也有说服力。

另外,妈妈最好为孩子提供便于整理物品的空间,也就是孩子自己要有类似玩具箱、书柜、衣柜、杂物箱之类的东西。妈妈为孩子准备这些小空间是非常必要的,孩子会明确知道自己物品该放在哪里,放进去之后也会感受到“整齐”带来的益处。

2. 抓住孩子“想整理”的时机,加以培养。

4岁左右的孩子逐渐有了独立意识,妈妈也会听到孩子总是说“我自己”。那么,当孩子想自己整理玩具和物品时,妈妈不要担心孩子会整理不好,而是顺势说:“好的,你自己整理吧,肯定能整理得很好!”待孩子整理完,请妈妈给孩子一个肯定的暗示。

而五六岁的孩子可能会很愿意为正在整理东西的妈妈提供帮助,此时,妈妈不要嫌弃孩子“帮倒忙”,而是在行为上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小助手。当妈妈和孩子合作完成后,妈妈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让孩子树立自信心和继续做下去的兴趣。

3. 适当的奖励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在孩子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妈妈不妨给孩子一些奖励。比如,妈妈每天临睡觉前可以检查一下孩子的物品是否都回归到本位,如果有,妈妈可以给孩子记一颗小红星或者给孩子一个小贴画。妈妈也可以和孩子说好,几个小红星(贴画)就可以换一支铅笔等物品,或者换一次去郊外的机会,等等。这样,妈妈会发现孩子的自觉性提升了。

当然,可能孩子起初会为了得到奖励而行动,但是,时间一长,孩子会不知不觉养成整理物品的习惯,待到妈妈确定孩子的习惯已经建立了,就可以告诉孩子“毕业”了,并发一个小礼品作为“毕业纪念品”。当然,也可以用这种奖励的方法帮助孩子建立其他方面的习惯。不过,一定要慎用金钱做奖励品。

要点二:按时起床、睡觉,作息有规律

有规律的作息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使孩子神清气爽、精神抖擞,而且孩子一旦养成习惯,就会喜欢上这种“有规律的生活”,而孩子一定会把这种规律性延续到生命的每一个阶段。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从果果上幼儿园开始,就注重对她作息习惯的培养。妈妈特意制作了一个画图作息时刻表,具体是:傍晚5:00的位置画一个小电视,表示果果可以看卡通片;6:00的位置画一个碗,表示晚饭时间到;7:00的位置画一个淋浴头,表示该洗澡了;8:00的地方画一本书,表示说故事时间;9:00的位置画一张床,表示该上床睡觉了。

前几次,妈妈带着果果画完之后就执行,之后,就是果果自己画完,妈妈陪伴果果执行。所以,从果果上幼儿园开始,就很少有类似哭闹着不吃饭或者不睡觉的举动。

事例2:

6岁的翔翔刚上1年级,但是每天晚上都会在10:00以后睡觉,早上也总是不愿意起床。迟到几次之后,妈妈决定要彻底帮翔翔改正。可是,妈妈发现一到10:00左右,全家人都没有做好睡觉的准备,而且此时,先生一般都正在电脑前玩得不亦乐乎。

看出了其中的缘由,妈妈决定和丈夫商量好,晚上9:00开始洗漱,准备睡觉,这样来观察翔翔的反应。

第二天,妈妈和爸爸一到9:00就开始刷牙洗脸了,妈妈也不催翔翔,只管洗自己的。半个小时之后,翔翔发现妈妈和爸爸要睡觉了,也赶忙洗漱,不到10:00就躺在床上了。接连几天下去,翔翔的睡觉生物钟就定在了9:30,而且早上也逐渐不再赖床了。

教育感悟

事例中的两位妈妈都非常有办法,果果的妈妈通过让果果画作息时间图,增强了果果的时间观念,同时,也帮助果果养成了按时作息的好习惯。而翔翔的妈妈发现孩子无法早睡的根本原因,是自己和丈夫没有营造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后,通过自身的改变帮助了孩子。

美国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孩子需要在他每日的生活中,有一些恒定的、连贯性的东西维系,这能让孩子更放松更无忧地去发现和探索世界。”的确,如果一个人生活充满了太多无规律或不确定因素时,这个人常常会感到无助和无力。而对孩子来说,尽管他的世界也只是围绕吃、玩、睡觉等简单的活动,但道理是一样的。

如果孩子知道自己晚上7:00要洗澡,8:00要听妈妈讲故事时,心灵深处会有一种踏实感,因为孩子觉得自己可以支配自己的世界。因此,妈妈培养孩子作息规律的好习惯,不仅仅对孩子身体成长有好处,而且对孩子的心灵健康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妈妈妙招

1. 妈妈与爸爸一起给孩子做好榜样。

当今社会,很多父母都成为名副其实的“夜猫子”,常常工作或玩乐到三更半夜。而这种晨昏颠倒的习惯也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因为父母的行为营造的是一个家庭气氛,孩子在这种气氛下生活,也很难不变成“小夜猫子”。

如果妈妈想让孩子养成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的好习惯的话,自己就要按时洗漱、按时上床。一旦妈妈爸爸都进入被窝了,孩子也不会坚持多久。因此,父母改变了自己日夜颠倒的习惯,才能成为孩子的好榜样。当然,这对于父母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

2.给孩子一个充实的白天。

无论孩子还是大人,只要白天过的很充实,甚至有点累的时候,晚上入睡会很快,睡眠质量也会很高。只要睡得早、睡得好,早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何况,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到校时间自然会约束孩子养成有规律的起居。

如果恰巧碰到假期或周末,妈妈要尽量给孩子安排一个充实的白天,特别不要让孩子午睡太久。当孩子如同在幼儿园或学校一样耗尽了自己的能量时,晚上到固定的时间,自然会想睡觉,第二天按时起床也就很容易了。

妈妈只要帮助孩子在一个月内坚持做到在规定的时间睡觉、起床,孩子自然就会形成生物钟。以后,生物钟就会自动提醒孩子该睡觉了、该起床了、该上学了……

3.帮助孩子制定作息时间表。

孩子的年龄很小,自控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会比较差。妈妈要想帮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最好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时间表》,让孩子有意识地去按上面的时间去做事。

当然,孩子会不会去落实,就看妈妈有没有办法了。妈妈可以和孩子成为落实的伙伴,落实的内容可以不同,比如,孩子的学习时间可以是妈妈的工作时间,孩子看卡通片的时间可以是妈妈做饭的时间,等等。这样一来,孩子会自然而然地落实,时间一长,就养成有规律的起居习惯了。

要点三:对孩子进行如厕训练

“如厕”虽然不是能登上大雅之堂的举动,但却是一个人生活的必要行为。特别对于正在养成习惯的孩子而言,能够自主完成如厕是成长中的一大突破。那么,孩子从不会如厕到轻松如厕是需要一个训练的过程,而妈妈就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这个训练的任务。

经典事例

事例1:

3岁的布布在家上完大厕都是妈妈帮她擦屁股。直到布布上幼儿园时的一天,因为上完大厕不会自己擦屁股而在厕所哭了起来,后来,幼儿园的老师帮助了布布。

当妈妈得知此事后,体会到布布当时因自己不会擦屁股而承受莫大的精神压力时,就决定要帮助布布学会擦屁股。回到家,妈妈和布布进入卫生间,妈妈和布布一起蹲在地上,共同拿着卫生纸,开始示范并教导布布擦屁股。妈妈让布布跟着自己学,示范了三四次后,妈妈看布布让布布自己完成一遍。

看到布布基本知道该如何擦屁股了,就让布布蹲在蹲坑上去实践。当然,布布还不能特别熟练地擦拭,但是,妈妈鼓励说:“布布,不要着急,这几天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要珍惜每一次上厕所的机会,一两天之后你一定能够把屁屁擦得干干净净。”

布布按着妈妈说得做了,没几次就掌握了擦屁股的技巧,布布也因此变得自信很多了。

事例2:

小杨老师是小学1年级的班主任,带班不久,她发现有的学生每次大小便之后,没有冲水的习惯。

因此,小杨老师专门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如厕卫生》课。课程中,有的学生反映,冲厕所的按钮非常紧,没有力气按下去;有的学生表示,冲水的力量太大,有时会冲湿自己的脚;有的孩子坦言总是忘记冲水……

根据孩子们的反馈,小杨老师把关于设备的问题反映到校方。但是,针对有的孩子容易忘记的问题,小杨老师和同学们做了精致的提醒标示,贴在每个厕所们上。而且,小杨老师让上完厕所的同学们互相提醒冲水、洗手。

一周之后,孩子们很少再把自己“珍贵的便便”留在便池里,卫生间也比以前干净很多。

教育感悟

孩子3岁之前,妈妈一般多多少少都会教孩子一些如厕方法,但这些方法可能不足以让孩子独自面对一次如厕经历。因此,3岁以后,妈妈一定要帮助孩子完成如厕的训练,不要让孩子在这个方面无助或尴尬。正如,事例1中的妈妈,直到孩子因为不会擦屁股而无助时,才明白让孩子学习的重要性。而小杨老师也没有把“如厕后不冲水”当成一项不重要的事情,反而很重视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帮孩子成长。当然,在家庭中,妈妈也应该注意事例2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当今社会,人们逐渐把如厕习惯和个人素质联系在一起,有的公司还对员工进行如厕培训,坦言为“幼儿教育补课”。其实,如厕不仅仅是一个个人行为,更是一个公共行为。而且,如厕的过程不是仅仅是一个“蹲”或“坐”的动作,而是一个完整的、连贯的过程。因此,妈妈要知道,对孩子进行如厕训练不仅仅是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更是为孩子的综合素质加分。

妈妈妙招

1.让孩子知道如厕的必要事项。

正如刚才谈到的,“如厕”并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系列的动作,从准备上厕所到完成善后的整个过程都属于如厕的范围。妈妈首先要让孩子知道如厕的顺序和必要事项,比如:准备手纸、进入厕所关门、脱裤子、上厕所、擦屁股、把手纸仍在垃圾篓里或便池里、穿裤子、冲厕所、确定厕所已冲干净、洗手、别忘记关闭水龙头,如厕完毕。

看似过程很细,但是,每个人不都是这样完成的吗?何况,如果妈妈不教给孩子,孩子真的会不知道某一个环节,那么,孩子遇到尴尬或给人带来不便的情况就很容易出现了。因此,妈妈在孩子三四岁时,最好能陪伴孩子熟悉这个过程,让这些细节联系起来变成孩子的习惯。

2.专门针对“擦屁股”进行训练。

在整个如厕的过程中,对孩子而言,存在难度系数的恐怕就是“擦屁股”环节了。因此,妈妈要手把手地教给孩子如何擦屁股。从手纸的多少,擦拭的过程,如何判断是否擦干净等问题都要一一教给孩子。妈妈应该通过演示让孩子直观地知道该如何擦屁股。而且,妈妈要教给孩子如何合理使用卫生纸,又避免弄脏手。所以,妈妈肯定要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导孩子掌握擦屁股的正确方法,并屡次训练孩子,直到孩子熟练掌握。

3.注意几个如厕的细节。

在如厕的过程中,有几个细节不容忽视。比如,为了避免上完厕所才发现自己没带手纸的尴尬,妈妈就要让孩子养成随身带手纸的习惯。这样,即使卫生间没有提供卫生纸,孩子也会自如应对了。

另外,每个人都希望进入卫生间时,空气至少不是污浊、恶臭的。当然,上大厕有臭气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为了让空气污染尽量减少,妈妈应该教给孩子“一上出来,就立刻转身冲掉”的概念,如果上完之后,起来穿好衣裤再冲的话,自己和他人就很难不受污染了。

再者,妈妈一定要帮助孩子养成上完厕所就用香皂或洗手液洗手的习惯。还要注意的是,如果洗完手,没有干手器或毛巾的话,一定不要带着有水珠的手到处乱甩,最好把多余的水甩在洗手盆里,然后再离开。

习惯四:不闯红灯,不插队,遵守秩序与规则

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遵守秩序与规则是每个人的义务。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做到这一点,从而避免给别人带来不便和伤害。这种意识一定要从小在孩子的心里扎根,他长大后才能自觉遵守。妈妈可以从遵守交通规则及公共场合的秩序开始,培养孩子遵守秩序的意识。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给4岁的森森买了一本关于交通规则的儿童读物,教他辨别斑马线等标志,边看还边教他顺口溜“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