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3-6岁孩子家长必读)
1538500000022

第22章 3—6岁,好妈妈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3)

一天晚饭后,妈妈带森森一起散步,就当给他实践的机会。妈妈告诉他走路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先向左看,再向右看,都没有车了之后再过。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森森基本掌握了过马路的方法。

事例2:

妈妈在教5岁的妮妮过马路时,告诉她必须看信号灯,只有灯变成绿色才可以过,即使两边都没有车了,也要看灯才能通行。

爸爸曾嘲笑妈妈,这种思想过于迂腐。不过好在妮妮没有受爸爸的影响,如今她会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即使旁边有人群在闯红灯,她也会耐心等待灯变绿了。有时爸爸着急,想闯红灯的时候,她会拉住爸爸的手,不许他走,直到灯变绿。

教育感悟

有一首儿歌唱到:“过马路,左右看,红灯停,绿灯行……”这是在教人们遵守交通规则。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他们大多对交通信号灯熟视无睹,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不管什么灯,能过则过。可悲的是闯红灯的人中不乏一些学生,更有甚者是妈妈带着孩子一起闯红灯。这种现象在放学的高峰期,尤为突出。

据调查,我国汽车数量占世界3%,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却占世界16%。平均每6分钟就会有1人丧生于车祸,每1分钟就会有1人伤于车祸。这个数字之惊人,大概只能用“车祸猛于虎”来形容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人们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太薄弱了。其实,只要所有人都遵守交通规则,就可以完全避免类似的事故。

可见,遵守交通规则直接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全。如果妈妈爱孩子,就让他从遵守交通规则开始,培养他的社会规则意识,进而把这种规则意识带到公共场所,和孩子一起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社会环境。

妈妈妙招

1.妈妈要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公共秩序。

孩子作为未成年人,很多行为都是受妈妈或者周围人的影响。因此,妈妈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表率。尤其带孩子外出时,妈妈要做到以下几点:

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地下通道或过街天桥,不闯红灯,不翻越马路中间的护栏;接送孩子上下学时,文明礼让驾驶,做到有序、畅通,保学校门口的交通安全;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爱护公物,不影响他人。

2.教孩子掌握交通安全常识。

首先,妈妈要让孩子明白信号灯的含义,可以借鉴事例1中妈妈的方法,通过儿歌“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加深孩子的印象,让他更容易理解。

其次,妈妈要给孩子补充一些关于马路的知识。马路一般分为快车道、慢车道、人行道,分别为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设置的,行人走在人行道上是最安全的,而且要靠右行走。

最后,过马路时要走斑马线(人行横道线),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即,先停下脚步,重点在“二看”,不仅要看信号灯,还要看左右两边是否有行驶的车辆,当确定是绿灯,而且两边的车辆已经停稳后,才能通过。

3.告诉孩子马路上的禁忌。

马路上禁止追逐打闹,更不能踢球、滑旱冰;过马路时,不要玩耍和聊天,要注意看信号灯和来往车辆,不跨越马路中间的护栏;乘公交车时,不把头、手伸向车外,也不能紧贴公交车的门站立,以防止被门掩伤;不在停放的机动车前或下面玩,以防止车突然启动,造成伤害。妈妈要告诉孩子以上这些禁忌,以确保他的生命安全。

4.小胡同也不能掉以轻心。

小胡同尽管没有飞驰的车辆“嗖嗖”地驶过,但也存在很多危险因素。妈妈要告诉孩子,行走小胡同时,要靠右行走,当遇到堵车的情况,不要钻“缝隙”,而是要做到“人让车”。此外,胡同不是孩子的游乐场,妈妈应该尽量带他到小区的健身场所去活动。

5.让孩子遵守公共秩序。

妈妈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时,要提前和孩子约法三章,教他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比如,在图书馆里,说话声音要低,不能在书上和桌子上乱写乱画,读过的书要放回原处等;参观博物馆、展览馆时,不能大声喧哗或到处乱跑,要听从导游的引导和解说,不随意触摸展品,也不能在馆内吃东西。

习惯五:有孝心,关心他人,礼仪得体

一个懂得孝顺父母、关心他人、礼仪得体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大家的欢迎。人们更愿意为这样的孩子提供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这样,孩子的生活和事业之路坦途一定会多于坎坷。所以,妈妈在重视孩子技能学习的同时,一定要把孝心和仁爱教给孩子。

经典事例

事例1:

5岁的雯雯放学回到家,看到妈妈正在给外婆捶背。打过招呼后,她就若无其事地在旁边看起了画册。

没过几天的一个傍晚,妈妈坐在沙发上,无意识地耸耸肩膀,转动一下脖子,随口说了声:“真有点酸啊!”

正在一旁玩耍的雯雯说:“妈妈,我来帮你捶背!”

一边说,一边坐在沙发上给妈妈捶起背来。妈妈心满意足地说:“真舒服,这里,这里,哎呀,真舒服!”

雯雯听到妈妈的回应,捶得更起劲,还说:“妈妈,我以后要常常给你捶背。”

事例2:

田野今年6岁,妈妈平时很关心田野,对家人和朋友也关心有加。一天,妈妈的朋友打电话给妈妈,哭诉最近的遭遇,妈妈就安抚到:“别难过了,一切都会过去的,还是要坚强地面对啊!如果你周末有时间,我们出去走走吧!”

第二天傍晚,妈妈去学校接田野,老师告诉妈妈说:“田野很会关心同学啊,今天有个学生因为自己家的小狗走失了而哭泣,田野说,‘别难过了,狗狗说不定今天就回来了,如果回不来的话,我家狗狗快生小狗了,到时,送你一只。’田野的举动真是让我大吃一惊啊!”

教育感悟

事例1中的雯雯之所以在妈妈不舒服的时候会想到要帮妈妈捶背,缘于她曾看到过妈妈帮外婆捶背的情景;而事例2 中的田野安慰同学的语言也是从妈妈那里学来的。因此,榜样是最好的教育。

有人说:“能够孝顺父母是最幸福的事情。”如果孩子从小就会孝顺父母,岂不是要幸福终身?而孩子如果从小学会了关心他人,那就等于拥有了温暖自己心灵的法宝。只有做到的孩子才能体会。相信事例中的雯雯和田野一定能够感受到孝顺父母和关心同学的愉悦。而古语云“不学礼,无以立”,一个孩子能够立身处世的前提条件就是有礼貌。如果孩子学会了说“您好”、“谢谢”、“对不起”、“请”等语言,并发自内心地真诚地去用这些语言,那他处事做人肯定会顺顺利利。

因此,妈妈一定要在孩子养成习惯之初,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根本——孝顺、仁爱、礼让。

妈妈妙招

1. 把孝顺“表演”给孩子。

妈妈要想让孩子有一颗孝心,最有效的教育就是自己懂得孝顺父母。妈妈一般不可能对孩子说:你要孝顺我。因此,妈妈要把孝敬父母“表演”给孩子,而这个“表演”应该是真心诚意,毫无怨言的,不是为了演给孩子看而做出的样子。妈妈对自己的父母是否真心,孩子能感受到,而且也会毫无偏差地学习下来。

同时,妈妈不用去关注孩子学会了没有,只需要检查自己做到了没有。如果妈妈有了让孩子学习的心,那孝顺父母的举动就不是自然地流露,而是刻意地表达。这样,孩子即使有了孝顺妈妈的行为,妈妈也很难感受到孩子的诚意。

2. 给孩子心灵的关爱。

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的最好办法,就是妈妈给孩子最细致的关爱。大部分妈妈不会亏待孩子的吃穿,也就是说,孩子在温饱方面都会得到妈妈的关心。但是,妈妈是否会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精神需要呢?正如事例2中田野的妈妈懂得在朋友伤心时,给予关爱和鼓励的语言,那么,田野也自然学会在同学悲伤时去关心和安慰他。

因此,妈妈应该常常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当孩子的情绪稍有波动时,妈妈要和蔼地问清原因,并给予适当地开导和宽慰。如果妈妈能在精神上理解孩子、支持孩子、鼓励孩子,孩子一定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

3. 把“你好”、“谢谢”、“对不起”、“请”应用到与人交往中。

一个人是否有得体的礼仪,在于他是否会在适当地时候使用礼貌用语。妈妈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礼貌的人,首先要把如何与人礼貌相处给孩子展现出来。否则,孩子不会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你好”,什么时候该表示感谢,什么时候该真诚地道歉,甚至孩子连“你好”、“谢谢”、“对不起”、“请”等词汇都很难听到,又怎么会在适当的时候使用呢?

因此,当妈妈发现孩子不懂礼貌时,首先反省一下自己做得怎么样。如果妈妈尚且对自己的行为较为满意,就请学着在适当地时刻提醒孩子,因为,孩子有时会不好意思去表达。

另外,妈妈也可以把这些礼貌用语用在和孩子的交往中,当妈妈对孩子说“谢谢”,孩子也会对妈妈说“谢谢”,进而孩子会把这种语言应用在与他人相处中。

习惯六:把零花钱放进“小猪”肚子里,理财习惯早培养

“钱财”对于人来讲是双刃剑。妈妈如果教给孩子正确的理财方法,孩子不但可以帮助自己,还可以帮助他人;如果孩子从小对理财没有正确的概念和实践的话,迟早都会走入乱花钱、过度消费或者完全不消费的误区中。因此,妈妈是理智地尽早培养孩子的理财习惯。

经典事例

事例1:

5岁的天天和妈妈外出时,看到了一个想要的玩具。当他向妈妈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妈妈没有立刻拒绝,而是说:“这样吧,天天,下个月就是你的生日了,从今天开始,天天把多余的零用钱都存在小猪存钱罐里。到时,你可以用自己存的钱来买这个玩具,当然,妈妈也会送给你其他的生日礼物的,这样好不好?”

天天想了想,对存钱产生了新鲜感和兴趣,就答应了妈妈。

没想到,天天最近一段时间的注意力都转移在存钱上,减少了买雪糕和零食的次数,而是把剩下的零用钱放进了小猪的肚子里。

眼看天天的生日快到了,小猪的“体重”也增加了许多。终于在生日那天,天天如愿以偿地获得了自己喜欢的玩具。

事例2:

明天是6岁的小坤上小学的第一天。晚饭后,妈妈把小坤叫到身边,说:“明天你就是小学生了,从明天起妈妈每周会给你零用钱。但是,你要把零用钱分成3等份,一份用来储存,专门用来购买你画画的书籍或工具,另一份用于捐助需要的人,而剩下的一部分就属于你自由支配的范围。而且,妈妈会辅助你规划开支,好吗?”

说完,妈妈把3个5元钱放在了小坤的手里,并送给小坤2个不同的储蓄罐。小坤很高兴地把2个5元元钱分别放进了储蓄罐里,还问了一句:“妈妈,如果我不想买东西,可不可以不买?”

“当然可以!”妈妈回应道。从此,妈妈的另一项教育就是帮助小坤学会理财。

教育感悟

3—6岁的孩子不适合自主支配钱财,但是,妈妈可以在给孩子买东西的时候,借机把钱财的用途、如何正确使用钱财等问题用他能听懂、能接受的语言告诉孩子。比如,事例1中的妈妈就借用孩子想买玩具的机会,引导孩子学会存钱。另外,事例2中的妈妈在孩子1年级时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一定要对孩子零用钱的支配给予密切关注,及时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