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3-6岁孩子家长必读)
1538500000023

第23章 3—6岁,好妈妈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4)

现如今,很多孩子在理财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般表现为:非理性消费、储蓄与节约观念淡薄、理财意识和理财行为脱节等。同时,系统的儿童理财教育在我国尚且是个空白。所以,很多妈妈尽管意识到了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的重要性,但却不知该如何落实。有的妈妈还会将自己错误的金钱观、消费观灌输给孩子。

因此,妈妈应该先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并且在孩子合适的年龄阶段里,给他上好理财这堂课。

妈妈妙招

1. 帮助孩子区分生活必需品和“欲望奢侈品”。

在孩子学会说话不久,就慢慢地开始向妈妈索要玩具或喜欢的物品。此时,妈妈要帮助孩子学会区分生活必需品和欲望奢侈品。比如,女孩子喜欢头花、皮筋、发卡等物品,当孩子索要的时候,妈妈就要考虑好如何回应,如果确定家中有很多,就让孩子知道,这次没有购买的必要,如果特别喜欢,可以把它列为生日或儿童节的特殊愿望。或者借鉴事例1中妈妈的做法。

这样,孩子对于金钱的使用会慢慢有一个概念:钱,最重要的用途是用来购买必要的东西,而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不可能完全满足,是否能部分满足也是要根据情况决定。这样,孩子慢慢就不会养成乱要东西的习惯,以后有能力支配钱财了,也不会乱买东西。

2.培养孩子的存钱意识。

当孩子手中有散落的硬币,妈妈要提醒孩子放回“小猪的肚子里”;当亲友给孩子压岁钱或零用钱的时候,妈妈要借机培养孩子的存钱意识。妈妈要告诉知道,这些钱,大部分用来储存,可以留小一部分作为零花用,并且妈妈要监管孩子的存钱行为。

因为,3—6岁的孩子尚且没有能力合理支配大量钱财,所以,妈妈要引导孩子存钱,以备购买大件的学习用品或成套书籍或兴趣爱好方面的工具。这样,孩子从小有了存钱意识,在需要的时刻就不会无助,存款会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3. 让孩子学会用爱心捐助他人。

事例2中的妈妈把孩子的零用钱的1/3作为捐助费用,这是值得妈妈们借鉴的。试想一下,当孩子的学校或社区鼓励孩子参与到捐款中时,孩子用自己存储的钱去捐助与向妈妈要钱去捐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和感受。前者,孩子感受到的是,我可以愿意用我的钱帮助别人;后者的感受是,我必须向妈妈要钱来帮助别人。这两种举动下,孩子帮助别人的自主性就不同。

因此,妈妈不妨让孩子专门从固定的零用钱中取出一部分作为“捐助专项款”,以便孩子自主向需要的苦难人献上爱心。

习惯七:先做这件事,再做那件事,做事要有条理

做事有条理是做事有效率的前提。孩子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妈妈都要帮助孩子明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样的话,孩子会慢慢养成做事有顺序、有条理的习惯。如此一来,孩子就会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处理好身边每一件事情。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发现4岁的囡囡每次刷牙时都会手忙脚乱,不是把水杯打翻了,就是把牙膏弄在身上了。妈妈通过观察,发现囡囡刷牙前的准备事项没有固定的程序。于是,妈妈给囡囡上了一堂刷牙课。

妈妈先让囡囡把牙刷、牙膏都从牙杯里拿出来,整齐地放在洗漱台上,然后,让囡囡往牙杯里盛满水,之后水杯也放在洗漱台上。下一步,妈妈让囡囡双手拿着牙膏往平躺在台子上的牙刷上少挤一点牙膏,再让囡囡把牙膏盖子拧好放在一边。这时,囡囡就可以一手拿牙刷,一手拿水杯刷牙了。妈妈看着囡囡刷完之后,还督促囡囡把洗漱用品都放回原位,并把洗漱台清洁干净。

妈妈教完囡囡后,囡囡觉得虽然这次不再手忙脚乱,但是刷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于是,妈妈鼓励囡囡说:“不用害怕,几次以后你就会习惯了。”

事例2:

6岁的东东刚上1年级,为了提升东东做事有条理的能力,妈妈总是想办法培养东东。

妈妈会制作一张表,把东东做一件事情的必要程序写在上面,然后让东东标出顺序。比如,写完作业后整理书包这件事情,妈妈会写出:把大书放进书包、把铅笔等文具放进铅笔盒、检查各科作业是否都完成、把小书放进书包、把书包拉链拉好放在固定的位置、合上书本、把铅笔盒放进书包、准备明天需要的书本和用具”这几项。

妈妈会让东东写上数字表示顺序,如果确定没错,东东就要按这个顺序去完成,并且完成一项,在前面打一个勾。在妈妈的培养下,东东上学从来没有忘记带书本或学习用具。

教育感悟

3—6岁的孩子心理随意性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时很容易杂乱无章、手忙脚乱。就像事例1中,囡囡在妈妈没有教给她刷牙的顺序之前,她总会把因不懂刷牙准备的顺序而把自己搞得晕头转向,但是,妈妈细致地教导让囡囡感受到了有条理的重要。因此,妈妈一定要对孩子进行培养,孩子才能在这方面有所提升。

当然,妈妈在培养孩子做事能力的时候,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可以抓住和孩子每一次互动的机会。因为,母子之间在任何一次互动的事项中都蕴含着“顺序”,妈妈可以有意无意地去引导,也可以像事例2中的妈妈一样专门对孩子进行训练。训练之后的孩子一定会比没有受过训练的孩子做事时有“条理意识”。

因此,孩子养成做事有条有理的好习惯,是与妈妈的细心教育分不开的。

妈妈妙招

1. 把做事过程分解细致。

妈妈在培养孩子做事能力的时候,不能以成年人的意识去分解过程。因为,这对孩子而言太粗略。正如,事例2中的妈妈把“把铅笔放进铅笔盒”这样的动作都要当成一项事情列出来,有的父母可能会觉得这个动作没必要单独列出,孩子肯定是知道的。其实不然,孩子的每一个动作细节都是通过思维表现的,妈妈列出这个明细,就是在提醒孩子:这个步骤不能省。的确,虽然是一个很小的举动,如果妈妈不强调,孩子还真的会不知道。

因此,当妈妈教给孩子任何一项日常事务时,都别忘记把步骤分解得详细一些,因为,这符合3—6岁孩子的接受能力。

2.抓住机会,让孩子进行反复练习。

当妈妈教给孩子做一件事情的顺序之后,孩子一般不会一下子就记得很清楚,第二次也不会做得很到位。因此,妈妈和孩子完成之后,最好让孩子口头重述一遍,确定他暂时记住了顺序。当然,这还不够,孩子从知道到掌握需要一个反复练习的过程。

如果妈妈特意让孩子练习,孩子可能会厌烦。那么,妈妈最好抓住时机让孩子锻炼。比如,刷牙的程序就在每日早晚洗漱时去练习;洗碗的程序就在孩子参与洗碗的时候去巩固。当然,有些事务可能一天要接触几次,有些事务也许是几周才接触一次,这都没有关系,只要在孩子每次接触的时候,妈妈帮助练习,孩子迟早会学会做事的条理。

3. 观察孩子做事的条理性,针对性地提供帮助。

当妈妈教给孩子,并确定孩子已经掌握做事的顺序后,可以适当地观察孩子的举动,不要刻意打断孩子,也不要在孩子做事时说:“下一步是这样做的吗?应该这样……”因为,孩子在掌握了妈妈教给的做事程序后,他对做这件事基本的顺序已经心中有数,而某个环节的小改变可能是孩子的一种尝试。即使是母子,做同样一件事情的方式都会不同,但结果却都不错。

因此,在孩子做事的时候,妈妈不用过多地去更改,而是观察,如果孩子按自己的顺序也顺利地做好了一件事,妈妈应该鼓励他;如果孩子确实需要帮助,妈妈就要及时提供了。

习惯八:要孩子说话算数,诚实讲信用

“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孩子三四岁是语言表达的关键期,五六岁的孩子已经具备比较完整表达的能力。此时,正是妈妈为孩子的语言习惯打基础的时候。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养成了说话算话的习惯,就等于为孩子打下了“诚信做人”的根基。

经典事例

事例1:

4岁的群群正在地板上玩耍。突然,家里的电话想起。妈妈随手接起电话说:“你好,哦,是老袁啊!”边说边看向正在沙发上的爸爸,爸爸摇摇手,只听妈妈说:“不好意思,他不在家,出去了……好的,再见。”

妈妈挂断电话的同时,群群就问:“妈妈,爸爸明明在家,你为什么说不在?”

夫妻俩无言以对。

事例2:

妈妈给5岁的小桐买了一个玩具车,小桐每天都把它拿到幼儿园玩。

这天,小桐回来对妈妈说,他和林林今天说好了明天交换玩具玩。妈妈嘱咐了一句:“你玩林林的玩具要爱惜一些啊!”

第二天,小桐闷闷不乐地回来。原来,林林今天改变了注意,还告诉小桐说妈妈不让自己把玩具借给别人。于是,玩具没有交换成,小桐很失望,还不停地给妈妈说:“他都答应了,还反悔,说话不算数!”

妈妈安慰小桐道:“是啊,不过,这件事情正好提醒我们自己,一定要说话算数,否则对方会很难过,对不对?你不是就很难过吗?”

小桐点点头,接受了妈妈的劝慰。

教育感悟

三四岁的孩子比成年人更在乎语言的诚信度,也对他人是否撒谎非常敏感。比如,事例1中的群群就很敏锐地扑捉到父母的撒谎行为,当然,群群的问题也是在提醒爸爸妈妈。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随便答应、随便反悔的情况屡屡发生,人们似乎都司空见惯。而孩子天生不会说谎,长大后不讲诚信的行为是不是被社会污染的?其实,是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如果妈妈非常重视孩子的诚信教育,又非常明确诚信对一个人的重要与必要的话,就一定会通过家庭教育让孩子成为说话算话的人。

事例2中的妈妈,没有说对方的不是,而是让孩子通过此事更加明白诚信的重要。妈妈这样的引导,孩子对诚信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妈妈妙招

1. 妈妈以身作则,履行诺言。

诚实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之所以会说谎,要么是学来的,要么是被逼所致。因此,妈妈不要成为孩子学说谎的对象。虽然当今很多的成年人已经察觉不到自己是否在说谎,但是,妈妈们一定要敏感起来,以身作则。

妈妈与人交往时,无论孩子是否在场,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说谎”和“说实话”都是一种习惯,而妈妈在孩子面前更会“习惯成自然”。因此,妈妈本人要做一个说话算数、诚实守信的人。

而且,妈妈给孩子许诺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做不到的事情不要答应,答应了就要努力做到,如果是因为不可抗力而没有履行诺言的话,就一定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妈妈这一系列行为,孩子都会学得很彻底。

2.不要过度批评和吓唬孩子。

妈妈不过度批评孩子看似与教育孩子诚实守信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孩子天生不会撒谎,但是可能会迫于压力违心说出和事实不符的语言。比如,孩子犯了错误,妈妈如果过激地责备、埋怨孩子的话,孩子下次犯错误后,为了逃避妈妈的严惩,就会用语言掩饰自己的行为,这就是说谎。如果孩子一旦从说谎中感受到暂时的“好处”,“诚实”对孩子而言就不容易做到了。

因此,妈妈要学会用宽容和平和的态度对待犯错的孩子,孩子才会坦然地说出自己的问题。这样时间一场,想让他不诚实都很难了。

3.通过优秀传统故事影响孩子。

中国传统文化中,“信”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仪、廉、耻)中一个很重要的德行。而书店里少儿读物中,关于讲信用、说话算数的故事很多,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他们不轻易许诺,但是许诺后一定会排除万难去履行。

妈妈可以把这些故事作为床头故事讲给孩子听,也可以买些类似的动画片让孩子观看。如果孩子总是接触这样的故事,自然会受影响。时间一长,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同类的情景,就知道该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