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3-6岁孩子家长必读)
1538500000006

第6章 3—6岁,妈妈要教孩子“学习”(1)

5.孩子对学习没兴趣

在孩子看来,学习往往是件枯燥的事情,有那么多的知识要掌握,有那么多的东西要记忆,孩子自然不会对学习感兴趣。妈妈在这个时候不要着急,尤其是在3—6岁的时候,这个时期的孩子才刚刚接触学习,若是妈妈急躁、严厉的态度影响到了他,他势必会对学习产生反感。所以,妈妈只有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引导孩子,才能让他逐渐对学习感兴趣。

要点一: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很关键

学习兴趣的养成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孩子对学习的印象也是通过一些生活细节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来的。妈妈要注意,3—6岁是培养良好学习能力的黄金期,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的关键期。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很注重对3岁女儿的教育,她经常买来古诗、宋词来教女儿背诵。女儿一旦流露出不想背的表情,妈妈就会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宝贝,你一定要好好背这些古诗词。你只有好好学习,将来你才能有出息啊!”女儿一脸茫然地看着妈妈,她并不知道有出息是什么意思,也不明白背古诗和有出息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事例2:

3岁半的朝阳正开心地玩着爸爸给买的玩具小飞机,但妈妈却走过来拿走了小飞机,然后她笑眯眯地举了一块小题板说:“来,儿子,跟妈妈去学数学。”朝阳的小飞机被拿走,他就已经很不开心了,现在一听要学习,他立刻噘起了嘴……

教育感悟

就如某些教育专家所说,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眼中的任何事物都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只要能够激起他的兴趣,只要他感觉到有意思,那么他就有可能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这些事物上面。这个时期的孩子刚刚接触学习,如果他发现学习和玩一样有趣,那么他就会对学习表现出极大地兴趣,自然也就不会反感了。

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对外部世界进行探索的主动性将会越来越强烈。到了那时候,他就会明白学习与玩耍是有所不同的,妈妈在孩子3—6岁时候的正确指导,将会使他能更快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所以,妈妈自己要先摆正态度,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不能操之过急,要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让孩子逐渐爱上学习。

妈妈妙招

1.不要用讲道理的方式催促孩子学习。

对孩子讲大道理,恐怕是大多数妈妈经常用的教育方法,但这种讲道理的方法也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对于不过才三四岁的孩子,妈妈就开始讲大道理,那么他就会如事例1的孩子那样,根本不知道妈妈在说什么。尽管表面看来妈妈很是苦口婆心,也很是尽心尽力,但不明白妈妈真正意图的孩子,也就不可能会发现学习的兴趣。

所以,对3—6岁的孩子,妈妈应该尽量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对其开展教育,即使是要让他能够好好学习,也要用符合他年龄特点的说法,而且教育内容也要能让孩子听明白。比如,当孩子不愿意好好学拼音的时候,妈妈可以这样说:“你最喜欢听故事了,要是你能认识字,你就可以自己看故事了,那样你就能知道许多许多好玩的事。学好拼音你才能认识字,认识的字越多你看的故事也就越多,你不想试试吗?”孩子只有理解了妈妈说的话,他才能去照做,否则妈妈就真的是“对牛弹琴”了。

2.学习的形式一定要有趣。

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是有限的。所以,很多妈妈都会发现,孩子的学习大多是开头因为感觉新鲜而好好学几天,但时间一长,他就不再对这些东西感兴趣了,甚至还会有排斥的心理。

这其实就是孩子在向妈妈发出的一个信号:妈妈教的东西很没有意思,引不起他的兴趣来。因此,妈妈一定要学会变换孩子的学习形式,争取让它们以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孩子的面前。比如,妈妈可以通过和孩子做小游戏,来让孩子在情景中认字;妈妈还可以在让孩子在吃饼干的时候学习数数,等等。这些方式既贴近孩子生活,又能引起他的兴趣,他自然也就愿意去学。

3.正确对待孩子的“创意”。

孩子的思想是没有束缚的,即使是三四岁的孩子,他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去作出一些判断与结论。也许有的妈妈会说,孩子的创意有时候是不合理的,这样不是在给他做一个误导吗?其实不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就会慢慢增加,而且随着他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经验越来越多,一些小时候看来难懂的事情到时候自然也就能明白。

妈妈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创意,不去随便否定,也不去随便纠正,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他的好奇心。如果再加上积极的引导,也就能很快培养出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4.不要强迫孩子牺牲玩耍时间。

有的妈妈看到孩子总是在玩,就会变得很担忧。她会觉得:别的孩子都在拼命学习的时候,我的孩子却在玩,那他将来是不是会比别的孩子落后许多呢?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妈妈就有可能会像事例2的妈妈那样,看似好心地去劝孩子学习,但实际却起不到好的效果。

孩子因为自己玩耍的时间没有了,他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他就会认为,学习是一件讨厌的事情,因为学习占据了他的快乐时间。这样不但不会让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反而会让他越发讨厌学习。

要点二:学习兴趣不等于上兴趣班

许多妈妈在孩子刚刚对学习有一些好奇的时候,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大家都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妈妈便也为了孩子能够快速“起跑”,让他进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以帮助他更快地发展“学习兴趣”。但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并不等于让他去上兴趣班。

经典事例

事例1:

小嘉的音乐天赋显现得很早,1岁多的时候,听见音乐她就会跟着乐声摆动身体。3岁时,小嘉进了幼儿园,与此同时,妈妈也为她报了一个电子琴班。妈妈认为,既然小嘉对音乐有兴趣,那就应该抓住时机多进行培养,将来也是一个特长。

但进了兴趣班之后,小嘉每天学的都是五线谱、小蝌蚪样的音符,重复枯燥的单音练习,她觉得非常没意思。但妈妈每天却还监督她学。后来,小嘉对去学电子琴越来越抵触,甚至拒绝再碰琴。妈妈不明白,原来那个爱音乐的小嘉哪里去了呢?

事例2:

妈妈给5岁的心怡报了好几个兴趣班:舞蹈、游泳、书法、绘画……每天,妈妈要接送心怡从这个兴趣班到另一个兴趣班,还要关心她的学习进度,妈妈觉得身心都疲惫不已。再看看心怡,每天都生活得很紧张,她玩耍的时间已经基本没有了。但妈妈却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为了将来有个好前途,一定要从小就抓紧,不能半途而废。”

教育感悟

曾经有人对参加兴趣班的孩子进行过一个访问,来调查孩子在兴趣班里的学习情况。但结果却是:60多名孩子中,有近80%的孩子在兴趣班里的学习状态很是消极;有65%的孩子对学习班里单一、标准、程式化的教学感觉不舒服,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80%以上的孩子在兴趣班里过得不开心。这些孩子也许之前都是有学习兴趣的,但是一进入了兴趣班,这些兴趣却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荡然无存。

3—6岁的孩子主要的精力还是在玩耍上。他这时候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多是因为他觉得好奇、好玩,这就需要妈妈能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要让他既能学到知识,又不会丢了兴趣。妈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学习兴趣与上兴趣班不一样,不能只强调让孩子要学得更多,并将他送进兴趣班。否则,他的兴趣反而就会被磨灭,也起不到好的学习效果。

妈妈妙招

1.妈妈要明白,兴趣班也是一柄双刃剑。

兴趣班的存在有它有利的一面,它会将孩子最初的兴趣萌芽加以培养,使之在某一方面有长足发展。但兴趣班也同样存在弊端,它的教育模式有时候过于死板,这样的教育有可能会使孩子的兴趣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妈妈要明白,兴趣班也是一柄双刃剑。妈妈不要总是去跟风,认为自己的孩子若是不去兴趣班就可能会落后于其他的孩子。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点,对他兴趣的开发与培养也要根据他的特点来进行。否则,孩子就有可能失去学习兴趣。

2.兴趣班的目的是培养兴趣而不是特长。

另外,妈妈也要认清楚的一点就是:之所以让孩子去上兴趣班,是因为他对某一方面的学习感兴趣。妈妈应该以增加孩子的兴趣为前提,在孩子也能接受的情况下,酌情为其选择兴趣班。妈妈绝对不能像事例1的妈妈那样,为了让孩子能有一技之长而去刻意地培养,刻意地送他进兴趣班。那样的话,孩子同样会因为这种培养压力而变得厌倦兴趣。

3.妈妈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

孩子只有对某一项学习感兴趣,他才会愿意去学,即使不去上兴趣班,他也自然会自己去学习。妈妈千万不要为了培养孩子的某些兴趣,而硬将孩子送入他本不感兴趣的兴趣班中,这样的做法是强迫孩子在学习,是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的。

所以,妈妈要通过日常观察,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要尊重他的兴趣,要让他的兴趣得到自由的发挥,这才是对他最好的培养。

4.以孩子感兴趣的方式来培养他的兴趣。

3—6岁孩子的学习,并不是像进入学校的学生那样,正统而严肃。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多是在玩中学知识的。所以,当孩子表现出对某一种知识的学习兴趣的时候,妈妈就要尽量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方式,比如做小游戏,和孩子一起学习等,这些方式既能让孩子在玩耍中掌握知识,又能增进亲子感情。

5.充分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

孩子的学习,往往是不会考虑最后结果如何的,只要他开心就好。而且他的多个器官、感觉都能被调动起来,也有助于培养他多方面的能力。若是他在这一过程中战胜了某种困难,他更会觉得有成就感,从而更加心情愉悦。

但许多妈妈却与孩子想的相反,她们大多去关注孩子学习后的结果,是不是能画出漂亮的画,是不是能弹出动听的曲,等等。只关注结果的妈妈,势必会对孩子的学习施加压力,让他一定要达到某种程度。但这样一来,孩子学习的乐趣也就同时被剥夺了。

6.不要让兴趣班占据了孩子太多的时间。

很多孩子恐怕都会和事例2的孩子那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参加大量的兴趣班。每天的学习就如同赶场,孩子也累,妈妈也累。但到头来,孩子却不一定学得到什么。

一味地给孩子报许多兴趣班,会让他感觉疲惫、厌倦。兴趣班占据了孩子玩耍的时间,也占据了他与妈妈在一起的时间,这样将有可能会使孩子变得不听话、爱发脾气,以后也有可能会使妈妈与孩子产生心理隔阂。

要点三:认真对待孩子的“为什么”

孩子在3岁以后,就非常喜欢问“为什么”。无论看见什么他都会觉得好奇,“孩子虽小,问题却多”恐怕是许多妈妈的切身感受,而且有许多妈妈也已经开始对孩子的问题感到焦头烂额。但妈妈要注意的一个原则就是:无论怎样,都要认真对待孩子的这些“为什么”,这样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正确教育与引导。

经典事例

事例1:

4岁的凡凡总是缠着妈妈问为什么。比如,妈妈说西瓜甜甜的很好吃,凡凡就会问:“为什么西瓜是甜的?”凡凡生病要吃药,他也会问妈妈:“为什么药片那么苦?”他还会问为什么太阳要落山,为什么星星不如月亮大,为什么奶奶会长白头发……如此多的为什么让妈妈很不耐烦,她认为凡凡太奇怪了。明明已经告诉了他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常识,他怎么还问“为什么”?

事例2:

晚饭后,妈妈带着3岁的小庆在小区里散步,忽然小庆指着落叶问:“妈妈,为什么树叶会落下来呢?”妈妈却反问他:“你觉得是为什么呢?”小庆想了想说:“是不是因为太阳公公下山了,所以叶子也都落下来睡觉了呢?”妈妈听后笑了起来:“你的想法真是太棒了,恐怕还没有人能想出这样有创意的答案。不过,书上的答案和你的不太一样,你要不要看一看呢?”小庆点点头。母子二人刚一回到家,小庆就迫不及待地冲向了书柜……

教育感悟

孩子其实就是一张白纸,他接触的东西少,懂得的知识少。他会去探索外在的世界,并对外在的所有东西都感到好奇,各种各样的问题充斥了他的大脑,激发着他的求知欲。

有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在妈妈看来是可笑而幼稚的。但妈妈若是只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他的问题,那就势必不能很好地揣摩他的心思。如果妈妈只单纯地给一个正确答案,或者去纠正孩子的幼稚,这样孩子的好奇心有可能会被磨灭,也不利于他的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妈妈如果能仔细体会孩子的心理,采取恰当的方式帮助他学习和补充知识,才有可能培养出一个喜欢动脑筋的聪明孩子。

所以,妈妈要摆正自己的态度,认真去对待孩子的所提出的问题,并鼓励他多多提问,锻炼他的积极思考的能力,以此来加快他探索世界的脚步。

妈妈妙招

1.不要用简单的回答敷衍孩子的“为什么”。

孩子的问题,有时候在妈妈看来很是简单,于是妈妈的回答便也很简单。往往妈妈直接就给出一个成人理解的答案,但在孩子看来,这个答案尽管简单,却并不能解释他的问题,于是接下来的“为什么”就会接踵而至。

所以,妈妈在面对孩子的第一个为什么时,就要用他能听懂且又感兴趣的方式为他作答。比如,孩子问:“为什么晚上看不到太阳?”妈妈可以说:“因为太阳晚上下班了,它回家睡觉去了呀!”孩子只要找到一个他认为合理的答案,自然不会再问个不停。

2.别对孩子的“为什么”表现出不耐烦。

孩子的“为什么”都是孩子探索的表现,他的好奇会表现在各个方面。但有的妈妈却会像事例1的妈妈那样,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对孩子的这种好奇表现得很不耐烦。

但无论什么原因,妈妈都应该要保持一个耐心而又可亲的态度。因为妈妈的不耐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感情,他对妈妈的情感变化会很敏感。他也许会因此而减少问问题的次数,甚至不再询问,这将不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

3.对于孩子的问题一定要给他一个答复。

孩子的问题因为稀奇古怪、五花八门,妈妈也许并不能立刻就给出答复。而且,有时候孩子提的问题还会超过妈妈的知识水平,妈妈有可能都不知道那是“为什么”。这时候,妈妈可以说:“这个问题等你将来读的书多了,自然就会知道了。”或者是,妈妈和孩子一起去查找资料,寻求问题的答案。总之,无论如何,妈妈都不要将孩子的问题搁在那里,或者简单的一句“不知道”敷衍了事。

4.要理智对待孩子的错误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