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改变孩子一生(3-6岁孩子家长必读)
1538500000007

第7章 3—6岁,妈妈要教孩子“学习”(2)

有时候,孩子的“为什么”也许并不符合实际,他的想法有可能本身就是错误的。比如孩子有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不能飞?”妈妈对待孩子的这些问题,要保持一个理智的态度,不要直接就说“不要瞎想”,这样不但解释不了孩子的疑惑,反而会使他感到更加好奇。妈妈完全可以引导孩子想象,可以说:“现在你的确不会飞,不过你学多了知识没准儿真的能飞哦!”这样一来,孩子的注意力也许就会被吸引到知识学习上去了。

妈妈要知道,孩子的为什么只是想要寻求一个答案。在未来的日子里,随着他知识的增多,他自然就会知道一些“为什么”究竟是什么。妈妈不要批评他的错误想法,更不要讽刺他的幼稚思想。

5.妈妈可以借孩子的“为什么”来激发他的学习欲望。

当孩子的为什么提出来之后,妈妈要有这样的想法:这是孩子在向往知识。妈妈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向往,来激发他的学习欲望。就如事例2的妈妈那样,她通过适当的引导与鼓励,既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又刺激了他学习的欲望。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广泛地吸纳知识,也能培养出孩子爱思考、爱学习的好习惯。

要点四:孩子喜欢儿童语言、小故事,妈妈要善于运用

3—6岁的孩子对小故事有很大的好感,故事中的角色、角色的经历,往往都会成为他推崇甚至模仿的对象。而孩子的情感与智力,也常常会因为积极健康的故事而得到很好的发展。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若是妈妈能够使用儿童语言,那将更会增加孩子的兴趣。

经典事例

事例1:

一位妈妈教3岁的女儿学拼音,但女儿最开始很不愿意学。后来,妈妈转换了教学方法,再让女儿跟着念拼音的时候,妈妈就放慢了语速,一字一句地给女儿编儿歌:“小姑娘,爱唱歌,张大嘴巴aaa;太阳出,红彤彤,公鸡一叫ooo……”女儿听见妈妈这样亲切的声音,不自觉地也开始跟着妈妈念了起来,不一会儿,几个拼音字母她就都学会了……

事例2:

扬扬已经4岁了,据幼儿园的老师说,他在幼儿园挺爱学习的。但在家里,妈妈无论教他什么,他都一副不不感兴趣的样子。后来,妈妈去向幼儿园的老师请教,这才发现,原来老师教扬扬学习的时候,多是用讲小故事的方式。扬扬不仅爱听,而且听完故事后还会加入自己的联想。

于是,妈妈改变了自己之前的教育方法,她找来了不少相关的小故事。讲故事给扬扬听的时候,他就可以既感受到故事的快乐,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教育感悟

孩子在3—6岁的时候,他的理解能力还不完全,他的接受能力也非常有限。这时候若是妈妈总用很正统的语言来和孩子说话,或者只严肃地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孩子当然会有抵触的情绪。在这样的话语和氛围下,他自然也就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但儿童化的语言却可以拉近妈妈与孩子的距离,这样会让他感觉到妈妈的亲切。而且儿童语言都是贴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语言,也非常好理解,孩子接受起来也相对容易许多。若是妈妈再能用儿童化的语言讲述一些小故事,并将知识内容融进故事中,这样就能引发孩子想要接近知识的愿望,同时也能引起他想要学习知识的愿望。

妈妈妙招

1.妈妈对儿童语言的使用要得当。

所谓“儿童语言”,并不是指的妈妈模仿孩子“吃果果”、“看车车”一类的“娃娃腔”。这类语言不但语法混乱、用词不当,而且长时间使用还不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真正的儿童语言,是妈妈用浅显的语意、短小的句式、丰富的感情,所表达的生动且富于启发性的话语。

妈妈使用这样的语言时,要尽量减慢语速,要能说清楚每一个字,并启发孩子多做联想,以此来活跃他的思维。关于这一点,事例1的妈妈做了个好榜样。当然,这种语言也不能一直使用,孩子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妈妈就要尽量不再使用这类语言,要让孩子接受正常的说话方式。

2.要学会选择合适的小故事。

一些经典的小故事,除了能教给孩子勇敢、善良、诚实等好品质外,里面所包含的知识也能激发起孩子的学习欲望。当然,妈妈要学会选择合适的小故事。

合适的小故事,应该是故事内容积极向上,又包含有一定的知识内容,且具有可读性。妈妈在给孩子读故事之前,先要自己浏览一遍。最好不要边讲边看,那样可能会破坏孩子听故事的兴趣和故事的价值。妈妈要多寻找一些贴合孩子学习需求的故事,像事例2的妈妈那样,只有提起了孩子的兴趣,他才能更好地学习。

3.要能用故事来启发孩子的思维。

妈妈要能明白这样一点:小故事不是只让孩子安静地听着就好了。妈妈要善于运用小故事中的内容,来启发孩子加入他自己的联想,要让他从小故事中学习知识内容、学习道德品质。而且,讲故事不仅可以传递知识,更是一个开发孩子智力的教育过程。

4.联系生活场景,随机进行教育。

妈妈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也不一定非要很刻板地按照故事书中所说,从头讲到尾,一字不落。妈妈完全可以根据孩子的现实情况,将小故事进行改编,使其符合孩子的真实情况。通过将故事和孩子的生活场景相联系,让他感同身受,这样的教育会让他更容易接受。

若是妈妈想要激励孩子学习,提高他的学习兴趣,就要多找一些爱学习的小故事。妈妈可以将孩子生活中的场景编进小故事中,在必要的时候,讲给孩子听,引导他自己进行反思,使他逐渐爱上学习。

要点五:不要用物质和金钱去“激励”孩子学习

有些妈妈经常采用“奖励学习”的办法来激励孩子,比如背会了单词就给买新玩具,做对了数学题就奖励“小红包”,等等。这样的方法其实并不能很好地刺激孩子学习的兴趣,也许最开始他会因为有奖励激励而去努力,但时间长了,物质奖励就会磨灭他的学习兴趣,那么他的学习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经典事例

事例1:

一位妈妈对4岁的儿子说:“如果你能把老师教的古诗都背过,我就给你买新款的变形金刚机器人。”儿子听后很兴奋,但随即他又变了表情,因为那几首诗他觉得太长,不好背。结果,一连几天,儿子都对着几首诗发愁,越想背越记不住,越记不住就越想要变形金刚,儿子甚至自己偷偷躲被子里哭……

事例2:

3岁半的小言在幼儿园里因为背诗歌最快,得了一朵大红花。妈妈很高兴,于是给他买了一个玩具小汽车。后来小言又因为穿衣比赛拿了第一,妈妈又给他买了玩具小飞机。从那以后,小言记住了这一点,只要自己做得好,妈妈就给买新玩具。

但有一次,小言做对数学题后,妈妈没有给买玩具,他立刻不开心了。再去幼儿园的时候,他也不好好听老师话了,还跟别的小朋友打架。妈妈批评他,他竟然说:“谁让你不给我买新玩具!”妈妈听后愕然……

教育感悟

物质和金钱,是刺激人的直接感官的东西。一旦妈妈用这些东西来鼓励孩子好好学习,他就会忘记最初为什么要去学习。在他简单的思想中,会形成这样一个观念:学习就是为了能有玩具和零食可拿,如果妈妈不给玩具和零食,就绝对不学习。

这样的想法对孩子的影响将是非常恶劣的,他将再也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他甚至会失去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学习一旦变成了与物质和金钱对等的交换品,孩子也就不会再去重视学习。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还有可能为了获得奖励,而去欺骗、舞弊、作假,以此来获得好成绩。若是未得到奖励,他就会情绪低落,甚至失去信心。

所以,妈妈不要用物质与金钱作为诱惑孩子学习的条件,要帮助他摆正学习的态度,明确学习的目的,让他能为了自己的未来成长而学,为了自己的成才而学。

妈妈妙招

1.准确判断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学东西?他因为什么而学不会知识?其实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妈妈应该通过多与孩子沟通,多给予关爱与帮助,使他最终跨越难关,学到知识。

妈妈千万不能像事例1的妈妈那样,直接就用物质奖励去刺激孩子。那样的话,他就会只想着要那个奖励,而当发现自己无法达到妈妈的要求时,就会变得失望、伤心,甚至会像事例1的孩子那样有心理压力。所以,妈妈要能准确判断孩子学习没有兴趣、没有效果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

2.从孩子内心深处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许多妈妈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今天夸孩子手真干净,那么明天也许他的手就会更干净。这是因为从内心深处理解了手干净是一个好的行为,而且会得到妈妈的夸奖,所以他才会更加积极地去做。

其实,让孩子爱上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若是妈妈能通过鼓励、赞扬,使他从内心爱上学习,使他从内心理解了学习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好事情,那么他自然就会自觉地去学习,他的学习兴趣也就自然被培养出来了。

3.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的孩子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也就不会对学习有太大的兴趣。这时候妈妈就很容易用物质或金钱奖励来刺激孩子,但这样的刺激下他不可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如此往复,就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妈妈要采取正确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比如,妈妈可以在家中为他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多与他沟通,了解他的兴趣所在,将知识与他的兴趣相结合;同时也要让他明白学习是为了他能够成长得更快,不是为了其他的目的;妈妈在家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来影响他,让他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4.要善用“报酬效应”。

所谓“报酬效应”,就是指的当孩子有良好行为或学习成绩有所进步之后,妈妈给予的相应的奖励。而这种“奖励”若是使用不当,就会出现事例2那样的结果,孩子有了奖励就好好学习、当好孩子,若是没有了奖励,他就立刻转变,以示抗议。

其实,妈妈要明白的是,报酬不一定非要是物质或金钱,一个拥抱、一声鼓励,或者微笑、亲吻,这些都是对孩子良好行为的“报酬”。若是从一开始就以这些精神激励作为奖励,那么他就会从内心感觉到被爱护、被尊重、被理解。若是孩子成功了,妈妈的精神奖励会激励他迈向更高的成功;若是他失败了,妈妈的鼓励也会使他重新振作起来。所以,妈妈要善用“报酬效应”,只有合适的报酬才能对孩子起到激励作用。

要点六:不要说孩子“你真笨”,给孩子贴“笨”标签不可取

每个孩子的降生,都是带着妈妈的无限期望的。所有的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聪明。于是妈妈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一旦孩子做的稍有不合妈妈的心意,哪怕是面对只有3岁的孩子,妈妈也能脱口而出:“你真笨!”殊不知,这样的说法就像是在孩子心中播下了种子,时间久了,笨孩子就被妈妈“种”出来了。

经典事例

事例1:

幼儿园老师教的数学知识已经非常简单明了了,但3岁的小西总是学不会。每次做小计算题,他总是会出错。妈妈每到此时,都会不断地摇头:“哎呀呀,你可真笨!”

小西一听妈妈这样说,就会委屈地噘起嘴,眼泪也开始往外涌。但妈妈却说:“别哭啦!这么笨还不赶紧学?来,妈妈重新教你一遍。”但小西却怎么也提不起兴趣来,他的思想一直停留在妈妈说的那个“笨”字上……

事例2:

芸芸4岁了,和她同班的小朋友都已经会说简单的英语对话了,但接受能力较差的她,却只能认识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妈妈一直都在鼓励她,每当她又学会一个新单词的时候,妈妈都会竖起大拇指给予夸奖。

妈妈说:“我们不着急,慢慢来,只要认真,我相信你一定能学会的。”在妈妈的鼓励下,芸芸踏踏实实地学着英语,尽管进步缓慢,但仍能看得到她在努力。

教育感悟

标签效应,就是“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是因为“标签”大都具有定性导向作用。无论是说一个人好还是坏,标签都会对人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贴标签的后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指向的方向去发展。

孩子更是如此。若是妈妈一直都说“你真笨”,那么要不了多久,孩子便也真的认为自己很笨。尽管妈妈都迫切地盼望孩子能够聪明伶俐,并能长大成材,但是他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地走。妈妈不能急于求成,不要拔苗助长,更不要孩子一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大发雷霆,从而直接给他贴上“笨”标签。那样的话,他有可能永远都得不到进步。

妈妈妙招

1.正确看待孩子的实力。

人与人的实力总是参差不齐的,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神童”。所以,妈妈要能正确看待孩子的实力,不要过分苛求他必须达到某种高度。而一旦他没达到,妈妈也不要直接就给他贴个“笨”标签,这样会损伤他的自尊心。他就会像事例1中的小西那样,对一个“笨”字耿耿于怀,反而阻碍了自己的学习与进步。妈妈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实力,为孩子制定适合他自己的努力方向,他在学习上才有可能取得成绩。

2.多看到孩子做得好的方面。

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无缺,也没有人生来就一无是处。妈妈要多看到孩子的优秀面,多让孩子体会成功的喜悦,多看到孩子做得好的方面,不要总是说孩子在某个方面很笨,应该尽量减少孩子的挫败感。

也许孩子做数学题慢,但是他背古诗很快;也许孩子唱歌不好听,但他却很能画画。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妈妈要多看得到他闪光的地方,通过对他优点的鼓励,来激励他弥补自己的缺点。

3.用积极的态度去期望孩子。

所谓积极的态度,是妈妈自身的一种平和心态。妈妈若是一直用积极的态度去期望孩子、鼓励孩子,他就会对自己充满期望,他才能如事例2的孩子那样更好地去努力。而且,妈妈用积极的态度期望孩子,也是对他的一种信任,这种信任感对于他来说非常重要。他会在妈妈的信任之下,尽全力做到最好,甚至还有可能会超常发挥。

4.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形象。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皮格马利翁效应”,是说人的期望对人的行为效果和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所以,妈妈要知道,一旦经常说孩子很笨,他就会自己戴上“笨”帽子,而且再也摘不下来。而相反的,若是妈妈总是认为孩子很棒,经常用恰当合理的语言去鼓励他,那么他一定会向优秀的方向去发展,而且还会越来越好。

因此,妈妈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形象,并帮他建立起自信心。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会去积极学习。

5.不贴“笨”标签,但也不要表扬过度。

有一个词叫“矫枉过正”,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这也是在提醒妈妈,不给孩子贴笨标签是正确的做法,多给他鼓励与表扬也是可取的,但是也不要对孩子表扬过度。

接受了妈妈过度表扬的孩子,有可能会产生骄傲的心理。本来年龄就小的孩子,若是有了骄傲的心理,他有可能会在心里建立起“自己很棒,所以什么都不用再学了”的认知,这将不利于他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