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改变孩子一生的60种激励法
1540200000004

第4章 激励的前提是信任与尊重(3)

【教育启示】

这位母亲和老师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对于小悦自己学习的事情,母亲能够征求并尊重她的意见,而老师也没有因她的选择有不满情绪,反而是发出真诚的邀请,使小悦轻松地面对这一切。由此可以看出,父母如果能够征求和尊重孩子的意见,孩子身心都会较为愉悦地健康发展。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之间一样需要尊重和礼貌。孩子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有对自己的事情决定和支配的权利,而且,往往是自己决定的事情,做起来比较有劲头。虽然孩子的经济尚且不独立、年龄还小、思想还不够成熟,但是他一样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一样希望父母能够耐心聆听他的意见。因为当父母征求他的意见时,他会感到自己的想法是有价值的,是有可能被采纳的。在这中气氛中长大的孩子会比较有思想、有主见、有自信。

反之,如果父母又从来不征求孩子的意见,常常替孩子安排和做主的话,孩子做事的积极性会越来越低,生存的方式也会越来越被动。孩子从小就失去了争取的信念,又何尝会获得成功与幸福?

那么,父母在生活中如何做才是尊重孩子的意见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主动询问孩子的想法或看法

父母在和孩子的互动中是否常常问孩子:“你觉得这个怎么样?”父母这一声询问,就充分地表达了对孩子的信任与尊重。平日里,父母和孩子一起去买东西,哪怕是一件小小的饰物或者一个小文具,父母是不是都问孩子一声:“你觉得哪个好?”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愿意接纳他的想法时,就会很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当然,父母要用认真的态度询问孩子,而不是随口一说。父母认真地问,孩子才会认真地答,这种认真就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因此,父母要把孩子当成朋友,经常亲切而真诚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会因为父母的信任而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建议二、耐心聆听孩子的意见

当父母征求孩子的意见时,一定要用平等尊重的态度和孩子交流。有的父母习惯在别人说话时插嘴,就会动不动打断孩子的语言;有的父母因为性子急,根本没有耐心听孩子把话讲完;有的父母即使在听孩子的表述,但是却因为孩子和自己的观点不一致而大发雷霆……父母这样的态度,都不能让交流顺利进行,表面上看父母在征求孩子的意见,但实际上父母并没有学会尊重孩子。

一位父亲平时说话声音大、语速快,而且喜欢自己做主。儿子做的事情如果不符合他的意愿,就免不了遭到埋怨和责备。儿子初中即将毕业,对于报考高中的事情,父子俩展开了一番商议。

儿子对父亲说:“离考试还有一个月,我想努努力,到时只要好好发挥很有可能考取重点高中,我想报考重点高中,想突破一下自己。”父亲一听,说道:“还有一个月了,你有把握吗?”儿子正准备说自己已经对下个月的复习时间做好了安排,还没张口,父亲就一连串地说道:“还有一个月啊, 你不要干没有把握的事情,万一考不上呢?考不上,怎么办?花钱?找人?我觉得没必要嘛!”儿子说:“爸爸,我想……”后面的话还没说出来,父亲又说:“你想什么啊?中考这么大的事情,不要冒险,你上了普通高中好好学习,你努力3年,考上好大学是很有可能的!”

儿子不甘心,说道:“爸爸,可是……”“好了,不要可是了,不要搞到最后普通高中没报考,重点高中考不上。你说,有必要吗?”儿子欲言又止,悻悻地说了一句:“好吧!”走开了。

看似父子俩要为中考的事情一起商讨,其实,父亲根本没有给孩子发言的机会,而是一股脑地强调自己的理由。父亲应该耐心听听孩子对自己学习计划的安排,感受一下孩子昂扬的斗志。父亲如果能听完孩子理智的分析,就不会认为孩子的意见是鲁莽的、冒险的。

因此,很多时候不是孩子没有能力,而是父母不让孩子展现能力。孩子能够把自己的意见清楚地表述出来也是一种能力,父母是否给孩子提供了这个机会?父母尊重和征求孩子意见的前提,首先是要通过耐心聆听,明确孩子发表意见的目的以及意见本身的中心意思。如果父母没有听懂孩子讲什么就发表反面意见的话,孩子以后不但没有和父母交流的意愿,而且久而久之,在父母的感染下,孩子也会以同样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这会给孩子以后的工作学习带来很大的障碍。

那么,就请父母先学会认真聆听孩子的意见,再考虑是否要采纳孩子的意见吧!

建议三、不要不把孩子当回事

孩子虽然年龄小,对家庭和父母的很多事情不宜参与和知道。但是,对于一些家庭公共事务,父母还是要酌情让孩子了解,必要的时候还应该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以表示对孩子的尊重,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王先生和妻子计划准备买一套新房,夫妻俩的话题时时与买房有关。一天晚饭,夫妻俩和上小学5年级的儿子共进晚餐,两个人又开始谈论房子的话题,你一句,我一句,儿子一声不吭,只是埋头吃饭。

王先生突然觉得有点冷落孩子,就问了一句:“小博,爸爸妈妈准备买个新房,你觉得怎么样?”

儿子先是有点意外,然后随便说了句:“好啊!”

这时,妻子也对孩子说:“我和你爸爸看好了‘水云轩’的房子,等这个周末带你去看看。如果你也看好的话,我们就可以买下来了!”

“妈妈,那里离我的学校远吗?”儿子问道。

妻子说:“不远,周围也有几个不错的中学,这些问题,爸爸妈妈都替你考虑进去了!”

儿子又问:“那我是不是就可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当然了,这也是我们买房的主要意图啊!”王先生补充道。

“那太好了,我没意见!”儿子高兴地说。

其实,对于家庭的重大问题,比如买房、买车等事项,孩子是很难给父母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而父母征求孩子的意见实际上是尊重孩子的表示,而且,孩子能从父母的态度中感受到亲切与平等,这就很利于家庭气氛的和谐,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了良好的关系,教育就不是难事了。

建立四、尝试多开一些家庭会议

孩子是家庭成员的一份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就越会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那么,父母在安排家庭活动时,最好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比如:父母如果准备利用假期带孩子旅游,大家就可以开个小型的家庭会议,让每一个人都说说自己的意见,选择一条好的出游路线。如果一时决定不了,父母和孩子可以各自去做准备,再下一次的家庭会议中拿出较为充分的方案,看看谁的提议最值得采纳。

这样的家庭会议不仅最大程度地征求和尊重了孩子的意见,而且还提升了孩子安排事项、准备事情的能力,这就大大激发了孩子做事的积极性。所以,父母尽可能地多安排家庭会议,在会议中让每个人尤其是孩子都感受到平等和被尊重。

【教育箴言】

每个孩子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当父母在平日里经常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就会逐渐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建立自信和勇敢的品质。当孩子在和父母的交流中学会了与人交流的方式,也会把这份尊重延伸到他所交往的每一个人身上。

5.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被自己的兴趣吸引并且完全投入其中的时候,孩子就正在体会自己的价值,长此以往,孩子很有可能成为这方面的天才或专家。父母如果尊重并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无疑是将一颗埋在土壤里的金子挖掘了出来,这颗金子一定会不负众望地闪烁灿烂的光芒。

【经典事例】

达尔文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祖父和父亲在医学方面都很有成就。父亲一心希望他将来能够当一名优秀的医生,继承祖业。于是,达尔文中学毕业后,听从父亲的忠告,进入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学习。

但达尔文的天赋极不适合学医,他一看到病人流血就恶心呕吐,也特别畏惧解剖尸体。当他把自己的苦恼告诉父亲后,父亲寝食难安,最后告诉儿子说:“孩子,走你自己的路吧,我尊重你的选择。”

对于父亲的开明,达尔文很是感动,他听从了父亲的忠告,报考了剑桥大学神学院。但是,达尔文对自己的专业不热衷,经常逃课去听植物学和地质学的课程。后来,当父亲得知达尔文被地质学教授推荐给海军部,将要随着英国海军乘船前往南美洲进行科学考察时,表示极力反对。父亲根本就不同意他放弃牧师职业而去干“不务正业”的事情。

然而,达尔文却真诚地对父亲说:“我的志向是探求大自然的秘密,我愿意搏击风雨飘泊的人生,在同大自然的亲近中,我将找到终身的幸福。”看到儿子的志向如此坚定,父亲再一次违背自己的意愿投了儿子的赞成票,并且说:“我不同意你的职业,但是我愿意尊重你的选择。”同时,父亲还拿出自己的行囊,亲自替儿子收拾行李。

从此,达尔文走上了属于他自己的道路,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博物学家。

【教育启示】

达尔文如果没有得到父亲的支持,他不但不会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卓越贡献,很有可能会碌碌无为、平平庸庸过一生。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一般分为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的八大项只能。每个人大都同时拥有这八种智能,但肯定有一、两种特别突出,这就是每个人不同的天赋。任何一个人只有找到了自己擅长的领域,才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价值。

而孩子从小就会展现出自己的兴趣所在,父母只有顺应孩子的天赋发展,孩子才能把最好的自己表现出来。比如,一个孩子语言天赋很好,那么,他做翻译工作一定比做科研工作更出色。孩子的兴趣一旦没有得到支持和发展,一生有可能就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所以,孩子这只“千里马”不但有待于父母去发现,更有待于父母的培养和支持。

那么,请父母平日里多观察孩子,做一个真正的“伯乐”。

【教育建议】

建议一、不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

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说过:“父母可以有自己的理想,但干涉孩子的理想,就等于不承认孩子的人格。”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虽然是根深蒂固的,但并不等于父母的喜好就是孩子的喜好。特别是一个家庭的世代都从事同一个行业,父母就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继承和发展祖业。当然,如果孩子没有异议,那皆大欢喜。如果孩子的兴趣所向明显表现在其他方面,那么,父母最好就不要强迫孩子完成自己所谓的理想。

上初三的李涛在母亲的影响下对厨艺产生了很大兴趣,经过母亲的指导,他试着做了几次饭,都得到了家人的好评。初三毕业后,他想去技校学习厨艺,但是,在电力系统工作的父亲却极力反对。父亲希望他能够上电力学校,因为毕业后就能直接进入父亲所在的单位上班,一来工作问题直接得到解决,二来单位的福利也不错。

李涛拗不过父亲,就按父亲的安排上了电力技校。课余期间,他自己买来感兴趣的烹饪书钻研了起来,周末有空时还在家实际操作一下。技校毕业,他又一次提想出去学习系统的烹饪技术,父亲依然不同意,认为他完全可以把做饭当成生活的调味剂。

于是,李涛在父亲的单位当了一名普通的电工。几年后,当父亲埋怨儿子一点没有进展的时候,儿子说了一句:“如果您当初同意我去学烹饪,也许,我现在已经很出色了。”

而今的父母是不是正在用自己的理想埋没将来的科学家、美食家、艺术家或音乐家。所以,请父母不要在心中按自己的意愿给孩子预设未来,还是多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父母的支持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激励。

建议二、接纳孩子对爱好的反复不定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兴趣爱好通常都会表现出反复不定,总是会出现有几天喜欢画画,又有几天喜欢溜冰,过两天又爱上游泳。孩子的这种表现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作为成年人的父母,也有可能随着年龄和环境的改变,从而改变自己的兴趣爱好。

而孩子在做这一系列尝试的过程,也是在了解自己和锻炼自己。孩子喜欢画画并不一定要成为画家,喜欢唱歌也不一定要成为音乐家。孩子对某一个项目的喜好完全可以成为增加生活趣味和陶冶情操的元素。

嘉嘉在4岁时向母亲表示想学习小提琴。于是,母亲就给他买了提琴并找了老师。在学习提琴的过程中,他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但一直持续地练习着,作为爱好保留了下来。母亲也总是说:“不是让你以后成为音乐家,而是通过音乐陶冶情操、提升修养。”

在上学期间,嘉嘉只要学校有文艺节目,他都会作为表演者崭露头角。尽管他上大学的专业和音乐不相干,并且从事的工作也不是音乐类的。但是,认识的他的人都觉得他有较高贵的气质和良好的修养,因此,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都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