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长问道:“波音747的巡航速度是多少?”
空姐想了一下,掏出5美元给机长。
机长收起了5美元,得意地说:“该你问了。”
空姐问道:“3个眼睛、6个鼻子、9条腿还有尾巴的是什么?”
机长想了半天,掏出100美元给空姐,空姐很从容地收下了。
机长觉得很不服气,就追问道:“答案到底是什么?”
空姐掏出5美元给机长,继续看她的杂志。
趣评
人们常会热衷于赌博游戏,除了每个人都在认为自己会是下一个赢家外,还因为受到了“赌场的钱效应”与“蛇咬效应”的影响。
笑话中的心理学
请看这样一个关于抛硬币的赌博游戏:如果抛出正面你就赢20美元,如果抛出反面你就输20美元。有如下两种情况:其一,你已经赢了20美元;其二,你已经输了20美元。请问哪一种处境更可能导致你参与这个赌博游戏?
很多人都表示如果自己已经赢了20美元的话,参与这个游戏的热情度会更高,如果已经输了钱,他们放弃参与游戏的可能性更大。其实不论处于哪一种情境中,参与者所承受的风险都是相同的,然而由于客观前提条件不同,导致人们对风险的感知出现了变化。
一般而言,人们在获得收益和利润之后,他们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产生更高的风险偏好,这种行为便是“赌场的钱效应”,即人们在赢了钱后,往往并不会把这些钱视为自己的,他们会倾向于采取冒险的投资行为,就好像用赌场的钱赌博一样。
与此相反,人们在输了钱以后,常会变得小心谨慎,不太愿意继续冒险,这种行为被称为“蛇咬效应”。当人们经历了亏损后,便会顺理成章地认为自己非常倒霉,从而会在这种时刻规避风险。
不过,关于亏损以后的风险感知,并不完全如“蛇咬效应”所揭示的那样。有的人在经历亏损以后,反而会寻找新的机会以弥补损失,他们会选择参与风险和收益都比较高的赌博游戏,以期一把翻本,这种行为则是“试图翻本效应”。
赌博游戏让人欲罢不能的原因便在于:赢了钱的人继续冒险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过是在用赌场的钱赌博;而那些输了的人则非常不甘心,总是试图在下一局就把输掉的全部赢回来。
对于投资者而言,“赌场的钱效应”导致他们冒进地买入风险较大的股票,“蛇咬效应”则使得他们的投资过于保守,高估了投资某只股票的风险。
◎ 安然的总裁——最大笨蛋理论:只要存在一个更大的笨蛋,你便不会投资失败
一个城里男孩kenny移居到了乡下,从一个农民那里花100美元买了一头驴,这个农民同意第二天把驴带来给他。第二天农民来找kenny,说:“对不起,小伙子,我有一个坏消息要告诉你,那头驴死了。”
kenny回答:“好吧,你把钱还给我就行了!”
农民说:“不行,我不能把钱还给你,我已经把钱给花掉了。”
kenny说:“OK,那么就把那头死驴给我吧!”
农民很纳闷:“你要那头死驴干嘛?”
kenny说:“我可以用那头死驴作为幸运抽奖的奖品。”
农民叫了起来:“你不可能把一头死驴作为抽奖奖品,没有人会要它的。”
kenny回答:“别担心,看我的。我不告诉任何人这头驴是死的就行了!”
几个月以后,农民遇到了kenny。
农民问他:“那头死驴后来怎么样了?”
kenny说:“我举办了一次幸运抽奖,并把那头驴作为奖品,我卖出了500张票,每张2块钱,就这样我赚了998块钱!”
农民好奇地问:“难道没有人对此表示不满?”
kenny回答:“只有那个中奖的人表示不满,所以我把他买票的钱还给了他!”
许多年后,长大了的kenny成为了安然公司的总裁。
趣评
在kenny看来,所有参加抽奖的人都是笨蛋,成功投资的前提便建立在这样的事实上:至少有一个比投资者更大的笨蛋参与了投资。
笑话中的心理学
“最大笨蛋理论”是由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一个概念。
1908—1914年期间,凯恩斯什么课都讲:经济学原理、货币理论、证券投资等。他因此获得的评价是“一架按小时出售经济学的机器”。凯恩斯赚课时费的动机是为了日后能自由而专注地从事学术研究免受金钱的困扰。然而,仅靠赚课时费是讲到吐血也积攒不了几个钱的。
凯恩斯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在1919年8月借了几千英镑开始做远期外汇投机。仅4个月时间,他就净赚一万多英镑,这在当时相当于他讲课10年的收入。投机客往往有这样的经历:开始那一跳往往有惊无险,钱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进了自己的腰包。然而就在他飘飘然之际,却忽然掉进了万丈深渊。3个月之后,凯恩斯把赚到的钱和借来的本金亏了个精光。赌徒往往有这样的心理:要从赌桌上把输掉的赢回来。7个月之后,凯恩斯又涉足棉花期货交易,狂赌一通并大获成功。受此刺激,他把期货品种做了个遍。还嫌不过瘾,就去炒股票。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已赚得盆满钵满。到1937年他因病金盆洗手的时候,已经积攒起一生享用不完的巨额财富。与一般赌徒不同,他给后人留下了极富魅力的赌经———“最大笨蛋理论”,这可以视为他投机活动的副产品。
“最大笨蛋理论”也叫“博傻理论”,是指在资本市场上,人们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而愿意花高价购买,是因为他们预期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他们那儿把它买走。
为了诠释“最大笨蛋理论”,凯恩斯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从100张照片中选择你认为最漂亮的脸,选中有奖。当然最终是由最高票数来决定哪张脸最漂亮。你应该怎样投票呢?正确的做法不是选自己真的认为最漂亮的那张脸,而是猜多数人会选谁就投她一票。这就是说,投机行为应建立在对大众心理的猜测之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购买期货和证券就是一种投资行为或赌博行为。例如,你不知道某个股票的真实价值,但为什么你愿意花20元买走1股呢?因为你预期有人会花更高的价钱从你那儿把它买走。这就是凯恩斯所谓的“最大笨蛋理论”。
“最大笨蛋理论”揭示了投机行为背后的动机,投机行为的关键是判断“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么自己就一定是赢家,只是赢多赢少的问题。如果再没有一个愿意出更高价格的更大笨蛋来做你的“下家”,那么你就成了最大的笨蛋。可以这样说,每个投机者信奉的都是“最大的笨蛋”理论。
1720年,英国股票投机狂潮中有这样一个插曲:一个无名氏创建了一家莫须有的公司。虽然没有人知道这是一家什么公司,但是竟然有近千名的投资者蜂拥而至,踊跃地购买该公司发行的股票。没有多少人相信自己能真正获取丰厚的收益,可是看着大家争相购买之势,每个人都预期会有一个更大的笨蛋出现,造成股价上涨,自己从中获利。十分有意思的是,牛顿也是狂热的投机者之一,但是他最终成了最大的笨蛋。这名科学巨匠感叹道:“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但人们的疯狂实在难以估计。”
◎ 婚外情——边际效用递减法则:拥有的越多,继续拥有体会到的满足感就越低
“新婚的激情已经消退了。”甲对乙诉苦。
“那干吗不来点刺激的,比如说婚外情什么的?”乙对甲建议。
“如果我妻子知道了怎么办?”
“这都什么年代了,直接告诉她不就得了。”
于是甲回到家中对妻子说:“亲爱的,我想一次婚外情会使我们更爱对方的。”
“快放弃这个愚蠢的念头吧,”妻子说:“我已经试过了——根本就不灵!”
趣评
婚姻有所谓的“七年之痒”,彼此的激情会随着婚龄的增加而与日剧减。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与人们与生俱来的喜新厌旧之情相关外,还因为“边际效应递减法则”操纵了人们的心理感受。
笑话中的心理学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从一单位新增物品或服务中得到的效用。“边际效用递减法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随着消费某种商品数量的不断增加,消费者从中得到的总效用是在增加的,但却是以递减的速度增加的,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当商品消费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总效用达到最大值,边际效用为零,如果继续增加消费,总效用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逐渐减少,此时边际效用变为负数。
关于边际价值理论,奥地利经济学家提供了一个很精彩的描述,简单地解释为:一个农民开拓者拥有几大袋的谷物,不能卖掉,也不能用于市场交换。对于这五袋谷物,他有几个可能的用途:作为主食以便长力气、喂养小鸡来改善伙食、酿造威士忌和喂养鹦鹉娱乐。然而某一天,他丢了一袋谷物,他并不会减少其他用途的量,而是让鹦鹉少吃点,因为,喂食鹦鹉带来的效用最小。换句话说,这就是边际。正是基于边际,人们做出经济决策,而不是其他的什么美妙东西。“边际效用递减法则”是指每一新增的货物的边际效用要低于前一个的。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一个没有鞋穿的人意外得到一双鞋,让他给这双鞋子评分,不管它是否时髦,是否适合他,他都会立刻给这双雪中送炭的鞋子高分。接下来惊喜不断,他有机会不断得到鞋子,但是他继续给后来的鞋子评分时,分数却越来越低。“下一双鞋”带给他的满足感逐渐递减,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法则”。这一规律告诉我们:对物品价值的认识不是来源于物品本身,而是通过使自己的需求、欲望得到的满足程度来主观地体验的。
借助“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你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相比于锦上添花,雪中送炭能使对方更加对你感恩戴德了。因为对于身家丰厚的富人,即使你赠予了对方价值不菲的礼物,但由于对方已经拥有了很多的财富,对于获得礼物的满足感处于边际效用较低的阶段,你所赠予的礼物只能让其体会到微薄的满足感。可是对于那些一无所有的穷人,也许你只是赠送了不起眼的小礼物,但由于对方拥有的物资很少,对于获得物品的满足感仍然处于边际效用较高的阶段,你微薄的礼物也会让他感到莫大的欢喜。
◎ 巴黎归来——沉没成本:为什么人们会强忍着看完不喜欢的电影
一位妇女从巴黎回来,向丈夫诉苦道:“在巴黎,每天我要付500法郎的房租,太贵了。”
丈夫点头表示同意,说:“500法郎的确太贵了。不过你在巴黎呆了15天,一定看到很多好东西吧?讲一些给我听听。”
“好东西?”妻子叫了起来,“我什么也没看到。我可不能每天花费500法郎房租,却让房间整天空着!”
趣评
妻子已经花费了500法郎支付房租,这些钱已经不可能收回,按照经济学的观点,这种支出便是“沉没成本”。面对“沉没成本”,很多人都像笑话中的妻子一样,不理性地付出了更大的代价。
笑话中的心理学
“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时,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也要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这些已经发生的、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统称为“沉没成本”。
举例来说,如果你购买了一张电影票,这张票既不能退回也无法转让,此时你为电影票支付的钱已经注定不能收回,你为电影票支付的金钱便是一种“沉没成本”。
斯蒂格利茨教授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在《经济学》一书中说:“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做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例如,前面提到的看电影的例子中,会有两种可能结果:
(1)入场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是在煎熬中看完整场电影;
(2)入场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中途退场去做其他的事情。
在这两种情况下,你都无法收回购买电影票的钱,所以考虑沉没成本是于事无补的。如果你为买票这一行为而感到后悔,那么你当前的决定应该是基于你是否想继续看这部电影,而不是你为这部电影付了多少钱。此时的决定不应该考虑到买票的事,而应该以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作判断。所以,理性的选择应该是中途退场,否则你不仅花了冤枉钱,还浪费了时间。
然而,在面对沉没成本时,很多人都会做出非理性的选择,这是因为他们对“浪费”资源感到担忧害怕,这种心理被称为“损失厌恶”。所以他们会强迫自己看完一场十分乏味的电影,当采取这种行为后,便发生了 “沉没成本谬误”。
◎ 以免破财——棘轮效应: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具有不可逆性
一位男子匆匆跑进一家服装店,对店员说:“我给你100美元小费,请你暂时把橱窗里的那件名贵大衣收起来好吗?”
店员看在小费的份上答应了,却不解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
男子说:“等一会儿我的女朋友要来买大衣。”
趣评
男人的行为看似小气,但是却有防微杜渐的作用。因为一旦男人为女朋友购买了这件名贵的大衣,过一段时间后,女朋友很可能还会要求男人为其购买更名贵的大衣。
笑话中的心理学
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写过一封名为《训俭示康》的家书。他在这封家书中警示自己的子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与司马光的思想一脉相承,经济学中有一个叫做“棘轮效应”的专属名词。所谓“棘轮效应”,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具有不可逆性,易于向上调整,而很难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更是不可逆的。
人们的消费并不取决于他们此时的收入,而是由过去的高峰收入所决定的。也就是说,人们一旦形成高消费的习惯后,即使已经失去了享受高消费的经济条件,一时之间也很难降低自己的消费标准,无法对自己目前的经济环境做出妥协。
古典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消费是可逆的,即绝对收入水平变动必然立即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经济学家杜森贝却不这么想,他认为凯恩斯的观点并不符合现实情况,因为消费决策不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计划,它还与人们的消费习惯紧密相关。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
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科学人文领域,同样存在这样一种效应,即科学精英一旦因为自己的工作而获得某种承认与地位后,就再也不会退回到原来的地位,这就像有棘爪防止倒转的棘轮一样,他们将永远被赋予最高荣誉。
“棘轮效应”表明科学界分层结构中的流动是单向的,科学家的地位只会升迁而不会降格,这种效应在科学金字塔结构的高层表现得更为突出。
美国社会学家朱克曼对很多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了研究。他指出:“一旦成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不论是好是坏,都将稳固地居于科学界的精英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