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变局:经济危机与新技术革命
1554700000031

第31章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2)

(6)印度。印度政府2008—2009年度科技预算约为2420亿卢比(约合60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大约增长了16%,比2004—2005年度增长了87.5%。印度政府计划将该年度科技预算重点用于三个方面:一是加强科研人才培养,吸引鼓励更多学生从事科研事业;二是成立三个新的印度技术研究所;三是增加对载人航天事业的投入。

3. 企业研发投资

在多数经合组织国家,企业是研发投资的主体。根据经合组织2008年所做的统计,在过去的10年里,企业研发投资逐年增加,只不过在2001年以后,增速下降了。1996—2006年,欧盟27国的企业研发强度只是略有提高,2006年企业研发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研发强度)为1.11%,这说明欧盟无法实现其2010年企业研发强度要达到2%的目标。美国2006年的企业研发强度达到1.84%,而2000年为2.05%。日本达到了2.62%的新高。特别是2000年以来,中国的企业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迅速提高,目前已接近欧盟27国水平,2006年为1.02%。

《200年欧盟产业研发投资记分牌》(以下简称《记分牌》)显示,2007/2008年,全球企业研发呈显著增长态势。2008财年,《记分牌》上的2000家企业(欧盟和非欧盟各1000家)共计投资3793亿欧元,研发投资增长率为9.0%,略低于2007年的10.0%。其中1000家欧盟企业的增长率为9.2%,不及去年的11.1%。这样,欧盟与非欧盟企业研发投资增长率之间的差距大大缩小。从产业部门看,制药和生物技术部门再次保持研发投资第一位,占《记分牌》企业总研发投资的19.2%,其次是技术硬件与设备部门(18.3%)、汽车与零件部门(17.0%),这三个部门的投资占总投资的50%以上。

多年来,欧盟企业的研发投资增长都落后于美国的企业,但2008年的《记分牌》表明,欧盟企业的研发投资增长率要高于美国企业,而且连续三年超过了日本企业。这也是欧盟企业的研发投资增长率连续超过2007年的第五个年头。在2008年《记分牌》中,美国企业的研发投资增长率大幅度下降。

2008年,欧盟统计局对欧盟27国和一些非欧盟国家所做的最新统计表明,2005年,欧盟27国由产业部门资助的研发支出占了一半以上(54.6%)。正如新的里斯本战略所规定的,2/3的研发支出应当由企业部门资助,这意味着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是很有必要的。

在欧盟,产业部门资助研发支出百分比最高的国家是卢森堡(79.7%),已经达到了欧盟的目标,此外还有德国(67.6%)和芬兰(66.9%)。瑞典稍低于2/3。有4个欧洲国家的这一比例超过了欧盟27国的平均值,分别是比利时(59.7%)、丹麦(59.5%)、爱尔兰(57.4%)和斯洛文尼亚(54.8%)。尽管马耳他、捷克共和国、法国、和荷兰的企业研发投入水平超过了50%,但仍低于欧盟27国的平均值。另外,塞浦路斯(16.8%)、拉脱维亚(20.8%)、保加利亚(27.8%)和希腊(31.0%)的企业部门的研发投入相对较低。

产业部门也是其他国家研发资助的最主要来源。2005年,日本76%的研发活动是由企业资助的,而美国的这一数字为64%。中国正在追随发达国家的这一趋势,其研发投入中的67%是由企业提供的。相反,俄罗斯仍然依靠政府作为研发支出的主要来源,2005年,企业资助只占研发总投入的30%。

近年来,出现了从政府直接资助企业向间接资助的转变。企业研发支出中公共直接资助的比例从1995年的平均11%下降至2005年的7%,2008年有21个经合组织国家对企业研发实行税收减免,而这样的国家在1995年只有12个,而且多数国家的税收减免额逐年提高。越来越多地运用税收减免措施的一个原因是,各国在努力提高对外国研发投资的吸引力。

通过私营企业、公共研究机构或国际组织进行的的研究活动外包的比例不断增长。在多数经合组织国家,随着外国公司更多收购当地研发企业或成立分公司,由跨国公司在国外子公司进行的研发活动的比例正在增加。

4. 各国的研发投入政策

2008年,尽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但全球研发总体上是增加的,这与各国出台的相关政策是分不开的。

目前,增加研发投入、采取税收减免等措施来鼓励企业研发投资、重视资金的使用效率等,已经是许多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措施,并因此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

1)美国

总体上看,2008年,美国政府对能源、环境、气候变化、航天和海洋的支持力度上升,对基础科学、生命科学、纳米技术和农业科技等领域的研究保持稳定且支持重点有所调整。美国国会在2008财年研发预算中大幅提升了对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和核能的支持,增幅达到30%,达到13亿美元。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在生物燃料方面的政策调整,根据布什总统提出的“10年20%计划”,到2017年,全美可再生燃料(主要是生物燃料)的用量将达到350亿加仑;美国国会通过的《2007年能源自立与安全法》强制规定2022年,可再生燃料要达到360亿加仑,其中60%要来自纤维素乙醇等先进生物燃料。为实现这些目标,能源部(DOE)联合农业部(USDA)发布了《国家生物燃料行动计划》,旨在促进科技创新,降低生物燃料成本,加速生物燃料产业发展。2008年,与环境和气候变化相关的邦联部门研发预算均有显著增加。对航天和海洋的研究依然强劲,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008财年的研究经费增加6.3%,达到125亿美元。另外,生命科学的纳米技术是近年来重点支持的领域,有稳定的经费支持。“国家纳米技术计划”自2001年启动以来已经投入近百亿美元,目标是保持一流研究计划、开发纳米技术的全部潜力。2008财年“国家纳米计划”的预算估计值为14.91亿美元,而2007财年的实际预算为14.25亿美元。

2)日本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和企业继续努力确保较高的科技投入,政府科技投入继续贯彻“选择与集中”原则和重点化战略,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政策性重点课题的经费投放力度。为提高研究开发效率,日本政府于2008年出台的《研究开发利强化法》以提高日本科学技术水平和促进创新为基本理念,以人才战略为中心,从多个角度对完善创新环境和提高研究开发率做出了具体规定。5月,日本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出台了《创新性技术战略》,积极推进创新性技术开发。另外,出台《宇宙基本法》,制定的“宇宙开发长期计划”将更加重视和强化基础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成为日本的政策关注点。2008年,有两位日本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位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们获奖都是源于30年乃至40年前的基础研究成果。日本相关人士既为之自豪,也认为应该改变日本目前过分注重产业技术创新的短期效益的行为,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保持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日本的“第四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更加重视和强化基础科学研究。

为夯实基础研究,完善研究环境,在2008年的科技预算中,计划通过增加竞争性研究资金推进研发。同时,通过采取构建政府部门共同研发管理系统、管理研究费、调整监督体制等必要措施,进一步有效地使用研究费,并杜绝研究活动中的不正当行为。

此外,日本还积极推进新药和医疗器械开发,5月出台了《新药和医疗器械5年战略》修订版,其中包括加大研究基金的集中投入。

3)德国

建立由政府、经济界和科学界共同组成的创新联盟是德国高科技战略促进科技和经济界合作的重要机制。高科技战略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创新联盟,使创新覆盖整个产业链的所有重要环节。政府通过财政资金资助创新联盟的研发工作,动员和带动了大量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同时,由于创新联盟的设立也确保了科研成果的应用前景和资金投入,大大提高了中、小企业的投资安全感,保护了他们的研发投入积极性。

德国从2008年7月1日开始实施新一轮的中、小企业创新计划,该计划将持续到2013年年底,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提供持续可靠的政府支持。政府资助的方式包括:

(1)中、小企业之间以及中、小企业合科研机构的合作创新的资助。

(2)对创新网络建设经营管理的资助(不限制技术领域和行业,要求6家以上企业参与)。2009年开始实施对中、小企业单独创新项目的资助。

4)韩国

新一届韩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战略和计划,其中包括新一届政府的科技发展基本计划——“577战略”、低碳技术与绿色发展战略等。其中“577战略”对未来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和计划做了具体的安排,计划到2012年,使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3.23%提高到5%。政府研发总投入达到66.5万亿韩元(约660亿美元),比上届政府研发总投入多26万亿韩元(约为260亿美元),基础科学在总投入中的比例从目前的25%提高到50%;确定了7大研发领域、7大科技系统以及50个具体技术研发项目;计划到2012年实现世界第7大科技强国的目标。

2008年8月,李明博总统提出低碳绿色发展战略后,低碳与绿色发展称为韩国本年度国政重要主题之一。为此,韩国陆续出台了《应对气候变化基本计划》、《知识与创新性绿色产业发展战略》、《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和《国家能源基本计划》,这些都是低碳与绿色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计划,其中都设定了具体的研发投入目标。例如,在《应对气候变化基本计划》中,计划在今后5年内投入48亿美元加大绿色技术研发力度,重点开发太阳能发电、海上风力发电等领域核心技术,培育新产业,并且进一步完善修改现有的法律法规和财税扶持政策、碳税制度等。在《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战略》中,计划在今后5年内,投入28亿美元的总研发经费进行绿色能源产业技术的研发,其中政府与民间投入分别为16亿美元和12亿美元。系统的绿色能源技术研发中、长期战略正在制定中,计划2009年实施。“银行之间合作融资制度”和“绿色能源投资基金”也在制定和筹建中,为技术研发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5)印度

2008年,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印度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但印度科技投入不降反升,公共科技投入明显提高。2008年1月,在印度第95届科学大会上,辛格总理在讲话中重申,政府提高对科技的投入,在今后5年内,将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从现在的1%提高到2%。2008年10月,印度科技部起草了《2008年创新法案》(讨论稿),核心目的是建立国有与私有部门合作伙伴机制,促进国有和私有部门的创新能力,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政府还将建立创新园和特别创新区,支持企业的创新活动,入驻园区的机构可享有直接税收优惠和间接税收优惠政策。

为减缓全球经济危机对生物技术产业的影响,2008年11月,印度政府出台了35亿卢比的生物技术产业伙伴计划,以缓解生物技术企业面临的资金紧张的困境,使生物技术研发活动不会因金融危机受到重创。

随着欧美经济增长的急剧下滑,印度高速增长的IT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减缓金融危机对印度IT企业的影响,印度政府决定在以往对软件服务10年免税政策的基础上,再延长免税政策一年,即将2009年3月到期的软件服务业免税政策延长至2010年3月。

为降低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印度内阁于9月9日批准了“全国生物燃料政策”,以实现2017年生物燃料与化石燃料(汽油、柴油)的混合比例达到20%的目标。政策强调,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私有部门参与,通过建立国有与私有部门合作机制,大规模发展生物燃料。政府将成立由总理任主席的“全国生物燃料协调委员会”,负责生物燃料政策的协调和项目的宏观管理。委员会下设“生物燃料研发分会”,负责生物燃料的研究与开发。

二、世界格局变化加快,新兴经济体面临更大机遇

随着富国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经济相对实力的此消彼长,世界政治版图必将做出相应的调整。将有更多的新兴大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如印度、巴西。现在已有舆论呼吁,应该吸收中国参加世界经济俱乐部七国集团(G7)和经济强国集团经合组织(OECD)。

在中国缺席的情况下,这些经济政策论坛不可能深入讨论货币政策、能源价格等国际紧迫问题,因为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有人建议G7应由G4所取代,后者包括美国、欧元区、日本和中国,并且提升包括若干新兴经济体在内的20国集团(G20)地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在酝酿调整成员国金融权力结构。现在,亚洲经济体在IMF的权重严重落后于它们的实力水平。比如,中国的投票权重只有3%,比利时为2.2%,中国的经济实力超过比利时7倍,如按购买力评价法计算,差距就更大得多。

(一)弱点与挑战

1. 根本弱点

尽管新兴经济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其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根本弱点将长期存在下去{1}。

(1)政治、军事力量薄弱。经济力量并不等同于保障经济的政治、军事力量。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在军事上是弱国,即便是中国,迄今还没有一艘航母,它的国防预算还不足美国年度军费的增长额。现在,世界上还不存在“新兴集团”,新兴经济体由于多方面的背景不能像欧、美那样组成共同利益联盟。在亚洲,中国的崛起被印度的崛起所平衡,美国正千方百计地拉拢印度成为它的战略伙伴,用以抵消中国的影响。许多国际政治、经济组织仍被西方国家操纵利用,新兴经济体难以与之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