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变局:经济危机与新技术革命
1554700000008

第8章 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2)

重大的技术创新对于大企业的发展特别重要。一些国际上有名的大企业,大多从重大的技术创新中获益。比如,杜邦公司发明的尼龙,使杜邦公司获得巨大的收益。虽然公司投入了230多名研究人员,前后耗费11年时间和2700万美元的投资,但截至1963年,这一产品所获得的利润每年达到5亿美元。此外,向世界各国出售专利权所得又使利润大大增加。仅从东洋株式会社收取的提成费就达2700万美元,已相当于该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更为重要的是尼龙的成功,更加确立了杜邦公司在化工行业中的霸主地位。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发展也许最有代表性。IBM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大企业,它的发展就是不断推动技术创新的结果。早期,其创建者沃森一世为了改进霍勒利斯统计会计机,曾不惜投入大量研制费用,在经济不景气时拼命扩大生产。结果,当美国联邦政府实行新政策,随着事务工作量的急增而需要机器处理时,只有IBM公司能提供充足的具有高效能的机器。IBM公司因此而获得巨大成功。在沃森二世领导下,IBM向计算机产业进军,1953年推出了最初的商业化机器IBM/650,1955年和1956年分别推出IBM/705和IBM/704。当计算机步入晶体管化时代时,IBM于1959年推出了产量高达1万台的IBM/1401,而且还推出了IBM/1410、超大型机IBM/7070和7090,在科学用小型机方面则推出了IBM/1620等。20世纪60年代初,IBM又开始了一项雄心勃勃的IBM/360计划,在该计划的4年期间,研制费、生产费总计开支高达50亿美元,比美国研制原子弹的经费还要多。计划规模之大是空前的,如果计划失败,IBM就有破产的危险。一时间,反对者大有人在。但是,IBM的决策人没有退缩,坚决而果断地向前推进,1964年,终于推出了IBM/360系列,获得了巨大成功。正是这一成功,使IBM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确定了决定性的、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

德国容汉斯钟表公司是一家面临衰亡的大公司。1987年,该公司任命了富有创新精神的领导人弗里茨,他当机立断地放弃了无法与日本竞争的传统闹钟和手表产品,积极开发无线电手表和太阳能手表等科技新产品。为了研制长40cm的手表天线,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研究部人员由5名增加到21名,并增加实验经费,用9个月时间研制成了所需天线。无线电手表等的成功使公司的营业额翻了三番,5年来一直保持着2位数的增长速度。

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发展成为大企业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创办于1976年的“苹果电脑公司”是美国电脑界的后起之秀。当年,两个尚未大学毕业的青年学生乔白斯和奥斯尼雅克,在一间简陋的汽车库里精心研究出了一种类似单板机的微型电脑。由于其操作简便,功能良好,售价低廉,深受用户欢迎。于是,1977年,他俩挂起了“苹果”的通俗招牌,开设了电脑小公司,生产苹果Ⅰ型和苹果Ⅱ型微型电脑。经过不断的创新,7年后,这个小公司就发展成驰名全球的大公司,跨进了美国500家最大企业的行列。

早期的经济学家如熊彼特、加尔布雷斯等,十分强调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他们认为,由于对垄断利润的期望,能给创新提供激励,创新费用之高只有大企业才能担负,大企业因而最适应于创新。从经验可以得知,垄断在创新方面有如下优势:

(1)可以采取一系列手段(如专利、版权和商标),阻止竞争者仿造某种创新。

(2)垄断者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信誉可吸收人才。

(3)垄断者有资金优势。

相对于小企业,大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许多优势:

(1)研究开发能力强,而且在研究开发上能形成规模经济。

(2)资金有保证,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强,企业不仅本身拥有雄厚的资金,而且易于从银行获得贷款。

(3)人才较多,有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技能的人才。

(4)管理方面的优势,大企业一般已经历过成长发展的过程,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已有相当的经验,并已形成一套严密的组织管理程序。

(5)销售力量强,大企业一般都已建有良好的销售网,而且在市场上已有一定的地位和声誉。

(6)信息与政策优势,大企业一般较易获得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的服务,信息渠道也较多。国家的政策也常常向大企业倾斜。

(7)生产技术较为先进,设备较好。

这些优势可以使企业能够进行大量的发明和创新活动。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企业所掌握的专利,约有51%由职工人数为5000人以上的企业占有,30%由1000~4000人的企业所占有。大企业的强大的创新实力特别表现在它们对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上。例如1990年,美国的电话电报公司和日本的丰田公司,其研究开发经费均超过30亿美元,一个公司的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几乎就接近于我国全部企业科研经费支出之和。这种高强度的研究开发投入,不仅使它们能够不断地推出创新产品和工艺,而且能够导致一些重大发明和创新的产生,从而带动一大批企业的创新活动。在历史上,这样的实例很多。比如,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发明和研制了晶体管,以此为基础,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等领域的厂家推出了一大批发明和创新,导致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微电子革命。杜邦公司发明和研制成功尼龙,则带动了聚酯纤维、聚酯薄膜、人造丝等一系列的发明和创新。

一般认为,大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最大弱点是灵活性差,不能迅速适应市场的变化而大胆地进行变革。这就像一艘船行驶在一定宽度的河面一样,它在常规的航道上,行驶是安全的,速度也是快的,但一旦有突然的变化,需要它掉头或改变航向,如果航道不是那么宽,它的掉头或改变航向就会十分困难。这就是所谓“船大掉头难”。

同时,大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也不是绝对的。有些优势,随着情况的变化,反而会成为劣势。比如,严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程序固然有利于创新有条不紊地进行,然而复杂的程序常常会导致严重的官僚主义,延误创新的时机,降低创新的速率。标准化、规模经济都是现代化生产的标志,然而在某种程度上,标准化和规模经济会导致惯性的加强,形成对创新的阻力。

企业从事技术创新,企业家精神起着重要作用。在一些大企业中,这种企业家精神已变得越来越弱。这是因为:

(1)大企业已发展到一定规模,继续发展的机会减少,困难加大了,对于大多数大企业的领导者来说,维持日常运行,保持适当的增长,已成为主要的关注,追求快速发展已不再是主要的目标。

(2)由于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破坏”,这种“破坏”对大企业的影响比小企业要大得多,企业的领导人常常会有牵一发动全身之感,因此决策过程已变得十分谨慎。这种企业家精神的减弱,是影响大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所在。因此,要促进大企业的技术创新,特别应在振奋大企业中的企业家精神上下工夫。

为了具备小企业的优点,大企业不可能再变回小企业。重要的是,如何在大企业中也具有小企业的优点。一种办法是与小企业结合。大、小企业相结合的办法包括风险合资、研究开发合作、许可证、销售等协定,和大企业从小企业购买东西的自愿交往方式。现在最时髦的方法是分包合同。对于大型计划和复杂产品,大企业成为整个系统的组织者,由许多家小企业生产零件和进行必要的服务。

为了更好地从“小”中获得好处,国外的许多大公司都在鼓励内企业家。美国3M公司的董事长于l983年说:“3M公司鼓励年青的企业家提出设想并实现它,如果他们成功,就可在3M公司的保护伞下从事自己的事业,这种方法是3M发展的核心。”通用电器公司董事长于1982年宣布,他想重新组建通用电器公司,使之成为小公司的联合机构,把大公司的雄厚力量与小公司的灵活性结合起来。瑞典的贝泽投资公司董事长于1980年说,必须支持有新设想和有创造力的企业家,因为他们是创新的化身,是未来的希望。

在一些富有创新活力的大企业(如美国惠普、通用汽车公司、3M公司、杜邦公司、电话电报公司等)中,有许多由富有想象力的行为者组成的独立小组,他们避开、甚至“破坏”那种可能会限制他们创新的正式体制。这些有胆量的人物组成了“地下小组”或“地下联系网”,经常“私取”公司的资源或“偷”公司的时间来做他们想干的事情。当那些企图按正式渠道进行创新的人还在等待批示时,这些人已经干出许多件新事情。这些公司中的冒险人物与内企业家相似。

内企业家实质上是创新家,而不是管理者。和一般企业家一样,内企业家并不一定是新产品、新工艺的发明者。他们的贡献是,把新的设想,甚至样机,转变成有经济效益的现实。当这些设想已成为实在的、可经营的事业时,甚至最缺乏想象力的人也能看出它们的价值时,内企业家却开始对此厌烦了。这时,这种事业经常需要让有经验的经理们去维持和发展,而内企业家们又去进行新的冒险。

2. 中、小企业

在任何一个国家中,中、小企业的数目都占绝对的多数,尽管它们的经济影响未必能和大企业相比拟,然而它们的发展潜力之大,则非少数大企业可比。因此,近些年来,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促进它们的成长和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

在工业发达国家中,近些年来,把强烈的关注和期待集中在中、小企业的“创新功能”上,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著名的英国中、小企业实例调查刊物——《波尔顿报告书》中强调指出:“中、小企业在产品、技术和服务的技术创新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它起着培育新产业的基础的作用,它作为拥有技术创新的因素应该大写特写。”美国中小企业厅的《中、小企业白皮书》也强调中、小企业技术开发的重要作用和它的高效率。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技术创新的40%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在本世纪的主要商品化项目中,中、小企业大约占了1/2(共65项),包括火箭、喷气式飞机引擎、滴滴涕、圆珠笔等一些重要的创新。在l952—1977年的25年中,在最重要的319项科研项目中,有200多项出自于小公司之手。在调动职工从事开发的效率方面,中、小企业比大企业高2.5倍,而且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也较高。此外,就平均开发速度而言,中、小企业为2.22年,短于大企业的3.05年。

在中、小企业中,高技术小企业的作用尤为突出。据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的一项研究指出:小企业的人均创新数是大企业的2倍;小企业的人均重要创新数是大企业的2倍;小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经费的比例是大企业的2倍,1981年小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经费比例为6%,大企业的为3%;小企业投入应用研究的比例是28%,大企业为20%。但是,中、小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在不同国家是不同的。据英国SPRU对英国1945—1980年重要创新的调查,小企业完成的比例大约占20%,大企业完成的从1945—1949年的36%增加到1975—1980年的59%。但是,大企业的创新越来越是通过较少的单位(如分公司)完成的。据日本的调查指出,1975年日本中、小企业中从事研究开发的企业仅占6.1%,1981年增加到15.2%;同年,大企业中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比例是62.1%。在从事R&D活动的中、小企业中,R&D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为1.3%,大企业的为1.8%。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较弱,资金也较为短缺,在技术创新活动和竞争中,一般是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小而灵活的特点,使其在创新活动中越来越比大企业具有优势。中、小企业的主要优势表现为:

(1)机动灵活性强。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与用户保持密切的接触,便于捕捉和开发市场上急需的实用技术的产品,对市场和技术的变化能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也就是说,它们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方向,抓住技术开发的有利时机,善于在大企业竞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开发大企业暂时不能顾及的技术领域。

(2)经营者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经营者的企业家精神较为旺盛。尤其是高技术小企业,其经营者既是富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又是在某一领域具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企业一般是根据经营者技术专长而设立的。在需求结构、技术结构不断变化的形势下,他们善于思索,勇于创新,把技术看成是企业生存的生命线,大胆向新技术领域挑战。

(3)企业内部交流易于进行。企业内部频繁、通畅的信息交流及融洽的思想感情交流,是决定企业充满活力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小企业规模小,组织机构简单,便于经营者与一般从业人员之间,技术人员与非技术人员之间保持密切而频繁的接触和交流,从而迅速地解决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但是,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中,中、小企业的劣势也十分明显。

(1)技术人才短缺。技术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在技术创新急速发展的年代里,科技人才的作用尤为重要,但中、小企业中缺少技术人才是世界各国都极为普遍的现象。据英国1979年对分布在各行业的57家中、小企业进行的调查,人才不足已严重地阻碍了这些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在农机行业的某些小企业中,连一名生产技术人员都没有,根本不可能开发新产品。日本中、小企业厅于l986年做的调查证实,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有70%以上感到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不足,严重阻碍了技术开发。

(2)资金不足。缺少足够的资金常常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首先是缺少研究开发经费,有的中、小企业既无力设置专门的研究开发部门,从事研究开发活动,也无力聘用优秀的科技人员。其次是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费用,有些中、小企业也难以保证。

(3)利用外部信息的能力较低。外部信息是企业认识技术和市场机会的重要基础。但是,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人才不足,收集外部信息的广泛性、准确性、速度性较差,导致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信息源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集思广益和各种提案,因而常常不能有效地抓住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