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变局:经济危机与新技术革命
1554700000009

第9章 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特点表现为:

(1)以群体性技术开发为基础。因为中、小企业由于研究开发的课题较小,专职研究开发人员和投资都较少,所以在技术开发过程中强调群体参与,即上至经营者,下至第一线生产工人和推销员都参加技术开发活动,这种做法是中、小企业创新易于获得成功的基础,也是区别于大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

(2)以经营者本人的技术开发为核心。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经营者一般都直接参与技术开发活动,包括开发战略的制定,开发过程的组织与领导及具体的开发活动,这在高技术小企业中尤为普遍。企业经营者亲自参加技术开发,有利于在企业范围内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及时解决开发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降低成本,加快开发速度。

(3)以开发实用化“短平快”技术为重点。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资金缺乏,科研能力较弱,其创新活动主要以开发实用化产品和生产技术为主,很少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实用化技术开发中,又以“短平快”项目为重点,中、小企业重视实用化“短平快”技术开发,符合其灵活机动的经营特点,有利于企业迅速收回开发投资,加快企业发展;有利于与大学、科研机构和大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外部的科技力量。但是,过分注重短平快技术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在日益激烈的技术竞争中,很可能会逐步落伍。

二、产业:创新促进改造与新生

(一)产业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基础{1}

产业升级的基础是创新。不断用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替代传统产业,需要寻找到产业增长点,这就需要进行创新。所谓创新就是用新的技术或经营方式来满足新的需求。人们对需求的要求不仅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在内容上也是无限的,满足这种内容上不断更新的需求只能依靠创新。通过创新形成新的产品、新的经营方式、更低的产品价格,使需求更加丰富,高层的需求得到满足,由满足创新的企业组成一个新的产业。

产业创新是产业升级的主要方面,因为没有产业创新就不可能满足那些更细致、更高层次的需求,也不可能对传统产业进行替代,使产业重心向高附加值方向提升。所谓产业创新是用新的产品和新的技术满足需求,其结果形成了一个崭新的产业。产业创新是行业整体创新,而不是局部的创新,因此,它包括企业技术创新和行业内技术扩散两个过程,只有创新的技术在行业内得到了普及,才可实现产业创新。

由技术引起的产业创新有两种途径:

(1)一个企业完成产品创新并由此带动了相关的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完成了相对比较完整的经营体系创新工作,获得了高额利润。这对其他企业将产生诱导作用,吸引其他企业效仿,使技术扩散到其他企业,最后形成新的产业。它的特点是由一个企业首先进行创新突破,再将技术扩散出去,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很大的完整性。

(2)由多个企业同步创新,分别完成产业创新所要求的技术创新工作,同时进入新的产业,相互支持构成一个产业整体,并因各自创新而垄断局部技术,又因分工而使资源使用更加集中,保证企业能够迅速获得规模效应,使产业创新得以迅速完成。

(二)产业创新是产业转移成功的前提{1}

世界竞争力报道常令各国政府相当敏感,各国政府均以提升国家竞争力为施政纲领。国家竞争力成为衡量一国投资环境和经济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追求目标。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四个决定性因素:一是要素条件;二是需求条件;三是相关的产业支持;四是企业的战略与竞争状况。按照波特的解释,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产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是经济竞争力的反映,离开了产业竞争力国家经济竞争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国家竞争力模式的共同特征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力因素(含相关支持性产业,结构、策略与竞争,市场需求,生产要素等)是构成国家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宏观层面的产业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反映。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总是在特定的产业范围内竞争,即国家竞争力具有产业特定性。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也强调,一个国家只在特定的产业领域内竞争。国家只在特定的产业领域竞争就好比运动员只在同一个体育项目内竞争一样。长期以来,指导国际分工,从而说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是比较利益理论,比较利益的核心是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一个国家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最主要的是产业竞争力。各种竞争力理论为国家竞争优势的思考提供了简捷的方向,即产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追求。产业竞争力来自何处呢?

波特认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该国能否有效地形成竞争性环境和推动创新。因此,从宏观层面理解产业竞争力的两个主要源泉——产业竞争环境和产业创新能力。竞争性环境的含义很广,按波特的解释,主要包括要素、需求、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态势,以及政府与机遇等因子的组合。这些因子共同形成一国产业的“聚集”,聚集越强越紧密,该国该产业之竞争力越强。产业聚集既可以是以单个产业为单位,也可能是相关产业形成产业群。产业群是产业地理集中的产物。一个国家或地区,不管是它的创新能力如何,不可能在所有产业领域方面都获得成功,而是在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形成的产业群方面获取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势。

对国家竞争力起决定作用的产业创新是产业层面的创新。这种创新是产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的集成。通常的衡量指标就是产业转型的能力。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转换,产业转换的速度反映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产业经济理论和发展理论研究大多循着这样思维逻辑构筑理论框架。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结构转换问题。所谓结构转换可以被定义为:随人均收入增长而发生的需求、贸易、生产和要素使用结构的全面变化。结构转换的核心就是产业转型。众所周知,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普遍呈现出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以资本密集型为主→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的演进轨迹。具体表现为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支配地位的产业结构演进路径。工业化的进程表现为主导产业不断更替的过程,工业化的历史内涵,是指经济体系的现代商品型的产业化改造。也就是说,工业化的过程是产业不断创新的过程,产业转换能力是一国经济发展能力的主要决定性因素。

日本经济奇迹正是缘于日本政府及时地推进了主导产业的转型。产业转型是保持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产业转型就是由失去竞争优势的成熟产业或衰退产业向新兴产业或发展产业转移的过程。产业转型的效率取决于一国的产业创新能力。但是,日本由于缺乏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产业创新能力,日本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失去了活力。也正是由于缺乏知识产业方面的创新能力,日本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陷入危机以来迟迟难以复苏。麻省理工学院瑟罗教授认为,日本目前面临两个危机:一是经济危机,二是创造力危机(Creativity Crisis),后者更为严重。创造力危机主要是缺乏产业创新能力所致,日本未能及时从工业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如汽车、家电等)转换到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如IT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等)。在知识经济的冲击下,传统制造业的衰退是历史性趋势。如果新产业的发展不能弥补旧产业的衰退而形成经济萎缩,则势必发生产业空洞化。产业空洞化是日本经济危机的一个外观表象,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缺乏产业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最重要和最直接的作用是促进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使新兴高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有生气、最有活力和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但从经济意义上讲,技术创新对促进传统产业的创新和改造的作用,也许并不亚于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由于传统产业在国家经济中仍占主要的比重,这些产业的创新和改造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些年的发展已表明,传统产业的创新和改造已越来越依赖于高技术创新的应用和扩散。比如,微电子技术的应用,已使许多传统产业从“夕阳西下”中回升过来,有的焕发了生机,并逐步发展成新型的高技术产业。

(三)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的生长

关于高技术产业的概念,国内、外有大量讨论,但都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有的以研究开发费用比例和科技人员比例进行定义,有的以产品研究开发费用占产品销售值计算“技术密集度”,有的则以投入产出法进行定义。实际上,高技术产业不可能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今日之高技术产业,明天可能成为传统产业;今日之传统产业,昨天可能是高技术产业。即使在一个产业中,有的部门可能是传统的,但有的则可能是高技术的。新兴高技术产业主要指的是以新兴高技术为基础形成的产业。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微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诞生,大多源于一个或若干个重大的技术创新。当某项创新在市场上成功后,除了进行创新的企业要进一步扩大生产之外,许多看好该项创新的企业会纷至沓来,或者通过购买技术取得生产该创新新产品的合法权利,或者通过学习模仿研制类似的产品。

当跟进企业的数目增多、产品的生产和市场达到一定规模时,其产业化就可以说已基本完成了。一般来说,新兴产业部门的形成过程需要有少量新科技公司,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及1~2家大型企业的通力配合。而且要充分利用群落效应,即要求这些公司地理位置接近,具有共同的社会价值和思想,其表现形式是在“群落”范围内社会和组织上的协调配合。

按照创新理论,技术创新对新兴产业的作用至少有如下三种方式:

(1)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高技术R&D经费的增加,形成了大量的高技术成果,这些成果吸引了一批企业家(从大学和研究机构“分离”出去的或者从现有企业中“分离”出去的)创办新企业,将成果开发为新产品。这些企业大多是小企业,随着新产品开发的成功,企业规模逐渐扩大,或者通过与其他小企业联合建立企业集团,或者与原有的大企业联合或兼并,成为新产业发展的先锋和主力军。

(2)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高技术R&D成果,通过技术转让转移到现有的中、小企业中,被开发成新的产品,这些现有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3)现有的大型企业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试图扩大企业高技术产品的国外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企业R&D经费,加强企业自身的R&D能力,独立自主地开发出一代代适合市场需求的高技术产品,这些大型企业常常成为新产业发展的中坚。

第一种方式,目前最为成功和最具影响。大量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新的创造性措施,如创新中心、孵化器、科学园区、风险投资等,进一步促进了这种方式的发展。

(四)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振兴

一个产业,相对于某个正在兴起的产业,它可以称为传统产业,但相对于某个更老的产业,也许它仍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产业。对某些工业发达国家来说,是“夕阳西下”的传统产业;而对于某些发展中国家而言,也许却是需要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产业。传统产业常常被理解为和高技术产业相对应的低技术产业。然而,事实上,有些传统产业并不一定就是低技术产业,钟表行业、汽车行业和造船行业等在许多发达国家中被认为是传统产业,但其技术却是高级的,应属于高技术产业。在国外,传统产业通常指已处于产业生命周期成熟阶段以后的产业,因此也称成熟产业。与处于萌芽和增长期的新兴产业不同,成熟产业的重要特点是:研究开发投入较低,技术已成熟并趋于过时,生产和市场趋于饱和,资金投入低,增长速度较慢。印刷、造纸、食品、玻璃和纺织等产业均属于这类产业。

技术创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新技术产品、工艺和设备在传统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可以加速传统产业中设备的技术改造和生产工艺的改进,可以改变传统产品的设计和促进新产品的开发,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可以节约资源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国外有人估算,如果用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可以把原有物质能量利用率提高100倍。机电一体化的重要产品数控机床可使劳动成本下降三分之一,可使机械加工成本下降22.5%,数控机床的直接经济效益比普通机床高约90%。在机械生产中,数控机床的比重越来越高,据20世纪80年代初的统计,美国、日本和一些西欧国家的数控机床已占世界数控机床产量的20%以上。l982年,日本数控机床的年产量达24 000台,占世界数控机床产量的50%,大大加强了日本机械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1983年,机械产品出口额已占其总出口额的69.7%。近些年来,微电子技术更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的产业中,促进了这些产业的改造和发展。钢铁、造船、纺织、矿业、农业等传统产业都从应用微电子技术中大大获利。据日本估计,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矿业增长率的60%都是通过与微电子技术相关联的产业得到的。计算机也已广泛进入制造业的各个领域,成为制造技术的不可分割的部分。CAD、CAM、FMS和CIMS等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不仅使制造业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在使机电产业本身发展成新的高技术产业。

除微电子、计算机外,生物技术、材料技术和其他高技术的创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也起着重要作用。以机械产业为例,新材料可以提高机械的功能,反过来,也促进了生产和加工这些新材料的新机械的发展;生物技术的进展带来了废水处理、酿造机械、食品加工机械的重大创新;激光技术在机床、印刷机械和农业机械中的应用,作为新的机械促进了这些机械的进步。农业、食品、医药产业的发展,生物技术的应用更是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