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亚健康状态者的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亚健康状态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如果把健康和疾病看作是生命状态的两端的话,就像一个两头尖的橄榄,中间凸出的一大块,正是处于健康与有病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亚健康,用以与健康的“第一状态”和患病的“第二状态”相区别。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一种介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离(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真正健康者仅5%,找医生诊治疾病者约占20%,剩下的75%就属于“亚健康”者。
亚健康,是世界医学界的一个最新概念。近百年来,由于抗生素及疫菌的发现与应用,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已不再是令人恐怖的霍乱、鼠疫等传染性疾病,而是找不到病原体的非感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肿瘤等。
亚健康也不像感染性疾病那样突然发病,而是进展隐匿、缓慢并时隐时现,前期仅感到身体或精神上的不适,如疲乏、情绪不宁、头痛头晕、失眠等。其后可能发展为某种疾病,但也可能仅有种种不适而不发病。这种状态,既不属于健康,又难以发现疾病,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即“似健非健、似病非病”的状态。
亚健康状态威胁现代人的生活。据调查显示:中国城市居民中处于亚健康状况的人群逐年增多,且有大面积威胁中青年人的趋势。根据对2.3万人的调查,18~40岁的人随着年龄拉长,身心轻度失调呈缓慢上升趋势;而到了40岁以上,潜临床状态的比例陡然攀高;55岁左右进入前临床状态的增多;65岁以上的人即使没有明显的病变状态存在,大多数身处人体“第三状态”的人,到医院检查,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以及血、尿、粪化验等各项指标基本正常,医生几乎诊断不出有何疾病。但不少人确实存在心理或生理方面种种不适感,表现为精神不爽、体力不支、食欲不振、睡眠不酣、头晕、健忘、口臭、便秘、心烦、易怒、皮肤干燥、性功能减退、疲倦等等。然而,生活、学习、工作仍能如常坚持下去,只是效率不高而已。
当然,身处人体“第三状态”的人,不像健康人那样精力充沛、容光焕发,有较大的工作潜力和创造力,对环境变化有较良好的适应能力;但也不像病人那样面容憔悴、萎靡不振、无力从事工作、学习和劳动,甚至卧床不起,生活无法自理,症状突出,体征变化明显。
此外,衰老尤其是过早衰老所致的机体及心理上的退行性改变而引起的种种不适感觉,也是亚健康状态的典型内容之一。
亚健康状态包括的范畴很广,可以说凡处于健康与疾病的临界状态,经长期观察而能发现疾病者,均在此列内。
近年来,在对亚健康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有关医学专家将这一状态的主要表现归纳为以下三十种:
精神紧张,焦虑不安;孤独自卑,忧虑苦闷;注意力分散,思考肤浅;容易激动,无事自烦;记忆力减退,熟人忘名;兴趣变淡,欲望骤减;懒于交往,情绪低落;感觉乏力,眼易疲倦;精力下降,动作迟缓;头昏脑胀,不易复原;久站头晕,眼花目眩;肢体酥软,力不从心;体重减轻,体虚力弱;不易入眠,多梦易醒;晨不愿起,昼常打盹;局部麻木,手脚易冷;掌腋多汗,舌燥口干;自感低烧,夜有盗汗;腰酸背痛,此起彼伏;舌生白苔,口臭易生;口舌溃疡,反复发生;味觉不灵,食欲不振;发酸嗳气,消化不良;便稀便秘,腹部饱胀;易患感冒,唇起疱疹;鼻塞流涕,咽喉疼痛;憋气气急,呼吸紧迫;胸痛胸闷,心区压感;心悸心慌,心律不齐;耳鸣耳聋,易晕车船。
在以上30种不同临床表现中,排除疾病之后,一般认为,只要有其中6种,就可初步认定为亚健康状态。
健康小贴士22 帮你走出“亚健康”
均衡营养合理膳食 理想的食谱首先要保证营养均衡,像糖、蛋白质、脂类、矿物质、维生素等必须的营养物质在每天的膳食中一样也不能少。都市中有两种不良营养倾向,一是营养和热量过剩,另一种倾向是为了节食导致某些营养素和热量的不足。这两种倾向都足以引起“灰色状态”。
每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需要1500卡路里的能量,工作量大者则需要2000卡路里的热量,不断补充营养是保持精力充沛的前提。此外还应注意:脂肪类食物不可多食亦不可不食,因为某些脂类是大脑运转所必需的。缺乏脂类将影响思维,但是若食用过多,短期内会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长期则在体内堆积,形成脂肪。
维生素作用大 从事文字工作或经常操作电脑者容易眼肌疲劳、视力下降,维生素A对于预防视力减弱有一定效果,所以要多吃鱼肉、猪肝、韭菜、鳗鱼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经常呆在办公室里的人日晒机会少,容易缺乏维生素D,需多吃海鱼、鸡肝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当人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时,所消耗的维生素C将显著增加,而维生素C是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应尽可能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补钙可安神 工作中与同事、客户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为了避免发怒、争吵,可以有意识地多吃牛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以及鱼干、骨头汤等,这些食品中含有丰富的钙质。国外研究资料表明,钙具有镇静、防止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发生的作用。
应酬过后多调理 现代人少不了应酬,饭店的食品虽然美味诱人,但往往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过高,而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不足,常在外就餐者平时应多食用蔬菜、水果、豆制品、海带、紫菜等食品。
碱性食物抗疲劳 大量的体力劳动后,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产物乳酸、丙酮蓄积过多,造成人体体液偏酸性,让人有疲劳感。为了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可多食用以水果为主的碱性食物,如西瓜、桃、李子、杏、荔枝、哈密瓜、樱桃、草霉等。
让“心”放松 美国卡内基学会的调查显示,心理建康是所有精力充沛、事业有成者的标志,人生活在社会上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痛苦和烦恼,要想应付各种挑战,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调节维持心理平衡。
晒太阳提神 日光照射可以改变大脑中某些信号物质的含量,使人情绪高涨,愿意从事富有挑战的活动。在上午光照半小时对经常萎靡、有抑郁倾向效果尤为明显。
了解生理周期 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和精力充沛程度在一天中不断变化,有高峰也有低谷。大多数人在午后达到精力的高峰,但也不乏个人差异。你不妨连续记录自己一天的心理状态,觉醒程度、反应速度和进行的活动,找出自己的精力变化曲线,然后合理安排每日的话动。
求助心理医生 由心理医生进行正规的心理学预测,不仅是一种直接的治疗而且能增加心里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
健身怡神张弛有度 持续、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难免令人难以承受,疲劳、头痛、失眠等不适接踵而至。这些信号提醒你机体已经超负荷运转,该进行调整与休息了。
静坐放松 每天抽出一段时间静坐,完全放松全身的肌肉,去掉脑中的一切杂念,将意念集中于丹田穴,可以调整全身的脏器活动。
让大自然帮助你 远离喧嚣的都市,森林的气中负离子浓度较高,不仅能调节神经系统,而且可以促进胃肠消化、加深肺部的呼吸,在体力、脑力、心理等各方面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办公室内长时间坐着工作的人应该每隔1小时活动一下。可以作简单的保健操,也可以随便活动活动筋骨。虽然用时不多,却可有效防止由“静坐”生活方式导致的慢性疾病。
午后打盹事半功倍 现在国外一些公司规定职员必须午睡,以保证工作效率,午睡时间宜在半小时左右,关键是质量。睡时最好能平躺在床上或沙发上,将身体伸展开来。不要趴在桌上睡,这种体位容易使空气受限,颈项和腰部的肌肉紧张,醒后很不舒服,易发生慢性颈肩病。
§§§第2节 亚健康是如何形成的
亚健康的形成主要受心理、社会、环境、营养、劳动、生活方式与行为、气象生物、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每个因素都有特定的内容又相互关联。比如嗜烟、酒成癖,烟碱、酒精缓慢损害机体;劳逸失度,娱乐过度,紧张,睡眠不足,引起机体代谢紊乱;饮食无节制,营养不合理,吸收失控,体液酸碱度失衡,给健康造成潜在危害;环境遭受污染,人体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及化学物质的感染;长期患慢性病不愈等,均可导致产生亚健康的一些具体体症,如神态疲倦、体力不支、心烦意乱、郁郁寡欢、易受刺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秘、头晕目眩、失眠健忘等。
“亚健康”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各种症状都有可能出现,但最明显的有七个方面:
(1)心血管症状——经常感到心慌、气短、胸闷、憋气。
(2)消化系统症状——见到饭菜没有胃口,有时感觉饿了,但不想吃饭。
(3)骨关节症状——经常感到腰酸背疼,或者浑身不舒服。
(4)神经系统症状——经常头疼,记忆力差,全身无力,特别容易疲劳。
(5)精神心理症状——莫名其妙地出现心烦意乱,遇小事易生气,易紧张和恐惧。
(6)睡眠症状——入睡比较困难,凌晨容易早醒,夜间常做噩梦。
(7)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性功能低下或性要求突然减少,尿频、尿急。
“亚健康”的基本特征是身体无明显疾病,但体力降低,适应能力减退,精神状态欠佳。
以上情况可以间断或持续地出现,又可明显消失,恢复健康状态。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工作压力加大,如果自身不能通过良好的习惯或适当的放松建立一个有效恢复的机制,则人体的主要器官在长期的非常负荷下会出现效率低下、功能减退及暂时功能障碍等。这是最常见的导致亚健康的病因。
人体的自然老化,表现出体力不足、精力不支等。不良生活习惯或处于不良环境诱发某些疾病的前期症状。如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等,很多都是由于长期不良生活习惯或处于不良生活环境诱发的。在发病的前期,病灶就会引发一些全身性的功能失常或障碍,体检却很难准确检查出病因。这是真正需要引起重视的亚健康。
人体生物周期中正常的低潮时期。如女性在月经期的烦躁、不安、易激动等。
造成亚健康的原因多种多样,专家认为,过度疲劳是首要的因素,因为它使身体的主要器官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非正常状态;其次是人体的自然老化;还有是重大疾病的前期、发病前,人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出现器质性病变,但在功能上已经发生了障碍;另外则是人体的生物周期处于低潮时,即使是健康人,也会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处于亚健康状态。而过大的精神压力则是产生亚健康的一个主要诱因。
健康小贴士23 正确对待疲劳
生理性疲劳:人们由于学习和工作繁忙或体育锻炼较多,血液中因积累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乳酸,而产生疲劳。经过及时和适当的休息调养,增补饮食营养,即可恢复。
心理性疲劳:因某些环境因素导致人们发生焦虑和悲观,终日忧心忡忡而不能发泄排解,日久天长则形成心理性疲劳。应将心事向亲友尽情倾诉,达到心情舒畅,然后做到饮食起居规律,辅以体育锻炼,则可康复。
病理性疲劳:上述两种疲劳是可以通过人体自动调节机制加以控制恢复的,而有些疲劳则属于重大疾病发生的前兆信号,它提示肝炎、结核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癌症等即将或已经到来。
季节性疲劳:常言道:“春困、秋乏、夏打盹”。为什么只有冬季人会感到头脑清醒、精神振奋、不觉疲劳?这是人类机体对自然环境的生理的心理正常反应。冬季天气严寒,人体表面血管收缩,血液则大量流入大脑,于是得到充足的氧和营养供应,脑细胞机能活跃,则不产生疲劳感。而春、夏、秋三季,由于气温上升,人体表面血管扩张,加以户外活动增多,大脑供血相对减少,因导致脑细胞兴奋度降低而感疲劳。故人们应在温热季节保持生活有节,弛张有度,尽量防止疲劳发生。
§§§第3节 如何预防亚健康
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下可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如生活质量下降;心悸、失眠、精神不振、食欲不佳、难以适应正常的工作;情绪烦躁、心理压抑、人际关系恶化、疲劳困乏、颈肩腰痛酸痛;对一切事物失去兴趣;免疫力越来越低,各种疾病容易乘虚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