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延展
《追求卓越》出版于1982年,正值日本企业在世界上步步紧逼、美国企业节节败退的背景下。80年代的美国企业管理正热衷于管理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理性模式”和“企业战略范例”,职业经理人和MBA习惯于计划模型和精确的财务分析,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却普遍忽视管理学最基本的原则和品质,失去了对管理本质的把握。由于日本公司的成功,大量学者开始研究日本企业成功的秘诀,但是本书作者汤姆·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却把目光瞄准美国本土的优秀企业,他们通过大量调研,制定优秀成功企业的标准,并根据标准选出43家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成功企业。43家企业涵盖高级技术工业、消费品工业、服务业等六种类型,具有相当强的代表性。直到今天,其中的一些企业——如IBM、通用电气、惠普、3M、麦当劳、宝洁、沃尔玛、波音等——仍然是世界500强企业的领跑者并被人们所熟知。
在研究日本企业赶超美国企业的经验之后,研究美国公司,发现美国的优秀公司,与日本企业有很多共同点,同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同样有很好的企业风气,有很好的人际关系,有很强的凝聚力,是什么造成这种惊人的相似呢?是共同的价值观和最高目标,正是它们把员工和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TheoryZ:HowAmericanBusinessCanMeettheJapaneseChallenge
《Z理论》
威廉·大内WillianOuchi
名著导读
威廉·大内,Z理论创始人,最早提出企业文化概念的人,日裔美籍管理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企业管理硕士,在芝加哥大学获企业管理博士学位。
威廉·大内从1973年开始专门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经过调查比较日美两国管理的经验,参照传统的X理论和Y理论,以日本企业文化为参照系,于1981年出版的《Z理论》一书,全名为《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书中提出了著名的“Z理论”,强调组织管理的文化因素,并认为组织在生产力上不仅需要考虑技术和利润等硬性指标,而且还应考虑软性因素,如信任、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和微妙性等。X理论和Y理论体现了西方的管理原则,而Z理论则强调在组织管理中加入东方的人性化因素,是东西方文化和管理哲学的碰撞与融合。
《Z理论》研究的内容为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企业文化理论也是这种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本书写作的原意是“如何把对于日本企业管理的理解运用到美国环境的实践中”,试图回答“日本的企业管理方法能否在美国获得成功”这个美国人十分关心的问题。
该书在出版后几乎立即风行美国,并且很快传播到全球管理学界,得到了广泛重视,成为20世纪80年代研究管理问题的名著之一。
要点精读
1.向日本学习
威廉·大内首先提出美国为什么要向日本学习的问题。他认为,要想知道美国人可以向日本人学习什么,关键是要了解:美国人与日本人之间真正的区别是什么。根据他的分析,日本企业与美国企业在管理方式上的不同表现在:
(1)雇佣制不同
日本企业采用终身雇佣制,而美国企业的雇用时间一般是短期的;日本对雇员的评价和晋级比较慢,它们并不着眼于短期见效的手法,而只根据雇员的长期不懈努力来做出对其相应的评价;日本企业在晋升雇员时,并非只让其从事一项专门的工作,而是更多地考虑派他们去熟悉各个部门的业务,这样当一个人成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时,他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多方面的专家。
(2)决策不同
日本企业更多地强调集体决策,它主要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相互协调一致的基础之上,尽管这样的决策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但在实行时有效迅速。日本企业对集体观念和集体责任感的重视,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所有这些特征,构成了日本企业的基本管理模式。
2.Z理论
大内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进行研究。这些企业都在本国及对方国家中设有子公司或工厂,采取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大内的研究表明,日本的经营管理方式一般较美国的效率更高,这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日本经济咄咄逼人的气势是吻合的,作者因此提出,美国的企业应该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本企业管理方式学习,形成自己的管理方式。他把这种管理方式归结为Z理论型管理方式,并对这种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称为“Z理论”。
Z理论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与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
大内把他所研究的企业管理方式分为3类,并分别用不同的字母加以区别:用A型管理方式代表传统的美国企业管理方式;J型管理方式代表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Z型管理方式代表在美国自然发展起来的,但与日本的企业具有许多相似特点的美国企业管理方式,并分别把这3类采用不同管理方式的组织称为A型组织、J型组织、Z型组织。
A型组织的特点为:
①短期雇用;
②迅速的评价和升级,即绩效考核期短,员工得到回报快;
③专业化的经历道路,造成员工过分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但对整个企业并不了解很多;
④明确的控制;
⑤个人决策过程不利于诱发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⑥个人负责,任何事情都有明确的负责人;
⑦局部关系。
相反,他认为日本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
①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度,使员工与企业同甘共苦;
②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
③非专业化的经历道路,培养适合各种工作环境的多专多能人才;
④管理过程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
⑤采取集体研究的决策过程;
⑥对一件工作集体负责;
⑦人们树立牢固的集体观念,员工之间平等相待,每个人对事物均可作出判断,并能独立工作,以自我指挥代替等级指挥。他把这种组织称为J型组织。
大内不仅指出了A型和J型组织的各种特点,而且还分析了美国和日本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以致其典型组织分别为A型和J型,这样,就明确了日本的管理经验不能简单地照搬到美国去。为此,他提出了“Z型组织”的观念,认为美国公司借鉴日本经验就要向Z型组织转化,Z型组织符合美国文化,又学习日本管理方式的长处,比如“在Z型公司里,决策可能是集体做出来的,但是最终要由一个人对这个决定负责”。而这与典型的日本公司(即J型组织)做法是不同的,“在日本没有一个单独的个人对某种特殊事情担负责任,而是一组雇员对应组任务负有共同责任”。他认为“与市场和官僚机构相比,Z型组织与氏族更为相似”,并详细介绍了Z型组织的特点。
①终身雇佣制;
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度,使员工与企业同甘共苦。即使在经济恐慌或营业不佳时,企业一般也不采取解雇员工的方法,而是通过减少职工工时、消减奖金津贴等办法来渡过困难时期。这样,职工由于职业有保障,就会积极关心企业的利益和成长。
②缓慢的评价和晋升机制;
③分散与集中决策;
④含蓄的控制,但检测手段明确正规;
⑤融洽管理人员与职工的关系;
⑥让职工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考虑到由A型组织到Z型组织转化的困难,大内给出了明确的13个步骤,认为这个变革过程一般应如此进行:
第一步:理解Z型组织和个人的作用。用以熟悉Z理论的基本思想,掌握Z型组织的思想实质。
第二步:检查你的公司的宗旨。用以使人了解你工作和生活的价值观、宗旨,还可以了解企业战略同管理宗旨之间的联系。
第三步:解释所期望的管理宗旨并使企业领导支持管理宗旨,用以得到组织中最高领导人的直接支持,保证变革的成功。
第四步:通过创立结构和刺激来贯彻宗旨。用以建立一定的结构来引导组织趋向协作和前进,并帮助组织建立长期的观点。
第五步:发展人际关系的技能。人际关系技能在Z型组织中处于中心的地位,发展人际关系技能,用以与委托人、顾客打交道;适应同僚和同事,正确地进行领导。
第六步:对你自己和系统进行测验。为了确保组织革新的成功,进行某些试验来表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第七步:把工会包含在计划之内。Z型组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权力的平等分配,要加强公司经理同工会高级职员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第八步:使雇佣稳定化。管理人员应明确,雇佣的稳定部分是公司政策的直接后果。
第九步:确定一种缓慢的评价和提升的制度。要放慢评价和提升的速度,必须向雇员强调他们长期工作成绩的重要性,使他们忘记短期而做那些对短期或长期都有根本意义的事。
第十步:扩大职业发展的道路。考虑到中年的、中等级别的专业人员或经理进一步提升的前程有限,必须发展非专业化的职业道路,鼓励雇员到其他可以学到新东西的有关职务上去,使其能保持热情、效率和满足的程度。
第十一步:为基层的实施做准备。Z型组织的变革是从高层开始的,成功的Z型公司不是通过在基层实行参与管理而匆忙改正老的错误,而是首先在上层花费时间去取得了解和真正地承担责任。
第十二步:找出实行参与的领域。要充分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经理们要为协调不好承担责任。
第十三步:使整体关系得到发展。整体关系是团结性、内聚力的表现,而内聚力是在共同工作并共享其归属感情的雇员团体中涌现出来的,它是组织一体化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
大内认为这个过程要经常重复,而且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比如10年到15年。
趣味延展
威廉·大内是一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管理学家。他的“首”,是因为他提出的Z理论,在管理学界广为人知;他的“尾”,则是因为人们对他的经历、生活知之甚少,颇有几分神秘。但是,不论怎样说,单单凭借Z理论,就足以使他在管理领域名扬四海。
大内是日裔美国人,这一点毫无疑问。仅仅凭他独具特色的姓氏,就可以确定这一点。许多文章强调他的日裔身份,试图有意无意地告诉人们他同日本的联系是多么密切,但却忽视了另一点,大内生在美国长在美国。当然,他不是出生在美国本土,而是出生在夏威夷的檀香山(Honolulu,Hawaii)。但是,他同日本的关系,远远没有同美国的关系那么亲近。了解这一点,对于掌握大内的理论内涵相当重要。至于大内的祖上是什么时候移民檀香山的,在各种资料中都查不出端倪,但毋庸置疑他不是第一代移民。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而支撑经济增长的关键是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索尼、松下、三井、三菱,众多日本企业在全世界“大肆扩张”,抢占市场,给美国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战后日本生产力的增速一度是美国的400%,而当时的美国生产力增幅却落后于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强烈的反差和出口贸易节节败退,使得美国前所未有地感到来自日本的威胁。就像现在美国看待中国崛起一样,在当时,美国可是把日本视作最大的竞争对手(也是学习榜样),纷纷惊呼“狼来了”。
于是,伴随着美国人民普遍提出“日本威胁论”,作为管理学家的大内便紧跟时代地撰写了《Z理论》,他要做的是,从组织的角度研究日本企业及其成功模式,希望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日本企业身上找到美国企业可以借鉴的东西,希望以此来化威胁为美国企业发展的动力。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由于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发展的鼎盛时期,就连美国都不得不调整心态想拜师学艺,所以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不可思议的事情就能在那个时候发生。一向傲慢、霸道、自以为是的美国开始竟然思考起日本式的管理方式能否在本土适用?以及如何适用?此时,大内的《Z理论》出版,恰好赶上这个时机,可谓应运而生、横空出世。
在Z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大内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进行研究。这些企业都在本国及对方国家中设有子公司或工厂,采取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大内的研究表明,日本的经营管理方式一般较美国的效率更高,作者因此提出,美国的企业应该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学习,形成自己的管理方式。他把这种管理方式归结为Z理论型管理方式,并对这种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称为“Z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