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激励
1560700000026

第26章 宽容激励法(2)

在下属偶犯过失,懊悔莫及,已经悄悄采取了补救措施,未造成重大后果,性质也不甚严重时,领导就应该佯装不知,不与过问,以避免损伤下属的自尊。一件工作、一项任务完成以后,经理要充分肯定下属为此付出的努力,把成绩讲足,客观分析他们的失误,把问题讲透。这样其工作得到承认,不足也得到指点,就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提高自己。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那些勤恳工作、超负荷运转和善于创新的下属要格外爱护。在一般情况下,他们的失误可能多些,他们更需要关心、支持和理解。

在即将交给下属一件事关全局的重要任务时,为了让下属放下包袱,轻装上阵,领导者不要急于结算他过去的过失,可以采取暂不追究的方式,再给他一次将功补过的机会,甚至视具体情节的轻重,干脆减免对他的处分。

护短之前,不必大肆声张;护短之后,也无须用语言来点破,更不需要主动找下属谈话,让下属感谢自己。唯有一切照旧,若无其事方能收到最佳效果。

当下属在工作中犯了错误,受到大家责难,处于十分难堪的境地时,作为领导者,不应落井下石,更不要抓替罪羊,而应勇敢地站出来,实事求是地为下属辩护,主动分担责任。这样做不仅拯救了一个下属,而且将赢得更多下属的心。

关键时刻护短一次,胜过平时护短百次。当下属处于即将提拔、晋级的前夕,往往会招致众多的挑剔、苛求和非议。这时候,作为一个正直的领导者,就应该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奋力挫败嫉妒贤能者压制冒尖的歪风邪气,勇敢保护那些略有瑕疵的优秀人才。

3.怎样团结对自己有意见的员工

在工作中不可能没有矛盾,不可能没有摩擦和误会。职业经理人在领导活动中与员工的不协调是绝对的,协调是相对的。重要的是出现矛盾和出现分歧后怎样处理。

①气量要大,胸怀要宽大。尤其是当被下属误解时,更要有一定的气量,不可遇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

②交往上要主动。当上下级发生矛盾后,下级的心理压力往往要比上级大。此时,职业经理人要主动接触,减缓下级心理压力,化解矛盾,不能坐等下级来“低头认错”,要为缓解关系创造有利的条件。

③当下级遇到困难时要备加关注。当那些反对过自己,对自己有成见的下属遇到困难时,职业经理人更应关心,促其感化。

④要敢于任用那些反对过自己,包括实践证明是反对错了的人。那些反对过自己包括反对错了、知错改错的下属,只要他们确有真才实学,就要给予平等的任命,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允许失败

允许员工成功是很容易的,因为每个人都想把事情做好,所以也希望别人把事情做好。我们的问题来自于允许成功的反面。有时候,人们——尤其是那些有革新意识并愿意冒风险的人们所做的一些尝试没能取得成功。

他们可能做得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好,或者是彻底地失败。他们心急如焚,情绪低落。

不要因为有价值的员工进行尝试而惩罚他们。失败是成功之母。要承认失败,继续前进,尽快尝试别的途径。在让他们参与别的项目之前,不要让他们承受更多的伤痛。失败的员工已经感到非常难过了,你没有必要一定让他知道他所做的努力失败了。羞愧、挫败感和尴尬的心情已经对他们产生了负面影响。要迅速把你的“唐·吉坷德”解救出来,掸掉骑士身上的尘土,擦亮他的盔甲。要强调所做努力中的积极方面,并以积极的、“吃一堑,长一智”的方式鼓励他继续前进,下次的努力没准会成功呢!

尽管你不想鼓励失败,但你一定愿意鼓励人们进行实验、革新和拥有积极进取的热情。要让大家知道你能够接受这样的事实:有些项目和结果并非一定能如我们所愿,但是,失败却让我们向成功迈进了一步。

要对人们日益尝试予以信任和支持。有很多员工是不敢尝试的,为那些勇于冒险的人加油吧!他们是帮我们有所创新的人,如果你批评或惩罚了那些对失败负有责任的人,那么,可能出现两种结果:第一种结果是,在他们继续为你工作的期间,他们不愿再作别的尝试;第二种结果是,他们会开始寻找另外的能够接受他们失败的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的公司。

1.曹操求贤三道令

曹操是我国三国时期(公元155~220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大诗人。他能成为一代枭雄,位居丞相之职,与他的用人思想密切相关。曹操不讲门第、不拘品行的唯才是举,为下层平民打开了仕进之路。

曹操非常渴望得到人才,特别是赤壁兵败之后。面对孙权和刘备的日益强大,三分天下已逐步形成,曹操感到事业的艰难,他知道,要完成天下统一大业,人才是前提条件。为此,他先后三次下令,要求不拘一格地推荐和录用人才:

第一次令文在201年(建安15年)春发布,令文上说:“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腾、薛大夫。’若必康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揭怀玉而钧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古文今读,虽有些费解,但“唯才是举”却足以说明曹操的求贤之意。

文中首先总结了历史经验,自古以来的开国帝王和中兴之君,都是通过得到贤才而治理天下的。所得贤才,又往往是不出闾巷,不是侥幸碰到的,而是当政之人访求而得。接着说明了形势,当时正是迫切需要寻求贤才的时候,必须不拘一格加以选用。曹操要求他的下属帮助他寻找那些因出身贫贱、地位卑微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可以推举,他都予以任用。

唯才是举是曹操一生用人的基本方针。

公元214年(建安19年)12月,曹操又下了一道求贤令:“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

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度业矣。”

此令更着重提出德行、才能和作为不能兼而具备的问题,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不可求全责备,即使有各种缺点也不能废置不用。这样,有才能的人就有发挥才能的机会,官府也就不会有旷废之事了。

公元217年(建安22年)8月,曹操的第三道求贤令说:“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贱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霸业,声威渐开。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术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这第三道令又明确提出了新的观点,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即使是不仁不孝者也“勿有所遗”。令文中还列举了历史上一些出身低微、名声不佳、品行欠端,但却才能卓著、立业建功之人,其言切切,求贤真真,为“举贤勿拘品行”提出了有力的佐证。最后他要求部将把流落民间的贤德之人,果断勇敢之人,普通小吏中堪作将军郡守之人,名声不光彩、被人讥笑或仁孝欠佳而治国用兵有才的人,统统举荐出来,不得遗漏。充分表露出曹操迫不及待的求贤心情。

2.曾国藩宽容励才

作为一代“名臣”、“宿将”的曾国藩深为李鸿章、袁世凯、蒋介石等人推崇,成为他们顶礼膜拜的偶像,而且在现实中也给人们很多有益的东西。

在选才用人方面,曾国藩主要是一改传统的方式,采取重实效的办法通过各种途径选拔、培养人才,不拘一格破格提拔使用。曾国藩在创办湘军之初,就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他曾向咸丰皇帝力奏:“今日所当讲求,唯在用人一端”,“为政之道在得人”。他还建议清政府,要澄清吏治,加强自身的统治能力,必须在用人方面摒弃陈腐观念,采取选贤任能唯才是举的办法。当然腐败昏庸的清政府不可能按照他的意愿改革用人方法,他只能在自己的权力圈内推行自己的用人方案。曾国藩主要是利用幕府选拔和培养人才。他的幕府一直很兴隆,不但人数多,而且各种人才齐备。幕府中的人才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人物参与重大、机密事情的决策,即高级参谋。曾担任这类人物的有,李鸿章、郭嵩焘等;第二类人物负责统帅一方,为其独当一面,如左宗棠、彭玉麟等人;第三类人物具有专门技术才能,负责向曾国藩提供建议,以及担任某一部门的咨询。这类幕客大都是具有专门才能的知识分子,如数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化学家徐寿等人;第四类人物属专门的管理人才,如法律、财会、商业等方面人才,主要有冯慎况、程国煦等人。湘军的幕府经常维持在100人左右,他们是湘军的核心,曾国藩的直接依靠力量,对湘军重大问题的决策起主要作用。

曾国藩的幕府一直很兴旺,可谓人才济济。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清政府统治腐败,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有才无处用,不能按照个人的意愿施展抱负。

而曾国藩为了发展湘军势力,镇压太平天国,急需大批骨干,从而为这些人发挥自己的才能提供了机会,但另一方面与曾国藩重视人才也有很大关系,即他能用高于同时代封建官僚的眼光和方法去看待、使用人才。因此,曾国藩的幕府对人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对如何选拔人才,曾国藩是很有见地的。他采取四个步骤,即广收、慎用、培养和破格超保。所谓广收,就是通过各种方法、途径招贤纳士,对人才不求全责备,取其一才,不求全才。同时对人衡量要不拘一格,具体地说,取才不限资历,不考虑各种关系,不受个人好恶左右,而且要互相吸引,不得不休。曾国藩认为:“衡才不拘一格,论事不求苛细,无因寸朽弃逆抱,无施数置以失巨鳞,斯先哲之恒言,虽愚蒙而可勉”。这些集中反映了曾国藩对选拔人才的开明态度。在招收贤才方面有一个生动的例子。

1865年曾国藩奉命北上剿捻,为筹集人才他在途中遍贴公开招贤纳士的榜文。一位青年薛福成看了榜文后准备试一试。他既不认识曾国藩,又找不到什么人帮助引荐,只能冒昧地当面一试了。于是薛福成冒雨来到曾氏大帐,将自己写的1万余言陈述的对政看法的《上曾侯书》呈给曾国藩。不料曾国藩看了这位青年的文章后非常高兴,感叹不已,立即将其收下作为幕僚。并逢人就说,“吾此行得一学人,他日当有造就”。接着又把薛福成叫到跟前勉励说:“子文长于论事,年少加功,可冀成一家言”。后来,薛福成在曾国藩的培养和使用下,先后出任道员,按察使,直至出任驻英、法、比、意四国公使,他也是近代著名的维新思想家。薛福成对曾国藩发现和培养自己感受很深,对其选才、用人倍加推崇。

曾国藩选才不求全责备,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大胆选拔重用。对于作风朴实,有坚忍性格,有指挥作战才能的,就放到军营中去锻炼培养,如塔齐布等人,让其专门从事治军带兵工作;对于善谋略,又有一定文才的人,则放在身边充当高参,如李鸿章、赵烈文、薛福成等人;对于技术有专长的人,如徐寿、李善兰等化学、数学、机器制造方面的人才,让其从事军火生产、轮船制造及著书、译书等工作。这些人虽然不是全才,但各有专长。曾国藩博采众长,分别使用,集中这些人才的集体智慧,为自己的军事政治目标服务,可以说是曾国藩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破格超保”是曾国藩提拔和重用人才的一项措施。只要认为是有用人才,或者是在作战中立功者,曾国藩都能量其才能大小,以及贡献多少,“破格超保”。决不因循清政府一步一升的传统任用官吏办法。如中国近代第一名留学美国学成回国的容闳,被引荐到曾国藩处时,见容闳所言提出了建立机器制造厂,引进西方先进的工艺设备等建议时,十分器重。认为是当时中国不可多得的人才,立即授其五品军功,专事筹建机器厂。容闳没有参加清代的科举考试,对一位留学生,既没社会仕途经历,又没与曾有任何私下交往,开始就授予这样的品级,是其他官僚所办不到的。对作战有功人员,曾国藩也采取“破格超保”的办法。曾国藩“破格超保”人才影响很大,清末的一些文人士子给予很高的赞誉。容闳在《西学东渐记》

里说:“怀才之士子,凡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门家,无不毕集,几于举国人才之精华,汇集于此。是皆曾文正一人之声威道德,以其所成就之功业,足以吸引之罗致也。”这正是一代才子对曾国藩的由衷赞叹。

3.豁达大度的刘邦

刘邦平定天下、夺得帝位之后,在洛阳南宫会集文武,问道:“列侯和谐将都不要隐瞒我,说出真情。我所以得天下,项羽所以失天下,原因是什么?”高起和王陵回答说:“陛下轻慢而且狎侮人,项羽仁厚而又爱人。

但是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所得到的土地都因之赐给臣下,和臣下同利。项羽妒贤嫉能,对有功的人就坑害,对贤能的人就怀疑,仗打胜了不记功,攻下了地盘不赐给人,因此失了天下。”刘邦自己又补充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应给养,我不如萧何;率领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有超过我的才能,但我却能任用他们。项羽只有一个有才能的人范增,而又不能任用。所以被我打败。”

淮阴侯韩信也曾谈到这一点,说刘邦“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樊哙,原为沛县平民,屠户出身,后来成为斩将擎旗的勇士,杀敌无数,封舞阳候,还和刘邦结为亲属。夏侯婴,原为沛县小吏,后来率领车兵跟随刘邦东征西讨,封汝阴侯。周勃,原为沛县平民,以织苇席为生,后拜将军,封为绛侯。这些刘邦的同乡,出身卑贱,刘邦都加以重用,成为在战场上能为刘邦拼死效命的得力助手。

特别值得提起的一些身负奇才的文士,他们几经周折,最终也能受到刘邦的重用,从而为汉朝开基创业立下汗马功劳。陈留人郦食其,在刘邦西取关中时进见刘邦,自称是儒生。郦食其进门,却见刘邦正坐在床上,让两名女子为他洗脚。郦食其一开口,刘邦就大骂他是“坚儒!”但郦食其一说起“率义兵诛暴秦,不宜倨见长者”的道理,刘邦马上为之改容,中断洗脚,敛衣请他坐在上座,向他请教。郦食其初见刘邦,还有一种说法。